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2
回覆列表
  • 1 # 多彩紀錄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的,他為了增強自己稱帝的信服力,從稱呼上加以改變,不稱皇帝只稱官家,巧妙的融合了蔣濟《萬機論》中的三皇五帝的理論,既能夠彰顯皇權的威嚴,又能夠堵住悠悠眾口。

    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講的是石虎對石勒的不滿,他準備學習冒頓單于殺死父親取而代之的意思,不過石虎是石勒的侄子。

    對於這段內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註解為:“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不過胡三省是南宋末年之人,對於這段歷史也有可能是經歷宋朝皇帝之後的附言而已。

    官家最早就是公家的意思,見於白居易的詩歌《青石》:“不願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及《喜星郡》:“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

    真正全面普及稱皇帝為“官家”的則是宋朝,這是臣下對皇帝的尊稱。其實這與宋太祖趙匡胤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首先趙匡胤是因黃袍加身而得的皇位,有很多人不服氣,稱官家可見是說明自己來位比較正,自己是唯一的公家;

    其次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中有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五帝是中國最副盛名和最賢德的聖君,二者兼得就是官家了,這與秦始皇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為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並沒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升了不少;

    最後就是宋朝皇帝有一個約定,那就是“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宋朝對士大夫是絕對的好,所以士大夫也願意只認準宋朝皇帝為官家(此處為公家的意思)

    可見宋朝皇帝對於“官家”的稱呼也是煞費苦心!

  • 2 # 何能爾1

    古代皇帝都喜歡稱呼自己為朕,只有宋朝的皇帝喜歡稱官家。這樣的稱謂,一來跟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出身有關,二來能夠拉近君臣之間的關係。趙匡胤不是堂堂正正登上皇位的,他是陳橋兵變中被擁。在陳橋兵變中,他雖然是得到了大家的擁戴,但也有很多人對於他當皇帝並不心服口服。於是,趙匡胤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法子,從稱呼上加以改變,不稱皇帝,只稱官家。官家一詞巧妙的融合了蔣濟《萬機論》中的三皇五帝的理論,“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既能夠彰顯皇權的威嚴,又能夠堵住悠悠眾口。他為了增強自己稱帝的信服力,讓底下的人都稱他為官家,官家代表著皇權天授,代表著皇帝的大公無私。

      

  • 3 # 青史回聲

    官家?一般在古代,大臣們稱皇帝都是稱陛下或者是皇上,很少有稱官家的,不過並不是沒有過,在宋代一朝,宋朝皇帝就被眾臣稱為官家。

    那麼這個官家是怎麼來的呢?為啥要稱宋朝皇帝為官家呢?

    這個“官家”稱號是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叫起。趙匡胤咱們都知道,陳橋驛兵變,奪了後周的政權,篡位稱帝,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正因為他是被底下武將擁立稱帝的,這皇位怎麼來說,都有些得位不正。所以啊,趙匡胤為了增強自己稱帝的信服力,於是在皇帝稱號上動些手段。

    在《萬機論》這本書,曾經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正因為其他朝代皇帝自稱朕,底下人稱陛下,所以宋朝皇帝給自己叫了一個官家。這樣的稱謂,其一,能夠拉進君臣之間的關係,畢竟趙匡胤曾說過,與士大夫共天下。這皇帝與臣子之間,關係肯定要搞好。這其二嘛,畢竟趙匡胤不是堂堂正正地登上皇位的,雖然對外宣稱是手下人擁立的,但這話有多少人信?所以再如何宣稱,也會有人口服心不服。

    所以,趙匡胤在皇帝的稱呼上加以改變,不稱皇帝,只稱官家。既能夠彰顯皇權的威嚴,又能夠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一舉兩得啊!

  • 4 # Alice雙雙

    官家出處是自漢朝時的蓋寬饒的一篇給皇帝的奏章,其中就引用《韓氏易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成功者去。”

    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講的是石虎對石勒的不滿,他準備學習冒頓單于殺死父親取而代之的意思,不過石虎是石勒的侄子。

    對於這段內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註解為:“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不過胡三省是南宋末年之人,對於這段歷史也有可能是經歷宋朝皇帝之後的附言而已。

    唐朝時候太監一般稱皇帝為“大家”,而從後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宮詞》:“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可見那時候對皇帝的稱呼就有“官家”一詞。

