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中的關又是哪一個關?
20
回覆列表
  • 1 # 奇正兵馬指揮使

    函谷關在我們河南三門峽靈寶市境內!潼關在陝西長安東,挨著黃河幾字拐彎的地方,這兩處歷來都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

  • 2 # 老忠叔侃球

    不是一個地方。

    在河南和陝西交界處有一條綿延的山脈,叫餚山。餚山是秦嶺的支脈,突入河南西部,縱貫南北,橫亙在陝西和河南之間,與山西的中條山隔黃河遙相呼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河南和陝西溝通聯結的必經之處。函谷關就位於餚山的卡谷裡,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想東出中原,西進關中,必須過函谷關。函谷關同時也是陝西的重要屏障,佔據此地進可攻退可守。秦國據雍涼而守崤函虎視六國,所以霸業得成。東方六國想攻秦國必須破函谷,由於六國一直攻不破函谷,所以戰火一直沒有燒到秦國本土,秦國得以安心發展,越養越壯,最終耗死了六國。

    潼關位於函谷關以西,過了函谷關沿著狹長的山道走一百多里就到潼關了。潼關是關中的最後一道屏障,出了潼關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潼關北依華山,南臨黃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天下著名的雄關。老潼關城樓多次修繕幾千年不倒,抗日時期日本飛機大炮也沒被炸燬。建國後,由於修建三門峽,潼關被劃入淹沒區,所以潼關人都遷走了,潼關也被遺棄。但三門峽蓄水後的水位,從沒有到達和淹沒過潼關古城,但當地居民都遷走了再也回不來了,老潼關也被損毀的面目全非,因此老潼關也就廢了。後來為了發展旅遊,當地政府又在附近的山上新修了一個新潼關,但在也找不回原來古潼關的味道了。

  • 3 # 塞北豪客
    潼關和函谷關一直是非常令人迷惑不解的兩個關口。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秦國要用函谷關作為關口,而漢代之後都用潼關作為關口? 還有一個特別不解的是,漢代以後函谷關竟然棄而不用了,只守潼關去了。難道他們不擔心敵人從函谷關進去嗎?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是因為沒有看清函谷關和潼關在地圖上的位置。 1)函谷關和潼關是在一個峽谷中,分東西兩頭。

    我們這樣說,從洛陽到西安這一段路程。先從洛陽往西走,然後到達函谷關,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縣。

    到靈寶以後,從靈寶到西安這段路程就非常難走了。因為河南是平原,而從靈寶往西,有一條黃河。河北便是中條山,山勢險峻。河南邊是秦嶺,也是崇山峻嶺。非常難走。

    但天無絕人之路,從靈寶到西安在兩山之間有一個峽谷,峽谷的入口就是函谷關。然後一直沿著峽谷往西走,就是去西安方向。大概走六十公里,就到了峽谷的盡頭,盡頭這個地方,就是潼關。潼關再向西就是關中平原,西安就在關中平原內!

    現在搞明白了吧!原來從洛陽到西安都是崇山峻嶺,但老天爺留了一條峽谷。可以順利的從洛陽到西安。峽谷的兩頭,東邊是函谷關,西邊是潼關。

    原來兩個關守的是一條路。只是需求不同才選擇不同的地方防守。

    2)秦國為什麼選擇在函谷關駐守?

    函谷關剛開始是魏國的,是秦孝公從魏國手裡把函谷關奪了過來。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的秦穆公為什麼一定要和晉國交好的原因。只要兩國關係不好,晉國只要掐斷函谷關,秦國就只能躲在關中平原不能出來一步。

    後來三家分晉後,秦孝公就趁亂把函谷關奪了回來。函谷關一到手,秦國算是打開了進攻山東諸國的通路,而山東諸國進攻只能到函谷關,根本攻不下函谷關。這也是秦國為什麼一個國家能對抗六個國家的原因。

    山東六國也憋屈啊,只要到函谷關,無論如何是打不進去了,只好收兵!對秦國來說,倚杖函谷關天險,進可以打山東諸國,退可以固若金湯。簡直是太舒服了!

