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歷史的豬
-
2 # 朝文社
首先絕不能說弱,但商鞅變法前,秦國的麻煩,比弱還要可怕:內部最亂,捱揍最多。
以國力發展說,春秋戰國列強裡,秦國的起步十分晚,但在秦穆公時代就已經十分高光,連續在西部吞疆並土,還胖揍過晉國,標準大國一枚。
而且千萬別以為,秦國這段強盛是曇花一現,典型向戎弭兵事件,晉國和楚國兩大豪強罷兵平分霸權,列國都要向兩強納貢稱臣,秦國和齊國一樣,可以只結盟不朝貢,可見大國地位。
甚至到了春秋戰國之交,著名的吳國伐楚戰爭,兵聖孫武摔打出的彪悍吳軍,把老霸主楚國的國都都摧枯拉朽端掉,眼看就要把楚國整個吞掉,卻是秦哀公猛然出手,一頓痛毆把囂張吳國毆跑,手把手幫楚國復了國。否則戰國曆史,必然改寫!
這時候的秦國,依然是相當牛氣的。
但當歷史進入春秋戰國之交時,秦國卻是結結實實,一度被其他列國甩開了。
秦國並非底蘊厚重的傳統奴隸制國家,周平王年代才做了諸侯,雖然建了諸侯國,卻還是部族習氣,早期連卿大夫分封制都沒有,農業更是極弱,距離一個標準奴隸制政權都差距明顯,一直到秦穆公啟用百里奚改革,才算一下跨越式發展,迅速崛起為強國!
可等著秦國好不容易穩定下奴隸制制度,時代又變了,春秋戰國之交,又是列國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所以看上去國土大實力強的秦國,新時代下又趕不上步子,進入戰國年代,就是步履蹣跚。
有多步履蹣跚?可以說是之前“跨越奴隸社會”的遺留病大爆發:由於政治制度落後,貴族實力強大,國君都沒太多話語權,比如從秦出子,秦獻公,秦孝公這三代,基本都是內部血流成河,貴族間你爭我殺,捧著個國君上臺,長期內耗不斷。
同時越來越大的,就是秦國的經濟文化,春秋年代的秦國,本身畜牧業就比重大,農耕能力早就弱,進入戰國年代,各國的農耕水平都井噴,秦國這邊還不趕趟,商鞅進秦國時,秦國五分之三的土地都沒開發,文化更是可以想象,本身就落後,沒幾個文化人。關東地區已經是諸子百家萌芽發展,秦國這邊還是荒漠,不信看諸子百家領軍人,可有一個秦華人?
高層掐,經濟差,文化低,人口少,只剩個大國空架子撐著,這就是商鞅到來前的秦國。這就是內部最亂。
如果這樣一個國家,能遠離戰火核心區域,倒也顯不出落後。為什麼大家都覺得他落後?因為秦國在戰國早期,捱揍次數最多,被東邊的鄰居,正霸道崛起的魏國胖揍。
當時的魏國,經過魏文侯改革,然後幾代實力膨脹,膨脹了就要吞疆並土,最方便下手的,就是西邊又大又弱的秦國,早年魏國強大時,好些魏國名流,都是拿著揍秦國來刷軍功,最典型的是吳起,當年他為魏國鎮守西河,首創魏武卒制度,然後摁住秦國就暴打,二十七年裡竟無一敗績,甚至還有個五萬大軍血虐秦國五十萬軍隊的壯舉,這位戰神的不敗美名,基本就是拿秦國踮腳。
踮腳的後果,當然不止捱揍現眼,秦國的西河土地,大片被魏國併吞,而且照這個趨勢下去,如果秦國繼續不爭氣,被魏國吞併,或者被韓趙魏當菜分了,那是早晚的事。幸運的是,秦國醒悟的不晚,於是,有了商鞅變法!