    真正全面普及稱皇帝為“官家”的則是宋朝,這是臣下對皇帝的尊稱。其實這與宋太祖趙匡胤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堂堂正正登上皇位的,而是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的,雖然得到了大家的擁戴,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於趙匡胤當皇帝並不心服口服。為了增強自己稱帝的信服力,趙匡胤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法子,從稱呼上加以改變,不稱皇帝,只稱官家,讓底下的人都稱他為官家,官家代表著皇權天授,代表著皇帝的大公無私,稱官家可見是說明自己來位比較正,自己是唯一的公家;

    官家一詞巧妙的融合了蔣濟《萬機論》中的三皇五帝的理論,既能夠彰顯皇權的威嚴,又能夠堵住悠悠眾口。

    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五帝是中國最副盛名和最賢德的聖君,二者兼得就是官家了,這與秦始皇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為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並沒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升了不少;古代皇帝都喜歡稱呼自己為朕,只有宋朝的皇帝喜歡稱官家,所以這樣的稱謂,一來能夠拉近君臣之間的關係,二來跟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出身也有關。

    此外,宋朝皇帝有一個約定,那就是“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宋朝對士大夫是絕對的好,所以士大夫也願意只認準宋朝皇帝為官家(此處為公家的意思)。

  • 5 # 林小白讀歷史

    我是林小白,我來回答。“官家”是臣下對皇帝的尊稱,主要是兩點:既是歷史稱謂的繼承演變,也是順應宋朝現實狀況,出於表現皇帝大公無私的意味。

    一、源於歷史依據

    “官家”一開始記載於《晉書·石季龍載記》。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中胡三省注道:“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一般也用以指公家。 《稱謂記》:“《漢書》蓋寬饒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稱‘官家’猶言帝也“,皇帝是天下人共同的皇帝,要表現他的大公無私,稱為·官家’比較恰當。皇帝排除自己的個人慾望干擾,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所以全天下的人對皇帝來說,都是一樣的,不能摻雜個人因素,官家代表了公正。

    正是宋代才真正把皇帝的名字普及為“官家”,這是給皇帝的榮譽稱號。事實上,這與宋代太祖趙匡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二、順應宋朝現實狀況

    首先,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奪幼主上位。趙匡胤認為這個稱號可以讓大家看到他是唯一正統的,他是唯一的“官家”。

    其次兼取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中:“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說法。三皇五帝是中國最著名、最賢惠的聖人。他們都是“官家”。這與秦始皇以“德三帝,功勳蓋五帝”為皇帝的思想相似。

    最後,宋朝皇帝有一個萬世之約,有三條戒律:一是保護柴家後裔;二是不殺士大夫;三是不增加田賦,士大夫對宋朝是擁戴的,官家也較好體現了這一點。

  • 6 # 時間煮

    誠邀,我們都知道只有在宋朝,宋朝臣民對皇帝的稱呼才是“官家”。這個稱謂來源於《資治通鑑》。“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各取句中的一個字,就成了“官家”。皇帝作為天下表率,當然要講德才和大愛。“官家”這個詞一出,把有名的三皇五帝都概括了。“官家”是宋朝臣下對皇帝的 尊稱。

    那為什麼宋朝要用這麼個稱謂呢?這跟宋朝的建立和宋太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於是為了鞏固地位,顯出和別個不同,好讓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官家”這麼一個稱謂。不稱“朕”,稱“官家”,實質為拉攏人際關係和保全皇位置的一種做法。

    其實我們透過同樣歷史背景的連續劇(知否)也可以知道,某些時候不管皇帝叫官家也是可以的。比如盛紘剛剛被調到京城的這場戲中,老臣們就沒有叫皇帝官家。看這位老臣,開口閉口就是“陛下”,皇帝也是很受用的聽著,並沒有因為稱謂的變化感到不開心。 而盛家老三在跟酒肉朋友們聚會的時候,說的也是“聖上”,在座的各位官宦子弟也沒什麼意見。

    所以叫官家只是那個時代對皇帝的一個稱謂罷了,皇帝一家獨大,自己覺得這樣叫起來好而已,其實沒有過多的含義。

  • 7 # myself小光

      首先,對於官家這個稱呼,我們還應該從宋太祖談起。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堂堂正正登上皇位的,在陳橋兵變中,他雖然是得到了大家的擁戴,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於趙匡胤當皇帝並不心服口服。於是,趙匡胤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法子,從稱呼上加以改變,不稱皇帝,只稱官家。