    3)漢代以後為什麼選擇潼關?

    當中國完成大一統,函谷關就失去了意義。因為變成了國家中的一部分。西安作為帝京的話,肯定是潼關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如果函谷關和潼關都守的話,肯定是浪費人力和物力。只守一個潼關更划得來些。因此慢慢的函谷關就放棄了。

    直到東漢末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所以曹操直接守西頭,目的是對付西安方向的敵人。因此作用也不一樣了。

    在隨後的朝代中,潼關的位置也因防禦的敵人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隋朝中,隋大業七年(611年),移關城於今楊家莊南城北村一帶,與漢代關城南北夾峙,形成兩座關城, 形勢更加險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關又從塬上北遷到源下,沿河闢路,也就是潼關。 歷代各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這裡駐屯重兵,設關把守。

    唐代之後,潼關的大致位置沒有變,而是各自加固而已,但潼關作為進入西安的門戶,在歷次戰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潼關和函谷關在中國戰爭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據統計,單單重要的能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在潼關打了45次,在函谷關打了13次。特別是明清以前,守住潼關就可以得天下。而北宋的滅亡,也正是金兵統帥完顏宗翰守著潼關,大宋的精銳西路軍無法過函谷關解救開封之圍。所以造成北宋的滅亡。而抗戰時,這兩座雄關對阻擋日軍有非常大的幫助!

  • 4 # 向陽願景

    山口隘路形勢險要、風雲激盪,激情縈懷,自古兵家必爭、兵家必守。因此,關口成為古代征戰打仗和文學作品中的關鍵詞。

    《蜀道難》中,唐代大詩人李白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劍門關的重要性。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韓愈用“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形容來路艱險。

    在《涼州詞》中,王之渙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分不度玉門關”來形容邊地蒼涼。

    而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王維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把戰爭的殘忍、家國安危、人生無常、朋友情誼給寫絕了。

    山海關前的血雨腥風,居庸關上的錚錚鐵骨,嘉峪關的巍巍楊柳,大散關的氣勢如虹,雁門關的獵獵威風等等,都承載著跌宕起伏的歷史印跡。每一個關口,都充滿歷史的烽煙。每一個關口,都充滿不同的故事。

    那麼,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

    因為都靠近黃河,相距較近,有人把函谷關和潼關誤以為一回事。其實,函谷關和潼關是長安城和洛陽城之間的咽喉不為,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兩個關隘。

    函谷關佔據崤函咽喉,北依黃河,南挽秦嶺,西接衡嶺,東臨絕澗,深險如函,盤踞谷中。一直有“天開函谷壯關中”的說法。

    而潼關之名的由來,據《水經注》的說法:“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它南依華山,北靠黃河,東向豫西,西接長安,雞叫一聲聽三省。“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在譚嗣同的詩句裡,潼關的硝煙遠了,他憧憬未來。

    其實,函谷關比潼關更早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西漢初年,賈誼在《過秦論》的開篇便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這裡所說的“崤函”,便是崤山和函谷關的統稱。

    先秦時期,秦國依靠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要地勢阻擋敵人。即使是後來六國聯合抗秦,但“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由此可見,函谷關的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在堅固的關隘,終有被利箭射穿的一天。

    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讓函谷關瑟瑟發抖。

    因為秦朝的嚴刑峻法,深受其害的百姓們揭竿而起,以楚懷王為名義領袖的起義隊伍終於形成燎原之勢。

    為了儘快消滅秦王朝,楚懷王下令道,搶先攻入函谷關的人便可以稱王。劉邦本想攻關,但張良認為函谷關實在難以攻取,於是便繞道盡快入了關。

    到了東漢末年,因為函谷關牢不可破,大軍閥董卓看重此地。他西遷長安,靠函谷關抵禦諸侯。

    在時間的洪流中,黃河逐漸改道,函谷關的險峻地勢逐步變遷。這時候,位於崤函道另一端的潼關逐漸顯現出重要作用,它代替了函谷關。

    所謂崤函道,在周朝時稱“桃林塞”,魏晉南北朝後又稱“潼關道”,它連線著長安、洛陽兩大都市,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路。東漢末年,為了防備西來之敵,曹操修建了潼關,並將函谷關廢棄。

