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頭魚樂
-
2 # 丫丫球球
如果你經過學習或者練習,則通常情況下不會。
通常情況下,如果你的手法力度都差不多適應小孩子,那麼一般情況下不會出什麼問題。先不提什麼保健作用,就是一頓瞎按,至少還能放鬆放鬆呢。
為什麼說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呢?因為得之前排除兩件事。一個是你不要按脆弱的地方,比如頭頂百會穴太陽穴脊柱等,另一個是你得力度適中,力氣太大都給孩子按骨折了,那還說啥呢能不能有害呢,能沒害呢嗎?
-
3 # 繁華消盡
我覺得沒有專門學過按摩還是不要給孩子瞎按了,萬一有些穴位不能按,或者力道有問題傷害到孩子,那可是得不償失的。再說不同的身體素質所按的部位還不一樣呢!除非經過學習,自學或者專業培訓都可以。不過我覺得自學以後還是得請教一下專業人士,以求放心。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和效果,如果家長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一定不要在家給孩子推拿。
-
4 # 藍藍湖
中醫博大精深,推拿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現在很多電視臺都有專門的節目講這個,還有很多書籍。個人覺得家長如果在家給孩子做推拿,首先一定要先學一學,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對孩子不利的東西要先排除。
其次,上次看專家說,不知道對不對,他說穴位一般都是一條線,找不準順著線刺激也是有效果的。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有針對性的改善孩子的脾胃、睡眠等情況,只要堅持一定會有效果。
第三穴位刺激主要是為了保健,只要不是過分過量的刺激,就當是幫孩子活動筋骨了,不會有什麼問題。
-
5 # 飛燁媽媽
我們祖國醫學裡有個傳統,就是給孩子捏捏脊,西醫裡也有撫觸這樣的親子操,不用擔心,這是簡單易學對增加親子感情很好的事情。我來說說捏脊吧 ,捏脊療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連續捏拿 脊柱兩旁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捏脊療法可以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幹和神經,透過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達到調整臟腑的目的。捏脊基實很簡單,對場地和操作者並不特別高的要求,在家中就可以進行。所以,初次給寶寶捏脊的家長也不必心慌。可以讓小孩子趴在媽媽身上,爸爸來做,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比較疼,但多做幾次就會習慣了,不少孩子做慣了,往往要求大人:“媽媽我聽話,給我捏脊好嗎?”媽媽先脫去孩子的衣褲,任其臥在床上或媽媽膝蓋上。爸爸站或跪在孩子腿部的邊側,全身放鬆,活動一下手指,面帶微笑,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背部,使肌肉放鬆,然後就可以捏脊了。
捏脊的具體手法有兩種 1、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住面板並捏起,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拉,拇指向前推,邊捏邊向頸部走。2、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對著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後。然後拇指向後拉,食指向前推,邊捏邊向頸部走。
-
6 # jollyswan
越來越多的寶媽寶爸們開始喜歡上小兒推拿了,效果好,不用吃藥,還治病!今天就來透露個秘密,只有小兒推拿師知道的一套推拿手法,讓孩子身體越來越壯的保健四大穴!
