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漸棄
-
2 # 櫻花沫花來臨
我曾經來過這世界,但我終究是要走了,我的死沒有對不起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批判我的死亡,你們不該在我死後對我評頭論足,我知道以這種方式死亡很難平息周圍人的非議,也許在我死後很久也一直會是人們酒足飯飽之後的談資,甚至我的父母我的朋友也脫離不了這樣糟心的局面,但我還是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其實可以選擇的話我想得絕症最好了,這樣的話最後得到的也會是別人的幾句善言吧。
當我還尚在世的時候,我過著怎樣的生活,你們根本不會了解,的確,你們也沒有義務來了解,我的絕望和無助在別人眼裡都成了所謂的‘矯情’,當我需要安慰的時候你們勸我不要想太多,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總給別人帶來這樣的麻煩’我每天都在反問,都在自省,明知這樣只會讓自己更痛苦,但我就是會忍不住,‘這是病,這是病啊’我在絕望之時總是提醒自己,為了不讓我掉入悲傷的深淵。我知道的這世上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們這麼愛我甚至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還是要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這世上有那麼多人為了生活拼命努力,而我卻在謀劃自己的死亡,這多諷刺啊,這個世界這麼美好,終究是我自己不值得
-
3 # 不束君
人都很脆弱的,大人是,小孩也是。我有交過一些有自殺傾向(也有做過一些嘗試的)、實施過自殘行為的朋友,慢慢和他們交流他們就會自己告訴我他們的煩惱。實際上也多是家庭不睦,或者更具體的說沒有感受到父母給他們的愛。不是說他們父母不愛他們,是對於孩子來說有的愛並不是他們這個年齡能理解的。這些孩子都是十分十分十分單純的,十分的容易輕信別人。而且內心的實際渴望與“刻意與他人疏遠”相反,很想有人來親近(黏人)。
寫遺書也好,自殘也好,自殺也好,其實這些都是他們的一種交流方式,想要得到更多的信任、關注與愛。但是這種信任、關注和愛是以孩子的理解作為基礎的,儘量避免妄自的理解。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傾聽,不用刻意的打聽。但是孩子想說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的聽。在傾聽的時候試著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好了。
回覆列表
其實我感覺這個問題更應該問一下大人都做了什麼。
華人喜歡用懂事與否來區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所謂懂事,其實也就是他內在的心理已經有了基本的架構。對於外在的思想,事物,經歷都會有自己的甄別。也就是心理承受力。
一個人,如果他的眼界不開闊,文化知識又不高,又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而現實中,可能生活的不順心不如意,或者其父母對他一直都是一種驕縱的教育方式,那麼當他遇到坎坷,遇到不順心的時候,或者他沒有達到心裡所想的,可能就會滋生輕生的念頭。
說白了,其實就是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不夠。沒有給孩子建立完整健康的人生觀。錢不是一天掙的,孩子也不是一天教育成的。讓他遠離手機電腦,引導孩子讀一些積極向上的書籍,帶孩子出去遊玩一下,開拓一下眼界。讓他看到世界的好,世界的大。讓他明白生而為人的使命感。
這不是一件小事情,一定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