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79年伊朗革命前,王中王巴列維是眾所周知的親美。1989年霍梅尼回到伊朗,王中王(巴列維)旅(外)行(逃),去到美國避難。同年伊朗大學生自(有)發(組)性(織)的綁架美國人,直接導致了美伊關係的破裂。
7
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最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也帶火了與伊朗相關的話題:什麼兩伊戰爭、巴列維王朝、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是誰、哈梅內伊是哪位、神權共和國又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成了大熱點。這麼一挖掘就發現:原來在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一度相當親密。伊朗作為以波斯人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在中東是典型的少數派:中東國家絕大多數在民族屬性上以阿拉伯人為主,在教派屬性上以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在進入近代以前伊朗與遜尼派阿拉國家的地緣政治博弈表現為:奪取中亞和阿富汗,從而取得對當時的伊斯蘭霸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實力優勢。然而形勢在19世紀晚期悄然發生了變化:隨著西方列強的日漸崛起使當時的中國、印度、土耳其等亞洲國家或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或直接被完全佔領。在這一過程中伊朗的愷加王朝成為了英國和俄國的爭奪的勢力範圍。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愷加王朝經濟蕭條,封建統治者專橫、殘暴,一時間舉國上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當時英國想趁巴列維王朝立足未穩之機迫使伊朗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從而把伊朗變成保護國。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伊朗人民的強烈反對,這令英國感覺這條道路行不通,於是就轉而透過扶植代理人的方式達到這一目的。當時波斯哥薩克旅軍官禮薩·汗被英國視為拉攏的物件,而禮薩·汗也有借英華人的力量奪取政權的打算。1921年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軍官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援下發動政變,成為實際執掌伊朗軍政大權的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維王朝,成為巴列維王朝的開國之君。禮薩·汗上臺這個時間點恰恰位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一時期作為老牌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正在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美國正猶如一顆新星冉冉升起。這時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已然超過英國,不過美國還並沒能在金融、軍事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等各方面全面超越英國,美國真正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要等到二戰後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老霸主英國與作為新興大國的美國之間其實是存在一種競爭關係的。

    伊朗恰恰是當時英美地緣政治博弈的主舞臺。伊朗之所以成為英美地緣政治博弈的主舞臺源於石油: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誌的,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石油資源的戰略意義日漸凸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早期出產的石油是供照明使用的,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進就使石油成為工業化大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1918年美國海軍計劃處在一份報告中提到:美國準備同英國在商業上展開競爭。油田的重要性使美華人的目光投向了中東地區。這時的美國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石油供應。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判斷:美國當時以探明的石油儲量將在九年零三個月後耗盡。威爾遜總統承認“缺乏國內外的穩定供應是一個大問題”。為此美國國務院慫恿作為美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之一的標準石油公司研究“與伊朗政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許權範圍之外的伊朗北部達成協議的可能性”。禮薩·汗這個人儘管是在英華人的支援下得以上位的,但他一上臺就採取了一些列措施使伊朗逐步擺脫英國的控制。顯然他並不甘心扮演英華人的傀儡這一角色,而美國也就被他視為是牽制英國的力量。

    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並非國王禮薩·汗一人。當時的伊朗報紙上充斥著這樣的報道:“英華人和俄華人在波斯的介入已足夠深了,他們正不斷侵害著這個國家的獨立性;美國這個新興帝國是最好的救星。如果我們的國家能與富裕的美國建立經濟聯絡,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資源上將不會再一無所獲,我們將很快脫離貧困的折磨”。當時伊朗全國都把美國視為牽制英、俄的力量,一時間伊朗的宗教界人士、政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普通民眾紛紛對美國投資進入伊朗表示歡迎。伊朗與美國的外交關係開始進入蜜月期,美國試圖以此取代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力,然而隨著美國資本在伊朗的影響力日漸增強之後兩國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美國從來都不是為幫助伊朗人從英、俄的壓迫下解放出來而來幫助伊朗人建設的,美華人之所以來到伊朗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儘管在一開始美國的確會出於自身利益對英、俄構成一定牽制作用,然而美國與伊朗的利益並不一致,所以雙方的蜜月期其實是難以持久的。很快伊朗報紙的態度就變成“美華人和英華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們都是欺負弱小的拜金者,只想著為自己撈好處”。

