-
1 # 曙汛飛滴
-
2 # 若人生只如初見meng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大臣屈原,他得不到楚王的重用,流落他鄉。後來楚國滅亡了,傷心的屈原投江而亡。為了不讓屈原的遺體被江中的魚兒吃掉,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紀念愛國大臣屈原的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
3 # 曾勇輝
謝謝出上述此題回答。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己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説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淚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淚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糯米飯團、鷄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糯米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其他另外三種傳説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糯米,己"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倭寇小日本鬼子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己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糯米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己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己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葉,附加料己出現綠豆沙、花生、米豆、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鹹鴨蛋黃、或鷄蛋黃、冬茹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之所以過中國端午節流傳至今在每年農歷5月初五吃糯米粽子為了更好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
-
4 # 冰魚奇聞怪事錄
第一個,說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在他因為君王不聽自己的諫言,在亡國後,投江自殺。世人為了紀念這位在五月初五自盡的詩人,就把粽子投入江中祭拜他。但又怕江中的魚蝦把粽子給吃了,所以就用樹葉竹葉等包起來。這就是粽子的由來。
另一個說法是紀念那位一夜白了頭的伍子胥的,大致的故事情節也差不多。端午節,因為他們兩的其中一位吧,我們有了幾天假期,是值得紀念的。
-
5 # 於左
《太平御覽》的“飲食部”中,專門有一條“粽”,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關於粽子的所有記載。
這其中,《風土記》中的一段記錄最為重要,是這樣說的:“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像也。”
就是說,古代很早就有吃粽子的習慣。粽子又叫角黍,用菰葉包裹黍米制成,用草灰水煮得爛熟,在五月初五和夏至食用。
《風土記》中又說,包粽子的時候也會加入棗和栗子,一般是在節日的前一天,以“菰葉裹粘米、慄、棗”。
除了煮粽子,還要煮一種肥龜。煮粽子是象徵陰陽混沌未分,煮肥龜是象徵陽外陰內之形,注意,下面這句話很重要:“所以贊時也”。說明當時吃粽子和肥龜,是為了向時序和自然致敬,帶著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的意味。
北方沒有水稻,所以包粽子是用粘度很大的黍米。南北朝時,北魏有一種黃粽,用的就是黍米。南齊的範雲出使北魏,負責接待他的是李彪。李彪為他準備的食物是甘蔗黃粽,範雲很快就吃光了,李彪再給他新增,但是提醒他少吃一點,說這些吃完了,再沒有了。
這裡的甘蔗黃粽就是黍米粽子,而且是甜粽。
《荊楚歲時記》中在提到粽子時只說:“夏至節日食粽”,並且引用《風土記》的說法,沒有提到屈原。
到了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中,第一次把端午的風俗與屈原聯絡到一起:“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又說,東漢時,長沙某人遇到一位士人,自稱是屈原,說自己死後一直受蛟龍的欺負,大家投入江中的米都被龍搶走了,希望大家以後在竹筒中“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於是慢慢演變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總結一下,人們最早吃的粽子是黃粽,是致敬自然之神的節日食物,與屈原無關。楚地祭屈原的食物是裝在竹筒裡的稻米。
以後各地風俗慢慢融合,形成後世的端午傳統。
-
6 # 農村攝影哥
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
如今,粽子已發展成為終年可見的民間風味美食。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風味之別,但其中著名龍舟粽的生產地卻在中原鄭州,亦南亦北,口味豐富,有如有菠蘿粽、黑糯花生粽、綠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紅豆粽、紫糯八寶粽、蜜棗山藥粽、薏米果仁粽、叉燒粽、板栗豬肉粽、香菇肉粽、臺灣經典肉粽、港式鮑魚粽、粵式瑤柱粽、嘉興蛋黃肉粽、蘇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圓蓮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顧到了全國人民的口味“審美”,且口味之多 ,足可以可申請以吉尼斯世界記錄了,又豈是一個整天叫囂著掠奪中國文化的棒子國能比擬的?