也正是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前的慘樣,使得商鞅變法以及商鞅本人,都在後世得到了極高的推崇,但如果再看秦國的條件,就不難發現,雖然秦國各種落後,但對於後來的震撼變革說,秦國的好些優勢,也是不可複製的。
首先一個優勢,正是秦國本身的落後,因為奴隸制都是一步到位,所以奴隸貴族守舊勢力,本身就要比中原列國弱的多。典型商鞅變法裡的頭炮:廢除世爵世祿制,對比下就知道,放在有著悠久勳位和世代傳承,力量話語權極大的齊楚貴族那裡,必然要難的多,吳起被亂箭射死的結局就已經印證。商鞅強力變法,固然也付出生命代價,但秦國的令行禁止,也只有在一個奴隸制阻力相對弱的國家,才能更完美實現。
更重要優勢,就是借了當時的科技革命東風,事實上戰國年代,不止是分裂到統一,更是中國乃至人類古代史上重要的科技革命時代,中國各種科學如井噴一樣,新型生產科技大量應用,農耕產業突飛猛進,這場產業革命對歷史的價值,可參考近代工業革命。
這場產業革命開始時,秦國起步很慢,但落後的秦國,有個優勢卻得天獨厚:這場革命的重要一條,就是牛耕馬耕的推廣,而擁有強大畜牧能力的秦國,生產轉型也就更容易,同時商鞅變法,首先重在強化國家的建造能力,因此這個年代的科技革命,原創未必是秦國,但是應用最深最堅決,必然是秦國,典型都江堰鄭國渠的修築,大量新型修築裝置的上馬速度和效率,都是列國無法比。以這個意義說,秦國的一統天下,毫不偶然。
而這場崛起,其實它的意義也很現實,一個國家,底子薄基礎弱文化素質低是客觀的,但能否以果斷眼光堅決態度,走最適合自己的路,才是自強關鍵。這個意義,永遠不是過去式!
-
3 # 寂寞的紅酒
秦國的老祖宗是叫非子的首領,因為養馬養的好,而被周天子封為卿大夫,獲得了封地.但當時沒資格稱為國!後來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但爵位只是比較低的伯爵,但好歹也算個諸侯。雖然周平王劃了封地給秦國,不過給的確是空頭支票,因為那些地方唄西戎佔著,秦國只能去搶,可以說秦國國土是一拳一腳打出來的,逐漸有了獨霸西戎的局面。
不過那個時候秦國相比齊、楚等大國是真心不行,實力差得遠。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後來秦國內亂了好幾代,內鬥嚴重,王權威懾不大,秦獻公上位後又把國力打得更奔潰了,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到了秦獻公、孝公的時代,曾據土千里霸西戎的秦國已經慘到只剩下幾百裡地,而且長期被秦國壓制的羌、戎各部也開始反彈,蠢蠢欲動。秦國因為國君英明尚能勉強維持自保,如果後世出現哪怕一個昏君,滅國恐怕在所難免。這種憂患也是商鞅變法能夠順利推行的最主要的政治基礎。
當時東方六國也視秦國為蠻夷,一直不斷打壓。魏霸西河的時代,秦國軍事上一直被魏國壓著打。文化上,魏國大量招募文人儒士到西河之地,對秦國實行文化滲透。政治上三晉極力鼓吹“秦乃西戎”的論調,在諸侯之間孤立秦國。可以說,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滅亡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4 # 奇門遁甲四柱八字
說變法前秦國很弱是為了更加抬高商鞅變法。
春秋五霸就有秦國,秦和未分裂的晉爭霸互有勝負。
戰國七雄除了燕國都來自春秋霸主。燕國後來的表現基本也就是充當下攪屎棍子的角色,雖然揍齊那次出點彩,那也是有五國聯軍幫忙。
秦商鞅變法前被魏國狠揍過,當時魏國很強,被魏揍過的又何止秦國?
-
5 # 商君衛鞅
那時候是天下卑秦,卑,有卑鄙,鄙視之意,主要是六國看不起秦國,覺得秦國是蠻夷,就跟一開始看不起楚國一樣,雖然後來還是看不起楚國,但是被楚國打怕了,所以不敢鄙視楚國了。
有的人也許會問為什麼不鄙視燕國,可是燕國是600年老牌諸侯,承周制,他們不敢,而真正的中原只有五國。
那時候士子不入秦,天下卑秦久矣!秦孝公,從接手秦國開始力圖改變這一切,一篇求賢令,被千古奇才商鞅推崇為五百年來一篇奇文。
秦國一直到一統六國,都是被六國看不起的,而且秦國用的國相,將軍都是別國的,平民!
