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關外郎
古代的人沒有電,只能用蠟燭或者是燈油來照明。而且像在很久以前連蠟燭都沒有的時代,大家只能用都用燈油來照明,一般來說都有可能是是絕對不會是豬油的和其他動物油的,因為那個時候豬油比較珍貴,連人都吃不起豬油,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一碗豬油麵條,所以燈油就更不會用豬油了,所以一般是植物油!此外,還有古人用帶油的植物或者燃料來照明的記載存在,像古代的遊牧部落他們都用燒木柴或是曬乾的羊糞來照明。這其實也就是用火光來照明的多種形式。在漢之前一般用柴禾做燈芯以此來達到照明的目的。但是,用柴禾做燈芯是十分的麻煩的,這是因為用的時候需要有人手裡拿著燭火,隨時用碗接著落下的灰燼,還要準備燃盡了加薪。
在戰國時也有油燈的出現,但是這只是富貴人家才有的。因為那時候尚未有植物油,油燈用的是動物油。
在東漢後期有了蠟燭的出現。因為有了蠟燭的出現,油燈又不算貴了。隨著植物油出現之後,油燈就更不是什麼奢侈品了。
唐代出現的蠟燭與當今現在所用的蠟燭還不是一種。唐道所用的蠟燭是蜜蠟。而現在蠟燭是有蠟樹造而成的。
-
3 # 大江侃歷史
古人用什麼照明的呢?
1、火把
最開始時,人類將木棍的一端綁上容易燃燒的枯藤爛葉,架在這些殘餘火上點燃並製成了最簡易的火把。
2、油燈
大約在春秋時期,古人掌握了在植物和動物中提煉油的技藝,並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滴了油的蘆葦燃燒的更旺,於是經過不斷的摸索,古人發明了油燈。
3、燈籠
雖然油燈可以照明,但油燈有個很大的缺點:弱不禁風。於是聰明的古人在油燈的表面糊了一層紙,也就是罩子。這樣就出現了燈籠。
4、蠟燭
蠟燭出現於東漢時期,而且那時候的蠟燭價格十分昂貴,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只有王公貴族才有錢消費。蠟燭最後走進千家萬戶,是在清朝後期才會出現的。
所以,古人的照明工具有火把、油燈、燈籠和蠟燭。
-
4 # 大米吳雲飛
1
煤油燈:是在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為燃料。多為玻璃質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
2
火把:古人夜間行路時常用的照明用具,有的用泡過水的幹竹蔑等編成長條,有的在棍棒一端扎棉花或布條,蘸上油,也有的用長節竹筒注進油,開口端塞上棉花或布條。
3
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由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
4
篝火:古指用竹籠罩的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透過累積木材或樹枝搭好的木堆或高臺,點燃的火堆。
5.
油燈:是以油為介質的燈具。 油燈是起源較早、延續和發展時間較長的生活用品之一。
-
5 # 歷史戰爭
白天裡的世界因為Sunny普照而非常明亮;到了晚上,太陽西沉,天色就會變得黑暗,但是現在的我們到了晚上許多地方依舊燈火通明。這一切都是電燈的功勞,從特斯拉發現交流電以及愛迪生髮明電燈開始,我們的夜晚就不再黑暗。但是在這兩樣東西出現之前,我們的古人是用什麼東西來照明的呢?