現在包粽子還是按照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中的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來包裹粽子。
-
7 # 誰與你共枕夕陽無限好
端午節也叫端五節。每年陰曆五月五日,為記念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沉的愛國情節,而沿習下的節日。
全國各地又分大端午,每年五月十五,小端午,每年五月五日。
我們當地,端午節有傾城出動,逛碼頭的習俗,扶老攜幼,步行開灤路,港務局破例讓遊人近距離,看輪船,看碼頭。那時,場面空前。如今,在秦皇求仙入海處,定期舉行端午望海大會,值得參與。
國家法定節日,就是讓子孫後代,不忘為國捐軀之英雄的前輩,高尚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氣節。
古時,把粽子撒入江中,今日,送美食,送傳承。感恩祖國!
-
8 # 菌菇真有意思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1: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2: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划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於是有了端午節,有了龍舟競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是說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敵在江中追趕他的小船,將他殺害後,裝在麻袋中深入江底。為了掩飾罪行,偽作了“懷沙”一篇遺文,傳言屈原是自殺。但老百姓心中有數,於是也有了端午節,划船是暗示小人們追殺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將屈原捆綁並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4: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5: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端午節粽子的種類
-
9 # 西北大地
一、端午為什麼吃粽子?
個人認為,吃粽子與紀念屈原或許有一定關聯,但並不是那麼緊密。
粽子的基本原材料是糯米,粽葉。或許一開始並沒有用粽葉包裹糯米的“粽子”,而只是加工糯米,後來發現用粽葉包裹做出來更好吃,於是就成粽子了。
再後來,屈原端午節跳江,大家把粽子和屈原聯絡起來,給江水裡面扔點粽子,因為粽葉包裹,所以糯米不散出來,寄予一種讓江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肉體的期望,再就是以粽子祭獻屈原。
端午和粽子,就這樣關聯了。
這樣可能更靠譜一點。
純粹為了紀念某人,老百姓創造一種飲食方式然後讓大家遵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幾種好吃的粽子介紹。
-
10 # 空觀道人12345
謝謝邀請回答!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戰國時期分有七個諸侯國家~楚齊燕韓趙魏秦!其中楚,齊,秦三個國家實力雄厚!秦王利用謀仕張儀各國遊說瓦解了其它諸侯國的聯盟(楚國當時是聯盟國的首領),而後一個個吞噬!在其過程中,當時屈原為楚國官員任內務大臣為楚懷王的左徒官和外交大臣,屈原主張對內主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屈原力阻楚王不要和秦國交惡爭戰,結果楚王不聽屈原勸阻,聽信其他貴族們(因為忌妒屈原)的饞言,將屈原發配流離多個地方展轉,(在流放過程中創作寫下了不少有價值的詩辭,屈原一生創作了很多有價值的詩辭,他創作了“”楚辭“”這種文體(即詩賦)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是屈原的代表作!尤其是《天問》是《離騷》以外又一篇力作,提有問天172問,含蓋天文,曆法,醫學,人文各個領域等等……。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在文學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後導至楚國被滅,屈原因為不忍心百姓被攪進戰亂之中流離失所而受苦,其主張沒有得到楚王的鑑別而納用最後導至楚國被毀滅的下場,最後悲憤忍辱投江自盡……屈原心繫黎民百姓是個很接地氣的楚國官員,平民百姓都很愛戴屈原,大家為了紀念他,以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日一直延續至今!中國古人信奉神靈,留下了各種紀念屈原的傳說!吃粽子一說引發的各種傳說相信有很多網友朋友們會作解釋!(另: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在赫爾辛基頒佈),另三位分別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社會人文主義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英國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威廉-莎士比亞)!
