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溯歷史傳奇

    導讀:火的誕生結束生食的歷史,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這一變化是人類智慧的昇華,火可以用於冬季的取暖,減少冬天因寒冷而被凍死的人數;可以讓生食熟吃,減少人類因生食而引發疾病的機率,可以用於驅趕怕火的蛇蟲鼠蟻、野獸等威脅;火可以用於冶煉金屬,打造各種工具,加速了農業的便利之處,更促進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

    唐代陽燧(揚州博物館收藏品)

    作者白居易的唐詩中寫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含蓄的解釋了火是一把雙刃劍,利用的好可以造福蒼生,然則生靈塗炭,水火無情。

    唐朝的有一種生火工具叫做陽燧,其生火原理是利用了物理上的太Sunny聚焦,將一點Sunny聚集在一處,讓溫度持續升高,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達到升火的需求。

    陽燧的外形類似一面大的凹面鏡,它能夠將太Sunny聚焦到一點,古人把這種生火的方式看作無比的神聖,因為它的熱量來自於太陽,與天地相通,它的工作原理等同於當代奧運會聖火的採點燃方式,同樣神聖不可侵犯,但是這種陽燧聖火工具有一個缺點,一旦沾水或者受潮,尤其是陰雨天氣,一週時間不能用其生火。

    燧人氏鑽發明了木取火

    火的最早期誕生於一個遠古神話傳說,據說在萬年以前,燧人氏在燧明國(今河南商丘)發明了鑽木取火,燧明華人居住在一片茂密的森林裡,在這片森林中生長有一種特殊的樹木-火樹,此樹異常奇特,無皮無葉,僅有樹幹和樹枝,燧人氏一個偶然的時期發現鳥兒(啄木鳥)在火樹上捉蟲,有刺眼的東西從樹幹中漸出,這一奇特現象給了燧人氏啟發,他們折下火樹樹枝和樹幹,將樹枝在樹幹上摩擦,經過反覆多次嘗試終於有疑似火花漸出,而後樹幹發黑有煙燻味,知道火樹著火,這便是火最早的形態

    但是鑽木取火的方法太過於繁瑣且慢,體力大的男人用這種方式取火尚且吃力,非女子所能完成的體力勞動,而且這種取火的方法成功率也比較低,對木頭的品種品質和鑽木的方法都有範圍和方式的要求。

    杜甫的《清明詩》中有提到: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火弓

    隨著古人智慧的發展,為了省時省力,火弓誕生了,在鑽木取火的棒子上加上一個用繩子繫住可旋轉的弓,反覆拉旋轉弓可達到讓木棒快速旋轉的效果,讓木棒與之接觸的木頭快速發熱以達到著火點,改良後的鑽木取火工具,男女皆可操作,時長60s便可生出火花。

    當然只用木頭取火難度很大,還有配有易燃物-火絨,火絨的材質很多,例如艾絨或者被硝水泡過的紙綿物,以及含有硫磺成分的木片,再者就是用易燃的碳布。

    燧石

    前端說到陽燧雖然和奧運聖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不能受潮或是沾水,這對古人便捷實用大打折扣,相信在古代小說或者武俠片中大家都看到過打火石,這是古裝劇中必不可少的取火工具,不怕風霜雨雪,火石的成分多為燧石或者鵝卵石,將兩塊火石敲擊或者摩擦,會有火花產生,容易引燃易燃物。

    火鐮(中國消防博物館收藏)

    類似燧石的火石取火有缺陷,不一敲打,如果小塊的火石不便於摩擦,隨著古人“科技的提升”,火石被改良成火鐮,火鐮大小適中,有手掌般大小,便於拿握,火鐮的一側鑲有鐮刀狀鋼條,此處的鋼條被稱為火鋼,另一側內建火石和艾絨,生火的時候用力敲打火鋼,讓內建火石與火鋼接觸,產生火花的同時引燃艾絨生火,這樣的操作起來更方便、快捷、安全。

