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野老人
-
2 # 歷史路漫漫
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膾炙人口,盡人皆知,因為《三國演義》把諸葛亮近乎神話、完美了,所以人們也就對諸葛亮評價高了。諸葛亮代表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理想和願望,他要把他塑造的完美無瑕。小說寫的好,人們就當是真實的歷史了,都把諸葛亮按小說評價了。
-
3 # 默凡
人氣高的三個原因衷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非常的聰明。,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出名的軍事家。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偶像形象。由於《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刻畫得出神入化。人們認為諸葛亮是神一般的化身。能掐會算,未卜先知。
-
4 # 趙公
後世對諸葛亮的評價甚高,是因為他被塑造成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古代封建社會皇權至上,只有皇帝認可的人,他的事蹟才能被歌頌,才能被流傳下來。那麼皇帝最欣賞的是哪種人嗎?自不用說,一國之君當然喜歡忠誠良將。而諸葛亮作為忠誠之士的代表,其事蹟被廣為流傳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朝代的更迭,統治者們對忠誠之士的讚賞一直沒有改變,也就使得諸葛亮這樣的忠誠之士評價越來越高。在整個三國時期,亂世出英雄,最不缺乏的就是頂尖的文臣武將。單單就謀士而論,三國時期稱得上頂尖謀士的就有:郭嘉,賈詡,許攸,陳宮,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黃權等人,若是稍微降低一點標準,普通的謀士則是車載斗量不可計數。但是這麼多謀士當中為何單單諸葛亮的評價甚高,還不是因為他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忠誠,當劉備被曹操83萬大軍追趕的時候,他沒有選擇離開自己的主公,而是積極的為主公出謀劃策。當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執意要復仇的時候,他冷靜地站出來,不惜得罪主公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見。當劉禪昏庸無能的時候,他沒有想到取而代之,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蜀國的延續。當五丈原的燈火即將熄滅,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他關心的不是給子孫留下多少田產,而是如何保住蜀國這支最精銳北伐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問世之後,諸葛亮的形象已經被漸漸神化,他有一個輔佐朝政的老臣,變成了興漢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的合體。封建社會人們很是迷信,對於神話的人當然是崇拜有加,有了統治者的推崇,有了遍佈天下的孔明的祠堂。諸葛亮的形象自然是越來越高,逐漸站到了神壇之上。
-
5 # 北歡小
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在老百姓心中,諸葛武侯就是為了國家,鞠躬盡卒,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是擁劉反曹的,所以書中刻畫的諸葛亮,劉備,蜀國的一些人物都是非常正面的,其實三國亂世,受苦的是百姓,大一統,和平才是百姓需要的。
由於司馬家最終成了三國的大贏家,可是司馬三老,似乎把司馬家的智商,運氣都透支了,晉朝也就成了大家都不太願意提起的朝代,這樣一對比,蜀漢,就更得到百姓的懷念。
到了南宋,由於偏安一隅,當時的主流是奉蜀漢為正統的,理由大家都懂,因為國家還未同一,北方被敵人佔據。這樣一來,蜀國的形象就更加正面了。
除了上面所說,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任何一個王朝統治者都會推崇諸葛亮,因為忠義二字。想想劉備白帝城託孤,再看看魏國司馬家乾的事,大家都會推崇諸葛亮,這樣的大臣才可靠啊!千萬別學司馬家,奪人基業,要學就學諸葛武侯,為了國家不顧個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還有就是,諸葛亮確實是很有人格魅力的,為國家,為百姓,為社稷。所以,無論是後代的統治者們,還是老百姓都敬重諸葛亮!
-
6 # 一片雲一陣風一場雨
第一,《三國演義》是我們國家四大名著,對後世的深遠影響,特別是羅貫中的擁劉貶曹的思路,讓我們的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以至於諸葛亮成為了像神一樣呼風喚雨的人物!
第二,諸葛亮自己確實有能力,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社會秩序很好,依法治國得以實施,確實有強大的政治才能和軍隊管理能力!
第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確實讓當時蜀國的很多人,包括鄰國魏國吳國一些人敬佩!當時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很多人想跑到漢中祭拜,劉禪不讓!都是因為諸葛亮的品格高尚!
