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ean倆寶媽
-
2 # 麥子家庭教育指導師
子女間出現搶奪式競爭,是正常的
小孩之間有競爭是天生的,讓他們學會互相關愛反而是很難的事。很多人以為家庭是和諧的港灣,進化心理學卻認為,在我們哺乳動物中間,同胞間的競爭是常有的,比如搶奶吃、搶爸媽的關注,孩子們下意識地會想爭奪更多父母的資源,這種競爭又叫“搶奪式競爭”。
其實細心的家長會發現。二寶出生後,只要大人一親近二寶,大寶就跑過來黏著家長。根源在於,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深深渴望得到父母獨一無二的愛。這種特殊感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
1.用模因培養愛,學會講故事
雖然說子女們天生會爭寵、有衝突,也不能破罐破摔,孩子不哭就不管,等到衝突大了再去處理。
除了基因會影響人腦的決策和表現之外,模因,也會影響,這裡的模因是模仿的模,基因的因。模因就是文化基因,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故事。從故事下手,在日常生活中,用故事的形式把觀念傳播給孩子,也可以改變孩子大腦的決策和行為。具體怎麼做呢?想讓大寶愛護二寶,首先得讓大寶自己感受到充分的、獨特的愛。你可以給孩子,特別是大寶,講一些宏大或微小的故事。目的是用故事來幫助他理解“妹妹或弟弟”這種生物的存在意義,以及他自己的意義。
還有一點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不要在兩個孩子之間做比較。
不過,說得容易,實際做起來就很考驗人了。比如二寶餓了,得餵奶;這時候大寶跑過來要求講故事,怎麼辦?在你的家裡,也可能是小寶要講故事的時候,大寶說有一個作業題不會,怎麼辦?
其實,答題思路是把握一個原則,具體需求具體分析,不要刻意強調平均分配。每個孩子的需求並不一樣,我會根據孩子的具體需要來安排。比如先花五分鐘給二寶喂完奶,再花二十分鐘給大寶讀繪本、講故事。大寶作業比較急,就先處理他的問題,讓爸爸幫忙給小寶講故事。
說了那麼多,其實功夫要下在平時。愛是需要培養的,平時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她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她有安全感,才更能理解你。
2.緩解衝突:允許孩子發洩情緒、酌情介入
剛才我跟你提到的是前期準備,你從心理上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做比較,適當時候要用故事來幫忙等等。不過,不管你前期準備得再萬無一失,孩子之間還是有可能起衝突,這種時候該怎麼辦呢?
在處理孩子衝突這件事時,你要把握好兩個大原則。一是允許孩子發洩情緒。二是酌情介入。
在這邊我要給你提個醒:千萬不要一味強調大孩子讓著小孩子。
人都有消極情緒。比如,如果小孩子把大孩子搭好的積木弄倒了,大孩子生氣了,這是正常的。但有了消極情緒後,處理情緒的方式可以不同。如果任憑憤怒的情緒爆發,大孩子很有可能揍小孩子一頓。那麼,除了“反擊”之外還可以怎麼表達情緒呢?首先,你要肯定孩子的情緒“妹妹把你的積木弄倒了,你非常生氣。”然後可以幫助孩子把消極情緒用語言描述出來:“你有多生氣啊?哦,像氣球一樣氣。現在好點兒了嗎?生氣氣球變小了嗎?……”
除了用語言說,用筆畫出來,或者扮演遊戲演出來,都行。主要原則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也不損壞物品。
介入孩子衝突的時機和方式也非常重要。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衝突的程度做不同處理。像前面我提到的大寶咬二寶的那個問題,三歲孩子多次試探“欺負”三個月的妹妹,我覺得是大人要把握好規則:絕對不可以故意傷害妹妹。
定下規則之後嚴格執行,無論妹妹有沒有哭。打個比方:三歲的孩子喜歡玩撕錢,撕一塊錢你覺得沒關係,撕一百塊你就揍他一頓,孩子還納悶呢:為什麼這次捱揍?以前明明可以撕!