    1941年9月16日禮薩·汗之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父王之位,成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上臺時曾宣誓作為立憲君主會將權力下放給議會政府,然而實際上他卻在逐漸干預政府事務。他致力於恢復軍隊並確保軍隊作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於皇室的控制之下。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臺當選伊朗首相。這位首相一上臺後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將外國控制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而英美兩國的石油公司就在沒收範圍。美國中央情報局隨即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薩臺政府。此後伊朗儘管名義上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實際上已恢復了巴列維王朝的王權統治。這時以美、蘇兩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冷戰對峙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是靠美華人的支援才得以坐穩王位的,同時伊朗作為以波斯人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在中東外交格局中的孤立狀態也使其需要尋求外部支援,也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王朝和美國結成了盟友關係。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外交政策上執行親美的路線方針,與此同時他在國內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試圖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被引入伊朗,與此同時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同伊朗傳統的伊斯蘭教義發生了摩擦。由於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激進的土改措施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業和城市發展建設卻不足以滿足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們的生活需要,一時間伊朗失業人口激增。伊朗底層人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和宗教人士對西方模式的質疑日漸合流形成強大的主張恢復伊斯蘭傳統的民意基礎。1979年對巴列維王朝極端不滿的伊朗民眾發動了伊斯蘭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伊朗54年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親美的巴列維政權被推翻當然會讓美國受到損失。然而國際政治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國家外交政策從來都是向前看的:美國和越南不是還經歷過戰爭嗎?如今不也關係正常化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建立在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這一基礎之上,所以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之初兩國緊張並一度釀成德黑蘭人質事件。可這並不意味著美伊關係會長期持續對立下去。儘管表面上看起來美伊之間的分歧似乎是意識形態理念的對立,可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各自國家利益的博弈。

    巴列維王朝時代與美國結盟是為制衡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然而美國和伊朗結盟其實是為實現對中東這一事關石油美元體系安全的戰略要地的控制,而美國要控制中東就不能只拉攏伊朗,實際上與此同時美國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締結了盟約。海灣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結盟使伊朗西線面臨阿拉伯國家的嚴重挑戰,而美伊同盟的存在又使伊朗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中承受著來自蘇聯的巨大壓力。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改變了巴列維王朝的外交路線:伊朗開始積極致力於對外輸出什葉派革命理念,試圖構建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在內的中東什葉派走廊。伊朗這樣做實際上是想在中東構建以自己為核心的什葉派主導體系,而這是美國所不可能接受的。美國作為全球霸主最忌憚的就是某一地區出現足以獨霸該地區的強勢地緣勢力,因為這會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進而動搖美國的世界霸權。在中東這種事關石油美元體系穩定的地區尤其如此,因為這直接涉及美國霸權的核心支柱。偏偏中東地區對美國而言又是地緣關係極為疏遠的地區,所以美國必須嚴防中東出現區域性霸主,否則美國就會生出強龍難壓地頭蛇的擔心。

