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理論家不理論

    龐統不死,三國局勢影響大不大,我不敢斷言,但是咱們先慢慢來理理龐統不死的話對劉備軍團的影響:

    1、攻取劉璋進度。龐統不死,劉備則不會有很好的輿論去攻打劉璋。但是對於攻取成都影響大不大呢?筆者認為不太大。龐統即使不死,劉備依舊還是會進攻劉璋,因為龐統死時劉備已經再向成都方向進軍。龐統的死只是促使了劉備大軍士氣高漲,但是龐統不死,劉備應該還是有能力達到這個目的。

    2、荊州的得失。龐統不死,諸葛亮則不會趕往劉備身邊,而是會留在荊州守備。這樣的話劉備軍團安定下成都後,肯定會進行下一步作戰。一是漢中,二是荊州方向。漢中的決戰歷史已經證明了劉備軍團會勝利,所以決定三國大局的問題便在於荊州方向劉備軍團的發展。蜀漢奪取漢中後,聲勢大振,孫劉聯盟會不會像演義中說的按照劉強聯曹,曹強聯劉的方向發展呢?筆者認為不會。因為現在坐鎮荊州的是諸葛亮。諸葛亮不會犯像關羽那樣的問題,藐視東吳。而且由於諸葛亮與東吳的特殊關係,孫劉兩家的關係可能還會更好。要知道,雖然是三分天下,但是東吳主動出擊的戰鬥並不多,而且大部分都已失敗而告終。所以即使是荊州方向有動作,東吳也不會冒太大風險來主動進攻荊州。如果說要動荊州,也只能是像演義中一樣偷襲。但是我想,孫權不會冒這種風險。因為孫權從始到終都沒有稱帝的想法。為什麼沒有呢?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原因。大家都知道,孫權在接手東吳之前一直都不參與政事,他一直遊歷山水,不想參與權謀。只是孫策託付了東吳給他,他不得不硬著頭皮來幹這個領袖。二是因為東吳內部的原因。由於孫權是突然之間接手的,所以東吳內部很多將領一直不太滿意孫權,而且孫權很多次的軍事幹預都使東吳對外作戰失利。這樣也使孫權自己越來越對東吳掌權的都督心生記恨。東吳許多都督都是英年早逝,與孫權可能也不無關係。由於孫權的這種心理,東吳雖然人才眾多,但是都得不到重用,只有戰時才勉強拉上馬替他解圍。而一旦局勢稍微穩定,孫權則會自己掌權。但是就還是那句話,孫權自己軍事能力有限,對外作戰一直都是勝少敗多。所以這樣分析的話,雖然是三國,但是東吳的影響非常小。而歷史上之所以有三國鼎立之說,其實是因為夷陵之戰。那麼接下來咱們就來談談夷陵之戰。

    3、荊州不失,很大程度上劉備會有所行動。劉備勢力不可能坐守荊州,他肯定會在荊州有所發展。筆者認為,以諸葛亮之後的北伐來看,如果是諸葛亮坐鎮荊州必然會北上進攻曹操。而劉備的態度則大多也應是伐曹。為什麼呢?劉備之所以要發動夷陵之戰,筆者認為大部分原因應是在維護自己的尊嚴。為什麼這樣說呢?劉備稱帝后,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許多不敢做,不敢表現出來的東西在他稱帝后都表現了出來。原來劉備一直是對曹作戰,從來沒有正式地說過要攻打東吳。原來也沒有違背諸葛亮的建議,而稱帝后則是偏執己見。大家試著從劉備的角度考慮一下劉備的處境,也就能明白劉備為何會攻打東吳了。自己作為皇帝,位置還沒坐穩,就有人敢殺我兄弟。你孫權雖然是我的大舅哥,可是你這點事都辦不好。荊州說過是借,那自然是會還的。你既然要取,那便取吧。可你為何要對雲長下手。我作為一國之主連自己的兄弟都保護不了,讓天下人又怎麼看我。可如果荊州不失,關羽則不會死。劉備一定會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奉血詔討伐曹操。

