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中巖haha
-
2 # 暖血
一戰時,有列寧這個德國盟友搞小動作,沙皇同志不懂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方略,二戰有搞小動作念頭的人都被斯大林同志編入敢死隊了
-
3 # 一梭煙雨江湖行
誰跟你說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堪一擊的?
1914年德國主攻西線,英法聯軍頂住了德國進攻卻無力反攻。1915年德國聯合奧匈帝國主攻東線,但照樣只能擊潰俄軍卻不能消滅俄軍主力,要知道當時能夠頂住德國進攻還能不崩潰的也只有俄國,即使是法國也需要英國支援甚至俄國在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國部分兵力回援。就象鳩摩智所言,“世界上打的過小僧的沒有幾個人”。
1916年勃魯西洛夫發動了以他為名的勃魯西洛夫攻勢。採用了一點為主,多線突破的小規模部隊突擊戰術。使得奧軍被穿插包圍,一路潰敗。德軍被迫分出一定進攻凡爾登的兵力支援奧軍。減輕了凡爾登守軍的壓力。這場攻勢成為了人類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役之一。也對奧匈帝國損失最大的戰役。俄軍傷亡約50萬人,奧軍損失150萬(其中40萬被俘),德軍損失35萬人。
德國之所以不遺餘力甚至與列寧合作讓俄國推出戰爭,就是因為俄國軍事實力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那樣脆弱。俄國被稱為“蒸汽壓路機”,1913年工業總產量已經超過法國僅次於美德英,一些影視作品貶低了俄國,要知道這可是打敗過拿破崙的軍事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巔峰時的德國差點攻下巴黎,卻對俄國無能為力,甚至俄國“捱揍”的同時摧毀了奧匈帝國。
-
4 # 梨城雅士
這一歷史的原因在於:
日俄戰爭,對俄不利。
國內危機,削弱國力。
造成了沙俄一戰失利。
而蘇聯社會主義體制,
在增強綜合國力方面,
發揮了巨大的優越性。
又受到同盟國的支援。
因此能取得二戰勝利!
社會主義,優越無比!
-
5 # 橙子的桔子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兩個不同時期俄國的綜合國力有極大的關係。
我們首先看一下一戰爆發前後俄國的情況。 1861年俄國在亞歷山大二世的主持下開始了農奴制改革。
俄國農奴沒有自由,沒有土地,依附地主生活甚至可以被當做物品隨意買賣,農奴制改革使農奴可以花當時地價5倍的價錢買到屬於自己的一塊“份地”,但是解放後的農奴歸“村社”管理。
這個改革解放了農奴的人身自由,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使俄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但是1861年改革同時使農奴背上更為沉重的負擔。當時俄國的君主亞歷山大二世說:“諸位會深信,凡是能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由此可見對農奴剝削之重。
一戰爆發,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落後。當英法等國用蒸汽船蒸汽車運輸物資時,俄國仍在用木製帆船運輸物資。
同時俄國國內爆發了二月革命,國內動盪不安。沙皇統治即將結束。俄國將領和皇帝的昏庸,冒進,導致了前線軍隊損失慘重。加速了沙皇統治的結束。工業革命讓英法等國迅速發展,在軍事,經濟,政治各方面領先世界,與此同時俄國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自然在一戰中慘敗。十月革命後,新政權建立,為了鞏固政權,列寧簽署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退出了一戰。
