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張讀史
-
2 # 棍哥觀史
有關西夏的歷史可查史料是有限的,原因是成吉思汗西征東歸的路上打算順道滅掉西夏,但不巧的是西夏已經打算投降時,成吉思汗病故,因此成吉思汗的後人不僅將軍隊開進中興府,還進行了屠城,更慘的是繼任者下令焚燬所有西夏文物和書籍,並下令不準給西夏修史。
而在僅存的史料文獻中,我們得知,這一黨項族的發展經歷了戰爭和遷徙的磨難,最終在党項族首領李繼遷至李元昊三代人的努力下,使西夏王朝強盛起來,在豪強並立的年代稱霸於一方。
公元982年,宋太宗開始削藩,夏州政權被北宋吞併,李繼捧被遷往汴京,其族弟李繼遷,不願被北宋控制,率領十餘人逃走。
李繼遷一方面藉助地方豪強聯姻的方式壯大自己的勢力,一方面透過拓跋先主的精神力量博取民心。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殺死宋銀州守將曹光實,隨後又攻佔會州,與北宋翻臉,向遼稱臣,被遼王封夏國王。
公元996年,李繼遷繼續與北宋作對,截北宋軍糧,攻北宋武城。宋太宗下令攻伐李繼遷,但未成功。
宋真宗即位後,這位“澶淵之盟”的創始人是一位喜歡求和,不喜歡武力的皇帝,面對李繼遷的騷擾,真宗選擇了割讓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給李繼遷,這五州就是西夏王朝的起家資本。
公元1002年,李繼遷逐漸壯大後又率軍攻陷北宋重鎮靈州,更名西平府,攻陷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聯絡,這也是為什麼北宋起兵貧弱的一個根本原因,西域的馬匹從此再也無法交易到北宋。
李繼遷在與吐蕃會盟時遭暗算,受傷後不久死去。其子李德明即位,大肆攻伐吐蕃、回鶻,佔據了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公元1019年,李德明以懷遠為都,更名中興州,並向宋、遼同時稱臣,大力發展國內經濟。
公元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改立年號。並修建宮殿,策立文武官員,創定兵制,創造西夏文字,頒佈禿髮令。並攻取了吐蕃的瓜州、沙州、肅州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公元1038年十月,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與宋稱臣的關係到此結束,但北宋始終不承認元昊的西夏王朝。因此元昊接連發動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宋軍損失數萬軍隊,但宋朝仍舊沒有承認西夏的合法性,元昊也不再與宋發動大規模戰爭。公元1044年,西夏國擁兵數量在50萬左右,在河曲之戰中遼興宗御駕親征,十萬遼軍也未能戰勝西夏。這也是西夏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
西夏在大勝宋遼之後停滯發展,元昊也逐漸變得沒有鬥志,喜歡於後宮飲酒作樂,宋朝以為有機可乘,出兵意圖收腹夏州,但兵敗未果。後來西夏向強大的女真勢力金國稱臣一段,又被蒙古帝國接連攻伐,身處夾縫,但仍能據敵於國門之外,直到成吉思汗的大軍最後一次來到西夏,西夏國王投降,但沒有想到的是恰逢成吉思汗病故,於是蒙古大軍開進中興府屠城,滅掉了西夏王國。
-
3 # 蜀北一
西夏雖正式崛起於宋初,但其發家史斷不會如此簡單!
正如《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所言:“我出刀雖只是一瞬間,但我磨刀卻用了幾十年。”
党項人同樣如此!最開始的党項人其實很是弱小,他們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常常受吐蕃人和吐谷渾人的欺負,不得已而歸附唐王朝,被遷徙到黃土高原之上!
881年,黃巢叛軍攻入長安,出逃的唐僖宗召集各路諸侯勤王,党項首領拓拔思恭率党項人與黃巢叛軍大戰於長安郊外,拓拔思忠戰死!