    那麼龐統呢?龐統會不會取東吳呢?我認為不會。就像第二條觀點中說的東吳影響在夷陵之戰前非常非常小,龐統多智,應該會看到這點。而且就局勢來看,曹操在漢中的慘敗導致曹軍士氣低沉,朝中許多人都被劉備在漢中的勝利嚇破了膽。龐統定會主張劉備以漢中為大本營,直逼長安、洛陽。如果劉備力求穩健,可以只從一方進軍魏國。如果劉備心急,則荊州方向也可北上。當然最好是能聯合東吳從合肥出兵。

    如果是這種結果的話,以劉備的年齡來看,應該會綜合自己以及諸葛亮還有龐統的意見選擇從兩路進兵許昌。而東吳則應可能是答應劉備出兵,但是會坐觀劉曹決戰。

  • 2 # 小刀三國

    公元214年,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領軍隊攻城,戰鬥中被亂箭射中而死去,年紀輕輕就掛了。注意不是演義中寫的死在張任的手上!

    公元219年末,關羽兵敗,荊州被孫權所得。中間相隔五年之久,如果鳳雛龐統還在,會發生什麼呢?

    龐統:主公,你可想念我啊?

    以龐統的才智,如果還在,那麼西川由劉備+龐統,荊州由關羽張飛+諸葛亮,這陣容豈不是完美。曹操來,劉備+龐統擋擋足夠,孫權來諸葛亮+關羽頂頂綽綽有餘。蜀漢何愁不興,甚至都有可能先滅掉孫權,再幹掉曹魏,輕輕鬆鬆拿下天下,一統三國,劉備做夢都會笑死。

    然而這可能嗎?筆者覺得很難實現因為這是歷史,不是任人編寫的小說。

    筆者並不是小看龐統的能力,關於龐統,我在文章中《

    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二龐統“掛”得太早

    》有詳細的介紹。歷史上的龐統確實非常有軍事頭腦,對劉備集團的作用絕對不容小覷。

    首先,我們要弄清一個問題,是龐統死後,諸葛亮援兵來了,還是龐統死之前,諸葛亮援兵就已經來了?

    那麼,我們翻開三國志來看。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

    你會發現,劉備是先召了諸葛亮等人帶兵入蜀,龐統再死的。可為什麼龐統沒死,劉備還要召諸葛亮入蜀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劉備入蜀

    當然不是!劉備入蜀名義上是去幹什麼的?幫助劉璋。劉備帶了多少人馬?步騎兵數萬人。西川有多大,這點人能搞定?西川東部沒丟,劉璋會立馬投降?西川不是立刻拿下,曹魏孫吳會按兵不動?

    所以,對於劉備來說,他要爭取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儘快拿下西川,那麼,憑劉備幾萬人從一路圍攻成都,劉璋是不會輕易投降的。所以,援兵是必須要派過來的。至於,劉備為什麼唯獨讓關將軍留在那裡,這件大事他和龐統等人商量了嗎?不得而知啊。回過頭來看,這是劉備決策中一個大的疏漏。

    其次,成都攻下後,龐統如果還在,龐統會給劉備提供什麼戰略呢,龐統會不會諫言荊州的危機?

    這是假設性的問題。以筆者對龐統的估計,他是有這樣長遠的眼光的,他也會和法正類似,向劉備諫言奪取漢中,或者荊州也需要支援。

    可就在公元215年,孫權就出動了,劉備這樣發展,孫權是忍受不了的,劉備在214年剛拿下蜀地,一年左右,孫權就打過來了。劉備又親自帶兵去抵禦孫權,可是曹操又準備奪取漢中了,劉備只好和孫權議和,又帶兵回去抵禦曹操,帶兵跑來跑去,此時累人的是蜀軍,注意此時的曹操和孫權已經有點“盟友”的感覺了。

    荊州果然兵家必爭!

