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一次桂林的徒步旅行中,遇到許多年輕爸媽揹著還不會說話的孩子進行長時間長距離的徒步,帶這麼小還不懂事的孩子去長途旅行真的有意義嗎?
6
回覆列表
  • 1 # 尚愛旅行

    可以有效的開發孩子的智力問題,為什麼呢!一個環境可以讓孩子改變很多東西,知道我問什麼這麼說嗎?瞭解一下孟母三遷就知道我說的是否有道理了。

  • 2 # 有意思的動物們

    3歲前帶孩子去旅遊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不知道就能刺激到孩子大腦中的哪塊區域,家長確實會受累,除了帶孩子的物品還有大人的物品,有的孩子走不了多遠就累了還需要抱,如果要帶上嬰兒車更累。但是出去玩除了視覺受到激發還能鍛鍊孩子的意志力。意義是否大,說不清,只能等若干年後發覺了,可能孩子長大了你驚訝的發現他居然記得3歲前去過哪哪哪。還能告訴你那天都發生了什麼事。

  • 3 # muysd2018415

    較小的孩子,母親或代母抱持性的關愛,固定的生活空間,規律的生活作息有利於孩子滿足安全感,安全感的需求得到滿足有利於孩子穩定健康的人格形成!

    帶孩子到處旅遊是父母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是父母發朋友圈的需求?還是孩子生長髮育的需求?不穩定的生活環境,大量的陌生人出沒,不規律的作息只會讓孩子不斷受到外境的刺激,讓孩子焦慮,恐懼,可能已經有很多細心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焦慮,暴躁,作息不規律,夜哭!到了兒童期適當地選擇旅遊地點,最好是固定的一兩個地方,規律出行,不破壞孩子作息,讓孩子貼近自然,感受自然規律的變化,這樣的旅行才是孩子需要的,安全的!

    養育孩子,要分清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養育孩子,需要科學的支援!

    推薦閱讀《簡單父母經》

  • 4 # 父母世界

    能帶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當然很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任何新奇經歷都對成長有益,未必非要旅行。

    語言能力完善之前,旅行不會留下記憶

    人腦掌管記憶的海馬體,要到4歲半、5歲左右才成熟,同時,3歲前,孩子記憶的登陸碼—語言,也還未成熟,弗洛伊德稱這個時期的記憶為“童年的失憶症”,絕大部分孩子不會記得小時候去什麼地方玩過。

    雖然我們的記憶來自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但這些感覺最後幾乎都需要用語言作為登陸碼。才能留下記憶。也就是說,一個經歷若能用語言的方式登陸,它就會在大腦留下較深的痕跡,因為語言有形音義的線索,線索越多,記憶越強。若是年紀太小,還不能用語言去登陸,那麼他所留下的是個似曾相識的感覺,無法明確說出那個感覺是來自什麼事情,例如人聞到烘焙蛋糕所發出的香味會微笑,因為它所連線的是童年美好的回憶。紐約市曾經在地鐵上釋放巧克力餅乾的香味,結果暴力衝突就減少了很多,因為人的心情愉快了,暴力就減少了,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為什麼那天心情特別好。

    所以說,當3歲的孩子隨著父母旅行時,他不會記住看到了什麼,除非是強烈的情緒經歷,如走失找不到父母,因為他的大腦還沒有準備好。

    新奇經歷都對成長有益,未必非要旅行

    能帶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當然很好,因為經歷促使神經連線,而神經連得越密,觸類旁通的機會越多,越能舉一反三。但是,帶還沒有“事件記憶”能力的3歲小孩去遠行,就要考慮它的代價和收益。其實不必跑很遠,只要是新奇的經歷,對孩子都有利。反而,長途旅行對大人孩子都可能是折磨,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出門在外,飲食睡眠不能如常,孩子累了會鬧,大人累了。脾氣也不好。長途旅行常會有時差,成人倒時差都會感覺很辛苦,更不要說小孩子了。此外,旅途勞累會降低免疫系統的能力,公共場所又會接觸到更多病菌,孩子容易生病。所以,帶3歲以下的小孩子長途旅行並不明智。

    旅行的意義被誇大

    至於說旅行開闊眼界,若3歲孩子根本沒有事件記憶,這句話就不成立。我們通常要知道看什麼,才看得見,若沒有先備知識,資訊即使在環境中,也只會有“看”沒有“見”。

    我個人非常懷疑旅行能改善孩子性格之說。要改善孩子性格,如消除種族歧視、樂觀、合群,得有時間跟當地人深入交流,閱讀有關當地文化的書,接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不同行為才有可能。若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是達不到這種目的的。到現在為止,並沒有任何有關帶孩子去旅行能增加孩子學習能力的研究。市面上會有這種話流傳,恐怕是,父母花了時間、精力、金錢帶孩子旅行之後要給自己找個理由來平衡心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怎麼跟孩子解釋上幼兒園不代表媽媽不要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