第四,後世的很多皇帝為了自己國家需要,需要諸葛亮這樣的忠君愛國的榜樣,不遺餘力的宣傳!讓諸葛亮成為了老百姓的神,政治家的榜樣!
-
7 # 法律茶館兒
筆者認為,之所以後世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主要在於諸葛亮高貴的品德和出眾的才華,這就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兩大因素,也是歷代君主所最推崇的政治品格。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給古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貪則害、靜則益。道德敗壞就會貪汙腐敗。好權而無纂權,只是為了受君之命做君之事,不為個人謀私途,這體現了儒家的精神“忠”。在古今的中外歷史中,“專才”是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而“全才”只有諸葛亮一個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最後,筆者用中學時代背誦過的《出師表》中的幾句話作為結尾:“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筆者已於心裡默讀之際,潸然淚下。
-
8 # 藍色的小男孩
而諸葛亮當時在蜀國可以說擁有絕對的兵權,劉禪也沒有任何限制諸葛亮兵權的措施。諸葛亮但凡有那麼一絲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當了皇帝。
因為諸葛亮在任何時候,都重視內部的團結,因此,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整個蜀國基本上沒有內部鬥爭諸葛亮歷來受到極高的推崇,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民間的推崇,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他都是智慧、忠誠的化身;另一方面是歷代官方的推崇,無論哪個朝廷主政,無不把他作為忠君、勤政和廉政的楷模。
在諸葛亮以後的歷代人臣中,諸葛亮的地位恐怕無人超越!
再來看看諸葛亮的功績!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儘管晉朝與蜀漢是對手,但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就是一名諸葛亮的崇拜者,《漢晉春秋》記載,司馬炎曾與屬下討論諸葛亮治國之策,對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非常欽佩,感嘆道:“我要是有此人來輔佐,哪能像現在這麼累(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西晉張輔作《樂葛優劣論》對樂毅和諸葛亮二人文治武功方面的表面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認為諸葛亮有文武之德,奇策泉湧,智謀縱橫,又恩澤佈於百姓,他的歷史地位不僅比樂毅高,更可以與伊尹、姜尚相比。
東晉南渡,君臣常嘆“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所以心中常思念兩漢,對於諸葛亮輔弼蜀漢、抗拒北方曹魏政權的事蹟給予推崇,常產生“再生孔明”的願望,所以對諸葛亮評價更高。
南朝因為與蜀漢同姓,又同屬偏安一隅,所以對諸葛亮的推崇又更進一步,前秦的符堅遇到王猛,曾以劉備與諸葛亮的遇合相比擬。
隋朝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國家重新走向一統,面對百廢待舉,渴望儘快恢復秩序,諸葛亮的治蜀經驗受到大家的重視,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給予高度評價。
李世民對魏徵十分欣賞,也有很高的評價,據《新唐書》記載,李世民曾經問群臣:“魏徵和諸葛亮哪一個更優秀(徵與諸葛亮熟賢)?”
有人回答說諸葛亮才兼文武,魏徵比不了。唐太宗不同意,認為魏徵更勝一籌。李世民當然有褒舉自己人的意思,但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他心目中其實分量也很重。
從唐代歷史典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是一個才兼將相、文武兼備、執法嚴明、品德高尚的名臣,是帝王心中的理想人臣典範,也是大家效法的物件,有誰做出了特殊表現,常常被比作諸葛亮。
在唐代,由於李靖等人的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被大家公認,陳壽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觀點已不被公認。
唐代官方設武廟,從歷代軍事家中選出十位,稱為十哲,入祀於武廟,被選中諸葛亮的忠誠也很值得後來人學習,先是跟隨劉備一路逃亡沒有怨言,而後為了促成孫劉聯盟獨自過江當說客,當時自己的親哥就在東吳,諸葛亮愣是對東吳沒有一點想法。而劉備兵敗死後,留下一個爛攤子和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是欲哭無淚,所有該操心的全部壓到了諸葛亮的身上,阿斗就沒頭沒腦的當皇帝,這如果是司馬懿的話阿斗不知道死幾次了都。然後諸多事情就把諸葛亮身體壓垮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死都沒說一句不忠的話,實在是忠心耿耿。到了宋代,主張重文輕武,但文治不行、武功欠佳,大家對諸葛亮又產生了新的關注,各種評價數量明顯增加,雖然蘇洵、蘇軾、葉適等人站在微觀的角度就事論事,對諸葛亮的評價或持中肯立場,或有褒有貶,但司馬光、程頣、朱熹等對諸葛亮多持推崇歌頌的態度。