    那麼,如果此時龐統沒和劉備一起回去,而是留在荊州,那不是挺好嘛!確實,筆者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如果龐統和關羽能配合愉快的話,或許還真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最後,關羽出兵襄樊,龐統會提出意見,甚至可以幫助守荊州。

    公元219年,劉備拿下了漢中,同年,關羽不知道是奉了誰的命令,主動進攻曹操佔領的荊州地界。可喜的是關羽一路凱歌,可悲的是孫權趁虛而入。

    關於關羽是奉了劉備的命令出戰,還是自作主張進攻,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於是引發了很多人的各種猜測。

    有的說是劉備讓關羽去的,為了趁勝追擊,打倒曹操,有的說是劉備故意讓關羽去的,為了害死他,有的說是諸葛亮故意來害關羽的,也有說關羽擅自做主出兵的……筆者比較同意是關羽私自做主出兵的,為了“戰功”而有點求勝心切了。

    張飛在益州宕渠之戰大勝,趙雲黃忠配合在漢中之戰做出了大貢獻,魏延也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就差自己只是守著漢中,沒有大的功績,關將軍可能心中有點過不去,況且,曹操大敗,劉備軍隊氣勢十分旺盛,出兵也未嘗不可,再者,孫權和我們議和了,東吳應該沒威脅了。種種原因下,關將軍出動了,正是這次出動,基本導致了荊州的丟失。

    如果龐統在,有沒有救呢?我覺得可能有救。

    他必須要勸關羽不要出兵,如果他能勸動,那麼荊州幾郡還是可以保住的,如果勸不動,結果基本一樣。

    那麼,龐統在的話,最好的結果就是漢中,西川,荊州三郡都還在劉備的手中。

    此時,法正,黃忠等人該去世了,而關羽,張飛等人也都老了。之後三國估計會和平一段時間,而關羽如果病死,或者到了劉禪時代,會怎麼發展,變數太多,難以預料。而曹魏硬實力優勢明顯,筆者對於即使龐統還在並不太樂觀。

  • 3 # 看永珍世界拓無限邊疆

    曹操發展迅猛,是因為曹操務實,得到百姓的支援,真正得民心。劉備失敗是因為他只不過是個虛偽的假仁假義的小人。手下的大將除了他的幾個弟兄,誰是對他真心服氣的?再看曹操的手下呢?萬眾一心,心悅誠服。用事實說話,拿民眾驗證,這樣才客觀。

    小說家也只是藉著他的姓,給他帶了個帽子而已。

  • 4 # 溫讀

    龐統不死,諸葛不用入川。

    龐統和劉備去川蜀,諸葛和關羽共掌荊州

    荊州在蜀國手裡,吳國出不了江東,不可成大業

    到時候可能就是孫曹聯盟共擊劉備了。

    但是荊州此城可藏百萬之兵,可納百萬之糧,若有關羽和曹操共掌荊州的話

    孫吳安能欺荊州?

    一旦時機合適,完全可以兵分兩路,共謀中原,這就是諸葛亮隆中策的第三步。

    可惜死了一個龐統,諸葛不得不入川,

    更可惜的是關二爺狂傲,大意失了荊州

    導致蜀漢只能偏居一偶之地。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失去荊州的蜀漢,基本上已經沒有辦法奪天下了。

    所以劉備才會取全國之兵,夷陵之戰來挽回損失重奪荊州

    但是功虧一簣

    劉備託孤白帝城,蜀漢就僅剩諸葛亮,獨木難支啊。

    悲哉。

  • 5 # 亭外故柳

    謝謝邀請。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是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龐統號鳳雛,自稱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司馬徽曾說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可見龐統能力很強。

    如果龐統不是,蜀漢該如何發展,天下大勢又該如何發展呢?

    龐統不死,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謀士,恰好劉備佔據荊州和益州二弟,十有八九,二人會各自輔佐一州。相比諸葛亮,龐統更擅長軍事策略,劉備會調荊州的諸葛亮入蜀管理內政,龐統去荊州輔助關羽,自己帶法正進攻漢中。關羽從荊州進攻曹操,龐統作為謀士肯定能想到東吳的小動作,但關羽是個高傲的人,最瞧不起士大夫,不一定會聽取龐統意見。荊州面對曹操和孫權兩個勢力,避免不了失敗。龐統如果不死回到益州,劉備仍會東征,但會帶上龐統,有了龐統,勝負就難以預料了。之後局勢就很難推測了。

  • 6 # 小鎮月明

    歷史沒有如果,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會有他的必然性。比如說龐統之死,與其激進的性格會有很大的關係,即使不死於取西川的途中,也極有可能死在其他的戰役上。