    之後,無論是曹操與西涼諸侯交戰於渭水之畔,還是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在潼關抵禦叛軍,以及抗日戰爭時期艱苦卓絕的潼關保衛戰,都體現了潼關的重要性。

    不過,像函谷關、潼關這樣連線中原腹地和關中平原的關卡,都逐漸因為黃河流域的相對安寧而漸漸失去了曾經的戰略地位。山海關,嘉峪關等關卡逐漸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函谷關和潼關存在著承接關係,東漢以前,函谷關烽火相連;東漢以後,潼關更為讓人牽心。所以有些人會覺得這兩個關卡或許是同一個地方。其實,就函谷關而言,儘管歷經了秦朝、漢朝、魏朝時的三次變遷,但都大體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而潼關則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一帶,二者相距八十餘公里。

    無論是“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唐代岑參詩句)的慨嘆,還是“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唐代崔顥詩句)的潼關,都是歷史抹不去的記憶。

  • 5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函谷關和潼關,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關口,它們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然而它們不是同一個地方。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個地方。

    1.函谷關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函谷關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地方,老子完成這本著作之後,就離開了函谷關,從此,沒有了蹤影,因此函谷關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那麼函谷關在哪呢?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距離三門峽市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

    古代函谷關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的澗谷中,深險如函,所以稱為函谷。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了崤函之地後,就在此設定了函谷關。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是東去洛陽,西至長安的咽喉,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與西北文化,經濟交流的據點。由於老子的原因,函谷關也成了道家文化的發祥地,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潼關

    因為函谷關位於崤山和潼關之間的河谷中,所以有很多人誤以為,函谷關就是潼關,然而並不是的。潼關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1961年恢復潼關縣後,隸屬於陝西省人民政府。潼關關城建於漢朝,在楊家莊附近,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從此潼關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

    隋煬帝時期,潼關關城搬移到了今楊家莊南城北村,武則天時期,潼關又從源上搬到了源下,也就是今天的潼關。潼關處於關中平原東端,是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潼關東接河南寶靈市,西聯華陰市,南靠秦嶺,北鄰黃河,渭河。潼關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線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

  • 6 # 新型農民工

    不是一個地方,函谷關在河南靈寶境內,而潼關在陝西渭南。

    關中,北面有金鎖關直通陝北

    東面有潼關。

    函谷關是通往關中的一條小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 7 # 八山五水

    潼關和函谷關不是一個地方,但是距離上相距不遠。

    先說下潼關。

    是不是想到肉夾饃了,呵呵。沒錯,近代來說“潼關肉夾饃”這道美食使更多人知道了潼關。

    潼關是古代一道險關要隘,位於陝西的最東邊,歷史悠久。是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匯處。北邊是黃河,南邊是秦嶺,西邊是華山,自古就是從東邊進入關中的唯一通道。目前還有秦王寨,古城遺蹟。

    函谷關。確切地說函谷關共有三個。分別是

    1:秦關。始建於春秋,位於河南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

    2:漢關。距離秦關150公里,位於洛陽市新安縣。漢代的時候都城位於長安,函谷關以東被稱為關外,以西就被稱為關中。漢代有個將軍叫楊僕,老家就是新安縣的,被別人稱為關外人,心情不爽啊,就自己掏錢建了個函谷關,這就是漢關,又被稱為新關。

    3:魏關。位於靈寶市,距離秦關5公里。據傳說是曹操建的,主要用於攻打馬超時運量運兵,後來修建三門峽水庫被淹沒了。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呢?