1922年蘇聯建立,1925年推行新經濟政策,蘇聯國內經濟得到恢復。列寧去世後,斯大林上臺。開始了計劃經濟時代。推行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開展五年計劃。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工業體系基本完善,經濟增長率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將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效的調動了起來。軍事工業得到重點發展,軍事實力強盛。
蘇聯工業的發展為二戰時期軍隊提供了優質的後勤保障,加之俄羅斯人戰鬥力強悍,所以能在二戰中所向披靡。
-
6 # 道聽陳說
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是因為有了思想,而軍隊之所以強弱有別,也同樣得益於思想的武裝。一個被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往往會在關鍵時刻迸發出驚人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上,會出現很多以弱勝強的軍事案例的主要原因。
沙俄時代的軍隊,都是君主集權下的奴隸,是一群沒有思想的野獸。當19世紀6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爆發之後,西方國家的經濟就開始步入了資本主義經濟時代,並由此催發了西方各國的政治體制的變革,從過去的君主制轉變成為君主立憲制或者共和制。
在這一過程中,資本開始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君主個貴族則逐漸退居幕後或者次要地位。從此西方國家開始變得文明,思想不再是精英們才可以理解的名詞,國家個民族的意義也逐漸在普通民眾的心中紮根。
但是這一切都與俄國無關,在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已經完成了變革的時候,沙皇俄國仍然還處於封建君主制的狀態之下,在當時的俄國,更多的地方實行的甚至是更為落後的農奴制度。
因此在大多數時候,沙俄軍隊中計程車兵都是由農奴組成,這些人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就像一群野獸一樣,一切都遵從於本能行事。因此指望這樣的軍隊能夠有多少戰鬥力,是一個比較不切實際的想法。
事實上在西方歷史上,俄羅斯的軍隊的戰鬥力一直都是“弱雞”的代名詞,如果不是因為其廣袤的領土和嚴寒的氣候,估計這個國家在拿破崙時代都已經被法國消滅了。
但是我們並沒有去想一想,1917年的十月革命為什麼會在俄羅斯取得巨大的成功,蘇聯為什麼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人類進步思想的代名詞的原因。
1917年的十月革命,不僅僅給俄羅斯人帶來了進步的曙光,這一縷Sunny也同樣照亮了世界上的其他包括中國在內的落後國家。因為相對於資本主義思想而言,社會主義思想要更能夠解放人的思想,也更能夠讓人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紅色蘇聯在其建國之後,就很快的迸發出了驚人的發展潛力,迅速改變了其落後的國家發展情況,以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速度,走到工業化道路上來。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的武裝之後,其軍事戰鬥力也同樣取得了驚人的增長,從此這些軍隊中計程車兵開始明白自己並不是野獸,也懂得了自己正在為誰在拼死戰鬥。
在二戰的蘇聯戰場上,為什麼德華人始終攻不下莫斯科,並不僅僅是因為蘇聯士兵背後是督戰隊的手槍,而是他們明白自己是誰,自己正在為誰戰鬥,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參戰的蘇聯士兵和平民才會不顧生死,與武裝到了牙齒的德國士兵進行搏殺,用生命來捍衛國家的尊嚴。
沙皇俄國計程車兵和蘇聯計程車兵雖然都是俄羅斯人,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卻是獸與人的區別,是沒有思想和有思想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麼在沙俄時代不堪一擊計程車兵,會在蘇聯時代戰力驚人的主要原因,哪怕他們可能都是同一個人。
-
7 # 北玄武
話說一戰時沙俄沒有不堪一擊,二戰中蘇聯剛開始也沒有所向披靡。