882年,唐僖宗下令拜拓拔思恭為夏州節度使,賜李姓,李思恭管轄的地區改名為“定難軍”,統轄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區。
從此,党項人正式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党項人由此正式登上中國歷史舞臺!北宋建立後,為取得五州之地的控制權,宋廷要求党項貴族舉家前往首都汴京!982年,不滿族人世代生存的五州之地就此落入宋廷之手,年輕的李繼遷與弟李繼衝、親信張浦等人逃離銀州,組織党項各部叛宋。
李繼遷逃往沙漠中的綠洲地斤澤,四處聯絡党項各部,並得到遼國的支援,遂正式判宋自立,後經李繼遷,李德明的苦心經營,到了李元昊時期,党項人已經奪取了河西大片土地!
李元昊在奪取河西走廊後,於公元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大白高國!由此,党項人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從此與宋遼並立!
党項人正式建國雖在1038年,但其自635年,就歸附唐王朝,遷往黃土高原一帶,到李元昊稱帝時,党項人已經在黃土高原上生活經營了近三百年時間!因此,党項人的崛起,並不是一蹴而就,大概有兩個大的崛起標誌性事件,一個是拓跋赤辭內附唐王朝,二是拓拔思恭被封為節度使,統領五州之地,三是李繼遷判宋自立,四是李元昊建國稱帝!
每一個民族的崛起,都是充滿悲壯與心酸的,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党項族的崛起同樣是充滿傳奇,值得好好了解一番!
回覆列表
提起西夏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少數民族“党項族”。党項,又稱党項羌,是羌族的一支,党項一族歷經三次遷徙,從青海地區逐漸遷到甘肅、陝西一帶。党項族中分為八個部落,這就是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部最強。
唐朝末年,拓跋部的首領拓跋思恭鎮守夏州。黃巢起義之後,拓跋思恭出兵勤王,因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自此,党項族拓跋部統領銀州、夏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地,成為藩鎮割據勢力。李思恭去世後,其弟李思諫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之後李彝昌、李仁福、李彝超、李彝興等人先後擔任定難軍節度使。
李彝興,李仁福的二兒子,他哥哥李彝超去世後,他接任定難軍節度使。先後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臣,歷任同平章事、契丹西南招討使、侍中、中書令,後周顯德年間,被封為西平王。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加封李彝興為守太尉。後北漢皇帝劉鈞率軍進犯麟州,李彝興幫助北宋擊退劉鈞。後又向北宋獻馬三百匹,太祖大喜,親賜玉帶。乾德五年(967年),李彝興去世,太祖廢朝三日,贈李彝興為太師,追封夏王。
李彝興去世後,其子李光睿繼位定難軍節度使,並授檢校太保。開寶九年,李光睿率兵破北漢吳堡砦(zhai,四聲,同“寨”),斬首七百級,獲牛羊數千頭,俘獲砦主侯遇,因功加封檢校太尉。李光睿去世後,其子李繼筠、李繼捧先後繼位。
李繼捧上位後,拓跋部發生內鬥,李繼捧年輕,不能服眾,其叔父、兄弟對他多有不滿,於是在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率族人入朝覲見,這是宋朝建國以來第一次,宋太宗大喜,賜予李繼捧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之後李繼捧放棄世襲割據,自此留在京城,被封為彰德軍節度使,賜名趙保忠。
其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以乳母去世出城下葬為由逃出京城,率數十人逃入距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 太平興國八年,知夏州尹憲與都巡檢曹光實,夜襲李繼遷,大勝,斬首五百級,焚燒四百餘頂帳篷,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於是李繼遷接連取了好幾個豪族的女兒,帶領手下四處遷徙,日益強大起來。雍熙二年,李繼遷與弟李繼衝、破醜重遇貴、張浦、李大信等攻下銀州作為據點,又攻破會州,焚燬城郭而去。雍熙三年,李繼遷向遼稱臣,被封為夏國王。其後數年,李繼遷與宋朝之間多次交戰,互有勝負。
宋鹹平元年(998年),李繼遷再次上表歸順北宋,被宋真宗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加邑千戶,實封二百戶。 鹹平四年至五年,李繼遷攻破定州、懷遠縣、堡靜、永州、靈州等地,並以靈州為西平府。鹹平六年,李繼遷與北宋議和,北宋割河西銀、夏等五州之地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景德元年,李繼遷去世,其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李繼遷長子,為人很有謀略,善於治國。他上臺後,同時向北宋和遼稱臣,被北宋封為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充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戶,食實封一千戶。遼國也遣使者冊封李德明為大夏國王。