    關中這個說法始於戰國。那時候陝西平原是一個人口密集,農業發達的地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為了防禦在四個方向險要路段設定了四所關隘。西邊有大散關,東邊有函谷關,北邊有蕭關,南邊有武關。這四個關隘之間就被稱為“關中”,出了四關的地方統稱為“關外”。

  • 8 # 三維觀時空

    函谷關與潼關是處在秦國東出中原故道上的兩個關隘,兩關一東一西相距只有120裡,合併譽為百二重關。也可以這樣理解,華山崤山與黃河中間相夾的禁谷險道可以稱為函谷,函谷東為函谷關,西就是潼關。古時秦地為四塞之國,所謂關中即是四關居周,八百里秦川居中。秦地號稱百二秦關即二百秦兵可拒諸侯百萬。秦嶺橫亙於南,黃河繞域於東,西有大散,北有蕭關,東函谷南武關見證了血雨腥風、金戈鐵馬的歲月。而關中關外的界線就是函谷關了。但函谷關與潼關其實是兩個時代的兩個關隘,東漢末年函谷關因黃河切割作用,險關作用大大削弱,向西移退一百二十里,天下第二雄關潼關橫空出世,與函谷關共同組成關隴政權的攻防要塞。所以函谷關為秦關,潼關被稱漢關。先秦時,秦人把崤山以東諸候國統稱山東,早在春秋秦國就有逐鹿中原之意,因此東函谷在秦國來講極具戰略意義,秦穆公時秦就東出函谷關偷襲鄭國,不想中了晉國的埋伏,崤之戰全軍覆沒。至此以後,秦國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滅犬戎十二國,擴地千里,這時函谷關與武關基本處於守勢,戰國時秦出武關並巴蜀,開闢了秦嶺之南的第二戰場。始皇時期,秦軍東出函谷關直擊南韓,開啟橫掃六合的首戰。

  • 9 # 西安—豐鎬遺子

    函谷關和潼關距離不遠,但不是在同一個地方,潼關在陝西省,函谷關在河南省。先有函谷關,後有潼關。

    先秦時期,秦國從魏國手中收復此地,興建函谷關,函谷關是東達洛陽,西進長安的險關要道,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關城東西數十里、穀道僅容一車通行,因峽谷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口在此,得名“函谷關”。

    函谷關在函谷的東頭,從長安進軍,攻破則直達洛陽。三國時期在函谷西頭修建潼關,從洛陽興兵,只要攻破潼關,可進入關中直達長安。

    有了潼關以後,函谷關作用降低。至於陝西的關中一詞所說的“關”,在唐朝以前指的是函谷關,函谷關以西都是關中,在唐朝以後指的是“潼關”了。

  • 10 # 大福讀史

    渭河平原,又稱為關中平原。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古人一般習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卻在一個區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稱豫西通道。函谷關位於淆涵要道的東端,潼關位於西端。歷史上函谷關有秦關,漢關和魏關三處。

    秦關和魏關都是和阻隔淆涵要道的稠桑原聯絡在一起的,秦關設定時,它所依靠的稠桑原從秦嶺向北一直延伸到黃河南岸,黃河由原畔流過,兩相連線,沒有任何縫隙。所以從東到西只有橫過稠桑原,別無它路。巧合的是,大自然用千萬年的雨水將稠桑原衝開了一個裂縫,通貫東西。而秦函谷關就位於裂縫最東端(今天靈寶縣王垛村)。從王垛村進關,經黃河峪、狼皮溝達到最西端的桑原村出關。此外,依靠關前的弘農河和稠桑原上茂盛的森林,也造成了函谷關極其險要的地勢。

    到了漢代,樓船將軍楊僕恥於為關外人,於是自掏腰包在今天的新安修建了漢函谷關。

    後來黃河水位不斷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處已經有了灘地,過往行旅就可由灘地行走,不必再費盡艱辛地走過函谷關道。於是關城自然也就荒廢不治,日久成了溝壑。曹操有感於此,於是下令許褚於河灘裸漏處修建了魏函谷關,與秦關配合。而後,稠桑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函谷關天險優勢蕩然無存。潼關應運而生。