一戰之初,沙俄付出巨大代價,在東線對抗著德奧軍隊,雖然沒啥特別明顯的戰績,但是要說不堪一擊,顯然不符合事實,至少牽制了德奧半數以上的軍隊。而沙俄與英法圍毆德奧而不得的重要原因就是幾個國家心不齊,都想對方出力多點。
最後,大家都覺得這樣不行,於是1916年商定東西線都同時進攻,在西線有凡爾登和索姆河兩大戰役,那叫一個慘烈,大家也應該聽過凡爾登絞肉機之說。而東線,就是沙俄發動的夏季攻勢,百萬北極熊兵從東北,東,東南三個方向向德奧發起攻擊,其中尤其是東南方向,以最少兵力取得最輝煌戰績。自此,優勢逐漸向英法俄協約國 方向發展。不過後來,沙俄爆發二月與十月兩次革命,沙俄變蘇俄最後退出了戰爭。總之,在參戰過程中,雖然不是排山倒海的碾壓德國,但是要說不堪一擊,顯然也不符合事實。
說話間,蘇俄變蘇聯,然後就到了二戰,二戰之前,蘇德簽約,互相不打架,蘇聯頓時鬆懈了下來。同時,蘇聯內部內鬥搞得熱火朝天,搞死了很多經驗豐富的將領。於是,德國閃擊蘇聯,最開始幾乎是完勝。不過奈何蘇聯太大了,根本吃不下去。等到蘇聯回過神來,重整旗鼓,經過一番整頓,逐漸佔據優勢,進而才有了最後的所向披靡。
總結一下,沙俄沒有不堪一擊,蘇聯雖能打,但是最開始,也是一潰千里。
-
8 # 前沿陣地
沙俄在一戰中也不是廢柴,而蘇聯在二戰中也同樣有過不堪回首的歲月。
一戰時期沙俄軍隊規模龐大,但是實際戰鬥力並不強。由於工業生產力不足、經濟落後等問題,沙俄軍隊的裝備水平很差,連一個士兵一條槍都很難做到。然後訓練組織上也存在嚴重不足,比如坦能堡之戰就是因為俄軍組織配合成問題,才會被處於兵力劣勢的德軍各個擊破而最終失敗。
但是沙俄也不是廢柴,僅僅是龐大的兵力就讓德國等擔憂,所以德國、奧匈帝國一直派兵防守東線,無法全力投入西線的作戰。而在1917年的勃魯西洛夫攻勢中,德國損失慘重,奧匈帝國軍隊更是直接崩潰,這都有力地支援了協約國西線的作戰。
而二戰中的蘇聯,已經經歷了長時間的改革和發展,工業、經濟、科技等方面實力大大提高,至少武器裝備是不成問題的。不過二戰之初蘇軍由於大清洗缺乏軍事人才、戰術上的失誤以及高層的錯誤判斷等,還是在德軍進攻下損失慘重。
但是蘇聯承受得起如此慘痛的損失,而且斯大林吸取經驗教訓,不再過於干預作戰,讓部下自行決策,因此蘇聯一大批優秀將領才能得以發揮,再加上在軍工生產、資源分配上的合理措施,最終蘇聯越打越強,二戰後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強的軍隊之一。
-
9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說法不準確,無論是沙俄不堪一擊還是蘇聯所向披靡都太誇張了,如果沙俄不堪一擊當初德國總參小心翼翼制定“施裡芬計劃”是幹嘛的?而蘇聯所向披靡也太過吹捧。
當然,蘇聯在二戰時的相對實力絕對要比俄國在一戰時強的多。因為蘇聯的經濟基礎和工業水平相對沙俄時期提升了太多。
可以看到1913年時沙俄的鋼鐵產量是4.8個百萬噸,而德國是17.6個百萬噸,只有後者的27%,而1938年時俄國就已經達到德國的78%
蘇聯的增幅是一戰後所有國家增幅最大的,其1938年時的產能相當於1913年時的857倍,而德國則是150倍左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938年時的納粹德國其實相對實力和1913年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沒什麼變化,僅僅是1.5倍,而蘇聯此時卻是達到了整整8倍多的增幅,這個變化是翻天覆地的。
從表中可以看出,蘇聯和日本的實力提升是最誇張的。
同時沙俄的工業和經濟與蘇聯相比除了體量的差距,還有自主參與度的差距,沙俄的經濟嚴重依賴外國企業和資本,對於本國資源的開發度遠遠不夠。其在1914年時90%的採礦業,近100%的煉油業,40%的冶金業,50%的化學工業,甚至28%的紡織工業所有權都歸外國。
而蘇聯政權則是工業產權國有化,自主化,儘量將外國技術學為己用。
我們可以發現,在蘇德1941年之前短暫的蜜月期中,蘇聯的用意很簡單——用它的資源交換德國的技術。
凱特爾曾經抱怨過,蘇聯人對德中國產品的需求,尤其是對製造軍火的機器裝置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了,1940年2月11日,蘇德雙方達成協定,俄國從德國那裡除了盧佐夫號巡洋艦和俾斯麥號的藍圖外,還將得到海軍重炮和其他裝備,約30來架最新式的德國飛機,包括麥塞施米特109型和110型,以及容-88型俯衝轟炸機,此外蘇聯還會得到石油和電力工業方面的機器,火車頭,渦輪機,發電機,還有很多德國武器的樣品。
