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象涼

    確實,很多人理解錯了,主要錯在“無後”兩個字上,我們先搞清楚出處,然後再看從什麼時候曲解了。

    出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這後面還有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意思就是:舜不告訴爹媽自己就結婚了,是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

    “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任”。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叫無後。

    無後不是指沒有後代。

    曲解

    另外,曲解“無後”意思的其實是漢人趙岐。

    他在《十三經注疏》闡述了他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是他把“無後為大”理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香火,孟子只是背鍋了。

    況且,“三” 在古代漢語中多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而不是真的表示數詞“三”。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釋義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

  • 2 # 文字跳動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釋義為,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沒有後代的罪過最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妻了,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還是認為舜的這種沒有告知父母其實跟告知父母是一樣的。

    孟子的言語中也只是提到了一種不孝,無後。接下來我們把這個三種不孝補充一下吧。古人的觀點與現代人的觀點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種不孝是,一味地順從,見父母有錯也不去指正勸說,從而使他們陷於不義之中。聽起來這種不孝還是不算嚴重的。因為現在大多數的遊子根本沒有大量的時間跟父母在一起。古人講究的是,父母在,不遠行。基於這點我們就知道古人為什麼會有這個指示了。

    第二種不孝,家境貧寒,父母年老,自己不去當官拿俸祿來供養父母。小編覺得第二種說的是當時世族中計程車子,而非庶人大眾呢,畢竟那種時代下,能接受教育的人本身就不多,更不要說讓他們能夠當官拿俸祿了。放在現在對於大眾來說的話,只能是好好工作,努力拼搏,贍養父母,為他們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加豐富多彩的樂趣與幸福。因為當下社會我們是人人有機會去接受教育的,我們也要慶幸自己生活在這種更加和諧,民主,文明,平等自由的年代裡。一起加油吧!

    第三不孝就是上面提到的無後了,也是這三種不孝中最為嚴重的了。

    反觀現在社會,單身主義變得常見了,單身狗們也越來越多了。古人只是對文化的一種尊崇,從遠古時期一直繁染後代才有了當下社會的種族,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卻是祖祖輩輩一代一代的走過來的。

  • 3 # 國際新視野

    “無後”的意思是:沒有娶妻生子。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沒有娶妻生子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怕不被同意就導致不能娶妻生子的大不孝。君子認為這種情況就等同於告訴了。 

    譯文2: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出處:《孟子離婁上》——戰國·孟子及其學生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 4 # 湘西怪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許多人誤解是因為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 》的對孟子這段話的解釋,他把“不孝有三”定義為了三種,可見他並沒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斷章取義把“無後為大”解釋為“沒有後代”。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義。

    真正意思應當參照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釋義為“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 5 # 呂正龍

    其實現代人曲解了孟子老人家的意思,這句話的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父母的情況下就娶了自己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原文裡的“後”應該譯為後代應盡的責任。

  • 6 # 鄧宗福

    《孟子•離婁上》原文是這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即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

    “三” 在古漢語中多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有時候並不是表示確切數詞,是概數。在這句話裡也有表示多的意思。

    孟子的這句話是說,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無後,應理解為沒有盡到後代的本份。

    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告訴他們後就娶不成了,取不成也就沒辦法盡到後代的責任,沒有辦法愛護家人。

    “君子於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 猶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禮而合義,故君子以為不告猶告 也。”雖然沒有提前告知父母其娶親之事而失禮,但其大事從權的這一行為也是符合道義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 7 # 幸福約定1688

    我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 8 # 老梁精品集

    每當逢年過節之際,對於大齡未婚男青年來說,總是那麼的難熬,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兒子掙多少錢,也不是工作是否順利,而是有沒有找到女朋友。尤其是家中獨生子,如果年近三十仍然單身的話,父母就會開啟催婚模式,求鄰居找親戚給兒子介紹物件,安排一次又一次相親,不為別的,只為了讓兒子早日娶到媳婦,他們儘早抱孫子。

    父母催婚的情況經常發生,其做法或許有點操之過急,但也可以理解,完全出於對兒子的關心。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

    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比如南宋詩人陸游,跟妻子唐婉情深意切,而且唐婉還是陸游的表妹,可謂親上加親。然而,就是因為唐婉幾年都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陸游在母親的逼迫下,含淚把唐婉休了。

    生而為人,務必孝順,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孝順的人,無論其他方面多麼優秀,都不會被人尊重,跟人渣沒啥區別。從什麼時候起,古人把孝順和傳宗接代掛鉤,且認為不延續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呢?筆者翻閱資料,發現了這種說法的源頭以及後世人的解讀。

    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處的“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真的是常人所認為的沒有後代的含義嗎?原來,這句話最早出自亞聖孟子之口,用來評價“三皇五帝”中舜沒有把娶妻告訴父母這件事情,孟子的原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仔細品味孟子的這句話,舜娶老婆沒有告訴父母,被定義為“無後”,如果理解為沒有後代,邏輯上顯然說不通。舜的父親名叫瞽叟,生母去世很早,瞽叟又娶了一個小老婆,即舜的後媽。世人都說“虎毒不食子”,瞽叟卻心腸狠毒,在小老婆的蠱惑下,多次想把親兒子舜置於死地,幸好舜吉人自有天相,躲過父親和後媽的一次又一次陷害。

    儘管如此,舜仍然對父親和後媽非常孝順,對同父異母的弟弟也照顧有加,街坊鄰居無不稱讚他踐行孝道的品行。當時堯正在尋找接班人,許多人都推薦舜,堯決定對舜進行考驗,還把兩個女人都嫁給舜。不知為何,舜竟然沒將娶妻之事告訴父母,所以孟子覺得舜在這件事情上,不符合君子之作風。

    回過頭再分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難發現,“無後”並非沒有後代的意思,“無”可理解為“沒有”,“後”可理解為“而後”、“之後”,古人說話言簡意賅,有時會省略一些字,通篇分析可大膽猜測,“無後”中間應該省略了“告”字,原本意思是:沒有告訴父母之後再去做。

    孟子去世幾百年後,東漢經學家趙岐,讀完孟子的著作後腦洞大開,發揮巨大想象力,以自己的理解,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詳細闡述,從而有了“三不孝”的解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的確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無後”之外,對另外兩種不孝從未提及,而且筆者在前文已經解釋,孟子所說的“無後”,並不只是指沒有後代。趙岐的觀點看似很完美,其實是沒有確鑿根據的,甚至是對孟子原話的曲解,趙岐把“無後”直接定義為沒有後代,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中“三不孝”的權威觀點。

  • 9 # 我承認我不再年輕

    不孝有三這的“三” ,是虛指 ,意思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無後為大”指的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對父母不聞不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存在III級外星文明,為什麼他們一直不發動宇宙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