一開始,原始人類是用篝火、火把等取暖照明,火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再之後,古人發明了油燈來進行照明,《楚辭·招魂》中說:“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其中的“鐙”即為“燈”,也就是當時所使用的油燈。之後油燈也被多次進行改進,雖然後面又出現了蠟燭,但是油燈比蠟燭更加耐用,所以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仍有許多家庭選擇使用煤油燈,所以油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最長的照明工具。據記載,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出現在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也記載了有專門負責取火或照明的官職。
當然除了用油燈,一切可以發亮的東西都可以被用於照明,比如自然界的螢火蟲和珍貴的夜明珠。中國有一個表示刻苦鑽研學習的成語叫做“囊螢夜讀”,《晉書》記載:“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就是捉許多螢火蟲裝到袋子裡,然後懸掛起來當做照亮的東西。但是普通人很少像這樣做,包括夜明珠也是達官貴人,家世顯赫的人才能有機會使用,平常人家還是使用油燈較多。
但是對於古人來說,油脂等材料還是來之不易,到了夜晚也有許多不方便。於是人們在使用油燈的同時,仍然在尋找其他的照明方法。之後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公元前3世紀,就出現了用蜂蠟製作的蠟燭雛形。李商隱有一句詩就是用蠟燭作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也有“等蠟燭燒斷鐵鎖”這一情節。而蠟燭的出現也成就了中國許多的風俗習慣,最著名的就是中國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燈會。18世紀時,有人用石蠟製作成了現在我們所使用的蠟燭,並且開始投入工廠裡大規模生產,蠟燭使得照明等變得更加方便。但是人類的發展是永不止步的,在距今200多年前,一個英華人又發明了煤氣燈,它比蠟燭更加明亮,經過不斷的修改後,它照亮了千家萬戶。
不過上文所說到的火把、油燈、蠟燭、煤氣燈等幾乎都是用火來照明的。真正讓人類的照明工具有火、油走向了電的,是從在19世紀末一位叫做愛迪生的發明家點亮了第1個電燈開始,這個經過幾千次實驗而被點亮的燈泡,成功改寫了人類照明的歷史。而電燈一直髮展至今,出現了白熾燈、節能燈、裝飾燈等等各種各樣的燈。一到晚上,城市裡的霓虹燈比天上的星星更加明亮,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亮如白晝”。綜合來看,人類照明的歷史其實也是人類發展歷史的寫照。
參考文獻:
《楚辭·招魂》
《晉書》
-
6 # 一老沈一
“古人用什麼照明?”
不說國外的,中國也不說比較近的,說漢代以前的。
從古代文獻和出土實物看,中國漢代以前古人夜間的照明,主要是“燭”和“燈”。
周朝,已經有“燭”字。當時的“燭”,不是後來所說的“蠟燭”,而是“火把”。
“燭”,又分兩種——可以手持的,稱“燭”;插於地的“大燭”,也叫“庭燎”。
當時的“燭”,或以葦為芯,以布纏之,並以“飴蜜”灌之。
大概,“飴蜜”中含有蠟的成分,有助燃燒。段玉裁說,或還以“薪蒸”為芯,所謂“薪蒸”,即去皮的松枝一類的樹枝,大概也含油脂,便於燃燒。
另外,“燭”還以“麻蒸”為芯,同樣是去皮,剩下的麻秸也易燃。
《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這是成語“東壁餘光”之出處。
甘茂,是戰國中期秦國名將。大概那個時候,制燭賣燭,已經成為一個產業了。
甲骨文中,沒發現有“燭”字。但殷商時期,有一種祭祀為“尞(燎)祭”,是區別於“焚柴”的單獨祭法。
由此可知,當時,“大燭”這種“火把”,使用已很普遍。
周代禮制中,仍然傳承了這種祭法。《周禮》稱之為“墳燭”或“庭燎”。
漢代,祭天仍然稱為“燎祭”。
周代,後來又將“燭”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夜間舉行的大禮。
《儀禮.燕禮》說,舉行燕禮,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大燭於門外。
那個時候,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士大夫,夜間照明大抵都會用到“燭”。
《詩.小雅.庭燎》則描述了天未亮、諸侯大臣上朝覲見天子的景象:“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還說到“庭燎晢晢”“庭燎有輝”云云。
戰國時期,照明也開始用“燈”。
《說文》裡,“燈”寫為“鐙”。
“登”,原是一種乘食物的器皿,亦稱“瓦豆”。“登”字,是“瓦豆”二字的重組。
照明所用的器物,形狀像“登”,於是以“釒”為部首,新造了這個“鐙”字。有時候,“鐙”也用作金屬食器之稱。
但當時的“鐙”,大多還是陶製,少量為青銅製品。
戰國時期楚國宋玉《招魂》雲:“蘭膏明燭,華鐙錯些。”
這裡說到了“燭”,也說到了“鐙”。
請注意,宋玉還說到了“膏”。
“膏”是動物油脂,這說明,當時制燭和燃燈,都使用動物油脂。“蘭膏”,無非是說散發著香氣的油脂。
但其實,燃燒過程中,冒出“油煙”是在所難免的。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了著名的“長信宮燈”,其獨特的設計,就在於有防止油煙擴散的裝置。
大約在晉代,《晉書.石崇傳》曰:“(王)愷以飴澳釜,崇以蠟代薪。”
這是說,石崇改變了以樹枝為芯做燭的方法,而純以油脂為燭了。
這個時候,應該還是以動物油脂為燭,即“蜜蠟”。
-
7 # 嘎子霖
中國用電照明最早始於清光緒年間,是從英國引進來的技術。那麼,在此之前,人們又是用什麼來照明呢?