    相同的是函谷關和潼關所依附的塬體都是從秦嶺延伸下來一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塬中,而潼關位於塬上。

    潼關首次設於東漢末年,關城建在潼關縣麟趾原上的陶家莊。

    黃土因為附著力小所以易被雨水沖刷,麟趾原到了隋煬帝時期,距離漢潼關以南數里被雨水沖刷出了一條深溝,為了控制這條深溝,隋朝又在今城北村與楊家村之間修建了一座新潼關,是為潼關南城;漢潼關就被稱為潼關北城。

    到了唐朝武則天時代,潼關出現了和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黃河水位下切,同樣造成了麟趾原和黃河交接的河灘裸漏出來,為了控制此處河灘,於是又修建了一座新潼關。宋金元時期,潼關沒有做變動,只不過時常被修修補補。明朝洪武年間,又將唐潼關在原基礎上擴大了三倍。到了清朝也只是在明代修葺的基礎上擴建一二,使其變得越來雄偉壯觀。

    1954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三門峽興修水利。為了配合水庫修建,唐潼關古城被拆,城磚做了三門峽水庫基建的備用品。從此,唐潼關毀。

  • 11 # 辯機521

    在秦朝時,函谷關以西屬於秦國,所謂雞鳴狗盜之函谷關,只要攻破函谷關,秦國就相當於失去了東大門,而現在的潼關,已經不是天險了,潼關隸屬於三秦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有著全國第三的黃金產業之地,潼關醬菜更是1903年獲得過巴拿馬世博會金獎的,這兩年火爆全國的潼關肉夾饃更是全國獨一份,此外潼關古城歡迎您蒞臨!

    吃肉夾饃,喝鴨片湯,賞潼關古城!

  • 12 # Mer86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且歷朝的函谷關也不在同一個位置,至於關中的關,指的是關中四關,即:東面的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和北面的蕭關。居四關之中的地域,被統稱為關中。

    先說說函谷關。最早的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市以北十五公里處的王垛村。這個地方現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經過。但當年卻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它的東面是弘農河,西面是函穀道。只要扣開了函谷關,中原地區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開進。

    這裡有朋友可能要問了,難道從中原到關中就不能繞開函谷關嗎?從東漢末年之後,函谷關確實可以繞過去;但是在先秦時期,函谷關確實是繞不過去。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透過。

    根據史籍記載,這條裂縫長十五公里,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

    這是函谷關的模型。兩邊高地即稠桑原,中間裂隙即函谷,關城建在裂隙口。並且在關前還有一條弘農河(模型中沒有)。先秦時期的關東六國伐秦,必須先渡河,然後才能扣關。即使打進了關,還要經過十五公里長的谷縫,行軍風險極大。

    只是因為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最早的時候,晉國曾派人駐守此地,以遏制秦國向東的擴張。後來晉國衰落,分為趙魏韓三國,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韓兩國又抵不過秦國。最後函谷關被秦人奪去,成為後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不斷蹂躪關東六國的前沿陣地。

    那麼如此重要的函谷關,為什麼後來會被荒廢掉呢?這是因為在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把函谷關向東挪動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現在的洛陽的新安縣。於是先秦時期的函谷關就變成了漢朝時期的弘農縣,而弘農縣城就設在函谷關的關城之上。至於漢武帝要把函谷關挪到新安縣,這個眾說紛紜。不過按照當代學者的看法,漢武帝是想擴大關中的領地,畢竟西漢的核心地帶在關中地區。

    於是從漢武帝開始,後來所說的函谷關就不再是先秦時期所說的那個函谷關了,而是新安縣的那個新函谷關。

    但是這個設在新安的函谷新關,歷史上基本沒起到什麼防禦作用。因為舊函谷關,是一條絕境,而新函谷關不是。具體可以參考下面兩張地圖來體會。

    從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出,舊函谷關往東,有兩條崤道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是設在北崤道上,如果關東軍想西進關中,根本就不用經過新安縣的新函谷關,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便可以繞過去。比如新莽末年赤眉入關中,就是兵分兩路,直接繞過了函谷新關,會師於弘農縣,也就是舊函谷關。但是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赤眉軍輕輕鬆鬆的便攻入了關中。