    個人認為,即使龐統活著,三國的大格局並不會改變,曹魏仍是最強,蜀國則仍是最弱。如果龐統活著,荊州也許不會丟的那麼快。失去龐統之前,諸葛亮已經準備入川幫助劉備奪取成都,荊州只有關羽鎮守,並無出色的謀臣去輔佐。

    但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劉備獲得益州之後,劉備有沒有可能派諸葛亮或者龐統其中一人去荊州輔助關羽,這樣也許不會導致關羽孤軍北伐後方空虛。但是從實力對比的角度來看,及時有諸葛亮或者龐統在,荊州也是會丟失的。吳魏都對荊州虎視眈眈,兩強聯手奪取荊州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前面也說了,龐統遠比諸葛亮激進,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後,不論龐統在益州還是在荊州,極有可能在根基未穩的情況北伐,遭遇慘敗。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龐統被稱為鳳雛,諸葛亮被稱為臥龍,二強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競爭。而這些事情都會影響到蜀國的實力。

    還是那句話,龐統如果不死,也許可以延緩蜀國的滅亡,但是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

  • 7 # 觀海聽濤164

    真不好說!劉備集團的實力必然強大很多,龐隨劉備取川,諸葛亮和關羽留守荊州。一出關中,一出荊州合取中原,繼續努力拿下孫權集團,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太完美了!

  • 8 # TANGTANG俠

    謝邀,這個問題算是一個假設性問題,假如龐統不死,小谷大致說下自己心中的看法,當年劉備進入川蜀的時候,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上已經形成。

    咱們來假想如果龐統沒死那麼早,劉備這邊也就是多一個出謀劃策的人而已,當時曹操和孫權手下依然不缺此類人才,其實在當時劉備的川蜀之地對比與孫權要弱一些,至於曹老闆那就更不用說了,孫權也不是曹老闆的對手。

    曹操統治的大中原地區,經過黃巾之亂,各種混戰之後,實行了很多的休戰養兵促進農業和經濟發展的決策,在北方中原地區,休戰期間,發展潛力相當牛逼。

    只要北方能持續的恢復農耕,只會對曹操越來越好,而孫權和劉備只會和曹操的差距越拉越遠。

    而這個臥龍鳳雛得其一就能安天下的說法,算是演義式的講法,你要真信了,那你就輸了。

    當年劉備活著的時候,對諸葛是很信任,但是在軍事決定方面大多還是自己當家做主,還有就是劉備其實比較聽法正的意見。

    後來法正掛了後,諸葛說過: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

    所以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的軍事話語權最終還是得聽劉備的。

    所以就算龐統沒死,劉備也難統一大中原,這其中的根源原因還是在於蜀國的國力資源很難與曹老闆的魏國相匹敵,人家魏國和吳國手下不缺謀士,不缺將領,國力又強盛。

    因為古代打仗拼到最後還是【拼人口拼財力拼後勤軍事物資補給】。

    所以就算龐統不死那麼早,頂多能幫蜀國自身管理的更加強盛,還有就是在戰場上可以留下更多的出彩的戰役記載,但想改變三國的局面,一個字:難~!

  • 9 # 初心如舊

    龐統如果不死,三國走勢會如何?

    這提問是依據演義的,那就試以演義作答。由於龐統作為劉備軍師,在西川戰事關鍵時刻陣亡,劉備才徵召諸葛亮進入西川,留下關羽守荊州,從而有了大意失荊州的故事。那麼,如果龐統沒死,諸葛亮不用進川,局勢怎樣發展?

