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見字如晤

    這個問題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了,不過是相反過來的。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遊牧文明其實是從農耕社會中分化出的專門從事畜牧生產的群體。

    而專門從事畜牧生產的這個群體,則進一步演化成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明。而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的生產力是遠遠低於農耕文明的,而且生活水平與生存條件也遠不如中原地區。

    據史記記載,草原上匈奴人其實是夏人後裔,雖然真實性有待考究,但歷史上每逢天下大亂,確實有大量人口逃往草原。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苗裔也,曰淳維——《匈奴列傳》

    而漢人大量逃往草原的背景是什麼?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隨之而來的便是連年的戰亂,嚴重影響了生產生活,老百姓實在沒活路了,才想著往草原逃啊。而這些逃往草原的漢人,便開始適應畜牧遊牧生活,最後融入了草原文明之中。

    而這就說明了漢人是能夠適應草原遊牧生活的,可既然能適應,那為什麼不北上進行長期放牧?

    還是說如題主所說,古代只能進行農耕?

    答案題目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遊牧之苦完全不是定居農耕文明能夠相比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草原上的生活資料全部都來自於蓄養的牲畜。皮革羊毛是禦寒的衣物,糞便是取暖的燃料,骨頭是製作武器的材料,肉類更是賴以生存的食物。而要是遇到常見的白災,牲畜大量死亡隨之而來的便是部落人口的銳減。

    但農耕文明不一樣,農耕文明的穩定性遠遠強過遊牧文明的,雖然旱災澇災也會影響生產。但農耕文明對自然災害的承受力是遠強於遊牧文明的,遊牧文明一旦發生天災,內部掠奪農耕文明的念頭便會極大的滋生。

    草原是弱肉強食的草原,不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生存空間與有限的人口承載力決定了部落之間對生存資料的爭搶。部落之間因為草場水源爭搶的頭破血流發生械鬥是很常見的事情。

    而且草原上的政局是遠遠不如中原王朝穩定的,政權更迭迅速,隨時興起更強大的部落取而代之。其實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進行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但只要政策稍微寬鬆,逐漸又全都跑回了中原。

    為什麼? 你當古代人傻? 兩者相比人不選擇相對輕鬆的生產方式?

    第二個問題,題主為什麼覺的漢人不善於騎射?

    就因為南宋孱弱,就因為成吉思汗率領騎兵稱霸歐亞大陸?這未免太過以偏概全了。漢朝時期的霍去病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打的匈奴唱出失我祁連山的悲歌,這不是騎兵的功勞?

    其實兩者培養騎兵並無高下之分,遊牧文明自小接觸馬匹騎射,先天基礎自然憂於漢人。馬鐙尚未發明的時候遊牧文明就已經出現了騎兵,而中原農耕民族養馬知識匱乏,騎兵的歷史要晚很多。

    但若是說漢人不善於騎射便是過於偏頗了,經過專業訓練之後的是不遜色於草原上的騎兵漢子的。

    你可以說中原文明騎兵的騎術差一些,因為草原上的牧民自小便於馬匹相處,馬上的生活是常態,但你不能說漢人就不善於騎射。

    因為這是生產方式的不同所導致的。

  • 2 # 小生讀史

    我們都知道,古代我們的國家周圍總會有一些小的遊牧民族,他們生活跟漢人相差很大,他們沒有莊家,只能靠著放牧生活,於是很多人都很好奇,難道他們頓頓吃肉嗎?這生活也太爽了吧?我只想說:你想多了!

    遊牧民族是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一個龐大族群。他們追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千百年來一直過著騎馬放牧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放牧就像中原地區農民種地一樣,是他們主要的生產活動。很多人看電視劇中這些遊牧民族經常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以為所有遊牧民族的生活水平都是這麼高,你們真的是想多了!難道都忘了還有一個詞叫“交易”嗎?古代的遊牧民族就是那牛羊等東西跟中原人換糧食茶葉等東西。

    所以說,遊牧民族也不是天天吃肉的,不要被電視劇給帶偏了,很多冷門知識還是要靠自己去查詢資料,多看多學的!