-
11 # 背影依舊325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當年屈原因為對前途的無望和對國家的失望選擇了跳入汩羅江。人們怕屈原的身體被水中的魚兒吃掉,便把米包成三角形丟進水中,這樣魚兒便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我們現在端午的龍舟比賽也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
12 # 伱娃子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當年,秦國一舉殲滅楚國,楚國遭遇滅頂,楚國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也懷抱大石,投身汨羅江殉國而死後人為了紀念屈原,不讓江中魚兒吃掉屈原身體,就往江中投放飯糰,而且年年如此,因此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被流傳至今。
據傳,屈原時期只是有了粽子的雛形,當時人們直接將食物丟進汨羅江,後來是有一個人說:三閭大夫託夢告訴他,人們投入汨羅江的食物都被魚吃了,讓他用東西包住,人們才用竹筒將食物包住扔進江裡,這是粽子最早的樣子。
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下文。
在東漢時期,人們開始用有鹼成分的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葉包好,煮熟,成了人們熟知的鹼水粽。而且這個時候人們會在裡面包上豬肉,美味至極。
晉代,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必備佳品,那時候包粽子除了用糯米,還會加入重要成分,肉類,板栗等,跟我們今天的粽子類似。品種增多,而且也被用於人際交往的禮物。
唐代時期,粽子用米考究,形狀也變得多樣,還流傳到了日本。宋朝時期,人們還發明瞭用果餞包粽子裡,做成了水果味的粽子。而且宋代的時候,粽子是一種非常時尚潮流的食品。
明朝時期,人們包粽子的菰葉已經被箬葉替代,有的也用蘆葦葉來包粽子,人們也會在裡面新增豆沙,紅棗等輔料,品種更多了。清朝的時候,市面上也出現了火腿粽子。
直到今天,我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會浸泡糯米,清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口味也更多。北方的人們更喜歡包棗子餡的粽子,南方相對更多,鮮肉,臘肉,蛋黃,火腿,八寶等,餡料繁多。包好的粽子,經過小火久煮,軟糯香甜,美味至極。粽子的形狀也非常多,有柱狀的馬蹄粽,有四角的,也有錐形的。千百年來,中國吃粽子的習俗經久不衰,並且還北韓,日本及東南亞的一些周邊國家廣為流傳。小編所在的地區,粽子和鹹鴨蛋是絕配哦,你所在的地方粽子一般是和什麼搭配食用呢。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呢?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另一種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粽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
13 # 開心果兒書畫印
屈原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習俗
其實中國許多傳統節日的起源大都與季節、農時和農作需要等因素有關。一旦被認同為全民性節日,又必定附著了許多習俗作為基本構成內容,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區的不同會加入許多因地而生的習俗,雖然不變的一直是吃粽子和賽龍舟,但是正是有這些新的習俗使傳統的節日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估計是現在人們喜歡端午節的重要原因。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於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粽子
2.賽龍舟
龍舟通俗的說就是把船裝扮成龍的模樣,然後多人集體划槳競賽的水上體育專案。至於龍舟的起源其實很可能不是源於紀念屈原,因為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慢慢的時間給賽龍舟付予了不同的寓意。如今龍舟比賽逐漸被大眾所接受,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2010年成為了廣州亞運會運動專案之一。
龍舟比賽
3.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特別是會在額頭上畫個王,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
14 # 饞樂麼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們有吃粽子的習俗,歷史上記載是說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主張聯齊抗秦,反被罷官發配邊疆,後楚國滅,屈原投江以示愛國,楚華人民為祭奠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天,往江裡投食物,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身體。所以每逢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已示祭祀屈原。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不僅包粽子,吃粽子,還會舉行賽龍舟的活動,說是嚇唬江裡的魚蝦,不讓它們靠近屈原的遺體,也是為了祭祀屈原的活動!
如今,粽子發展到現在文明社會的今天,也歷經了很多的變化,不再是傳統的竹葉包裹的糯米了,品種多樣,食材也各有千秋最常見的紅棗粽,蛋黃粽,鮮肉粽,豆沙粽,八寶粽,香菇粽……
但不管如何,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端午將至,誠祝大家端午安康!