    伊朗之所以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在本質上就是因為伊朗具備成為中東潛在區域霸主的實力。事實上即使是在美伊關係密切的巴列維時代美國同樣與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結盟,而這些國家恰恰是伊朗的戰略對手。美國與沙特的盟友關係在當時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當然是首先針對蘇聯的,但事實上也暗含有制衡伊朗的考量。美國對伊朗如此,對伊拉克何嘗不是如此?巴列維王朝覆滅後美國和伊朗的關係緊張起來,於是美國透過扶持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與伊朗對抗,由此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對伊拉克的支援不可謂不大,然而當伊拉克漸漸具備成為中東潛在區域霸主的實力後美國就轉而開始打擊伊拉克。類似的例子還有日本:美國為實現自身戰略目標而一手扶持了日本的戰後復興建設,然而當日本經濟的發展對美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霸主地位構成挑戰時美國就開始採取遏制打壓的政策了。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曾積極致力於改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可他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俄羅斯的戰略武器被削減,是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經濟瀕於破產,是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北約東擴不斷擠壓。無論採取親美立場或是反美立場,只要實力強大到令美國感覺有威脅的程度就一定會成為打擊物件,這是美國一以貫之的外交路線所決定的。即使伊朗主動向美國示好,可只要伊朗不放棄自己的什葉派革命理念,不甘心徹底扮演美國依附者的角色,那麼美國就不可能對伊朗這個具備成為中東潛在區域霸主勢力的國家網開一面。然而伊朗會甘心扮演一個依附者角色嗎?伊朗會自我削弱實力嗎?顯然伊朗人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們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

  • 2 # 居家活佛

    因為兩國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不同,體制不同。

    因為民主法治與專制人治是水火不容,背道而馳的。

    因為一國之私與一己之私是格局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因為美伊兩國之間不是“競爭”,而是“鬥爭”。鬥爭就是你死我活,沒有調和的餘地。

    因為不是把老虎打死,就是被老吃掉。二者必須其一。

    為了專制統治,所以必須反美。

  • 3 # 教主143

    伊朗不只是反美,可以說除和他有相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和組織之外都反,只不過美國主導國際秩序,自然成為伊朗頭號敵人。

  • 4 # 黑夜流星

    不是伊朗反美而是美國反伊朗,不讓伊朗活啊,美國開著航母到伊朗門口耀武揚威的而不是伊朗開軍艦到美國門口轉悠,小編你搞清楚,伊朗簽訂核武協議美國撕毀,伊朗研製核武更要找事,實際美國就是想顛覆伊朗現有政權而扶植一個聽話的伊朗政權,歸根到底就是想控制伊朗

  • 5 # 半冬乃某

    不是伊朗人民反美,根源是極端的神權統治與美國不能相容,如果選擇與美國交好,則美國一定用他的理念影響伊朗人民與國家治理,這最終會導致神權統治的無法維持,怎麼辦,必須選擇與美國對抗,這才能保障神權統治者們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所以神權統治者綁架了全體伊朗人民對抗美國,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伊朗在世界上處處受制約、經濟被制裁民生困頓,這一切都是拜神權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私信所賜。

    其實,所有選擇與美國對抗的獨裁統治政權他們選擇對抗的出發點都是相似的,跟你好你就會改變我的國,改得我沒法再獨裁當然現有的利益沒有了以往的罪惡還要被清算,萬萬不能幹啊,只能綁架上整個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對著來吧!

  • 6 # 洛羽煙

    一個陌生人天天惦記著你家的東西,你還要抱著他的大腿叫爸爸嗎?

    同樣一個道理,伊朗是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的絆腳石、硬釘子,一直虎視眈眈的露出它的獠牙,在這種局面下,伊朗只能是保持警惕防著美國,政治策略上也不可能親美,和他們達成一致,如果伊朗親美的話,那和淪為老美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 7 # 王不留行君莫笑

    巴列維得到了美國的好處,後來霍梅尼領導的革命推翻政權,霍梅尼作為宗教領袖,又成為了國家領導人,提出了既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只要伊斯蘭的口號,然後就不太和美國來往了。後來兩伊戰爭的時候美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霍梅尼就默許伊朗學生扣押在伊美華人。後來有訊息說是里根在暗中向伊朗運送了武器才解決此事。從此以後,美伊非常緊張,到了內賈德時代反美情緒便更濃了。

    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階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昔日意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普通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石油資源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範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是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每一互動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衝入並在兩個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組的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 8 # 放下與堅持

    國與國之間交惡原因不可能只有一個,多層因素疊加相互發酵,才導致今天美伊兩國水火不相容。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伊朗近代歷史。

    背景:近現代淪落為半殖民地。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1935年改名伊朗,巴列維執政得到了美英等國的大力支援。