別國的大家族都很少回去秦國,他們從骨子裡不認可秦國的。
而且還有很多人理解不了,秦國滅亡了為什麼沒有人復國,這不僅僅是因為秦始皇的“暴政”,也是因為沒人認可他啊!在華夏這個土地上,名很重要!
-
6 # 國家人文歷史
如題,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自戰國七雄當中,可以說是綜合實力最弱的國家了。這一點體現在了很多的方面,也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的。
首先,秦國相較之於“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國家來說,可以說是歷史淺薄,並且在當時一直被其他的國家所鄙視。要知道,齊國、燕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建國封邦了,而韓、趙、魏三國更是建立在春秋五霸的晉國的基礎上,楚國雖然地處南邊,但是也有著較悠久的歷史。這麼一比較,秦國比這些老牌國家建國要晚了整整三個多世紀。公元前9世紀末的時候,當時還只能算是個部落的秦族首領非子因為養馬養得好,所以被當時的周孝王給了封地,在甘肅東南渭河上游一帶。就是這個地域,也是之後其他國家鄙棄秦國的緣由之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於烽火戲諸侯,當時的秦襄公護送周平王到洛邑,東周建立,周平王這才給了秦諸侯國的地位。由此可見,秦國不僅本族歷史,即便是封地上相較於其他的歷史悠久的老牌國家都少了很多。當然,可以說歷史短暫並不是國家弱小的原因,但是人才少,世家大族少,財富少的原因。
其次,秦國的封地一直在西北邊陲。在當時秦國不僅僅受到西邊少數民族西戎的侵擾,更加因為地域限制以及人才稀缺,所以被其他的國家看做是蠻夷之國。秦國也的確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禮儀制度上缺少傳統,比中原地區要落後兩三百年。這在現在看來似乎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這在當時的確是妨礙國家成長為大國的重要原因。沒有經濟基礎、文化基礎、政治基礎,秦國顯然也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要不然也不會在之後那麼的求賢若渴。
此外,如果真的把當時的秦國看做是一無是處的話,那麼也是不恰當的。雖然軟實力上欠缺頗多,經濟上也比較落後,但是常年跟西戎打交道,秦國可以說也是發展成了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民風開發,全民尚武。因此,在知人善任的秦穆公上臺時,秦國透過外交和軍事,不僅多次大敗晉國,奪取了河西之地,還打敗了西戎。
因此,秦國的確起點低,但是並不妨礙之後成就偉業。
-
7 # 渭郃
戰果前期,秦國應該算是七雄裡排名比較倒數的。很多人都在扯秦穆公時期什麼的。秦穆公時期那也是春秋時代啊,離戰國初期遠的很呢。
秦國在春秋時期可以算是比較厲害的強國,但是這個強國只能算是地區強國。對比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雖然有實力,但是上面總有一個美國壓著。而春秋時期真正稱霸時間最長的是晉國,晉國才是整個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楚國雖然實力強勁,經常跟晉國掰掰腕子,但是其實也就和現在的俄羅斯一樣,不好惹,但是國力上還是不如人家的。
而秦國和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算是異類。因為其他大部分國家都是中原文化圈,其實應該叫中原朋友圈。秦國雖然也算是中原朋友圈裡的,但是秦國地處西陲,中原國家都把秦國當邊遠國家,不怎麼愛帶著秦國玩。而楚國更是自己獨立出華夏系統,自稱蠻夷。你們不帶爺玩,爺還不跟你們玩了,爺自己玩。
所以長久以來,秦國等於是被中原其他國家排斥的。不光經濟排斥,甚至有文化的人都不跑去秦國。導致秦國的人才稀少,發展自然緩慢。注意,這裡說的是秦國大部分時候,不是特指秦穆公時代。秦穆公時代確實發展的還不錯。
