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魯直

    諸葛亮早有滅魏興漢之心。我們先看看《隆中對》怎麼說: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這段話,是諸葛亮出山之前為劉備制定的“隆中對策”中最重要的一段話,也是最打動劉備的一段話,因此諸葛亮才被聘用為軍師。可以說,隆中對讓劉備、孔明找到了共同語言。

    這君臣二人為了實現偉大的政治抱負也是拼了,有些事情也確實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展的。如“跨有荊、益”實現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實現了,“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也基本做到了,但是諸葛亮最主要的目標“漢室可興”並未實現,最後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伐魏徹底失敗。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只是小說家言,不可當真,我們把它理解為“北伐”即可。實際上,諸葛亮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從建興6年到建興12年(228年至334年),其中有5次是派遣別人帶兵;諸葛亮親征只有2次,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射殺張郃和病死五丈原這兩回。

    7年出兵7次,諸葛亮用兵不可謂不勤,而且均是準備好了,主動進攻。期間雖有區域性小勝,但是最後還是壯志難酬。

    為什麼諸葛亮打不贏曹魏?我覺得有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蜀國取勝的前提條件喪失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說的是荊州、益州並存時,可派一名上將各帶一路人馬北伐。但是荊州已經失去,被東吳和曹魏分佔,蜀國已成為偏安一隅的小國家。此時出兵只有出秦川這一路,勝算就少了一半。而且,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黃忠已死,其他的也老邁年高,再無合適的帶兵之人。

    第二,蜀國國力比不了魏國

    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我們且比比看:

    魏國擁有廣大的土地,經濟在三國中最發達,地域包含了十幾個州,包括中原、遼東和西域,人口1000多萬,軍隊近80萬人;蜀國僅有益州、漢中兩個州,經濟比不了魏國,人口90多萬,軍隊最多17萬,人民負擔沉重。諸葛亮最多一次帶兵10萬北伐,已經是傾全國之力了。這麼一算,蜀國還有勝算嗎?

    第三,蜀國的皇帝比不了魏國的皇帝

    諸葛亮北伐時,皇帝是劉禪,就是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那時國政一直被諸葛亮把持,阿斗年輕,根本不給機會練手。再者,阿斗也確實不行——昏愚闇弱、寵信宦官、不戰而降,被俘後樂不思蜀,他不是庸才是什麼?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皇帝如此,就算有一百個諸葛亮有用嗎?

    魏國的皇帝是誰?一是曹丕。他文武雙全,篡漢興魏,有乃父曹操遺風。他改革官制,實行“九品中正制”,緩和了曹氏和士族的關係,受到貴族支援;他統一北方,消除邊患,恢復西域;對內鞏固政權,杜絕宦官外戚干政;與民休養生息,實行惠民政策,推行儒學;實行屯田制,恢復生產,減輕刑罰。二是其子曹叡。他繼承父志,繼續經營,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

    兩國皇帝一比,高下立現,蜀國怎能打得過魏國?

    第四,蜀華人才比不了魏國

    蜀國這邊統帥是諸葛亮,下邊文有法正、費禕、蔣琬,武有姜維、馬謖、魏延、馬岱、王平、廖化、張翼;魏國這邊統帥是曹丕、曹叡,文有賈詡、華歆、司馬懿,武有曹仁、曹真、夏侯惇、夏侯霸、徐晃。你比比陣容,到底哪邊厲害?賈詡、司馬懿哪一個能力都不比諸葛亮差。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經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諸葛亮已經被司馬懿算定,到底誰厲害?

    第五,諸葛亮策略不對

    在丟失荊州後,諸葛亮最該做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不是窮兵黷武而是休養生息,不是嚴刑峻法而是減輕刑罰。諸葛亮太想北伐成功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了,但是國內已經到了“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自己說的),不顧七八個百姓養一個兵的困境,還要進兵,老百姓能無怨言?阿斗能支援他嗎?只不過阿斗沒有實權而已。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阿斗都不願給諸葛亮修廟。可見,皇帝不滿意他。而以李嚴為代表的那一派也不滿意諸葛亮。司馬懿在評價諸葛亮的策略時說過:“諸葛亮本可靠山嶽固守,現在卻主動出擊,一定會打敗。”因為司馬懿看準了諸葛亮大兵遠道而來,因糧草不足尋求速戰速決,但是司馬懿一個“拖”字,就把諸葛亮拖死了。

    綜上所述,蜀國在前提條件、國力、領導人、人才、策略方面都不佔優勢,諸葛亮以區區小國去打大國,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失敗才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那春節都準備什麼年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