    社會改革觸動大國利益。穆罕默德·摩薩臺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民選的伊朗首相,並在任期內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最矚目的舉動無疑就是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這無疑觸犯了美英等國利益,摩薩臺也因此被美英1953年策劃的政變下臺,巴列維國王重新上臺。

    白色革命引來國內不滿。1963年巴列維策劃的白色革命,更是將伊朗的未來全部照辦美英的藍圖。這一舉動遭到伊斯蘭教什葉派首領霍梅尼的反對,霍梅尼也因此遭驅逐。

    起因:王朝更替。13年後即1977年,伊朗國內爆發大規模群眾運動,伊斯蘭教宗教勢力在國內大行其道,1978年巴列維的軍事管制更是讓國內的不滿情緒達到頂峰,並最終引發伊斯蘭革命。1979年親美的巴列維流亡海外,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5年流亡生涯回到伊朗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誘因: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10月,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發酵:兩伊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間接支援伊拉克入侵伊朗以及打著打擊恐怖分子旗號的阿富汗戰爭,更是直接或間接威脅到伊朗的領土安全,加上冠以的“邪惡軸心”字眼,使得伊朗不得不加大軍備,並發展核武器。

    美國想當世界警察,想走全球戰略,扶植過巴列維,想要繼續攫取更大的利益,最主要還是石油利益,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能源供應不可或缺。

    海灣國家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的2/3,出口量接近全世界的45%,伊朗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是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控制了伊朗,等於有了可靠的能源供應,又能對亞洲施加更大的影響力,比如讓日韓更聽話,遏制中國及東南亞諸國。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更何況是參與鬥爭。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大國,地頭蛇,歷史上誕生過數個強大的帝國,波斯民族作為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歷史榮光加上民族好勇鬥狠的特性,決定了伊朗不可能乖乖聽話,傳統的伊斯蘭國與美國扶持的以色列猶太教又不相容,但歸根溯源,經濟利益決定上層建築,石油在當今世界扮演不可忽視的作用!

  • 9 # 獨立時評

    一切獨菜國家多會反美,這是必然的。一是美國的民主會讓獨菜國家的人民學習到,這會導致奴才們想造反做主人。二是美國還不會不吭聲,他看見別國政府侵犯人權,他就會主動反對。總之,一切獨菜和美國關係都難穩定。

  • 10 # 蘇蘇親衛隊

    伊朗和美國的關係並不是一直就是交惡,而是相愛相殺了幾十年,1953年-1979年是伊朗巴列維王朝和美國的蜜月期,兩國關係好得不得了,為了圍堵南下的蘇聯,美國傾其所有援助伊朗。當時,美國向伊朗出口了79架F-14雄貓戰鬥機,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這種戰機連英國都沒有,伊朗成為迄今為止除了美國外唯一裝備F-14的國家,足見這兩國關係有多好!可是好景不長,伊朗1979年發生了伊斯蘭革命,這成為美伊關係的分水嶺,宗教領袖霍梅尼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了宗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在國內推行伊斯蘭化,按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統治國家,在講究意識形態的冷戰時期,迅速成為了西方意識形態的敵對面。最重要的是伊朗迅速廢除了和美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將美軍基地趕出了伊朗,併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伊朗人質危機事件。伊朗的做法招致美國不滿,於是在美國默許下,伊拉克在1980年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想一舉打垮霍梅尼,美國在後面出槍出炮,伊拉克軍隊前期打得非常不錯!可是這下把伊朗徹底推到了蘇聯那面,蘇聯也出槍出炮支援伊朗,否則伊朗撐不了8年!美國的做法讓伊朗全國的反美情緒被徹底點燃,民眾又衝擊美國大使館,焚燒美國國旗!美國和伊朗的恩怨到這時還沒結束,兩伊戰爭後的伊朗深知要想不被美國顛覆,只能擁有核武器,伊朗開始秘密研製核武器。伊朗的做法再次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強烈反對,美國對伊朗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制裁,制裁直到今天還在進行!