而且秦國在戰國初期,內亂不斷。國家內部政治非常不穩定,幾十年時間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國力還出現了倒退。到了秦獻公繼位的時候,秦國其實已經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雖然秦華人從來都不是好惹的,但是國力在那放著。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援,秦華人的血氣就這樣一點點的消磨殆盡。
秦華人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特性,就是自國君到平民都非常的團結,而且韌勁非常的足。
秦獻公在位十幾二十年,打了十幾二十年的仗。可以說簡直就是窮兵黷武,但是秦國的百姓卻沒有人造反,都願意跟著秦獻公一起血染沙場。因為秦獻公帶著他們打仗是為了秦國,大家擰成一股勁兒,再苦再難也咬牙堅持。所以秦國從來不缺勤勞刻苦的人民,現在缺的就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讓這些勤勞刻苦的人走對道路。
秦國雖然國力較弱,但是當時還真沒人輕易去招惹秦國。因為秦華人真的不好惹,窮橫窮橫的。秦獻公用一生的戰鬥讓整個天下都看到了秦華人的不好惹,也徹底打出了秦國的威風。
所以當時如果論國力,秦國絕對的弱國。但是論軍力卻不算弱,因為秦軍很能打。秦國本來就是周王朝放在西邊擋住戎荻的,幾百年來鎮守邊界的秦國打仗簡直就和吃飯一樣。這也就給秦國打造了一直強大的軍隊。
很多人覺得商鞅變法試秦國富強。其實商鞅變法只能算是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司馬錯征討巴蜀。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政治制度,讓秦國在政治制度上領先其他國家,而司馬錯征討巴蜀,給了秦國將來統一天下的經濟基礎。正是因為巴蜀的糧食,才能讓秦國能夠養活那麼多的軍隊。
所以等到了秦昭王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強大的不要不要的了。
-
8 # 看點兒歷史
不止是弱那麼簡單,穆公打下了秦國戰國七雄之一後,長期以來並不具備七霸之一的實力。
商鞅變法之前,山東六國談起秦國,無不是以落後蠻夷之地稱呼。在他們眼裡,秦人與他們六國不在一個檔次,所以才有孝公求賢令說”天下卑秦”。
長期戰爭處於捱打局面,國內政治混亂不堪,民不聊生,文化教育不興。一個破敗不堪的樣子,可以說除了糾糾老秦人的錚錚骨氣之外,可以說真的是一窮二白了。
-
9 # 鑑史馬後炮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確實是各諸候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自秦穆公稱霸諸候後,四代君主都無所作為國力日漸衰落,到秦獻公即位時雖然有奮發圖強的大志,然而鄰居魏國已經因為變法而變得非常強大,繼而吞併秦國的河西之地、崤山、函谷關地大片土地的同時,中原各國不與秦國會盟,把秦人視作蠻夷,真可謂處於內外交困搖搖欲墜的危機之中。
秦孝公剛即位,山東六國正是最強盛的時候,各國君主都是有為的君主,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候、趙成候都在位,秦國此時雖坐擁大片西部土地,但終究屬於蠻荒之地,因四代君主亂政的原因,連中原三等諸候國的經濟實力都沒有,與山東各富強諸候比根本就是個不入流的卑賤國家。
首先是河西、崤山、函谷關因少梁之戰被迫割予魏國,割讓重要門戶地域之後,秦國的門戶洞開無險可依完全暴露在魏國的虎視眈眈之下,隨時有亡國的危機。
其次是國內因多年戰事國家經濟嚴重衰退積貧積弱。秦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尚武之風由來已久,長期與戎狄人為伴過著刀口舔血粗衣簡食的生活,雖然佔據關中大片肥沃的土地,但是不事農耕;雖在擁渭水,但是不事漁鹽運槽,加之秦獻公在位二十三年,年年有戰,動則十數萬軍隊作戰,以至本來家底不厚的秦國在經濟上嚴重落後於其它諸候國。秦孝公即位時的秦人已經到了食不裹腹的地步了。
