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果果
-
2 # 東昌武定趵突泉
把脈,不是爆米花的功夫,❤心不靜而☞指不靈。半途而廢的中醫不少,學中醫也是一種緣分,信仰。有何高見請您指教。
-
3 # 知足常樂273298521
我學的是人體穴位和刮痧艾灸,拔罐也會,但不適合我。艾灸無需學習把脈,只要知道穴位管什麼病就可以了,還有禁忌。
-
4 # 忙著呢489
當然要學,如果中醫問病,採用的是彩超,化驗,Ct,x光,等,那還是中醫嗎,別讓這些不中用的笑話,在說好的中醫,一把脈,就知道你哪有病,也用不著讓你檢查花怨狂錢
-
5 # 健康常談
望、聞、問、切是中醫看病的診斷方法。
脈診就是中醫四診合參的切診,排在四診合參最後。
臨床診病時不能分開而論,要做到四診合參,現在患者看病總是一伸手讓大夫診脈,殊不知望、聞、問三診同等重要。
現在臨床中醫的大夫或者正在學習中醫的學生,這四診都是必修課,至少都有涉獵。當然,“學過”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是不同的,切診非常需要經驗,沒有足夠的實際經驗積累,僅僅學過書本上的文字知識,脈診就是中醫四診合參的切診,排在四診合參最後。那也是沒用的。
所以臨床上診病,從病人走進診室的時候,診病就開始了:1、觀察病人行動、面色、口舌顏色和一些分泌物;2、聽病人說話及聲音;3、問一些對病情診治有幫助的資訊;4、最後配合脈診來完成病人的診治。
-
6 # 梅小護科普
學中醫的都會把脈嗎?
這個其實不太好回答,這個“會”的程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能,比如小孩子學走路,會走了就是會走,不會走就是不會走。
學中醫的人一般分為科班與非科班兩種。
科班的就是各大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中醫,透過比較系統地學習中醫基礎知識,診斷以及常見病的治療。而祖傳、師承、自學、愛好者就是非科班的了。
科班與非科班還是有區別的。科班的大部分是原先沒有接觸醫學,一入大學從零開始,從最基礎的中醫藥知識開始,脈診是作為中醫診斷的四診之一是有一定的篇幅講述的,28種常見脈象都有所講述,至於說會不會,看個人。
有的學生在邊學習邊跟門診,把握脈象特徵,這樣對脈象就能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種學生學會各種脈象的可能性比較大。
而沒有實際體會脈象具體感覺,僅是透過書本上的描述的,掌握幾種常見的、區別比較大的脈象沒有問題,比如細脈、大脈、數脈、遲脈、浮脈、沉脈等。至於其他差別比較小的脈象,比如濡脈、滑脈、緩脈等就不太好分別了。
非科班的中醫,因為祖傳或者師承等原因,比較容易掌握一種特定的技能,比如擅長傷科、感冒、婦科等。但因為基礎知識學習不夠完善,還是容易出現瓶頸,所以現在很多祖傳的都開始送小孩子去中醫高校學習。
對於這種,會不會把脈,就要看他傳承的師傅會不會,並且他是否學到了。
所以說科班的中醫會把脈,但有多少墨水看個人;非科班的看是否有學習到。
-
7 # 歷史的塵埃10
是個人都會把脈,把脈也就是數數心跳而已,要學的是怎麼把千篇一律的脈象說出花來,讓人覺得高深莫測,聽不懂但是覺得很有道理
-
8 # 陰陽中庸
學中醫的都應該會把脈!!四診合參裡的一項,是提高辯證準確的一個參考!只有高手緊急時才會不把。但可憐的是現在中醫有幾個會把!!更別提高層次的望而知之了!
-
9 # 荔枝2808
【中域教育】中醫技術學習 為你解答
因為把脈這個東西需要天賦和悟性,單單靠努力是不行的,我爺爺是中醫,教我父母,不遺餘力的教,就是教不會。我父母跟我說,他們認識的有幾個民間的同行,關起門來的時候才實話實說,根本不會把脈,就做做樣子,其中一哥們兒,滿頭白髮,哪怕學了10年,都沒學會。只能感到脈搏跳動,但是沉弦浮數,他把不出來。所以只是根據祖上傳下來的一個藥方,按部就班的抓藥,不懂靈活變通。
我們班85個學生,只有兩三個學生會把脈,我是其中一個。可想而知這個機率。
反正都是跟著書本學,然後臨床實踐的時候,我摸到病人的脈搏,好像腦海裡就對應了書本上的某一條。這個是浮脈,這個是沉脈,弦脈。沒怎麼學就已經學會了。
第一天實習,主任讓我們新來的實習生去問新病人,藉此考驗新來的11個實習生。
我最後一個上的,把了把脈說:“右手寸脈微弱,肺脈不張啊”
然後主任問:“你咋看出來的肺有問題?”