    司馬光《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胡三省注:“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官家代表著皇權天授,代表著皇帝的大公無私。

    除此之外,官家是指衙門,縣衙門、吏部衙門、戶部衙門等等。

  • 8 # 我名字長我說的有理

    中國歷史發展的走向其實也是從獨裁到民主的,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了有效的中央集權,後來漢朝初期實行過一段時間的分封建國制,後來在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又完成了中央集權。之後的朝代都實行中央集權,但是中央集權並不意味著完全的獨裁,後期的朝代基本上實行宰相制,宰相制本質上就是政府,國家由政府管理,只是皇權干涉政府的多與少的問題。到了宋代,文官政府達到了歷史的頂峰,那時候的普世價值觀是天下為“公”,當然這個“公”具有歷史侷限性。

    縱觀兩宋,從沒有出現獨裁皇帝,可見皇帝也成為了政府的一部分,所以稱呼皇帝為官家也成為一種現象,這跟皇權與政權的分化或者說民主化有關係。

  • 9 # 人民正能量

    著名歷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對官家二字的有一個解釋說明:“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對於他的理解,官家就是公家的意思。

    我們熟知的“官家”二字概要從北宋說起,我們透過看書或者看電視劇就知道,宋朝一般稱呼皇帝叫“官家”,對皇帝的這麼稱呼,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

    趙匡胤稱帝是黃袍加身的結果,作為後周的臣子,透過一次出兵就突然間背叛舊朝,自己當皇帝,很多人是不服氣的。於是趙匡胤相處了一個折中性的方法,那就是從稱呼加以改變,可以允許這些人不稱皇帝,稱呼官家即可,在他看來,官家也就是公家,皇帝就是天下的公家。這樣既可以保住皇上的權威,又可以封住眾人之口,可以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 10 # 70後大叔講歷史

    官家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漢朝時的蓋寬饒的一篇給皇帝的奏章,其中就引用《韓氏易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成功者去。” 自後稱天子為官家。

    官家這個詞在古漢語裡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皇帝,大家看《水滸》,說趙官家,說的是誰?就是皇帝。從五代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但沒正式使用。例:《大宋宣和遺事》:“神宗是個聰明的官家,朝廷上大綱小紀,一一要從新整理一番。”

    第二層意思,官家是指衙門,縣衙門、吏部衙門、戶部衙門等等朝廷、官府、公家。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官家做戲,忒沒道理。”

    第三層意思,尊稱作官的人。例:唐白居易《喜星郡》: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

    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註解為:“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而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意思是石虎對石勒的不滿,他準備學習冒頓單于殺死父親取而代之的意思,你願意跟從我嗎。

    其實歷朝歷代宮廷內部都有對皇帝的別稱!只不過宋朝皇帝的私下別稱官家,變成了相對正式的說法!例如:唐朝宮廷稱皇帝為大家、聖人。

    為什麼宋朝要改這麼個稱謂呢?這跟宋朝的建立有關。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起源與陳橋兵變,趙匡胤在這次事件之後終於稱帝。可他原本是後周的臣子,這皇帝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於是為了鞏固地位,顯出和別個不同,好讓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用“官家”這麼一個稱謂來代替陛下。

    這是一種非常親近的稱呼,表現了宋朝皇帝非常親民!可見宋朝皇帝對於“官家”的稱呼也是煞費苦心!

  • 11 # 談古論金

    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新老兩位皇帝都被臣僚稱為官家,這是很符合歷史上的實際情況的,因為故事的背景是宋朝,而宋朝的臣民正是稱呼皇帝為官家。

    臣下記得蔣濟在《萬機論》中有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皇五帝之德,所以叫官家。

    李仲容先後任職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知制誥,是一個文學侍從之臣,因此在皇帝詢問的時候自然是引經據典,但是其實我們不能確定這種說法是否是正確的。

    在五代十國之前,官家並不是皇帝的稱呼,而從五代十國開始,便有人使用這一稱呼,比如花蕊夫人的詩句中就把後蜀的君主稱為官家,至於五代中原王朝則更是如此,宋代皇帝稱官家,是從五代十國的禮制延續而來。

    古漢語專家以晚唐五代為界,將漢語分為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兩個階段,『官家』極大機率是從古代漢語中發展出來的一個逐漸帶有白話色彩的詞彙,其詞意上的溯源,未必要推到三國時期(蔣濟是三國後期曹魏名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情人節送了一箱很難吃的車釐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