秦孝公即位之初因為秦獻公年年發動對外戰爭的原故,秦國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說秦孝公接手的是一個五代不得安寧的秦國,一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秦諸候國。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道:“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奪我先君河西地,諸候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短短數言,可謂道盡一個窮困國家的辛酸。
-
10 # 君山話史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點,以為商鞅變法前,秦國是個弱國。其實不是。
從春秋時代秦穆公始,秦國一直是第一流的軍事強國,只是運氣不好,遇上一個更偉大的鄰國:晉國。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被晉國死死壓制在黃河以西,無法越雷池一步。
下面,我簡單說說進入戰國以後,到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曆史。
1、秦厲公時代
秦厲共公上臺時,正是公元前476年,這一年也是春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代的大幕已緩緩拉開。秦厲共公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時間長達三十四年,其間最大的成就便是討伐戎人。
公元前461年(秦厲公共十六年),秦國沿著黃河修築防禦濠溝,出動兩萬人馬,討伐盤踞於大荔(陝西大荔)的戎人。秦軍勢如破竹,直搗其王城。滅大荔後的四年(公元前457年),秦國再攻綿諸(甘肅天水東)戎人。公元前444年(秦厲共公三十三年),秦國再度出兵進攻戎人中最強的義渠國,俘虜義渠王。
在這場保衛華夏的戰爭中的,秦國取得驕人的戰績。長期與華夏為敵的戎人被迫遠遁,自此中原不再有大的戎患。這也是秦國為保衛中原文明所做出的貢獻。
2、從秦躁公到秦惠公
秦厲共公去世後,其子秦躁公立。秦躁公在位十四年,於公元前429年去世,傳位給弟弟秦懷公。僅僅四年後,秦懷公便死於非命。秦國庶長晁夥同一幫大臣,圍攻秦懷公,秦懷公在絕望中自殺身亡。政變過後,秦懷公的孫子秦靈公繼位。
政變總令國家元氣大傷,這也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秦靈公六年(公元前419年),一支魏軍偷偷渡過黃河,在黃河西岸修築少梁城。秦魏戰爭爆發。為了遏制魏人,秦靈公在少梁北部修築兩座城邑以為防備,一為籍姑城,一為繁龐城,以威脅魏在黃河西岸的橋頭堡。兩城剛剛建成,秦靈公便去世,保衛家國的重任便落到秦簡公身上。
公元前409年,魏國在少梁城以南約八十公里處築臨晉城,在少梁西南約五十公里處築元裡城。三個堡壘遙相呼應,全面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的時機已成熟。
公元前408年,魏斯親自率領大軍,渡過黃河,入侵秦國。在三座城池的策應下,把秦國勢力完全驅逐,盡佔河西之地,而後又築洛陰、郃陽兩城。秦簡公顏面掃地,只得全面退守洛水,並沿著洛水修築防禦工程。
魏華人把戰火燒向秦國,在秦國的地盤上打戰,自然佔便宜。秦簡公暗地裡策劃了一個精采的反擊方案。這個方案是不與駐守西河的吳起正面交鋒,繞一大圈,甚至繞過魏國都城安邑,突襲魏國後方。這個方案冒險卻精采絕倫。公元前401年,秦軍迂迴到魏國大後方,對陽狐城發起意想不到的進攻。
這一戰大大鼓舞了秦軍計程車氣,足以看出秦華人的韌性與勇敢。
不久後,秦簡公與魏文侯相續去世,秦惠公與魏武侯接過戰爭大棒,繼續對峙。
在吳起鎮守西河的那段日子,秦惠公幾度出擊,都徒勞無功。公元前393年,秦軍出擊洛水東岸的注城,被吳起的西河守軍擊敗;公元前390年,秦、魏戰於武城;公元前389年,秦、魏戰於陰晉。在名將吳起面前,秦軍負多勝少,但打得很頑強。
公元前387年,吳起出走魏國。他剛離開,秦惠公乘機出兵進犯武下。失去吳起的魏軍被打得大敗,一位大將被秦軍俘虜。只是秦惠公還未能實現收復西河的使命,便於同年病逝,其子秦出公(又稱出子)繼位。
3、秦國的內亂
在秦、魏第一階段的戰事中,秦國是吃了大虧,讓魏國盡佔河西之地,國家安全遭到嚴重威脅。此中的原因,除了魏國強大之外,也有秦國自身的因素。進入戰國時代後,秦國政壇動盪,爆發多起政變。公元前425年,秦懷公被大臣所逼自殺身亡;四十年後,即公元前385年,又一位秦國君主死於政變。