我緊張的一批,結結巴巴說了句:“反正就是肺部有問題。”
結果第二天,檢查報告出來了,X光和CT顯示:肺萎縮,肺部輕度感染。
我真的只是靠把脈和望診判斷出來的。
深入學習後發現,其實好多中醫不會把脈,好多中醫學生也不會把脈。 但是會把脈的老中醫是真的牛批,基本上不用問,望你一眼,把把脈,就知道你最近有沒有生氣,有沒有長期熬夜,脾胃如何,腎虛不虛。基本情況掌握了六七分,再跟你聊幾句,就掌握的差不多了。
論精準度肯定是比不上現代精密的檢查裝置和儀器的。畢竟我們無法透過把脈看到病灶的大小和位置。
但是我依舊覺得,透過三根手指就能判斷一個人體內的臟腑盛衰和是否病變,確實也是一種神奇的技能。
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丟失了不少。由於各種因素,比如現代培養中醫的模式不合理,教學制度不合理。導致中醫行業良莠不齊,江湖騙子橫行。
有的人有真本事,但是拿不到證。有的拿到證的,又學藝不精。
治個感冒治了20天,那這究竟是吃藥吃好的還是人體免疫力自動恢復的? 要麼就是抱著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心態,一個藥方搞了40多味藥,指不定哪個藥就對症了。
再加上無良商家,哄抬藥價,趁著國家扶持中醫的政策,從中投機取巧渾水摸魚。藥品質量參差不齊。
一副中藥三四十塊錢,一盒頭孢阿莫西林十塊錢。你選哪個?雖然都知道西藥有副作用但是價格佔優勢,吃著方便,不用煎藥。
經方派和時方派爭論不休。
種種因素,導致了人們對於中醫的不信任。
扯了這麼多題外話,最後迴歸主題,學醫的只有中醫的要學把脈,但是很少有人學會把脈。
即使會把脈的人,水平也是高低不一。
————————分割線——————————
至於透過把脈看出胎兒性別這點,我本人也是保持懷疑態度的。畢竟我見識的少。
還有,關於喜脈能不能把出來,這個我不太清楚,因為我很少接觸過孕婦的脈象,我接觸的男科病人和心腦血管疾病比較多。
中醫黑和噴子們你們想說啥就說啥吧,我也不會刪評,因為沒必要計較這個,大部分中醫黑都是透過自己主觀臆斷猜想、自以為是,亦或者是因為遇到過江湖騙子或者學藝不精的人的治療,病沒治好,經濟和健康利益受損,為了一己私慾所以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直接否定中醫。 又或者是沒有社會經驗三觀不正的未成年人,被無腦帶節奏。
無論你們怎麼說,國家政府都是在大力的扶持中醫,大量的研究中醫,提高中藥利用率。 所以,中醫黑們,你們說了不算,就問你們氣不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醫和西醫的力量,加起來絕對是1加1大於2的。 不要總覺得自己比國家更聰明更有遠見好吧?
你們有沒有見過那種數學特別牛X,瞅兩眼就知道解題思路的人? 你們有沒有見過那種出口成章每次寫作文都被語文老師當範文展覽的人?
這些都表明,人類可以在某一專業,展現出自己或高或低的悟性和天賦。不是麼?那為什麼我說學中醫需要一定悟性,一群外行人就開始敲鍵盤了?是酸了還是急了?
另外,我們在醫院,中醫大夫和西醫大夫都是互相請教,互相學習交流,關係好著呢,從來沒有因為誰行誰不行爭吵的臉紅耳赤,更沒有互相貶低打壓。 唯獨在網上,一大群外行人,非醫務工作者,一天天的吵的不可開交。服了你們了,有這個功夫乾點別的不好嗎?
-
10 # 一滴水1118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望,聞,問,切,乃咱們華夏醫祖扁鵲所創,流傳至今已有五千餘年。受到歷朝歷代杏林弟子的推崇和認可。可悲的是就這麼一位醫祖,從中國的教課書中移除了,移除的原因令人啼笑皆非,醫祖扁鵲由於醫術精湛,永保青春正正經歷了三個世紀。這才是真正的醫聖得道成仙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產生了,醫祖己不存在了,請問他所首創的望,聞,問個切還管用嗎?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放眼中國大地,哪一所中西結合的中醫院診斷病情不是依靠西醫的生化學,影像學?有哪家中醫院是保持明未清初以前的純中醫的診療手段?你能告訴我嗎?請尊重科學,正視現實。
-
11 # 只緣無事可思量
《望聞問》是將(病因病證)搞情楚,《切脈》是確診(治療法則)它可排除(虛偽)。
所以(四診)完美才能直指(主因),(主因)在握才能完成(君臣佐使)佈置。
回覆列表
把脈只是傳統中醫學的四診之中的內容之一,只要是中醫醫師都是會的。 把脈又稱為切脈,是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以瞭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切脈是中國古代傳統醫學家獨創的,近代以來看病習慣用,而兩千多年來中醫則習慣脈診,即用手指按脈,根據脈象來診斷疾病。中醫的一套理論體系也為世界所特有。 中醫四診是指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四診法”,即: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面板進行觀察,以瞭解病人的「神」。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 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便發出的氣味。 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扁鵲在總結前人診法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了「切診法」。《史記》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為名醫立傳,扁鵲居首,可見司馬遷對扁鵲的尊敬和對切診法的重視。 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