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志勇68

    臨摹字帖時,最好是先把字帖背誦下來。比如我們學智永,就把千字文全背誦完。然後再研究其風格,琢磨其運筆結字的規律。智永楷書的風格,與當時(隨代)的寫經體有相似之處。結字稍扁,沉穩渾厚,露鋒落筆,點畫牽絲映帶。在穩健中帶著靈動,渾厚中透著灑脫,非常精采。

    臨帖時,要一字一字練,反覆寫多遍,不要整篇抄。覺的比較相似了,再背臨。背臨完以後,再跟原帖對照,哪裡不像再默寫,直到肖似。這種寫法效率非常高,因背寫能加深對原帖理解。

    現在人學楷書,大多數是歐、顏二家。其實此二家都是碑刻,臨習容易呆板。猶其是歐體。如一上手從智永《千字文》開始,就不會有這個毛病。何況智永為王羲之七世孫,而且從隨至漢,年代相隔不甚久遠,絕對見過王羲之,王獻之真跡。所以學智永楷書,亦能學到王家用筆精髓。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2 # 老溫聊書法

    丟開原帖寫大字就沒有智永味了,怎麼繼續?

    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找準細節,深入臨習。

    我是去年11月份開始臨智永楷書千字文的,兩個月後,我試著創作了一幅作品(見下圖1),拿給我的老師看,我的老師說:“臨帖看上去還可以,離開帖就沒有智永味了。”這話是不是跟你問的問題一樣?!給我的建議就是:沒有捷徑,找準細節,深入臨習。

    說白了,丟開原帖就沒有了帖的味道,就是我們細節抓的不準。就像畫畫一樣,一個瓜籽臉型的人,你非要把人家畫成圓臉,這怎麼可能像人家本人呢!

    我不知道你臨智永帖有多久了,我就以我的實踐做個說明吧。

    我習書前前後後算下來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在臨智永楷書千字文之前,曹臨過歐、顏、柳等大家的楷書,也學習過二王、蘇軾等人的行書。去年,在老師的建議下,又開始了智永楷書千字文的訓練。

    我講這麼多的意思,就是說書法臨帖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試想透過短短几十天、幾個月或者說幾年,就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那是不現實的。必須得腳踏實地,抱著脫幾層皮、掉幾斤肉,忍受數年的空虛和寂寞的心態,方能會有些許收穫。

    下圖2為臨帖

    圖3為原帖大小的創作

  • 3 # 許悅愛書法

    其實寫大字(榜書)和小字不同,不同的方面包括執筆、選帖、結構、收筆…等等,以下分別講一下,以便參考:

    1.執筆法。榜書書寫執筆一般用“提鬥法",如圖:這樣是方便腕、肘、臂協力齊運的一種榜書執筆法。

    2.在選帖方面有講究,要根據榜書的特點:氣勢為上、中宮相對收緊、筆畫硬朗渾厚等等,那麼顏真卿的楷書《東方朔畫贊》、《中興頌》就比較適合用於作範本學習臨摹。還有宋代張即之也是榜書高手,他的《雙松圖歌卷》亦可參考學習。還有《瘞鶴銘》等等。如果行書的話就米芾的《蜀素帖》、趙孟頫的《膽巴碑》也可以。3.結構。榜書的字型結構要中宮收緊,不論你寫哪個帖,你寫的字越大,那麼筆劃就要寫得越緊湊…這樣…大字才顯出精氣神和大氣象。下圖比較一下:我試寫了“春節”二字,單字直徑大約20釐米,把筆劃緊湊起來…字也精神起來。4.收筆。寫小字時收筆大多數是回收,而榜書比如橫的收筆…大多數情況下是駐收,即到收筆時略駐…然後往上空直提收。假如還象寫小字那樣收筆法,就會如米芾說的那樣∽“筆筆如蒸餅"!

    古人寫榜書的機會較少,因為筆墨紙硯較貴,限制條件較多,所以相關榜書的理論相對來說研究得比較少。有的都是各個書家零星半點的心得感言,比如蘇軾說的…“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意思是寫大字時,應該象寫小字那樣用筆緊湊,結構緊密,而小字恰好相反,由於字型小,書寫時結構容易侷促,因此寫小字時應具備大字的氣度。這種觀點不僅在字法中,在章法上也是如此體現!