-
15 # 如雲影視
關於粽子,最早的史料記載是在東漢時期,當時的粽子被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時,有個叫周處的名人,寫了一本叫《風土記》的地方風物誌,裡面寫道:“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二個時節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殷、周時期,人們在夏至時已有用黍、雞祭祀祖先的習俗……可見後來端午節吃粽子以祭祀屈大夫,是在“原有的風俗遭遇屈大夫投江自盡帶給人感動、懷念”這種情況之下,逐步演變和發展形成的。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由於亡國之痛,懷抱大石、悲憤地跳入汨羅江……他堅貞不渝的愛國情結、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令天下人感動,為了不讓河裡的魚蝦損傷屈原的身體,人們紛紛自發地以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崇敬、懷念,為了祭祀屈原,每到5月5日這天,人們都會用這種方式來祭奠他,這種“竹筒裝米”便是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時到今天,雖然街面上長年都有粽子出售,但大部分華人還是要到端午時才會自己買來粽葉、糯米,自己裹粽子,拿來祭祀和食用的。
悠悠汩羅江水長,青青艾葉吐芬芳。又是一年端陽日,天問離騷去何方?
……願這位偉大的詩人靈魂永存!
-
16 # 時小賤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
17 # 鄒沐洛Gf
粽子作為五月初五(端午節)節日的象徵,每年到了端午,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很多人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楚國大夫屈原。
相傳,公元前340年,屈原懷著亡國之痛,在五月五日,抱一塊大石投江自殺。當時當地的百姓,為了不讓魚蝦蠶食他的身體,紛紛用竹筒裝入大米,投入江中。以至於往後的每年五月初五,為了懷念屈原,華夏各地的人們都開始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然而,我認為這只是一段故事罷了。
南方有竹,北方也有竹麼?
相傳至今,粽子的樣式已經千姿百態。南方多以竹葉為包粽子的葉子,北方多以葦葉。
每年五月初五,正值入夏之際,人們在這個日子吃粽子。是為了改善身體。
糯米: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有收澀作用。《本草綱目》中記載,脾肺虛寒者宜之。
入夏之後,由於溫度升高,血液流動加速,導致脾胃功能不和,容易出現老人們所說的“苦夏”,這時候糯米就是一個很好的保健的食物。
竹葉、葦葉:清熱解毒,利尿。
包粽子的葉子也是有講究的,首先味道好,其次,在久煮的過程中,葉子中的營養成份會很好的滲透入米內。
粽子雖好,也不能貪吃嗷。物極必反,吃多了也很難消化的。
-
18 # 鄧工280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七言絕句 《祭屈原》
汨羅江中清流急,楚民江裡投粽子,
千年遺愛敢忘記?年年端午英雄祀。
如果說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倒不如說端午節為什麼要綁粽子。
眾所周知,光陰雖然已越二仟多年,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公元前230年前後的戰國時期,兵強馬壯英勇善戰的秦國軍隊,正在以狂風掃落葉不可阻擋之勢,橫掃中原六國,進行統一夏華的偉大歷史使命。
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江南楚國的形勢危如壘卵,楚懷王非但不聽以屈原等主戰派為首保家衛國的主張,並且不斷排擠,解除主戰派士大夫(朝中官員)的惡劣行徑,終日花天酒地,‘’鴛歌燕舞‘’,終至忘國。偉大愛國詩人悲憤‘’問天‘’,無力迴天,無力拯救天下楚民,心懷忘國之恨,毅然投入汨羅江身忘以報國。
根據史書記載,也許粽子離楚亡之前的四百年,是以寒食的形式出現,但自屈原投江後的二千多年間,中國華夏民族都是以綁粽子的禮物來祭祀民族英雄屈原的祭品,這應該是我們華人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抹不去的唯一的紀念民族英雄屈原的重要符號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
近些年來沉渣泛起,總有些精日媚外分子,配合西方帝國主義間蝶,處處造謠惑眾,抹殺愛國言論與英雄,企圖為漢奸賣國賊翻案,在中國實行顏色革命,以和平演變來達到推翻中國紅色革命政權的目的,我們一定要萬分提高警惕,保衛我們的紅色江山永不變質,為實現全面振興中華而共同努力奮鬥!