    第一,荊州守備沒有問題。諸葛亮一直主張吳蜀聯合,如果繼續守備荊州,能夠妥善處理與孫權的關係,改進雙方對付曹操策略,防止矛盾激化,從而確保荊州安全無虞。

    第二,漢中之戰也許提前結束。在張魯派馬超攻西川時,可以加調關羽及其廖化,周倉等入川協助。平定西川后,即可順勢攻擊漢中。三國志--孫權傳:【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入益陽】劉備入川后,曾經因孫權謀奪荊州,帶兵返回荊州,並令關羽帶3萬兵進益陽。後來因曹操虎視漢中西川,和孫權妥協,才讓出長沙等三郡。如果諸葛亮在荊州,就不用如此折騰,能夠在曹操之前戰勝張魯,取得漢中。

    第三,能夠相機發起襄樊戰役。對於關羽謀劃的聯合梁,郟,陸渾群盜,策反曹魏集團內部,以及後來的襄樊戰役,諸葛亮更有高招,能全面協調,統籌兼顧,並與劉備保持溝通,肯定可以取得階段性勝利。雖不會有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名遠揚,但可能爆出更大冷門,重新整理三國志記載。第四,能夠有效鞏固吳蜀聯盟。吳蜀聯盟是三國基本戰略,赤壁之戰前,就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決意聯劉抗曹,才使劉備躲過最大危機,在荊州立足,逐步發展壯大。諸葛亮在荊州,就能繼續強化這一優勢,併發揚光大。(2:11)

  • 10 # 軲轆島

    1

    自從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出那句大名鼎鼎的“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後,鳳雛龐統這個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男人,名聲算是在民間徹底打響了。島主上一篇文章聊到了臥龍諸葛亮,很多朋友表示對鳳雛也很感興趣,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位相對神秘一點的鳳雛龐統。

    實際上當時司馬徽對劉備說的的原話是這樣的“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就是沒明說這兩人是齊名的關係,只是都是當世俊傑。具體到兩人的名聲,大家還別不信,那時候龐統的名氣比諸葛亮大多了。

    諸葛亮是“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大部分人不瞭解他的才華,影響力還十分有限。而龐統呢,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早年間也是名不見經傳,直到二十歲那年前去拜訪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

    當時司馬徽正好在樹上採桑葉,龐統就在樹下席地而坐與之談經論道,兩人相見恨晚一拍即合,從清晨聊到了日暮。司馬徽就這樣在樹上呆了一天都渾然不覺,感嘆龐統的才華,直言其乃是“南州士之冠冕”,龐統的名聲也漸漸打響,後被舉薦受任為本郡功曹。

    按照龐統自己的話解釋,大意是方今天下大亂,人心不古,善人少而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風氣,弘揚正能量,把人誇得完美一點,多塑造一些正面典型,有助於建造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新社會。

    龐統這個觀點角度還挺新穎的,其實想想也是,假如龐統對外表揚你是個滿分大好人,自身虛榮得到滿足的同時,也會為了達到龐統所稱讚的標準而去努力變得更好,更給圍觀群眾建立了一個好的榜樣。看來多讚美他人是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2

    我們知道諸葛亮出山之後是跟了劉備,龐統這邊也不遑多讓,最初是跟了東吳大都督周瑜。

    龐統在周瑜手下想必經常出謀劃策,頗得周瑜重用。赤壁之戰後,周瑜病故於巴丘(今湖南嶽陽),也是由龐統親自扶靈柩送喪至東吳,而且“吳人多聞其名”。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這麼一個遠近聞名的香餑餑,孫權竟然棄之不用,就這麼讓他離開了。

    具體原因不得而知,演義裡面是說龐統“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也就是長得醜。孫權這個人相當看臉,對龐統第一印象很差,而且龐統還出言不遜,非常狂妄,所以沒得到孫權的重視。

    這個倒也有一定可能性,雖然正史沒有記載龐統的形象,不過後來龐統投奔劉備,剛開始也只是做個耒陽縣令,還因為不管事被罷官了,看來貌不驚人確有其事。不過島主倒覺得龐統看不上孫權可能性更大,孫權剛獲得赤壁大勝,已有偏安江南一隅的守成心態。反觀劉備這邊獲勝之後百廢待興,銳意進取,才是適合鳳雛翱翔的用武之地。

    最終使龐統進入劉備視線的,還是靠著東吳老好人魯肅的推薦,直言龐統不是百里之才。劉備開始還半信半疑,直到諸葛亮也來推薦龐統,劉備一想也是,臥龍這麼厲害,鳳雛肯定不會差。