    火鐮是一種比較相對比較成熟的生火工具,被廣泛推廣應用,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陝北農村些許地區仍有用火鐮進行生火的方式。

    火石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

    火摺子

    火鐮雖然佔領了一段時期的熱潮,但是不足以滿足軍隊等及時快速生火的要求,在公元577年,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火摺子誕生了,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在漆黑的夜晚,大俠從懷裡拿出來一根類似木棍小竹筒,對著它大吹一口氣,竹筒裡就會有火苗生出,看到此時此景我和我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這種生火的工具就叫“火摺子”。

    這個生火工具的物理工作原理是可復燃性,意思是已經被點燃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熄”,如果是人的話這種狀態屬於假死,亦或者說是休克,處於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我們開啟竹筒蓋子,用力吹一口氣時,給到它足夠的氧氣,它就可以再次燃燒(復燃),或許這也應該一句話:“死灰復燃”。

    火摺子的製作方法:空直通一支,筒蓋一個,將依然的紙卷或者藤蔓點然後塞進小竹筒立,蓋上蓋子,讓竹筒成為一個封閉的密室,不久竹筒內部的可燃物就成了一個半燃半熄的狀態,用到時將筒蓋開啟吹上一口空氣即可。

    在20世紀初期,火柴便從西方傳了中國,自此以後,以上的幾種生火方式和工具便逐漸退出了我們生火。

    結語:

    一個火字便穿越和體現了我們幾代人的中華文明和智慧,火帶給我們健康和光明,它涉及到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就算在當代的人工智慧面前,我們依然還是要感謝燧人氏,感謝我們中華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傳承,火帶給了我們光和熱,光照耀了我們的世界,熱溫暖了我們的身體和人心。

    火文化是人文意識的定向物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人類的根源性文化,火的出現後才不斷推陳出出新,推動了人類智慧的一大步。

  • 2 # 王魯直

    人類文明史實際也是用火的歷史,學會用火讓人類文明產生質的飛躍。

    第一,最早的火產生於自然界,例如雷擊、火山爆發等。原始人感覺靠近大火可以取暖,而且被火燒死的動物非常好吃,於是就用木柴把火引到住所,不斷新增柴火進行儲存。估計別人出去打獵,需要留一些人專門看守火堆,以免火熄滅。北京人遺址就有原始人用火的痕跡。

    北京人用火遺址

    第二,舊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鑽木取火。在中國的傳說中,燧人氏教會了人們這個辦法。實際就是用一根木棒,在一塊木板上反覆鑽,直到冒煙出火,這時再放上乾草、幹樹葉或者羽毛等,把火進一步引燃,再引到木柴堆裡。這個辦法使用年代悠久。

    燧人氏雕像

    例如,七十年代初甘肅居延考古隊發掘邊塞地區的漢朝甲渠侯官治所,就出土了取火用的草苣和木燧。這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鑽木取火工具。

    第三,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用鐵片敲打石塊的辦法取火。這個辦法流傳最廣。我們聽小說、看古書,裡面取火工具有火石、火鐮、紙媒或者火絨。這個辦法貫穿於後來各個朝代。例如,唐朝詩人柳宗元詩歌雲:“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甚至這種取火方式延續到了中國50年代偏僻落後的農村。

    火鐮

    第四,火柴發明後,用火更方便。最原始的火柴,在元末明初《發燭》中就有記載,即在松木片上塗上硫磺來發火。經考證,發明發燭的時間在公元950年以前。馬可波羅回國時,帶回了中國製造的原始火柴,後來傳遍了歐洲。現代火柴,是歐洲人改進的結果。

    現代火柴

    所以,華人最早發明了火柴。只不過後來落後了,生產不了火柴,反而從國外買,叫“洋火”。

    第五,現代人取火方式更多,有打火機、燃氣灶等。

    總之,現代人取火方式越來越容易了,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了。感謝前人的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自己帶兩個孩子,最近脾氣特別暴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