火的發現和使用促進了人類文明與進步。火的用途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來照明。自從有了火的照明,人類的活動不侷限於白天,晚上也能活動了。最初的時候,人們用柴草捆成一束做成火把,點燃來照明,但是燃燒時間非常短暫。後來發現植物或動物的油脂也能燃燒,便將油脂塗在火把上面,這樣燃燒時間就長久一些。發明了燈之後,人們將液體油脂添進燈裡,點燃燈芯便可照明。
東漢末年,董卓死後,肥碩的屍體被拋棄在長安街上。人們恨之入骨,在他的肚臍上插上一根燈芯,董卓的脂肪便成了燈油,燒了幾天幾夜。
再後來,人們用動植物油脂製成了固體的蠟燭。當然,古代的貧窮人家是消費不起的,尤其是那些要利用晚上時間的貧窮的讀書人,他們就要想辦法來照明。於是就有了囊繭映雪,鑿壁偷光的故事了。
-
8 # 四點半walkon
古代照明主要是用油脂或蠟。魏晉南北朝之前都普遍採用動物油脂和蜜蠟、蟲蠟作為燃料。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了將植物油大量榨取出來的技術,採用植物油作為燃料的逐漸增多,特別是油菜是中國最大宗的油料作物,所以在點燈照明所用植物油中,菜油用的最為普遍。直到明清時期,植物油成為製造蠟燭的原料,蠟燭逐漸普及到中下層社會。清代制蠟工藝進一步改進,特別是宮廷所用蠟燭,除根據場合和用途不同有大小之分外,許多蠟燭裝飾盤龍和雲龍等彩色花紋,使蠟燭成為一種工藝品。
總的來說,在用上電燈之前,家裡都是燈如豆。
-
9 # 明侃
古人一般很少會有夜生活,他們有宵禁的。富人晚上可以用蠟燭,燈油。窮人直接睡了,畢竟古人早上四五點就起床了。
二更(二更是亥時,即夜間21-23點)眠,五更(五更是寅時,指凌晨3-5點)起。
舉例:《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起五更,睡半夜。”
-
10 # 燕趙之師
代的照明用具有
1、古燈,是古代以燃料燃燒所形成的火焰作為光源的照明工具,包括火炬、油燈和燭臺。
2、豆形燈是中國最早的定型化的燈具,其材質是先陶後銅,出現的時間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以前,人們對照明器具的普遍的稱呼是“燭”,指火炬,也就是通常說的火把。
3、蠟燭產生於西漢興盛於晉代。是用蜂蠟製成中間有燈芯的柱狀照明器具,要配合燭臺使用。蠟燭和油燈的區別是:前者的燃料是固體的,而後者的燃料是液體的。
4、宮燈——古燈公主。宮燈,南朝已有記載,既是照明工具,又是建築裝飾藝術品,主要是指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各種圖案的彩繪燈。
回覆列表
古代晚上用燭、油燈、油膏燈照明
一、喝酒,古代的風流名士都喜歡喝酒,似乎能從酒中喝出錦繡詩篇來。他們喜歡露天喝,也喜歡在亭子裡喝,有朋友來了喝,朋友走了也喝。喝酒時再叫上幾個善歌善舞的名妓來演奏取樂,再行酒令,對對子,寫詩詞,真的是萬丈風流皆出於酒,一夜的時間也很好消磨。
二、讀書,很多男人都會在天黑之後,點上蠟燭,去讀一讀聖人經卷。雖然蠟燭和電燈相比,照明度太差,但這也更顯出古代讀書人的不易。讀書不僅是因為消磨時間,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人覺得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這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由來。
三、聚會,古人是特別喜歡聚會的,大多都是一些好友在一起吟詩作對,對弈猜謎。就比如伯牙和子期,一起聽曲彈琴,引出了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話,而詩仙李白則更是個中翹楚,時不時與友人聚會一番,喝醉之後還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中國古燈材質種類繁多,大致分為青銅、陶器、瓷器、玻璃、木頭、石頭、鐵、錫、金銀燭臺等。
古代青銅燈也寫作“錠”。式樣很多,常見的上有盤, 用以盛油或插燭, 中有柱,下有底。有的底如雁足,稱“雁足燈”。
有的圓盤下有三短足,盤邊有把,自身銘文稱為“行燈”。有的鑄成人形、鳥形、獸形、樹形等。尚有周圍有壁及可開合的門,以調節氣流和照度,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銅燈盛行於戰國至漢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