呵呵,接下來,“健康去哪了”會在每週三和週六第二條上各發一期小兒推拿。其實小兒推拿是有竅門的,比如保健四大穴、解表四大穴、通便四大穴、外感四大穴等等,這些手法是固定的,它就像一套廣播體操一樣,是成套的,系統著給孩子做,效果會非常好。
補脾土
看到補脾土,估計好多寶媽心裡會嘀咕,為什麼又是補脾土。那當然了,脾臟是管吸收營養物質的嘛,孩子吸收不了,身體怎麼強壯呢?關於脾經穴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大拇指橈側,有的說是大拇指正面一側,學派很多,但是有一種是統一的,那就是大拇指的螺紋面。
方法很簡單,每天可以用您的左手固定好孩子的左手,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固定好孩子左手的大拇指,順時針揉上150~300次。
摩腹
家長們千萬不要覺得摩腹這個方法太簡單了,這是個“日用而不知、抱著金碗討健康”的方法,又簡單又有效,順時針摩腹,促進胃腸道通暢。另外,腹部是五臟六腑的家,肝、脾、胃、膽、腎、膀胱、大腸、小腸等臟器都住在這裡,腹被喻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摩腹這個方法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摩腹數百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
每天給孩子摩腹150~300次,讓孩子胃腸通暢、氣血順暢。方法很簡單,把您的除大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併攏,用指腹順時針揉就可以了。
揉足三里
保健四大穴,其中為什麼要有足三里?做小兒推拿的老師都知道一句話“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孩子有肚腹的問題,都可以找足三里穴。民間還有句話,“揉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為什麼叫足三里?足是指它在小腿上,三里,是理上、理中、理下。揉足三里,有兩大好處,第一是讓孩子的消化系統舒舒服服的,因為它可以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洩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偏瘦等。第二是可以讓孩子的免疫系統剛剛的,因為它可以調節身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
足三里穴很好找,我們的膝蓋上有個外膝眼,把您的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指併攏,放在外膝眼下,正下方那個凹陷的地方就是了。左右腿各揉150~300次。
捏脊
捏脊的好處太多了,它能健脾理肺,調和陰陽,如果您的孩子消瘦,經常生病,身體差,建議您多花點功夫,給孩子捏捏脊,由於捏脊是整個脊柱,人體的膀胱經、督脈還有心、肝、脾、肺、腎五臟的俞穴都在這條線上,因此它是一個全身的調理。作為一個保健手法,每天用您兩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抓起孩子背部的面板,從尾巴骨那往上捏到到脖子處就可以了,每天6次即可。
-
7 # 育兒專家wendy
事實上,小兒推拿並不是百利無一害的,小兒推拿屬於醫學範疇,也很嚴謹,如果不懂中醫基礎常識,用錯了穴位,對孩子也是有害的。古代醫家用臨床實踐這樣告訴我們:
清代夏禹鑄在《幼科鐵鏡·推拿代藥賦》這樣說:“寒熱溫平,藥之四性,推拿揉掐,性與藥同。用推即是用藥,不明何可亂推。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退下六腑,替來滑石羚羊;水底撈月,便是黃連犀角,天河引水,還同芩柏連翹……”。
大概意思是:在孩子身上做小兒推拿,用穴就相當於是在用藥,藥味既不可誤投,推拿又何可亂用,推拿處方和中藥處方的組成是一樣的,需要在辨證基礎上,按照“君、臣、佐、使”的處方原則,選擇合適的手法以及推拿時間組合而成。而且,同一穴位,如果操作方法不對,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參白朮;瀉之則為灶土石膏”。如:推“上三關”穴位,可以起到中藥麻黃或肉桂的作用;麻黃性溫,可以散寒發表;肉桂性大熱,有補火助陽的作用;如果小兒患有風寒感冒,四肢厥冷,我們在推拿時用推上三關,就可以起到發汗解表、溫陽散寒的作用。