    你練習的智永行書已有一定的基礎了,只需稍加調整並在訓練中不斷體會和思考,那麼是可以與時俱進的,來年春節肯定可以寫出更美的春聯!

  • 4 # 墨軒書法

    這都是練習書法必須面對的問題,這需要長時間的臨帖,仔細的臨好每一個筆畫和每一個字的結構,然後拋開帖子自己揹著書寫,再對照帖子查詢不足,反覆進行對照練習。

    離開帖這寫不好,說明寫的少,功夫下的不夠,對帖上的字行的沒記牢,運筆的方法沒掌握。

    要熟記字帖的內容,默唸著內容往下寫,開始看一筆寫一筆,熟悉之後就要逼迫自己去體會其中的節奏。

  • 5 # 人石峰

    你好,臨帖是一個求像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很寂寞,往往在臨到一定有感覺時候,會有創作的慾望,這屬於正常現象。寫出來後反觀又不盡如己意。大字與小字的書寫方式不一樣,牽扯懸腕、懸臂、懸肘等問題,古人是不多寫大字的,或許是紙張生產能力緣由,現代人字越寫越大,在筆法的精細表現及結構變化上會有不同體驗,所表現的視覺感覺也會不一樣。我感覺在懸的問題上,應該交替進行,這就和爬山一樣,半山腰及山頂看到的風景感覺不同。臨帖過程中,要背臨,做到每個字熟化於心,隨手一揮即為原帖之神,熟了即能生巧,這個過程要反覆進行。如果進行不下去時候,可以暫停練習,多讀帖,多琢磨琢磨來自字的神韻,有時短暫放一放再回頭臨會更能找到興奮點,從而促進進一步深研細究的心境,喜歡去做,就會有動力,更會有新發現。或者再換一種近似的帖臨習,去找到關聯點。臨帖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持之以恆,臨帖也是畢生的事情,你總會發現不同階段的喜悅,祝你找到這種感覺並收穫進步。

  • 6 # 微醺與藝術

    您所說的“智永味”,可見您非常喜歡智永的貼子,的確如此,智永是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書法家,也是二王好的傳承人。

    智永和尚是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 他傳“永字八法”,為後代楷書立下典範。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也一直同他儲存,其對二王的書法可謂心領神會,其書法中二王的影子隨處可見。

    但智永寫千字文時,字型也是偏小的,加之受蘭亭序的影響還是不小,我們發現,他寫千字文時,顯得十分秀氣,精緻,但同樣受蘭亭序的影響,用筆時顯的鋒芒外露,這一點有點和二王的字不太吻合,以致於後世曾懷疑,蘭亭序是智永所作,而且王羲之的作品。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表明一下,智永是師從二王,而且與王字神似,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那麼,我們在學習智永的書法時,就有了參考物件:二王及後世學習二王的經典字帖。

    趙孟頫書千字文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要避免智永真書的一些不適合放大的一些問題,因為字比較小,鋒芒外露,寫大了就會顯得不夠莊重,就會覺得沒有智永味了,其實,你把原貼 放大也是一樣。有的字適合寫小,有的適合寫大,歐體字寫大了同樣也感覺有點不自然,能寫大的基本上魏碑和顏體多一些。這個是字的風格的問題,和練習的像不像沒有關係。這裡推薦兩個,一個是王羲之的法貼,如蘭亭、聖教序,另一個是趙孟頫的字,推薦他的真書千字文,趙學王也深得其精華,他的真書千字文和智永風格相似,而且更為精緻。但不要學趙體正書,趙體正書明顯脫離了出來,和智永風格想去甚遠了,當然愛好趙體字的可以練習。

    除了以上以外,就是自己的基本功的問題,也就是說,你還沒有練到足夠形似的地步,這一步是關鍵,只有這一步練好了,才能應用自如,隨意發揮。以下是我的個人經驗,供您參考:

    第一步,筆劃,這是重中之重!這時候練習一定本著“慢就是快”的精神去學習,心急不得。永字八法,總工八個基本筆劃,而這八個筆劃又演繹出八十一種筆劃,這個必須耐下心來學到味,會終身受益。我見過很多學習書法的學了幾十年,寫的都不很好,其實就是筆劃這一關沒過去。不知道您的情況,自己對照一下,如果還不行,一定要補上這一關,這八個筆劃我自己曾練了八十一天,每個按一天去練,感覺受益匪淺。

    第二步是間架結構,《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可以學習一下,雖然他是館閣體的代表,但他總結的九十二法還是很有價值的,用九十二法學體智永的間架結構,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用九十二法學習顏體

    第三步的通臨全貼,經過以上兩步的學習,通臨全貼基本上就沒問題了,當把整貼都背會了,相信您的水平已經有很大的提升了。

    最後就是參考學習我推薦的幾個貼子,幾個風格相近的貼子相互取長補短,逐漸出貼,這樣下來,基本上能應付一般的創作了。

    就囉嗦到這裡了,僅僅是我的個的一點看法,祝您成功。

  • 7 # 淡淡印天

    2017年暑假開始以智永真書千字文入手學書法。感覺最主要是學其筆意筆法,就像燕十三教謝曉峰劍術時說的那句“去劍訣,得劍魂”

    圖一,2018年暑假給幾個朋友的孩子寫的示範,將就看看,10cm格。

    圖二,2018年六月份寫的大楷,智永筆意,六尺整張,字徑>20cm。

  • 8 # 張峰書法

    1.對字帖的深入理解不足,首先分析字帖內所有的基本筆畫:橫豎撇捺鉤及偏旁部首等同類筆畫總結出來在一張紙上方便自己創作時使用!

    2,背單字、單行,只臨不背如同蜻蜓點水不能深入理解

    3.背臨和創作結合臨一行,結合第一條建議在下一行創作一下,再比較兩者間的風格差異!

  • 9 # 國畫大叔

    問題在於大字和小楷的空間處理完全不是一個體系造成的。不在於丟開原帖和智永書法。

    大字最要緊的空間處理在於:茂密。大字是遠距離欣賞的藝術,必須朴茂穩如泰山之感覺,筆畫細節大多忽略。

    小楷最重要的空間處理在於:空靈。屬於近距離欣賞的作品,筆畫細節較多保留,為的是有東西可看,耐人尋味。空靈是因為字型小,為避免擁擠,結體必須空靈,舒朗才舒服。

    這屬於兩種體系。要想用小楷體系寫成大字,非常困難,權宜之計可以加粗筆畫,同時【中宮收緊】。這時候智永那種靈動飄逸感肯定下降,你可能是希望寫出一種靈動飄逸的大字,這種玩法值得實驗。

  • 10 # 翰墨書道

    這是一個臨摹練習的層次問題,也是一個集字創作的方法問題。要想離開帖仍然能夠寫出具有取法原貼風格味道的作品,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幾十年的造詣。

    那麼為什麼離開字帖就寫不好了呢?問題在於我們的臨摹功夫不到位,沒有達到背臨的功夫,以及沒有掌握範帖字形的點畫結構與章法的基本技巧與規律,如以來,就會發生離開範本就不會走路有。

    實際上,並不難理解,如果我們進行過背臨練習就應該明白,一個字要想真正為自己的創作所用,也只有做到背臨。我們能夠將這個字背臨下來了,無論在任何時候提筆書寫,都能夠幾形神具似的背臨下來,那麼在這時候還會出現如題主所說的現象了嗎?顯然是不會的。

    再就是創作的問題了,對於初學書法者來說,要創作一件具有原帖風格的的書法作品,只有將創作內容的文字都能夠在取法的字帖中找出來,或原貼中沒有的採取借的辦法。創作之前要把作品中的每一個字的功課都要做好,然後再去創作。如果離開字帖的同時我們就將我們學習到的書法技法功夫或和字形完全拋棄了,然後自顧自的去創作,同樣是不行的。

    還有一種比較高階的無我的書法創作辦法,就是依據取法字帖的點畫造型特點或結構規律章法規律去創作作品。同樣能夠取見原貼氣韻的作品,不過這需要我們具備紮實深厚的對原貼的臨摹功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證先鋒4》中到底是誰殺了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