    美國和伊朗的關係短期內不會恢復,而伊朗的反美情緒也將長時間存在下去!

  • 11 # 銘蘇先生

    最早在20世紀初美國就開始關注伊朗,因為在那個時候伊朗還是愷加王朝時代,當時的處境跟中國的大清差不多。由於國家實力衰落,政府腐敗,導致伊朗成為西方列強瓜分的物件,而這時一個關鍵人物禮薩·汗在民族危亡之際拯救了伊朗。

    禮薩·汗原為愷加王朝的軍官,對伊朗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痛恨各列強對伊朗的瓜分。當時英國在伊朗的勢力比較強大,想迫使伊朗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伊朗人民的強烈反對,這時英國覺得這條道路行不通,於是想透過扶植代理人的方式達到這一目的。

    禮薩·汗在軍中的地位比較高,成為英國拉攏的物件,而禮薩·汗也有借英華人的力量奪取政權的打算。於是,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援下透過發動軍事政變奪去了軍隊領導權,其後透過透過一系列的戰鬥平定了各地割據和分裂勢力,廢黜國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上臺以後,採取了一些列的措施使伊朗逐步擺脫英國的控制,並從政治、經濟、法律、土地政策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使伊朗的實力逐步壯大,成為伊朗歷史上實力強大的王朝。

    伊朗由於境內蘊藏著豐富石油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透過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大力扶植巴列維王朝,使伊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這也是美國和伊朗蜜月的開始。

    然而,這種蜜月期持續了沒幾年,伊朗透過選舉產生了一位具有王室背景的總統——穆罕默德·摩薩臺。這位摩薩臺總檯是一位實幹家,上臺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將外國控制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而英美兩國的石油公司就在沒收範圍。

    這惹惱了英美兩國,於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薩臺政府,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臺,這引起了伊朗人的不滿。

    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實施白色革命,按照美國的藍圖進行國內改革,並且給予美華人治外法權等一些特權,激起了宗教領袖霍梅尼的反對,結果巴列維國王逮捕並驅逐了霍梅尼。

    後來伊朗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巴列維國王進行武力鎮壓,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革命的結果就是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宗教領袖霍梅尼上臺執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由於霍梅尼走得是反美路線,所以這時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開始惡化。

    此後,由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引起伊朗人民的不滿,認為這是美國在跟伊朗做對,因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要求美國將巴列維國王移交伊朗,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其實在美國的中東戰略當中,伊朗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石油供應者的角色。由於美蘇冷戰,而伊朗作為親美國家卻背靠蘇聯,成為美蘇對抗的前沿陣地。雖然有美國的援助,伊朗實力大幅增強,但是面對強大的蘇聯,伊朗還是承受了巨大的地緣壓力。

    美伊的分手,是在這種巨大的地緣壓力下,伊朗不得不透過改革來使自己強大。然而白色革命的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在面臨內外部環境都不佳的情況下,巴列維國王一意孤行強力推行,引起了社會動盪,大量利益受損者向政府展開了激烈的反擊。

    改革失敗,親美的巴列維國王下臺。在內外交困之下,伊朗怎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同時還能使國家發展壯大?最終,新生的伊朗伊斯蘭政權根據國情選擇放棄了美伊聯盟。

    後來美國為了打擊伊朗,支援伊拉克發起兩伊戰爭,使得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在拉夫桑賈尼(1989-1997)和哈塔米總統(1997-2005)執政時期,伊朗曾試圖和美國和解,但是由於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導致了關係惡化。後來因為伊朗核問題,美國製裁伊朗,並把伊朗作為邪惡國家,兩國水火不容。

  • 12 # 鄭鑫鑫forsee

    首先,“反美”是伊朗國內的“政治正確”,作為伊朗的總統,你任內不幹一二件怒懟美國的事或者口號,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當過伊朗總統。此外隔空懟美國可以有效轉移國內注意力,轉嫁國內矛盾,博取選民好感,贏取投票;