又如,退下六腑,可以起到滑石、羚羊角的作用;從藥性看,滑石與羚羊角皆為大寒之物,滑石利六腑之澀結,羚羊角清肺肝之大熱,如果患兒有高熱,體溫達40度或以上,採用退下六腑,可以很好的起到退熱作用。小結說以上這些,並不是說小兒推拿太嚴謹了,大家不可隨便推拿,而是說小兒推拿,大家需要認真對待,最好可以系統性地學習,不可以道聽途說,比如發燒,用退六腑,如果是風寒、變蒸發燒可能會起反效果。
在家給孩子做小兒推拿前,最好先做好這三件事情:
1、學習中醫的基本辨證,能夠分辨出孩子的身體,是寒、熱、虛、實、陰、陽,保證大方向不會錯。
2、能夠準確地表達出孩子的狀況,比如出汗、睡眠、飲食、舌象、大小便等等,學會正確拍舌苔照,這樣可以請教專業人士,給出正確的小兒推拿處方。如果你表達錯了,即使遇到名家,對方給出處方也會錯。
3、至少認真看一本專業的小兒推拿名家書籍,書中要有理論和辨證實踐案例的為佳。如果沒有理論,沒有辨證的小兒推拿書籍,最好不選。
系統性地自學,這樣對於小兒推拿才有整體概念,另外,多參加線下小兒推拿公益課程,面對面向老師學習,學習效率會更高。當我們有基本的小兒推拿常識時,去為孩子選小兒推拿師時,我們也可以分辨出對方水平的高低,因為目前小兒推拿師的水平還是良莠不齊。選錯了小兒推拿師,就等於讓孩子遇到庸醫,小兒推拿本來是好事,也會變壞事。中醫並不是簡單粗暴,一藥對一病,一穴對一病,而是有更高的要求,要懂得整體辨證地看問題,能夠透過表象看到本質,所以推崇中醫育兒的父母們,不可以迷信一方一藥,而是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學習,這樣才可以帶給孩子真正的健康。所以說,孩子的每一步成長,背後都是父母辛勤的付出。
-
8 # 小丑雅成長記
最近,因為天氣不好,孩子身體總出現一些小狀況,最鬱悶的是,吃藥還不解決問題,比如咳嗽吧,也去醫院看了,就是一直留有小尾巴。所以我開始嘗試中醫的方法,但也不想孩子吃中藥,畢竟才11個月。所以就選擇了小兒推拿,效果很好,我呀,就乾脆報了個班,打算平時在家給孩子推,起保健作用。對於我們這些不太專業的人來說,在家推拿,主要起保健和促進親子關係的作用,治病還得中西結合,聽醫生的。
回覆列表
給寶寶按摩,可以起到保健、治療疾病的作用。
給寶寶按摩,又稱“小兒推拿”,是中醫兒科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其治病、保健的原理,是透過按摩體表相應的腧穴(又叫做“穴位”)、經絡,來促進氣血執行,使經絡通暢、臟腑調和。寶寶的生理特點,不同於成年人,用中醫的話說,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發病後,其“髒氣清靈,易趨康復”。寶寶的面板和肌肉都比較薄,穴位相對錶淺,對外界刺激敏感。因而,用推拿法給寶寶按摩治療疾病、預防保健,多半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不過,要知道,中醫醫院裡專業醫師的按摩治療,往往要針對寶寶的不同體質,進行辨證後,再合理組合按摩穴位和按摩手法,所以,不推薦爸爸、媽媽在家自己模仿著給寶寶按壓穴位。但一些簡單的保健式按摩,你自己在家也可以給寶寶做,比如最常用、最安全的健脾胃手法。寶寶脾胃先天較弱,需要你合理餵養,才能幫助發育完善。脾胃又被中醫稱作“後天之本”,它是寶寶出生後,其他臟腑發育的根本,因為寶寶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要依賴脾胃來消化吸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給寶寶按摩時,你的手法要輕重適度,節奏要相對慢些。注意觀察寶寶的反應,以他感覺舒適作為判斷你手法輕重、快慢的標準。摩腹每晚都可以做,往往能幫助寶寶緩解肚子不舒服的症狀。如果再配合按揉足三里、捏脊,效果可能就更好了。現在,很多新媽媽都給自己的小寶寶做撫觸。其實撫觸也是一種給寶寶按摩的手法。撫觸有利於寶寶的生長髮育,減少應激反應,增強免疫應答,提高免疫力,增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不過,撫觸源自於西方國家,跟中醫的按摩有很大的不同。中醫按摩有明確的經絡、腧穴,背後有一整套辨證理論方法。此外,中醫給寶寶按摩,不僅有撫觸所起到的保健作用,而且還可以治病。不管是按摩,還是撫觸,如果你自己在家裡給寶寶操作,建議你注意以下幾項:時間要選擇在兩餐之間。手法要輕重適度,給寶寶按摩後,寶寶面板微微發紅就可以了。寶寶面板上要塗抹適量的潤膚油。要避風,保持室內溫暖。給寶寶按摩完畢後,寶寶可能會微微出汗,建議你不要馬上帶寶寶外出,防止他感冒。
新生兒臍帶沒有脫落前,儘量不要做腹部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