    於是劉備特地找來龐統見了面,結果這一聊就一發不可收拾,從此龐統成了劉備心中地位僅此於諸葛亮的左膀右臂。當年靠著一番對話征服了司馬徽,如今又是征服了劉備,看來龐統的理論水平已經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這還不算什麼,之後具體到實戰中,龐統更是算無遺策,大放異彩。

    其實諸葛亮的定位和龐統是不太一樣的,不同於演義裡面諸葛亮多智近妖,屢屢用出奇謀妙計助劉備在戰場上大獲全勝。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丞相之才,領導核心,更側重於統籌全域性,規劃戰略,治國平天下。而具體到行軍打仗時以謀主的身份出奇謀用奇兵,則是龐統的強項。

    就說劉備入蜀一事,剛開始與劉璋會面時,龐統就獻策說別整那些虛的,直接把他給扣了,益州自然不戰而降。劉備還是說要先穩住,先把名聲培養好,還裝模作樣要去幫劉璋打漢中的張魯。

    一計不成,龐統又連出上中下三計,勸劉備下定了攻蜀的決心。劉備依計而行,果然一路勢如破竹,大軍直指成都地區。而龐統輝煌的生涯才剛剛開始,卻在圍攻雒城之時,不幸被流失擊中,當場殞命了,年僅36歲。

    3

    龐統之死,確實有些倉促,讓人猝不及防。演義裡面的說法,是劉備特地將自己當年躍馬檀溪的坐騎白馬的盧賜給了龐統,而敵方埋伏的守軍卻誤以為坐白馬的是劉備,因此將龐統亂箭射於落鳳坡下。

    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而劉備對龐統的重視卻是不言而喻,龐統死後,劉備一提到他則痛惜流涕。

    之前在龐統的計策之下,劉備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劉備為慶祝勝利大擺慶功宴。龐統在宴會上說了句風涼話,大意是我們侵佔別人的領地,不算仁義之師。劉備這輩子最講仁義,當場就發了脾氣,要趕龐統走,可龐統剛走,劉備又立刻後悔,把他拉了回來。兩人互相認了個錯,現場氣氛和好如初。可見劉備與龐統的關係更似知心朋友,彼此直言不諱,心照不宣。

    回到文章的標題上,這樣君臣相知的美談,這樣經天緯地的謀主,英年早逝,實屬可惜。如果龐統在,或許能阻止之後劉備犯下那麼多錯誤,諸葛亮也不用一人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承受那麼大壓力。蜀漢或許能崛起,平定天下。

    不過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就最簡單的一點,實際上劉備和龐統入蜀,後來召喚駐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前來支援,是在龐統身死之前的事。關羽一人留守荊州是確定的,大意失荊州也是確定的。蜀漢總歸陷入艱難的境地,又有之後的劉備伐吳呢?再多的猜測也沒有意義。

    很可惜在三國亂世用武之地,鳳雛龐統這樣的人才,卻如劃過天際的流星般轉瞬即逝,島主也相信如果他活著,會留下更多精采的故事,如今面對史書裡關於龐統寥寥數語的記載,令人唏噓不已。

  • 1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要想預測龐統假如在雒縣不中流箭而亡,三國的走勢。首先要走近龐統,瞭解他有何軍事政治上的才能。

    龐統字士元,襄陽郡人。《三國演義》中把他和孔明並稱臥龍、鳳雛。《三國志.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載:司馬徽清高脫俗,有伯樂的慧眼。低調的龐統二十歲那年去見司馬徽,兩人從白天談到晚上,司馬徽對龐統的學識才幹十分驚異,盛讚他是南方各州郡文士中的翹楚。赤壁之戰獻連環計是小說家言,未見正史,赤壁之戰後龐統護送周瑜靈柩回東吳,當龐統告辭回西部時,東吳名士陸績、顧劭均與龐統深深結交而別。龐統投奔劉備,初以州從事身份代理耒陽縣令,還因不理政務被免職。後魯肅、孔明兩人一起舉薦,鷹眼劉備與之深談,後同孔明一起擔任軍師中郎將。孔明留守荊州,龐統伴駕入蜀。