古德里安也曾經提到過,蘇聯代表團來德國坦克工廠考察,迫於資源壓力希特勒下令把最先進的技術IV號坦克都展現出來,而蘇聯人卻嚷嚷著不相信,認為德華人藏了一手,後來開打了古德里安才發現原來蘇聯當時已經研製出了更強的t34。
所以說,相對一戰時的俄國,蘇聯自身實力的確強大太多了。
-
10 # 兵說
因為國體不同。
沙俄本質上是封建王朝,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羅曼諾夫王朝,說白了和滿清是一丘之貉,都是代表其所在家族利益,一個是羅曼諾夫家族,另一個是愛新覺羅家,只不過人家在與其餘列強的鬥爭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資本主義,不斷地西化,使得其比滿清的近代化更全面,更深入,所以比滿清存活的更長。但是由於利益集團的阻撓,使得俄國的資本主義改革是遲滯與不徹底,國力與其餘列強相比差人強意。
以莫辛納甘步槍的裝備量為例,由於俄國本國的軍火廠無法及時向軍隊供應所需槍支,導致俄華人被迫將相當一部分的生產外包給法華人去做,以此滿足俄國本國的武器裝備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法華人做出來的還比俄華人自己造的更加可靠。
一戰中,沙俄不敵德國,多次被魯登道夫和興登堡的德奧聯軍擊潰,經常是成建制地被消滅,這直接導致了沙俄國內的物資匱乏,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終演變為革命,在炮火聲中,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數百年的統治。
蘇聯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現代國家,在政治理念,經濟發展,軍隊建設等等和沙俄截然相反。正因為這樣,蘇聯的經濟發展比沙俄更快,工業化進度更高,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為有了雄厚的工業基礎,使得蘇軍的武器裝備能夠從廠家手裡保質保量地拿到手中。
儘管德華人在蘇德戰場上前期一路高歌猛進,打得蘇軍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幾乎打進莫斯科。即使形勢如此危急,蘇軍還是有資本反攻,最終在斯大林格勒成功翻盤,開始了漫長的反推過程,從莫斯科,反推到柏林一線。工業化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真是驚人的。
-
11 # 王祖蔭1
一戰時被列寧從背後捅了一刀。二戰時因斯大林優先發展重工軍工使軍力陡增。但留下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的病根。貽患至今。
-
12 # 小約翰
這個問題就好像問,為什麼僅僅相隔五十年,清朝能被八國聯軍把首都給端了,而共和國就能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
蘇軍和沙俄軍隊,都是俄羅斯人組成的軍隊,但是共同點也僅僅如此而已。
蘇軍在二戰中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可是對於沙俄軍隊在一戰中是個什麼形象,大家可能不太瞭解。
沙俄軍隊的特點就是腐敗,絕對徹底的毫無保留的腐敗!雖然在中國的近代史觀裡,沙俄屬於我們眼中的“列強”之一。但是沙俄在歐洲人眼裡其實完全算不上真正的帝國主義,俄國被馬克思稱為“帝國主義中最薄弱的一環”。
俄軍在一戰中的陸軍大臣蘇霍姆利諾夫將軍,基本可以代表俄國在軍事方面的態度。
作為沙俄帝國陸軍的核心指揮者,這位陸軍大臣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一個人身上——一個比他小32歲的情婦,是他費盡心機從一位省長哪裡搞來的。對於軍隊事務,他幾乎從不處理,全部推給下屬,只有在需要向沙皇彙報時,他才會想起自己陸軍大臣的身份。
當然了,面對沙皇,他完全換上了另一幅模樣。這個矮小的胖子在沙皇面前表現的十分乾練,其實他對於軍隊現狀一無所知。可是他非常善於溜鬚拍馬,讓沙皇對他信任無比。
這位陸軍大臣曾經參加過1877年對土耳其的戰爭,他當時作為騎兵軍官在這場戰爭中表現英勇。可是這次成功的經驗居然被他運用了一輩子,直到四十年後一戰爆發,他還在堅持一個理論——火槍是懦夫,刺刀是好漢!