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鑑》時採用《三國志》、《晉書》的記事和議論,對諸葛亮多有很高評價。理學家程頣認為諸葛亮是明哲君子,如果不死,再有三年就可以滅掉魏國。被稱為當世孔子的朱熹更將把諸葛亮和禹、湯、顏子、孟子相提並論,認為諸葛亮“天資甚美,氣象宏大”。宋代官方沿襲唐代設武廟的做法並擴充了享受祭祀者的陣容,把張遼、鄧艾、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杜預、羊祜等漢末三國名將擴充進來,但他們的等級為七十二將,而諸葛亮仍然是十哲之一。宋代朝廷還追贈諸葛亮為順興侯,由官方在定軍山武侯墓置守冢三戶,以表彰其功德。
元明清以後,由於話本、小說、戲劇等藝術的興起,諸葛亮的形象逐漸聖賢化、神仙化,清人毛宗崗評諸葛亮為古來賢相中第一奇人,說諸葛亮與管仲、樂毅比才能更強,與伊尹、姜尚相比,兼有他們二人的才能(比管、樂則過之,經伊、呂則兼之),可謂推崇備至。清代康熙皇帝讚歎道:“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為人臣,也就是諸葛亮能做得到(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還親自撰文《蜀漢興亡論》,對諸葛亮推崇備至。由於有皇帝的的倡導,為諸葛亮編纂文集、以諸葛亮為題著書立說在清代成為風氣。
諸葛亮受到如此“破格”推崇,固然在於他的身上集中了很多華人崇尚的優點: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廉潔奉公的品格,敬業、至公、謙虛等等。但最為重要的一點,恐怕還在於忠君。如果你是帝王,你也一樣想樹立這麼一個形象,讓後人效仿。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蜀漢大權實際掌握在他一人之手,如果他想做第二個曹操,創造條件讓兒子“禪讓”上位,也不是不可能的,或者像後來司馬懿做的那樣,為改朝換代佈局謀篇,在孫輩手裡實現奪權的目標。
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曾勸諸葛亮“加九錫”,等於委婉地勸他走曹操的路,被諸葛亮拒絕。
諸葛亮生前多次強調他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對後主的忠誠,一篇《出師表》不過700字,卻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至今讀來仍感其真摯與深沉,毫無嬌偽。
所以說諸葛亮不僅是單獨一方面的人才,而是多方面全能型人才,而反觀中國上下五千年,能做到這樣的人實在是沒有第二個,其他人要麼是軍事才能厲害,要麼是文化才能厲害,要麼是十分忠心,全都厲害的人數來數去就諸葛亮一個,根本找不到第二個。而且諸葛亮深深地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歡,他的故事在百姓口中有很多很多版本,雖然無正史記載但是大家也都說的很開心。可以說諸葛亮能成為中國歷史的忠臣和智者代表完全不是偶然。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文士野
毛宗崗說:三國演義有三絕。奸絕曹操,義絕關羽,還有智絕諸葛亮。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了最聰明絕頂的人物。彷彿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綢繆運籌之中。
但是我們喜愛諸葛亮,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絕頂聰慧,更重要的是,我們喜歡諸葛亮的精神。
喜歡他忠於自己的初心,從三顧茅廬,隆中策對提出興復漢室的理想之後,他的一生,巧借荊州也好,七擒孟獲也好,六出祁山也好,便都是為了理想奮鬥一生。
還有他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三分天下,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東吳佔有富庶的東南,只有蜀漢是地廣人稀,勢力薄弱,可是諸葛亮卻以微弱的地盤,以攻為守,主動出擊。
當然,還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生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10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後世對諸葛亮最生動的評價。那麼三國時代謀士如雲,為何偏偏諸葛亮能成為後世楷模。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諸葛亮自身也確實算的上一代忠臣。無論是劉備敗走江夏還是新野逃亡又或是夷陵之戰慘敗,他從來沒有捨棄劉備。從這一點來講,諸葛亮比同是謀士的許攸、法正強的多。
第二:陳壽和羅貫中的個人感情色彩。陳壽在《三國志》中,講曹魏視為正統,並沒有特意抬高諸葛亮,但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使得民間普遍向著蜀國。所以也有意抬高其名譽。