    以下短短的史實足見龐統卓越的軍事才幹。劉璋和劉備在涪城會晤,龐統獻計擒賊擒王,抓住劉璋直下益州,劉備不允。劉璋返回成都後,劉備本當替劉璋討伐漢中張魯,龐統獻上中下三計,上計:趁劉璋不備,選精兵抄小路奔襲成都,一舉蕩平成都;中計:以荊州有急,打算回師,命士兵裝出要回師的假象,把訊息告知白水關楊懷、高沛,等二將拜別時扣押他們,收編他們軍隊,趁勢兵發成都;下策:率軍退回白帝城,積蓄實力,徐圖益州。劉備取中策,殺楊懷、高沛,繼而兵伐成都,一路狂飆突進。在劉備進兵雒縣時,龐統身先士卒,率軍攻城,被流箭射中而亡,年僅三十六歲,劉備十分痛惜,一提到龐統就要流淚。劉備任命龐父為議郎,不久由丞相諸葛亮主持儀式,升諫議大夫,追封龐統為關內侯,諡號靖侯。靖,安定天下之意。龐統死後,享盡哀榮,作為三國中為數不多的卓越品鑑家劉備,對龐統如此懷念,可見龐統軍事、政治上的卓越才幹。陳壽把龐統、法正合傳,是因為兩人是蜀國最傑出的戰術謀略家,而孔明更長於戰略規劃及治理天下、搞後勤。

    下面我來解答:龐統不死,三國戰局如何改變。

    龐統不死,那劉備身邊有龐統、法正,加上一群武將,足以平定益州、漢中。劉備以前長期如喪家之犬,從不缺武將,關、張、趙均有萬人敵,缺卓越的參謀長,現在連孔明有三個。孔明不需要入川,留鎮荊州,他和關羽關係不會太僵,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孔明可在後方荊州鎮守,除了保證後勤供應外,還可保證荊州後方安全。關羽敗走麥城、父子先被擒後被殺的人間慘劇就不會發生,關羽不死,蜀漢多一悍將。就沒有以後的張飛為關羽報仇心切,被部將張達、範強暗殺,劉備伐吳兵敗夷陵,遠征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悲劇就可避免!正因為龐統、法正兩位傑出參謀長的過早死亡,才有了荊州之敗、夷陵之敗。

    這荊州大敗、夷陵大敗,劉備集團丟失了將近一半的領土,劉備十幾年糾集的四海精銳傷亡殆盡,關羽、張飛、吳班、馮習、張南、馬良陣亡,鎮北將軍黃權、孟達降魏,蜀漢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那蜀漢就能與魏、吳三分荊州,有孔明、關羽當家,應該足以匹敵魏、吳,又擁有益州、漢中,就有可能實現孔明《隆中對》中的設想:蜀吳聯合伐魏,蜀兵分兩路,派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出宛縣、洛陽,劉備親率益州大軍出師秦川,百姓簞食壺漿未必,但奪得魏國部分領土,壯大蜀漢實力是完全可能的!

    龐統法正不死,蜀漢不會只佔有天下十分之一,不說興復漢室,再多苟延殘喘十幾年,應該是張飛吃豆芽一小菜一碟的!所幸,劉備將蜀漢江山託付給忠臣、幹臣孔明,如果孔明也一死,劉備、關羽、張飛、龐統、法正已死,真無人扶江山於即倒!

    望斧正!

  • 12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其實好,我任何一個時候都希望劉備方勝利。不過嘛,龐統的能力真有那麼強嗎?益州的張任不算三國二十四名將吧!就連這麼個張任,都可以弄死他,軍師相當幹參謀長吧,他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幾萬大軍還需要你龐統去衝鋒陷陣嗎?諸葛亮和關羽的戰略是不一樣的,其實聯合曹操把孫權幹掉更好,隆中對就一定正確嗎?首先你最弱的蜀國,三分兵力就形成不了有效打擊的力度。再有荊州益州相隔千里,沒辦法有效的支援。只能是兩個獨立團體去獨自面對強敵。聯合曹操幹掉孫權,交換的條件是陝西省甘肅省。

  • 13 # 原創婚禮策劃師

    龐統不死,諸葛亮不用去益州

    荊州可能不會丟

    蜀國可能做大

    統一可能會延緩30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過因為一部劇、一首歌、一個動作或一句話而讓你瞬間淚崩?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