    東漢建立之後,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所以對弘農縣,也就是舊函谷關重新開始重用。但是畢竟東漢離先秦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舊函谷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說,舊函谷關的原壁是貼著黃河而走,不留一點空隙。但是到了東漢,由於黃河的河道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來緊貼著原體的河道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而這個河灘就函谷關的天險不復存在,因為關東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谷關的裂縫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於砍伐過度,使得原體之上變成了禿瓢。沒有森林的阻攔,也使得函谷關的天險不再。關東軍可以從原上直接爬過去,也不需要再經過函谷關了。

    於是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征伐關中時,就乾脆下令讓許褚在舊函谷關以北十里處,也就是在河灘上鑿建新路,並在那裡建立了新關城,史稱魏函谷關。

    隨著魏函谷關的修建,舊函谷關的戰略重要性再次大大降低,其後也就不再重視。到了隋朝時期,隋文帝把弘農縣城也舊函谷關的關址移走,移到了黃河邊上。從此之後,縣城就一直在黃河邊上,直到解放後,因為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才將縣城向南遷移到今天的地方。

    說完函谷關再說潼關。潼關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之上,大概是漢末時期,曹操與馬超的關西軍的潼關大戰。所謂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都是發生在這次大戰中。因此潼關的戰略價值,應該是在東漢末年開始才被人所重視的。

    潼關的地形跟函谷關很像,也非常險要,它位於渭河與黃河的交匯點,對面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在黃河的南面,有兩條河流,西面的那條潼水(這也是潼關之名的由來),東面的那條叫遠望溝,在兩條河水中間有一道山塬,寬有兩公里,高七百米,由於兩側常年被水流沖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險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黃河,和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向西行進的人,都必須透過原上,而再無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叫做黃巷坂。

    這黃巷坂和函穀道一樣,寬僅數米,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而沿著黃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關。

    前面問了函谷關能不能繞過去的問題,答案是早期不能繞,後期可以繞。那麼潼關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

    漢朝初建潼關時,潼關北面的黃河也是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透過潼關,就只能登上高原過關。但隨著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使得潼關北面的黃河河床不斷下降。於是到了唐朝時期,潼關也出現了一片裸露出來的黃河河灘。這就導致潼關的山垣天險不在,唐朝只得將潼關也從塬上移出,搬到了河灘上。

    而當唐朝將潼關從山塬上搬到了河灘後,舊潼關就廢了。轉而代之的是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平時由官兵駐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透過。但是唐朝後期,制度腐敗,居然不在十二連城處設防,導致黃巢的起義軍直接從舊潼關的塬上繞到了設在河灘上的潼關的背後,前後夾擊攻破了潼關。

    這也說明,再雄壯的關隘,守軍是廢柴,一切都是白搭。

    總的來說,函谷關和潼關是繼承關係。最早的時候,秦國以關中為根據地,對關東六國進行攻伐,因此設立了函谷關,那個時候還沒有潼關。到了西漢武帝時期,出於某種目的,舊函谷關被徹底廢掉,由新函谷關取而代之,但效果並不明顯。於是割據關中的政權開始修築潼關,並且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期。那麼這兩個關隘,孰優孰劣呢?