    其次,特朗普上臺後推翻了伊核協議,堅持對伊朗制裁,使得伊朗政府覺得軟化態度毫無作用,熱臉貼冷屁股,只得對美強硬下去,一是讓美國明白自己的態度,二是面對上至精神領袖下至黎民百姓有個交代;

    最後,伊朗政府的種種“作對”實際上尺度把握得很好,既在國內政壇上加分又不會過分刺激美國。伊朗雖然算準美國現在無意打伊朗,但也怕惹惱了美國真動手(在美國第五艦隊面前,十個伊朗都不是對手),所以伊朗很有分寸。

  • 13 # 留研

    一、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運動,4月1日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以宗教領袖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家。10月2日,美國卡特政府稱:出於"人道主義"原因,同意巴列維赴美治病(淋巴癌)"。引起伊朗民眾憤怒,導致伊朗局勢急轉直下。10月29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表演說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譴責美國政府支援巴列維,表示伊朗人民予以反擊,伊朗掀起反美浪潮。11月4日,伊朗數百名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使館66名人員作為人質,要求美國立即引渡巴列維,遭到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1980年4月7日,美國宣佈與伊朗斷交併執行經濟制裁。 二、伊朗和伊拉克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佔多數的國家(中東其他大多屬伊斯蘭教-遜尼派國家),而伊拉克薩達姆屬遜尼派政府。薩達姆藉口防止"伊斯蘭革命"而先發致人入侵伊朗,導致了曠日持久、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1980年9月22日一1988年8月20日)。為什麼薩達姆入侵伊朗,沒有任何國家譴責薩達姆,緣於伊朗的"扣留人質+伊斯蘭革命"大失人心。神教當道,是歷史的倒退…

  • 14 # 邱永崢

    伊朗為什麼要反美?這個問題得修正成這樣:當今的伊朗為什麼要反美?

    在今天政教合一的國家出現之前的伊朗王國,那可是一個美化到極點的波斯國家:國王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發展的模式也是美國的,電影必是好萊塢大片,青年人以說美式英語為榮,姑娘小夥個個美式打扮……神不神奇?但那卻是伊朗革命之前的真實存在,甚至直到今天,伊朗空軍還有美華人當年賣給王國空軍的F-15戰鬥機(只是能飛起來的只有一兩架了)。

    不過,伊朗王朝倒臺,國王遠走他國之後,這個新的伊朗政權就反美了:

    1、首先,當年革命起家的時候,現在的政權就是以打倒美國及美國支援的國王政權為口號和號召的,這也是當今政權的立身之本,所以當然不會輕易廢除。況且,那個時代如利比亞的卡扎菲,敘利亞的阿薩德,伊拉克的薩達姆,都是清一色以美國為反對目標,然後告訴本國國民:如果不反美國,那麼“邪惡的美帝”不僅會侵略文化,還會佔領國土,破壞民族與信仰的純潔性。

    2、美國要當中東地區絕對的霸主,完全控制中東的油源。這讓具有恢復波斯帝國光榮與夢想的伊朗政權非常不痛快,而且伊朗試圖擴大自己的中東影響力,並且透過能源來左右世界。雙方的戰略利益自然發生衝突,進而讓反美成為戰略必然。

    3、伊朗所處的戰略地理位置也讓美伊衝突成為必然。伊朗始終有能力影響霍爾木茲海峽的安全,從而威脅中東石油重要通道。這對於美國來說當然不能接受,因此,雙方的地理戰略利益衝突也是無可避免的。

    4、信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伊朗政權政教合一,這必然與美國推行的價值觀發生衝突,這樣衝突也可以說是文化衝突的必然。

    這四個最基礎的原因綜合起來就讓伊朗當下政權的反美是必然。

  • 15 # 無憂無慮的小咖啡

    反美的本質是遮蔽對獨裁統治的質疑和挑戰,是演給被統治者看的;而這些獨裁者的鉅額資產和家人無不在美國,過著神仙的日子。很划算的生意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培訓學校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