我另一個朋友家有兩個男孩,一個四歲多,一個六歲多,他們的爸爸媽媽特別關注兩個孩子的衝突“級別”。兩個孩子經常拌嘴,一般就不介入了,有時候在旁邊聽著還挺可笑的。但如果孩子真的動怒,而且吵得越來越兇,這就得父母出面了。
比如,哥哥在玩一個電動火車,弟弟看了很眼饞,央求了很久哥哥都不給,弟弟乾脆去搶。兩個人吵起來:“這是我的!”“你都玩那麼長時間了!”……這時候,讓哥哥把火車讓給弟弟,哥哥會覺得委屈;讓弟弟玩其他玩具,弟弟心不甘;怎麼辦?首先還是得解決情緒問題,因為人被情緒控制的時候沒辦法理性思考。等到兩個孩子都理解了自己的情緒和對方的情緒後,再鼓勵孩子想想問題該怎麼解決。
你可以把情緒描述出來:“哥哥想玩小火車,弟弟也想玩,但如果你搶哥哥的火車,哥哥很生氣。你們倆想想,怎樣不生氣,又都能玩上小火車?”像這樣,鼓勵他們商量著來,輪流、交換、一起玩等等。相信孩子一定有辦法解決,特別是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們互相瞭解對方,更能想出合適的辦法。
有時候孩子之間還容易動手動腳打打鬧鬧,更得把握好度。得讓孩子們知道,如果兩個人都覺得是在鬧著玩兒,問題不大;只要有一個人不樂意了,就得立刻停止。如果孩子有故意傷害對方的傾向,大人得立刻出手製止,把他們分開。
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讓兄弟姐妹和平相處,就是生活本身,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平時定好規則與界限,不能一味調強大孩子讓著小孩子,或者要求大孩子愛護小孩子。比如共同的玩具,那就誰先拿到誰先玩。某個孩子自己擁有的玩具,就是這個孩子有更高的話語權,這一點大人也得注意。
不過,讓孩子明白彼此之間的感受,培養共情,需要長期引導。所以,只要發現孩子有謙讓或分享行為,你千萬記得馬上鼓勵,強化這種行為。
-
3 # 蒲公英娃娃時代
是每位家長感到頭痛的事,在家庭裡面,兩個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矛盾。年齡較小的孩子,往往暴躁,好鬥,從很早就意識向哥哥姐姐們,發起挑戰,而年齡較大的孩子要維護自己的地位,經常粗暴要求小的執行他們的命令。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讓兩個孩子和平相處。
首先,家長處理事情一定要公平。一旦孩子注意到父母的言行態度,偏向一個孩子時,這可能會使的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產生成見。體現家長公平的主要有:
1.給每個孩子辯解的機會,瞭解事情的經過,正確判斷誰是誰非。
2.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其次,教育孩子,要相互體諒和寬容。兩個孩子在發生矛盾和爭執,是因為他們所站的立場不同。教育他們進行換位思考,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會如何去做?透過換位思考之後,他們往往會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最後,家長應該制定規則和懲罰措施。家長制定規則時,應該爭取孩子的意見,和孩子進行平等溝通,聽取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機制,引導孩子遵守自己的承諾。事先說明,違反承諾需要接受懲罰。
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優點和弱點。不能拿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另一個孩子的缺點來進行比較。應該採取多鼓勵和激勵孩子的方式,建立自信心。
-
4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兩個寶貝的相處中,大寶和父母都會面對一些挑戰。
比如兩寶需求相沖突,大寶和二寶面臨的是得與失的選擇,父母面臨的是如何平衡衝突。
當大寶二寶發生衝突時,父母不要做評判者、仲裁者,而是要做個調節者,看見衝突中每個孩子的情緒與需要,引導他們自己去處理。
一般而言,父母的仲裁、評判會讓孩子感覺父母維護了其中一方、批評了另一方,這樣反而會加劇衝突。
而且,有時孩子間的衝突就是為爭奪父母的愛,父母本身就是他們衝突的根源,因此父母不宜介入,讓孩子們自行處理,讓孩子覺得父母對兩個孩子都無偏愛的跡象,孩子們才會學會在衝突中或堅持或妥協,學會更好的平衡自己的需要與別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會更懂得合作,也更擅長處理衝突。
-
5 # 萌芽研究所BUD
孩子有時候也會觀察大人,媽媽有沒有分配給我足夠的時間,跟那個弟弟(妹妹)一樣多?
