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見證古今美食
-
2 # 新軍2
媒婆的嘴,廚師的湯。過去熬一鍋好的高湯是廚師的基本功。另外還有配菜的技法。直到現在也是這樣,只是高湯的成本太高了,一般的菜不用高湯。還有食材,過去的食材生長期長,要比現在累積的營養物質多,味道也要好很多。所以配菜合理+火候到位+高湯+地道原材料+合理的調味就已經能夠產生令人滿意的味道了。
-
3 # 饞嘴吧
古代鮮味技術和現在一樣發達,只是他們總結了技術流程,不知道原理。
米麴黴、毛黴、根黴發酵,產蛋白酶,水解大豆蛋白質為肽和氨基酸。豆瓣醬、豆豉、醬油、麵醬、豆腐乳、臭豆腐、酒糟醃漬、深度發酵的臘肉火腿、鹹魚、魚露、蠔油、蝦醬。然後,鮮味氨基酸與糖一起加熱,發生美拉德反應,生成香味物質,還有焦糖色。豆腐乳汁有幾十種氨基酸,味精只含其中一種穀氨酸,是很淺薄的。
雞精就是味精加了一點雞肉被米麴黴蛋白酶水解的氨基酸。現在的肉香精,就是把古法純粹化便捷化低成本化了。
還有用鮮汁增鮮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一種用鮮汁增鮮的方法。如燒筍、煮蝦的汁,都可以保留下來,放在其他的菜餚中,以增加鮮味。
所以你看,沒有雞精、味精,還有酒糟、鹽、醋和香料啊。
-
4 # 不許鄙視吃貨
如今燒菜,為了增加鮮味,要放點味精,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常識了。然而,古代沒有味精,古人照樣可以做出鮮美可口的菜餚來。其奧妙何在呢?下面簡介幾種古代餚饌增鮮法,供家庭烹製菜餚參考。用鮮汁增鮮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一種用鮮汁增鮮的方法。如燒筍、煮蝦的汁,都可以保留下來,放在其他的菜餚中,以增加鮮味。李漁在《閒情偶寄·飲饌部》中說:“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須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但不當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皰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者在也。”李漁還說:“善治葷菜者,以焯蝦之湯,和入諸品,則物物皆鮮,亦猶筍湯之利於群蔬。”這些都是經驗之談。用鮮物粉增鮮古人還常將一些比較鮮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撒在菜餚中以增鮮。如清顧仲所撰的《養小錄》中就記有筍粉和蘑菇粉,是用幹筍及幹蘑菇磨成的。利用蟹油、蝦籽增鮮螃蟹的肉、油、黃都是極其鮮美的,古人常將蟹肉、蟹油、蟹黃用豬油“煉”後收貯起來,俗稱“蟹油”,是供製作餚饌時用。這種方法,江蘇、浙江民間至今仍頗盛行。深秋之時,熬上—罐“蟹油”,可以吃到來年春天。無論燒菜、制餡心,還是下麵條,都可以放入適當的“蟹油”,其味之鮮,不可言傳。另外,用蝦籽取鮮也是常用的方法。燒湯做菜,先入蝦籽,其增鮮效果,不亞於味精。用“老滷”增鮮傳說符離集燒雞所以味不雷同,鮮美可口,是由於煮雞時用了儲存上百年的“老滷”。和陳年佳釀一樣,這“老滷”的年代愈久,煮出的食品風味愈是佳美。當然,符離集燒雞的“老滷”是否儲存了上百年尚待考證,但古人制“老滷”、收“老滷”、用“老滷”的歷史卻是很長的。古代制“老滷”的方子很多,比較簡明易學的是清代《調鼎集》中的“滷鍋老汁方”,其法是:將適量的丁香、肉桂(槌碎)、大茴(去核)、砂仁(去衣)、花椒、小茴裝在紗布或夏布袋中,然後在鍋中放入火腿湯、醬油、香油等,再投入香料口袋,將湯煮沸,撇去浮沬,這“滷鍋老汁”便製成了。古代儲存“老滷”的方法也較簡便,每天晚上把“老滷”煮沸,澄清之後倒入容器中封蓋,再懸掛在井中。這樣,“老滷”就不會變質而能長期使用了。制湯增鮮法俗話說,“藝人的腔,廚子的湯”,製作出優質的清湯或奶湯,是使菜餚增鮮的最佳手段。制湯俗稱“吊湯”,技術要求高,一般家庭不易掌握。但古代有一種“捉(提)清汁法”,比較簡明扼要,可供一般家庭參考。其做法是:將雞湯、鴨湯或肉湯放在鍋中燒煮,然後將生蝦搗爛,和入甜醬、醬油,再投進湯中。等湯沸騰,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撈去蝦渣,即成清湯。如果沒有蝦,在湯中打入一兩個雞蛋,煮沸,撈去浮沫,同樣可以達到制清湯的目的。又如不用雞蛋,放入研碎的豬肝也可以(見《易牙遺意》、《調鼎集》)。清湯製作出來,無論燒菜、燴菜、做湯,均可以起增鮮作用。介紹古代餚饌增鮮法,並不意味著否定使用味精。如果採用上述增鮮法,視情況加上適量的味精,勢必相得益彰,使菜餚更加鮮美。當然,倘若有的人食用味精過敏,上述增鮮法對他或許不無小補。
回覆列表
古時候自然環境好,食材沒有受到汙染,肉類動物都是吃的環保食物,亦沒有多少病菌侵害。故而所有蔬菜肉類都具有食材本身鮮味。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的條件下,野生的菌類比較鮮美,可以加入烹飪中,起到增香增味作用
古時候的釀酒技術比較好,古人經常用發酵的食材增加香味,比如大豆發酵做成豆豉或者做成醬油,五穀可以發酵成酒水或者甜酒,這些東西都可以給烹飪增加獨特香味
古人喜歡粗獷田野的生活,喜歡豪爽的飲食,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風格,故而不會非常在意追求調味,他們應該喜歡食物本身鮮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