第三:君臣思想的影響。新的王朝建立後,為了粉飾自己的合法性,以及對百姓的愚化,對忠臣大為讚賞,對權臣可以貶低。而諸葛亮這樣一生忠於漢室(蜀漢)的人,自然是大寫特寫,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
11 # 歷史花布雨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中,最為典型的忠貞之臣和智謀之士,作為忠臣他一生為“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奮鬥不已,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情,為蜀漢政權操勞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怕垂垂老矣,還不畏艱險,不避刀兵,親率大軍,為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遺志征戰,以至於操勞至死。作為智者,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知兵、知政、知人。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諸葛亮的大名在中國民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關於他的傳奇故事更是讓大家耳熟能詳,比如三顧茅廬、三氣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等。而真正讓諸葛亮名垂於宇宙的還是那一部傳奇的話本小說《三國演義》。雖然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寫人有所不實,認為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近乎妖”,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這部小鎖,諸葛亮的形象才更加的深入人心。至於題中所問,後世為何對諸葛亮的評價如此之高,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諸葛亮,諸葛亮確實是千古罕見的大智謀者。劉備在的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之前,雖然征戰半生,卻是屢戰屢敗,混得幾無立錐之地。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以後,短短十四年間,取荊州,得益州,奪取漢中,克成帝業,做到了謀臣的極致。劉備死後,蜀中精銳喪盡,府庫空虛,叛亂不止,然而諸葛亮掌政之後,只用了幾年時間便將蜀中大治,“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甚至有了北伐的實力,做到了輔臣的極致。諸葛亮以蜀中一州之地,數次北伐,打的曹魏只有招架之力,以攻為守,保蜀漢數十年太平,做到了掌兵之臣的極致。
其二,諸葛亮的人設,符合歷代帝王的需求。諸葛亮是忠臣、是賢臣、也是能臣,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有殺伐決斷的手腕。諸葛亮符合歷朝歷代君主對臣子的所有期望,既有為君分憂的能力,又有忠貞不二的節操,因此歷代帝王君臣無不對諸葛亮推崇有加。你看,如諸葛亮那般掌握著蜀漢所有的權力,擁有無人可比的智謀和威望,尚且對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之臣難道不應該更加的公忠體國嗎?
總的來說,諸葛亮將修身、治國都做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擁有無比高潔的情操,無比非議的忠心和無可比擬的智慧,既是忠臣又是能臣,既符合百姓心中對忠貞賢臣的評判標準,又符合歷代帝王對臣子的全部期望。正如諸葛亮的諡號“忠武”一樣,一曰忠,盡心敬事,一曰武,克亂定國。
-
12 # 東東歷史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三顧茅廬,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中國的讀書人是要出將入仕的,但是還羞於自己去爭取。能做到諸葛亮這樣,被人主動上門找三次,才出山。這是讀書人最大的臉面。
2、隆中對,三分天下
這是諸葛亮的個人能力的體現。有面子還有能力,能將半死不活的劉備化腐朽為神奇,諸葛亮運籌帷幄的能力,也是其他人佩服的。
3、兩朝老臣,忠心耿耿
有能力,還安分,對主公忠心不二,即使面對劉禪,也沒考慮取而代之。另外,諸葛亮還足夠的清廉儉樸,給子孫留下的產業,僅僅滿足溫飽而已。
這樣的忠臣是歷代統治者所需要的,這樣的清官也是百姓需要的
4、對悲情英雄有更多的偏愛
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境遇,又博得了多少的淚水。
以上四點具備其一,已經是青史留名,具備兩項,則可流芳百世,具備三項者,已經千古難得。而諸葛亮具備了四項。
回覆列表
諸葛亮值得吹捧的僅僅是赤壁之戰中作為劉備的外交使節促成了孫劉聯盟,赤壁之戰的成功是孫吳的功勞。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就被劉備冷藏起來了!
劉備進軍益州是龐統同行!
漢中之戰,是法正協同劉備指揮!
夷陵之戰,劉備別開諸葛亮親自掛帥!