-
19 # 江西熱哥
屈原因為楚國敗亡,心如死灰,投江自殺,由於屈原深受當地百姓敬仰,大家為了打撈屈原的身體,開船到江裡面打撈,由於怕魚蝦吃他的身體,大家往江裡扔雞蛋、菜葉及其他糧食,但是後面考慮到蛟龍吃掉這些食物,百姓想出了拿粽葉包裹糧食的想法,到後來慢慢演變成龍舟驅趕,吃粽子。
這就是粽子的來由
-
20 # 是飛天豬啊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我們大中國的傳統節日,記住了看清了,是我們中國的的傳統節日哦!那些總想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傳統節日和古代文物說是自己的不要臉的國家和人,看清楚了哈!
至於端午節的由來,作為一名華人,我們小學生的課本上有寫哦,是為了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下面再寫個我們湖南邵東粽子的做法吧。
1.稻草燒成灰,淋水,過濾(是金黃色的水哦,沒稻草就用商店買的鹼水代替哈)。2.五花肉切二指寬半指厚的片。3.糯米淘洗乾淨,放入洗乾淨的豆子(綠豆,紅豆,芸豆)再加入稻草水和一點點鹽。拌勻。4.把粽葉和棕葉清洗乾淨用熱水泡發(棕葉可用繩子代替)。5.開始包粽子啦,用兩片粽葉,在粽葉的尾部1/3處折成圓錐形,放入糯米,一坨肉,一顆板栗,然後用筷子插實,最後封成三角形的口,用棕葉繫緊。這種形狀三角形狀的粽子需要一點點水平,教個簡單點的。1.取三片粽葉,把兩片相疊然後中間再放一片(注意方向是一致的哈)。2.在粽葉頭部的1/4處放糯米,肉,板栗,這裡記住先少放些米,不然不好包攏。3.拿住下面粽葉的兩邊,(儘量少的邊邊,不然粽粑就太小啦)折攏,再把粽葉頭部折上去,然後用筷子壓緊,再加些米,再把粽葉尾部折起。4.用繩子或者棕葉按尾部折的這邊繫緊,再在另一頭再系一根繩子。5.用剪刀剪去多餘的棕葉(這是為了美觀),美味的粽粑就做好了。最後也就是最關鍵一步了,煮粽子了。1.大鐵鍋加冷水,(秘方是把多餘的稻草水放入鐵鍋中和包好的粽子一起煮)。2.放入粽子,大火煮開小火慢煮兩小時就可以開吃啦!
回覆列表
郭沫若說過:由楚所產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產生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一著的。
屈原,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一座跨越時空的豐碑,也是一個豐富、複雜的“模式”載體。他是一位失敗的政治家,卻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型詩人,他的思想受到儒、法、道等諸家影響而自成一家。
屈原是“中華魂”、歷代“愛國志士的楷模”、忠心為國、敢赴國難、捨身殉國的志士的“崇拜者”。
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存在,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節日。農曆五月初五是氣候過渡期,酷熱、瘴癘、毒氣、瘟疫往往併發。端午節所有活動都是為了禳毒消災、避瘟驅鬼,包括食粽、割艾蒿、喝雄黃、賽龍舟、掛鐘馗像。
屈原深刻理解端午節的內涵,選擇這一天投江自盡,以警楚人。屈原的獨立不遷、忠君愛國、上下求索、好修為常,成為民族精神的典範。屈原故事逐步與端午節主題疊合,最後演變為端午節的主角,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