面對軍官們補充火力的要求,他嗤之以鼻。他說:“火力?我從來沒聽說過這個詞。戰爭是不靠火力的,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還是這樣”。在整個一戰過程中,他沒有給俄國軍隊添置過任何重火力裝備。
對於他,俄軍外交大臣評價到:“要他幹工作固然很不容易,可是要是讓他說句老實話,簡直是難比登天!”
(俄軍士兵)
在這樣的人的領導下,俄羅斯整個軍隊體系都腐敗的不成樣子。
這個龐大的國家動員了超過六百五十萬大軍,可是火力嚴重匱乏。一些前線部隊,甚至要三個人共用一杆槍。《兵臨城下》裡兩個人用一杆槍的場面,對於蘇聯是謊話,可是對於沙俄則是寫實。
俄軍中的各級軍官,都享有著極其豐富的供給,前線的中高階軍官每天在酒會上流連忘返。而普通士兵只能吃著黑麵包就涼水,因為這些貴族軍官根本沒有拿士兵當人,他們稱士兵為“穿著灰色制服的牲口”。
在俄軍軍隊中,體罰極其普遍,軍官們體罰士兵“像鞭打牛馬一樣簡單”,士兵們普遍敢怒不敢言。可是戰場上槍子不長眼,體罰士兵的軍官們怕士兵打黑槍,根本不敢上戰場第一線。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所以整個一戰中,俄國士兵不斷傷亡,不斷補充,最終居然傷亡了超過六百萬士兵!比英法德三個國家還多。士兵們士氣極其低落,認為自己被人像畜生一樣驅使著去送死。最終,沙俄的暴行導致了國內的革命。
而蘇聯上下,且不說工業能力比沙俄強出多少倍。單單是蘇聯計程車兵們,就個頂個都對侵略者有著刻骨仇恨,蘇聯軍隊中也完全沒有沙俄的等級制度,這樣的兩支軍隊,戰鬥力又怎麼會相提並論呢?
-
13 # 星海晉
蘇聯在二戰初期輸的比一戰還要慘,後來只是在俄國大殺器嚴寒的幫助下才穩住陣腳,後來又在嚴寒的幫助下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沒有嚴寒幫忙俄國早在拿破崙時代就滅亡了!
-
14 # 風華
俄羅斯打仗全靠美國幫助,從吃的,到武器,軍用物資,軍工生產原料,很多都是美國提供的。
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巨大的物質援助。
相當於現在三千多億美元。(當時是一百三十多億美元)。
美國的飛機把德國炸成一片廢墟。
極大地削弱了德國的軍事力量和軍工生產。
美國還出兵西歐,消滅了大量的德國軍隊。解放了大量的德國領土和德國佔領的國家。
沒有美國的幫助,蘇聯早就垮了。
就是這樣,蘇聯也是慘勝。
回覆列表
一戰時沙俄是相當落後的工業水平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差得很遠。到二戰前蘇聯已經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戰術思想也得到了提高。一戰時俄國底子非常很弱,但也拖住了德國。可以說如果沒有俄國,英法是不可能頂住德國的進攻的。只是因為俄國太過落後,實在沒有力量反擊成功。只能和德國打消耗戰。到了二戰,蘇聯實力大增,軍事力量也上升,工業力量也上升。再加上美國的租借法案,物資源源不斷供應,遠遠能夠碾壓德國。和一戰時水平,不可等日而語。而且一戰中俄國損失其實也沒那麼大,戰場主要還在原來的波蘭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境內發生。很多俄華人其實還是親德的,俄羅斯人和德華人其實仇恨沒那麼大。二戰時德軍已經殺到了莫斯科。變成了德意志和俄羅斯民族之間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