  • 3 # 歷史摸黑看

    漢人善於騎射嗎?

    這個問題彷彿在問,中國古代軍中建設中有騎兵嗎?在冷兵器為主的古代,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坦克,誰擁有的騎兵多,那就相當於得到了勝利的傾斜,只不過都是人為的後天訓練,與遊牧民族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人,還是有不小差距的,當然這只是論總體實力,歷朝歷代都有佼佼者。

    漢民族吃不了遊牧的苦嗎?

    中國的歷史從未斷過,這不能證明漢民族的韌性嗎?討論這個問題就好比選擇題;年薪五十萬不加班和年薪五萬要加班,你怎麼選?事實上游牧民族的糧食是沒有保障的,冬天經常要捱餓,完全要靠天氣,所以,吃的了苦並不代表我一定要去吃這個苦,安居樂業才是古人追求的。

    古代只能農耕嗎?

    現在有個段子,有些人做一些極度無聊的事情時,就會評論說感謝袁隆平。就是想表達吃飽了閒的,古代社會對於吃飽飯是很大的奢侈,史上遇到災年,餓死的人遍地都是,不發展農耕,哪裡來的糧食供應,現在為什麼工業和商業很發達,因為果腹已經不是個問題了,所以人們就可以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而古代最要緊的是吃飽飯。