所以,在養育倆娃過程中,我會有意識地提早規劃,均衡分配時間給兩個孩子。
比如一天之內陪哥哥多久,陪弟弟多久,三個人相處的時間是多久,和其他人相處的時間是多久,相處的質量如何。
時間的量度,我會自己在心底默默記錄,而相處的質量我會用“專門時間”來提醒自己。這是我們家已經持續實踐幾年的法寶,而且效果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專門時間必須得是持續性、真正的高質量的時間,而不是讓孩子拿著日曆表,看著日期來赴約的“偶發性的、假性高質量”時間。
所以,孩子之間和平相處秘籍之一就是:安排屬於每個孩子的“特別時光”。
建議父母都能有固定的時間和每個孩子單獨“約會”,可以提前寫在日曆上,做好規劃,慢慢形成習慣。6歲前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大量時間陪伴的時候。特別時光的存在,可以讓他有所期待,知道這個時段是獨屬於他的。
秘籍之二:接納、關照並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大寶,從之前自己獲得全部關注到要與人分享,情緒往往會有落差。在看待他“爭寵”行為時,也需要安撫大寶失落的心,要試著引導大寶說出來,並試圖理解孩子——哪怕你可能會下意識覺得大寶的“爭寵”並不合情理。
還要讓孩子們明白,不管家裡有幾個孩子,爸爸媽媽都會一直愛你。
秘籍之三:多安排二胎間合作進行的活動。
我家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一歲多。所以,即使弟弟還小,我通常都會用揹帶揹著弟弟,和哥哥一起出遊,玩耍,上早教。哥哥和弟弟的互動也成為越來越自然的狀態,漸漸地弟弟也成了哥哥最關心的事物之一。不管去哪裡,做什麼,哥哥都要問一句:“弟弟呢,弟弟快來吧!
如果年齡差距大一些,父母甚至可以鼓勵大寶參與照顧二寶的活動中,讓大寶體會到自己“被需要”。
回覆列表
新生兒降臨,對父母而言是無價之寶,可以給哥哥或姐姐做伴兒;但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的感覺又是什麼?是很好的玩伴?抑或只是多出來的搶自己爸爸媽媽的那個壞蛋?
無可否認,新生兒剛剛進入家庭的時候,對大孩子,尤其是一直是獨生子女的老大而言,就是一個威脅,大孩子不得不被迫和新孩子一起分享父母,大孩子得到的關愛和關注不可避免的會變少一些,所以孩子會有些恐懼,擔心,爸爸媽媽會不會因為有了小寶寶,就不再愛我了呢?
的確,讓孩子們共享父母是件很難的事情。畢竟,你只有兩隻手,你不可能一邊給小寶貝換紙尿褲,一邊陪大寶貝玩玩具,大一點的孩子必須學會等待,等你忙完手裡的事情再分時間給他。
因此,所有的兄弟姐妹之間都會有一些敵意,這些敵意其實來源於深層的焦慮,因為每個孩子都必須和他的競爭對手(兄弟姐妹)來分享稀缺資源(父母的愛和關注,食物,玩具等)。雖然我們知道愛,食物和保護是足夠的,可對孩子來說,因為沒有最先獲得他所需要的東西,他會忍不住去擔心,甚至會引發他最原始的恐怖——他可能會想遇到危險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先救誰呢?
大孩子雖然對小寶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但多數孩子還是會時不時的擔心,他們不再被父母重視,甚至會想到因為有了小寶寶,父母會不會把自己拋棄在大森林裡。而這種擔心同樣會發生在小寶寶身上。小寶寶會覺得,哥哥姐姐什麼都比自己擅長,是不是父母會更重視他們一些。
歸根結底,孩子的首要目的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所謂的歸屬感就是孩子感覺到在家裡是否安全,是否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而價值感就是孩子自己所做的事兒是否獲得了父母的認可,是否對家有所貢獻。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追尋。只是很多時候,孩子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追尋方法出了錯,在父母看來,就是一個個的挑戰行為了。
因此要緩解手足之間的惡意競爭,促進孩子們之間的良好關係,需要讓每個孩子都感覺到他是被愛被關注著的,他是重要的,他是被需要的。這就需要父母與每個孩子之間都建立起深厚的積極的關係。如果你和每個孩子的關係都是積極的,那麼孩子之間也更可能建立積極的關係。
那麼父母怎樣和孩子之間建立這種牢固的關係呢?需要我們在每一天都要回應每個孩子的需求。對待孩子,不是你相信你做到了什麼,而是孩子相信他獲得了什麼。請你想一想,你的每個孩子,他是否相信:
1、 當自己覺得需要或者害怕時,父母會第一時間提供幫助?
2、 他可以安全的向我們展示他的憤怒,父母會理解和迴應他,使他能夠放心的流淚和表達駕馭其憤怒的恐懼?
3、 我們看重他是因為他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他?
4、 我們會理解他的犯錯,不會懲罰他而是給他嘗試的機會或一定的指導?
5、 我們相信他能夠自己解決問題,他一定會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做到這些,相信我們的孩子會對我們有足夠的信任,孩子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是被需要的,因此他們會更寬容的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