諸葛亮的作用是劉備駕崩後顯示出來的。
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執意北伐,結果沒有一次不是無功而返。
縱觀諸葛亮一生,真的沒有功勞值得炫耀!
那麼,諸葛亮在歷史上如此高的地位從何而來呢?
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是諸葛亮自己和那些文人墨客吹起來的!
下面列舉四個方面的事例說明:
一,諸葛亮借《出師表》自吹自擂。
單從《出師表》的角度看,確實感人!
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感動了無數善良的人們和成千上萬的文人墨客。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感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如果結合史實讀《出師表》,大家就會明白《出師表》信口雌黃,滿紙荒唐。
舉兩例說明:
其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三人並不是也查詢不到劉備提拔這三人的證據,這明顯是假話,是糊弄人的。
特別是擺在最前頭的“郭攸之”,誰也不知道他是誰?
無論是閱讀《三國演義》,還是閱讀《三國志》,都很難找到這個人。
這樣一個不出名的人,連劉備沒有見過面的人,卻謊稱是劉備提拔的人,而且是為劉禪準備的人才,這不荒唐嗎?
大家知道,劉備重用的人是魏延。
劉備放著張飛不用、趙雲不用,而單單讓魏延戍守漢中,可見魏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對劉備重用的魏延,諸葛亮不但沒有重用,反而百般打擊。
李嚴也是劉備提拔重用的人才。
劉備託孤李嚴,讓李嚴主管軍事,最後也被諸葛亮尋找理由處置了!
其二,“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這是假話,軍事上的事情,劉備託孤時明白無疑地交代過,由李嚴負責。
二,陳壽的《隆中對》讓人誤讀。
陳壽在諸葛亮傳記中提到“隆中對”,主要是說明諸葛亮對當時形勢的預判,後世為了抬高諸葛亮,以此把諸葛亮吹成了神人。
其實,我們結合當時三國的背景來讀,‘隆中對’謬誤百出。
之前的回答我說過這方面的事情,今天再舉一例。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話是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勢後所推出的結論,這個結論非常樂觀:“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駕崩,諸葛亮不斷率領“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有哪一次是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諸葛亮不斷北伐中原,最後不但沒有完成霸業,振興漢室,反而是讓蜀漢百業荒廢,民不聊生,最後連諸葛亮自己也累死了!
三,唐宋詩人的吹捧,讓諸葛亮震鑠古今。
詩聖杜甫寫詩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其中“兩朝開濟老臣心”,與史實出入很大。
諸葛亮輔佐劉備僅僅是在荊州的時候,出了荊州,到了益州,諸葛亮就是個“打醬油”的。
劉備駕崩,諸葛亮輔佐劉禪,也看不出“老臣心”。
諸葛亮輔佐劉禪的日子,每天忙於戰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輔佐劉禪,而是將劉禪關進皇宮,派董允監視起來了!
四,《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吹成了神。
魯迅評價《三國演義》說過:“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將《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比較起來讀,魯迅所言十分貼切。
簡單列舉兩例佐證。
其一,祭東風,火燒赤壁,這個故事將諸葛亮吹成的神仙。
“祭東風”是不可能的事情,無需贅言。
“火燒赤壁”,不關諸葛亮的事。
“火燒赤壁”最早是黃蓋提出來的,實現火燒赤壁的計謀是周瑜親自操盤。
其二,劉備東吳娶親以及錦囊妙計。
劉備東吳娶親,是劉備執意要去,相反諸葛亮認為太冒險,反對劉備東吳娶親。
劉備東吳娶親,根本沒有帶上趙雲,也沒有什麼錦囊妙計,也不要錦囊妙計。
因為東吳娶親是孫權害怕劉備日益發展的勢力,想透過聯姻的形式鞏固孫劉聯盟。並不是周瑜想出的餿主意。
後來周瑜知道劉備到了東吳,倒是想控制劉備,孫權沒有采納!
劉備從東吳回荊州,是日夜兼程,東吳不但沒有派兵追殺,反而是孫權帶著張昭、魯肅等重量級官員送到江邊,而這些重量級官員中恰恰沒有周瑜。
綜上所述,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功績值得吹捧,諸葛亮的崇高地位,完全是胡編亂造的幾篇文章吹噓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