    總結

    綜上所述,漢人除了騎射稍遜一籌,其餘都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 4 # 味哎兒

    人類史由元處譭棄後,步入採集漁獵狀態,從而與其它動物一樣了。

    但,群聚居性,仍保留不同分工的做物作事狀態,即老人管看孩子,女人操持家務,大歲數壯男巡防,青壯外出採集漁獵。

    逗小孩用抓到的幼小動物,漸形成馴化動物的開啟。

    由是牧業發掘出來。

    自此跟隨著遷徒動物狩獵式,變成跟著肉食的牧業完成。

    自然界,微生物無處不在,是真生命物質的先鋒隊,再是植物,動物追隨植物,而形成遷徒。

    初期的牧業任由畜牧自覓食,人僅跟著看著,此牧式現北冰緣處馴鹿人家,仍沿用著,且千里遊牧的。

    食物的自保相有,促人口發展,最終因家族人口眾多,不得不縮短遊牧距離,從此大範圍牧場的半遊牧式形成。現中國換夏冬牧場式仍沿用著。

    牧業的成熟,小範圍的遷居,促固定幾個居點形成,自此有了地盤概念,即你族地盤他族地盤我們地盤。

    半遊牧半定居式的形成,使採集的果核得以在居地上發芽長成果樹,種植概念形成。

    牧業人口增量有極限,牲畜量不能保更多人生存之用。

    種植業發掘後,可保更多人口生存之用了,但又形成搶地盤現象發生,此為戰爭雛型。

    戰爭為奪地及人口,人多好概念形成,在古中國則定型成多子多福性了。

    人多好辦事,但做活時嫌人少,吃飯時嫌人多,種養更多的糧畜成為要事,從而地盤需求更烈。

    從而戰搶地盤更頻,促需人更多的要求更烈,此為打家子,即幾族相鄰近者互佔地邊子的打戰。

    戰,促自人群內分工更細:做制者,種植者,牧畜者,防護者,備戰者,運送戰物者,偵察通訊者,等等漸固定成專職專業式了。

    擁此後,領頭人組織調動人形成,漸發展成首長,自此族長巫師式添首長一公職。

    由是偵察通訊巡護出擊構成四少保,使三長老四少保制形成,簡說成三老四少。

    做制者專一.專業.專職後,促延伸及放大人能力的器用大發展,且式樣越來越多種多樣,手工業發掘出來。

    羅列致此,可明牧業的手工業發掘遲緩,農業的手工業發堀快速。用發達先進述,則牧業不太發達先進,種殖業發達先進。因古中原人看不起半牧業人群及全牧業人群的。

    然,完全種養殖業的守土為家後,一年裡僅忙幾個月,許多月清閒,使體力耐力下降,貪娛樂享受形成日常狀態。

    而,牧業者日日跟隨畜牧奔走,體力耐力持久佳良。

    當,戰時,農業者戰不過牧業者。所以農業者人口巨多貪圖享樂,戰不過人口少的牧業者。

    所以,論戰時,農者不如牧業者;論製造時,牧業者不如農業者。

    因而,出現:文明戰勝野蠻式的文明一詞的解釋;野蠻毀滅文明的,文明一詞解釋。

    即,戰為文明,製造為文明的兩式不同詮釋式。

  • 5 # 商君佐之

    漢人也是遊牧民族,只是漢人遊牧的時候,其他民族還與野獸為伍!

    遊牧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不是那個民族的專利!

  • 6 # 當代曹植

    農耕相對於遊牧是一種社會進步,更有利於生存和發展。漢人的祖先也是經歷過狩獵階段的,但後來發現農耕這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後就轉型了。

    專門從事畜牧生產的這個群體,則進一步演化成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明。而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的生產力是遠遠低於農耕文明的,而且生活水平與生存條件也遠不如中原地區。

    草原上的匈奴人其實是夏人後裔,每逢天下大亂,就會有大量人口逃往草原。

    這就說明了漢人是能夠適應草原遊牧生活的。

    草原上的生活資料全部都來自於蓄養的牲畜。皮革羊毛是禦寒的衣物,糞便是取暖的燃料,骨頭是製作武器的材料,肉類更是賴以生存的食物。要是遇到天災,牲畜大量死亡,隨之而來的便是部落人口的銳減。

    農耕文明的穩定性遠遠強過遊牧文明的,雖然旱災澇災也會影響生產。但農耕文明對自然災害的承受力是遠強於遊牧文明的,遊牧文明一旦發生天災,內部掠奪農耕文明的念頭便會極大的滋生。

    草原上的政局是遠遠不如中原王朝穩定的,政權更迭迅速,隨時興起更強大的部落取而代之。

    在冷兵器為主的古代,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坦克,誰擁有的騎兵多,那就相當於得到了勝利天平的傾斜,只不過漢人是後天訓練,與遊牧民族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人,還是有不小差距的。

    遊牧民族的糧食是沒有保障的,冬天經常要捱餓,要靠天氣,所以,吃的了苦並不代表我一定要去吃這個苦。

    說漢人不善於騎射,是過於偏頗了,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是不遜色於草原上的騎兵的。

  • 7 # 嚴述

    社會是在動態中發展的,什麼事情都不是原始就存在的。自然造就人生,人生改造自然。上古的時候,人還過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活,一個族群總要有一個女中豪傑做首領。人們靠群居,集體採集和狩獵過生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大自然也常有災害發生。後來人們為了積累,收集種子適時播種以此解決食材短缺的問題,於是農業產生了。人們還將獵物進行遊牧放養,於是遊牧民族也產生了。當剩餘價值產生後,一部份人也做了分工,脫離勞動,從事警衛工作。再後來,由於人口的增加,食物還是不夠吃,人們又要擴大自已的生產面積。一部份沒有土地的勞動力不得不去為有地的部族打工。在後來,為了爭奪士地發生了戰爭,定居的農耕民族修築城郭。城郭是內方外圓,於是有了方國。上古時期的國沒有現在的國家概念,國同郭,城郭的意思。這個時候產生了父權社會,產生了階級,奴隸和奴隸主。戰敗的部族成了戰勝者的奴隸和戰士。戰爭使一些部族做大,產生了天子,天子分封天下,產生了公侯伯子男的等級。戰爭使農耕區得到了統一,靠遊牧為生的民族被排擠到不適於農耕的苦寒地帶繼續遊牧。遊牧民族靠與農耕民族的易貨貿易為生,當生活難以為繼的時候不得不侵攏農耕民族,以滿足其生活需要。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農耕民族重文,沒有了遊牧的野性。所以逐鹿中原,漢化,儒化,沒了野性,戰鬥力下降。

