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韡
-
2 # 漢上痴生
張載先生說過四句非常有名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
張載,字子厚,陝西眉縣人,生於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於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學者稱為“橫渠先生”。因其本人及弟子多是陝西關中人,因此其建立的學派被人們稱為“關學”。
“橫渠四句”後兩句容易理解,前兩句稍難,按通常理解:天地無心,何以立之?生民有命,又何須立?其實這只是從字面理解。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對孟子“盡心、知性、知天”哲學思想的深入解讀。
孟子《盡心 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中存在“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以及“仁、義、禮、智”四德,四心與四德呈對應關係。盡心,即進一步擴充“四心”,達到認識自己本性(知性)的目的。相信“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這就叫“知天”,以上是精神修養的第一步。第二步還需要“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
以上的思辯很精深,但尚不夠精煉,張載用兩句話來概括:
盡心、知性、知天,即“為天地立心”;
存心、養性、事天,即“為生民立命”。
橫渠四句其實是《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另一種說法,為讀書人賦予了“內聖外王”的神聖使命,永遠讓人警醒、永遠催人奮進。
-
3 # 經武歷史講堂
所謂張載的“橫渠四句”就是我們常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考研的時候將這幾句寫在自己的專業書山,拿它來激勵自己。
我是這樣理解這幾句話的,其實這代表了儒家的幾層理想。
第一,“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麼?我認為很簡單,天地心其實就是大公心。天不會因為你尊貴與否多賞你一絲Sunny,地不會因你富有多給你一滴雨露。天地視萬物為“一”,絕對不厚此薄彼。這也算儒生們期盼世界大同的一種寫照。
第二,“為生民立命”。生民的命是什麼?這其實是“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文人理想,是“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使命。作為一個儒生,家國天下,在任何一個層面實現自我都應該是幸福的。
第三,“為往聖繼絕學”。自孔子被人民尊為“至聖先師”以來,每一代儒生都以繼承先師學術,張載那個年代,理學興起,儒家文化開始系統起來。我們今天所說的為往聖繼絕學可能會更加寬泛一些,在自己的學科領域有所建樹就是為往聖繼絕學。
第四,“為萬世開太平”。中國古人最高政治理想,也就是在“天下”這個層面上實現自己的價值。至今未感想,自己的作為能影響千代萬代,確實比較難,畢竟沒有什麼是不朽的。
-
4 # 木葉看人間
我是一名教師,平時喜歡閱讀,特別鍾愛中國傳統文化,我來說說自己的理解。
“為天地立心”,指的是《易經》裡乾坤二卦的精神。天指的是乾卦的精神,“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指的是坤卦的精神,“地勢坤,厚德以載物”。“為天地立心”,指的是像天地那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為生民立命”,指的是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要做天下人的榜樣和表率。具體做法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以便流傳後世永垂不朽。為國犧牲的屈原,揹著皇帝跳海自殺的陸秀夫,可殺不可辱的方孝孺都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以發揚宣傳孔孟等聖賢的思想為己任。努力對生民實行教化。就像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朱熹繼承孔孟的學術那樣。還要廣開學堂,擴大教育,宋之後,出現的書院,例如,宋代的四大書院的出現(嶽麓書院,嵩山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是為往聖繼絕學”的最好體現。
“開萬世之太平”是《大學》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就是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處世原則。
張載的這四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雖然已過千年,特別是復興中華的中國夢,離不開這種積極進取的有擔當的精神。
-
5 # 淡漠千里1
為天地立心(格物致知):天地不言,唯行而已矣。君子仰觀俯察,稽測萬物,乃知其意志唯生生而已,故代而申之,昭明天下,是謂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既立,則君子之意誠,意誠則心正,心正則身修。
為生民立命(平天下: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秉承天意,效法天地,尊德性而道中庸。因時制宜,制禮作樂,敦化、篤實民眾之德性,勿使缺失以保其身。
為往聖繼絕學:繼承往聖先賢關於天道人性的核心思想,並努力發展完善之。
為萬世開太平:確保往聖之絕學得以傳承,為華夏子孫開創萬世太平之基業,建立永續發展之基礎。
回覆列表
一.橫渠關學與宋儒諸學派
1.北宋五子是指北宋時期的五位哲學家∶
周敦頤:宋代理學宗祖,湖南道縣人。
邵雍:北宋哲學家。字堯夫。河北涿州。
張載: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陝西厝縣人。
程頤: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陽人。
程顥: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伯淳。河南洛陽人。人稱明道先生。
2.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徙家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此時張載之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知公安縣(今湖北江陵),張載估計自己要受到株連,辭官回到橫渠。“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 ”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在關中興教,使“關學”大盛,以德育人,使學者輩出,關中民風為之一變。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並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為了訓誡學者,他作《砭愚》、《訂頑》訓辭(即《東銘》、《西銘》),書於大門兩側。張載對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寫的《井田議》主張,上奏皇帝,並與學生們買地一塊,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為公田,私田等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以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持著遺蹟,並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張載專注於讀書講學,開創“關學”,名震一時,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潼關。嘉定中諡“明”。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文集等,後人編為《張子全書》(《張載集》)。
“關學”是由張載創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諸代傳承者人士為主體,教學及學術傳播以關中為基地而形成的儒學重要學派,與宋代二程洛學、周敦頤濓學、蘇氏蜀學、荊公新學、朱熹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宋代關洛濓蜀閩新諸學派皆根源於《易經》和孔孟、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評、創新,包括對佛學的批評和吸收,這是整個儒學史的一個共性特點,但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和諧論和教育見解等方面關學又獨具個性。