    我覺得如果從地形上講,函谷關是要優於潼關的。因為函谷關地形更狹窄,它的正面只有一個方向,沒有繞過去的可能性。並且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從函谷關繞過去過;相比之下潼關在這方面就不如函谷關了,除了唐末黃巢繞過了潼關之外(從禁溝),明末的李自成也從可以從秦嶺南麓直接繞過了潼關。就連曹操當年與馬超開戰,也沒有直接攻潼關,而是從山西的蒲津渡口渡河,從北面繞過了潼關。

    然而儘管潼關的地形不如函谷關,但潼關取代函谷關卻是必然的。因為時代在變,地理環境也在變,以前函谷關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天險之地。但由於黃河的河道下沉了,稠桑原之上的森林消失了,導致函谷關的天險地形不再,失去了唯一通道地位,函谷關就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所以它必然要被潼關所取代。雖然後來潼關也出現了黃河河道下沉的問題,但潼關勝過函谷關的一點是,它不必依賴於森林對關隘的防護。所以潼關的地位,取決於是什麼一幫人在駐守。

    豬隊友,給他們再好的關隘都守不住。神一般的隊友,有漏洞也不怕。所以能不能利用關隘進行防禦,關鍵在人。人不行,關再險峻,終究也是白搭。

  • 13 # zhuqinglin

      

      關中

      《史記》中這樣描述: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汧是渭水,雍是雍山,河是黃河,華是華山。

      西晉時期,潘安認為:秦西以隴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間是為關中。

      東晉時期,徐廣認為:關中“東函谷關,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位於四關之中,因此得名。

      而至唐代,則有“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的說法。

      而唐代的顏師古則認為,“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

      不管怎樣,“關中”的關與函谷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2、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函谷關與崤山並稱,崤山是秦嶺山脈的東段,也位於靈寶市內。

      

      函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函谷關和崤山在古代合稱"崤函"之塞,是這裡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

      函谷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無論秦伐六國還是六國聯合攻秦,函谷關之戰都在所難免。

      至漢朝,天下一統,漢武帝把函谷關向東挪動了300多里,挪到了今天洛陽的新安縣,如此以來,擴大了關中的領地,但函谷關的戰略價值也大大降低了。

      

      函谷關有二

      因此,函谷關其實有兩座,一座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河南靈寶,另一座則在漢武帝之後的河南新安。

      秦漢時期,以函谷關為界,東為“關東”,西為“關西”。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是當時的歷史寫照。

      3、潼關

      潼關之名初見於史冊是“曹操大戰馬超”,這一戰曹操割須棄袍於潼關,潼關的建立在東漢末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

      究其建立的原因當是新的函谷關以不具有最初的戰略價值,而舊的函谷關已經廢棄。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這裡是關中平原的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

      潼關與最早的函谷關之間有140裡,古稱“函穀道”,其東端是函谷關,西端便是潼關。

      自潼關建立之日,便因其北依黃河,南靠秦嶺,東有黃巷坂之險阻,西有禁溝之天塹,取代函谷關成為了關中的門戶,直至解放前。

      

      解放後,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千年關城如今只剩黃土殘垣。

      4、那秦人最初為何設立的是函谷關而不是潼關?

      其實,函谷關和潼關的作用還是有所區別的。

      函谷關和潼關雖然同樣地勢險要,但對於秦國來說,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已是秦國領土,出函谷關可以直接威脅洛陽和山東六國,這對於秦國來說,是攻勢。

      

      秦出函谷關一統天下

      而潼關則不同,位置更靠西,入潼關則直接威脅長安,這是守勢。

      自關中平定天下,出函谷關則可以與天下群雄爭鋒。

      當天下一統,潼關便是關中帝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 14 # 漢軍少帥

    當然不是。涵谷關是咸陽的屏障。潼關是長安(西安)的屏障,怎麼可能是一個地方。提這個問題的人我真不知道他地理是誰教的。

  • 15 # 花榮的箭

    弘農最顯赫家族楊氏 【項羽分屍背後,竟隱藏著秦楚神秘糾葛,與中國第一顯赫家族的浮沉_百科TA說】https://mr.baidu.com/blu86me?f=cp

  • 16 # 畝產萬斤不吹牛

    現在所說的很多地理位置在不同的歷史朝代,具體位置也不同,特別是漢代以前時期的歷史,甚至是人物出現時代都能相差100年,最典型的就是蘇秦和張儀,有的是說在同一時代,有的說蘇比張早100年,又有的說張比蘇早100年,總之各執一說,關於歷史方面請關注我的賬號。