李德明在位期間,對內重視經濟和農業發展,對外則向西擴充套件,攻打吐蕃、回鶻,接連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將河西走廊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疆域大大拓展。天聖九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小字嵬理,文韜武略、有勇有謀,從小就很有文采,通曉吐蕃文字和漢字,自幼喜愛兵書,經常帶著《野戰歌》、《太乙金鑑訣》等兵書。李德明去世後,李元昊被授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西平王。
李元昊繼位之後,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北宋、遼國,稱帝建國。在這之前,李元昊做了一系列準備,一是不再承認唐、宋所賜的李姓和趙姓,改姓嵬名,自稱嵬名吾祖。二是按照北宋的儀制建起了一套中央與地方的政治體系,建設宮殿、設文武百官、規定文武百官、平民服飾,對內完全是帝王氣派。三是改元。當時北宋改元“明道”,李元昊為了避父親的名諱,改“明道”為“顯道”。四是創立西夏文字(又稱蕃語),以擺脫中原文化對西夏的影響,並教華人紀事用蕃書,還將《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翻譯成蕃語。五是實行禿髮令,並以身作則,剃光頭頂,並下令三日之內所有人都要剃髮,不從者處死。
當時的李元昊已經佔據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等諸州之地,還有洪、定、威、龍等堡鎮,李元昊居興州,並改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受冊,正式即皇帝位,定國號大夏(史稱西夏)。第二年,遣使臣上表給宋仁宗,讓宋朝承認其皇帝的合法性。
表曰:“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祖繼遷,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舉義旗,悉降諸部。臨河五郡,不旋踵而歸;沿邊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真王之號,夙感於頒宣;尺土之封,顯蒙於割裂。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伏。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輻輳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於時再讓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顯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世祖始文字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年號天授禮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魚來雁往,任傳鄰國之音;地久天長,永鎮邊方之患。至誠瀝懇,仰俟帝俞。謹遣弩涉俄疾、你斯悶、臥普令濟、嵬崖妳奉表以聞。”宋仁宗大怒,下詔削去李元昊所有官爵,停止與西夏的互市,並張貼皇榜,稱如有人能擒獲或者殺死李元昊,就封為定難軍節度使。
之後數年,西夏與北宋之間多次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較大的戰役有康定元年的三川口之戰、慶曆元年的好水川之戰、慶曆二年的定川寨之戰,結果均是西夏獲得勝利。定川寨之戰後,西夏多年戰爭,國內民生艱難,急需休養生息,於是西夏與北宋議和,經過多輪商議,最終定下條約:封李元昊為西夏國主,李元昊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賜西夏白銀、綺、絹、茶25.5萬,恢復邊境互市,但是不允許買賣青鹽。北宋每次派使者到西夏,最遠只能到宥州,不能去興慶府和靈州,要維護李元昊“帝其國中自若”的形象。實際上就是,在官方上李元昊對宋朝稱臣,自稱西夏國主而不能稱皇帝。但是在國內該怎麼樣怎麼樣,只要別擺在明面上就行。
宋慶曆四年(1044年),遼國夾山部落呆兒族八百戶歸順李元昊,遼興宗責令西夏返還,李元昊不搭理他。於是遼興宗親率十萬騎兵御駕親征,結果被李元昊打敗,遼興宗僅率從數騎逃走,李元昊沒有追擊,放他們離去。
李元昊打敗遼國之後,立馬派遣使者與遼國議和,同時向北宋獻俘虜,這也體現了李元昊的聰明之處,善於把握時機,而且進退有度,在遼國、北宋兩個大國中間周旋可謂遊刃有餘。但是李元昊此人比較殘暴,在位期間,多次殺害自己的親屬、大臣,晚年更是變本加厲,導致人心盡失。
李元昊的下場也是十分的慘,宋慶曆八年(1048年),李元昊因為搶了自己兒子寧林格的老婆,被寧林格殺死。李元昊死後,寧林格也被處死,李元昊幼子李諒祚繼位,為李元昊上諡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李元昊去世後,西夏曆經李諒祚、李秉常、李乾順、李仁孝、李純佑、李安全、李遵頊、李德旺、李睍9位皇帝,最終被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