張載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和農學、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與二程的“洛學”不同,橫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而非“理”。透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馮友蘭評價其為張載對中國哲學的一大原創性貢獻。開闢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從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哲學理論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並對11世紀後的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橫渠四句”出自張載《橫渠語錄》,原文如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認為生在世上,就要尊順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達到聖賢境界。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由於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
“橫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北宋諸子將《周易》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張載《橫渠易說》傳世,其研究具有顯著特點,關於辯證法的思想,內容豐富,論證全面,寓意深刻,理論精確,是中國古代一位辯證法大師。
張載長於《周易》義理的發掘。作為現實的人生修養,參與社會變革的理論武器和信仰原則。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試驗井田,漸變改革的政治主張,皆源於《周易》的義理和智慧。
1、 “為天地立心”,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2、“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透過修身致教,最後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麼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3、“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絕學”者,孔孟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對儒學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關、閩諸大家,則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真能闡揚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惟有宋儒。
4、“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迴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葉採解:“天地以生生為心,聖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為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為生民立道也;繼絕學,謂纘述道統;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於萬世。”按:宋代理學家認為儒學道統自堯、舜、禹、湯、周文王,至於孔子,至於孟子。孟子既沒,其道不傳。至宋儒興,才倡明瞭千載不傳之學。故稱“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道,《橫渠文集·性理拾遺》作“為生民立命”。
二.張載思想的傳播
張載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創立關學,對後世儒家學者影響很大,從北宋時到清代,歷代都有學習傳承者。其中,宋代的呂大鈞、呂大臨、蘇昞、範育、李復等人對關學的形成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馮從吾,全面繼承張載思想的為學傳統,並總結了500餘年的關學發展歷史,先後建立關中書院、首善書院,在他的努力下,關學覆呈現繁榮景象。
明代的王廷相,推崇張載“太虛即氣”的學說,認為“橫渠此論,闡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開示後學之功大矣”(《橫渠理氣辨》)。
王夫之是明、清之際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並將其密切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時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稱讚的是張載。“杜門著書,神契張載,從《正蒙》之說,演為《思問錄》二篇。”(《國史儒林傳》),他自稱受張載思想影響最深,平生治學以張載思想為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張載思想,尤其是氣本論,氣化論,一再宣稱自己是張載氣一元論的繼承者:“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說自己平生的志向是“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2.馬英九曾在致辭中引用北宋大儒張橫渠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呼籲“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指出了炎黃子孫對儒家理想的追求和實踐,讓人們充滿了信心和力量,這就是當代華人的擔當和責任。
3.張載創立關學,特立獨行,在中國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幢高大的豐碑,在國際、國內影響頗大。近年來,法、德、日、韓、美國等不少專家學者,不遠萬里,慕名前來張載祠謁拜先哲,訪真求學。1999年9月,張載關學及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張子故里隆重召開,來自海內外的120餘名專家學者雲集太白山下,參加了一次歷史盛會,真所謂“張氏有聲名四海,載公氣韻炳千秋”。
4.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說:“(氣論)是十一世紀關於感應原理的非常明確有力的敘述”,長期保持著“它的活力”。丁韙良在《翰林集》中稱其足以同“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以太”、“旋渦”說相匹敵。無論其評價是否恰當,都顯示了張載哲學的傑出成就和世界影響。
“橫渠四句”這四句話最能表達一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擔當和使命。言簡意賅,境界宏遠,可以說“橫渠四句”是華人精神上的絕句,相當於精神上的座標。不管身在何處,世界華人都對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張載逸事一則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今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在候詔待命之際,張載受宰相文彥博支援,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期間遇到了程顥、程頤兄弟,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虛心待人,靜心聽取二程對《易經》的見解,然後感到自己學得還不夠。第二天,他對聽講的人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們請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聲大震。
可見他能夠客觀看待學術,推舉賢良。然而在同二程談論道學的要義後,他又很自信地認為自己已經求得道義,沒有什麼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拋棄所有曾經研習過的學說,專心致志學道。表現了他在學術上積極開拓精神,其作《易說》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