  • 17 # 秦影劇

    不是一個地方,函谷關在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市,潼關在現在的陝西渭南,不過兩個相聚不是很遠,說近點就是隔了一條黃河。

    另,函谷關的叫法是在古時候,潼關的叫法是在清朝以後,其實說的就是一個地方,他倆離得不是很遠,但現在把他倆剛好劃分開了,一個河南。一個陝西

  • 18 # 家的故事楊凱

    潼關在渭南,屬於陝西的東大門,函谷關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陝西渭南市交界)。元朝以前,函谷關在陝西省管轄範圍內,目的是保衛皇城安全!元朝把函谷關劃歸河南管轄,目的同樣明確,防止陝西作亂方便派兵鎮壓!如果有時間,可以到函谷關轉一下,關口有很多個,這裡的人方言飲食生活習慣和陝西人無異。

  • 19 # 農村老爺子

    不是一個地方。

    函谷關在河南境內,今靈寶市北,

    潼關在陝西境內。出潼關即河南屬地。

  • 20 # 班城老井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但它們之間有關係,而且關係還很親密,可以用爺兒父子來形容它們之間的關係吧。

    函谷關和潼關分別在一條長約五十公里的峽谷的兩頭。函谷關在東邊,潼關在西邊,就像一根扁擔似的。

    函谷關和潼關的功能都是戍邊禦敵,最早擔當此重任的是東邊的函谷關,後來,函谷關就像一位年老的將士一樣退休了,它肩上的重任就落在了相距七十公里的潼關肩上。

    由此看來,它們不是爺兒父子的關係嗎?

    濤濤不絕的黃河從北向南,當它與從西向東的渭河相遇後,猛地一個90度直拐彎,洶湧澎湃地向東方的中原奔去。

    這個拐彎的地方就是潼關。潼關是一個一腳踏三省的地方,它的西邊是陝西,東邊則黃河為界,北邊是山西,南邊是河南。

    黃河向東流淌七十多公里後,就來到了函谷關。早期的潼關默默無聞,僅僅一個地名而已。而函谷關可就名揚天下了。

    函谷關的位置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的王垛村,該關南倚秦嶺,北臨黃河,地處“兩京古道”,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這裡要插寫一下陝西關中一詞的含義吧。

    陝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人稱關中,為什麼叫關中呢?就是因為它的周圍有四個大關口。西邊為大散關,東邊的是函谷關,北邊是蕭關,南邊是武關。

    四大關將秦川圍了起來,就成了關中。

    在這四大關中,函谷關是連線西安和東都洛陽的咽喉要道和必經之路。合縱攻秦、楚漢相爭、安史之亂等古代著名戰爭都發生在這裡。因此函谷關就成了眾關之首。

    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同為古時的重要關口。

    函谷關在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和魏關,這三個地方是由於不同時期根據需要而轉移重建的結果。

    現在的函谷關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面積有2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雞鳴臺、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除了眾關之首外,它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那就是《道德經》。正是這個《道德經》,才使得函谷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內外至今不衰。

    五千言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潛心於此著述而成。因此,函谷關就成為了道家學派開山鉅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會到此來朝聖祭祖。

    時間推移到漢朝末期,隨著地理位置的變化,函谷關的險要位置發生了變化,它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承接它的重任的是相隔七十公里的潼關。

    潼關就像子承父業一樣閃亮登場了。

    潼關第一次在史書亮相,就是漢末時期,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把個曹阿滿打割須棄袍、狼狽逃竄,最後奪船避箭於渭水之上。

    潼關取代函谷關成了關中的東大門,兵家必爭之地改為了潼關。後來,清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此地,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揮筆在城樓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現在的潼關古城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內有黃河、渭河、女媧陵、潼關古城及眾多的古戰場遺址。

    潼關和西嶽華山已經隔著不遠了。另外來潼關可要吃吃老潼關肉夾饃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PV是什麼?和宮頸癌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