  • 8 # 風暴信徒

    農耕相對於遊牧是一種社會進步,更有利於生存和發展。漢人的祖先也是經歷過狩獵階段的,但後來發現農耕這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後就轉型了。

  • 9 # 葉飄刀

    文化和民族的差異

    先說說吧,騎射善於不善於這個要看具體情況,這個和民族並無直接關係。

    在草原上殺得匈奴落荒而逃的霍去病那也是漢人,漢唐的鐵騎同樣使得遊牧民族聞風喪膽。

    哪怕到了明初,朱元璋、朱棣的騎兵同樣多次殺入蒙古草原打得蒙古勢力俯首帖耳。

    所以這個善於不善於騎射,只是相對而言的,舉個例子,比如蒙古人,十個裡邊可能九個善於騎射,漢人裡邊,可能一百個裡邊,就兩三個善於騎射,但最終因為人口的優勢,誰的騎兵更強還真不一定。更主要是誰的國家更強。只能說遊牧民族善於騎射的人的比例更大。

    再有一個,就是關於遊牧和農耕的問題。

    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民族和文化的問題了,首先其實從血緣和基因方面來說,大部分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族沒太大區別(部分有歐洲白種人血統的遊牧民族除外,但這不是主流),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區別主要在文化與生活習慣上。

    遊牧民族因為遊牧的生活方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以及相對應的傳承,而這在一些漢人的眼中其實是覺得有問題的。(比如遊牧民族兄弟兒子繼承死亡的兄長、父親的妻子),這在漢人看來有悖倫理。

    然而在古代,遊牧在草原上,失去男人的女人和孩子很難獨自生存下來,在繼承妻子的同時,也就是繼承的一份責任,這在生活相對安定的農耕地區是不同的。

    甚至一些遊牧民族有用妻子女兒招待客人的傳統,這在漢人看來不可理解。但在草原上放牧,很多時候,可能幾個月不見人(遊牧好客由此而來),而且小的部落往往人口不多,以妻女招待客人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近親繁殖以擴大人口的方式。這是當時的條件環境之下,人的一種適應。而即便是漢人,如果要在當地生存下來,也必然需要保持類似的生活方式,那麼生活方式相同,文化相近,漢人也就變成遊牧民族了,反過來也是一個道理。

    在古代,有很多被漢人同化而消失的民族,但如果研究歷史,你會發現,不但有大量漢化胡人,同樣存在很多胡化漢人。特別是漢唐衰落之後,無暇顧及西域,很多遠在西域駐守的漢人因為和內地交通阻斷,為了在當地生存下去,於是開始漸漸胡化,最終其生活方式,習慣也就和周邊的遊牧民族沒有了什麼區別。

    這其實不是漢人能否吃苦的問題,而是在那樣的環境下,只有那種方式才能生存下來。而當文化這些變化之後,民族也就很難分清了。

  • 10 # 番茄111242973508

    當然不是,只不過定居和遊牧的文化差異罷了,漢人如果生在草原上,自然也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生在關內,也會成為農耕民族,遊牧民族生產力有限,但騎馬打獵是他們生存的本領,鐵器流入草原狗,草原民族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 11 # 自由人84173

    歷史不是史記記載那樣,反而商朝是遊牧民族匈奴人建立的朝代。漢人是遊牧民族南下產生的民族,雖然不能善射不會遊牧生活,不喜歡遊牧鄙視遊牧生活,實際上游牧文化能夠避免餓死,交通工具也發達能夠騎馬套馬車。並且,富饒的草原上瞎家雀餓不死,是草原就是天堂。而是,在哪個沒有現代化的年代農耕民族步行,交通沒有遊牧民族優越,閉塞人世間的喜聞樂見就是睜眼瞎子,等於井底之蛙。並且,環境造人你深入遊牧區域你就是近墨者黑,雖然差距大終歸遊牧生活比農耕優越不得不近墨者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給你的第一個外國朋友推薦哪些國產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