這位君主就是秦出公(又稱秦出子)。
秦出公即位時只是個小孩子,大權落入其母(史稱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臨朝,任用奸臣,於是“群賢不悅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秦出公的母親,著實不得人心。當時僑居魏國的公子連(秦靈公的兒子)風聞訊息後,打算乘機入秦,取代年幼的秦出公。時任庶長的菌改駐守邊塞,暗地裡與公子連相通,放他入塞。
小主夫人得知公子連回國,大驚失色,急急派軍隊前往截擊。為了掩人耳目,士兵們得到的命令是:“有外敵入寇邊關。”菌改暗中與軍隊將領聯絡,當這支隊伍行進到一半時,公開宣佈擁立公子連。
形勢不可思議地發生逆轉了。
公子連非但毫髮未損,反倒率領這支軍隊進軍雍城。殺入城後,包圍小主夫人的宮殿,小主夫人自殺,年幼的秦出公也糊里糊塗被殺。
政變的結果,公子連登上國君寶座,史稱秦獻公。
4、秦獻公時代
秦國內亂,又讓魏國漁翁得利。
魏武侯不會浪費這個機會,果斷出兵,把秦簡公收復的部分河西之地又奪回來。
秦獻公是繼秦穆公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君主,他一上臺,就廢除了秦國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稱是秦國制度的一次革命。緊接著,秦獻公又做了第二件事:遷都。他把秦國的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以示收復河西的決心。
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秦國派胡蘇為大將,率大軍進攻南韓。韓軍在統帥韓襄的指揮下,在酸水與秦軍展開決戰,秦軍大敗。三年後(公元前371年),秦、趙開戰,秦軍在高安一戰中,又被趙國打敗了。當年秦國打不贏晉國,現在晉國一分為三了,三個獨立出來的國家,秦國連一個也打不贏。
正當秦獻公為自己奮鬥十幾年卻不免在戰場上連連受辱而灰心喪氣之時,機會不期而至了:魏國內戰爆發,繼而演變成三晉大血戰。三晉戰爭,令參戰三方(魏、趙、韓)都元氣大傷,精銳部隊損失殆盡。
秦國的機會來了。
公元前366年,魏、韓兩國聯手,共同出兵攻秦。以逸待勞的秦軍迎擊於武都,貌合神離的魏韓聯軍被打敗了。
公元前364年,秦國兵團在大將章嶠的統領下,殺入魏國。章嶠指揮秦國兵團大敗魏師,取得斬首六萬的空前勝利。這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一戰奠定秦國超級軍事強國的地位。此役證明了秦國已具備與三晉全面抗衡的實力,一舉扭轉先前被動挨打的局面。
石門之戰次年(公元前363年),秦軍大舉出擊,目標是黃河西岸軍事重鎮少梁城,意在拔除魏國設在河西的戰略據點。不過,由於趙成侯出手援助魏軍,趙魏聯軍挫敗了秦國奪取少梁城的陰謀。
正當秦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時,在位二十三年的秦獻公去世了。
5、秦孝公為什麼要變法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很強大,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變法呢?
因為在七雄中,秦國是最被瞧不起的。
春秋戰國時代,華夏文明高度發展,諸子百家興起,儒、道、墨、法諸家粉墨登場,文化群星閃耀。可是這些與秦國一點都不沾邊,有哪個文化大師出自秦國呢?一個都沒有。在這場影響至深、至遠的文化革命中,秦國一點貢獻也沒有。自殽山之戰後,秦國進入中原的道路被晉國阻斷,也失去與中原諸侯會盟的機會,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毫無影響力。在中原諸侯眼中,秦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夷狄,四肢強壯,頭腦簡單,豈能不被蔑視呢?
更大的恥辱是,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遲遲未能收復,連領土都沒收復,秦孝公敢自稱為“強國”麼?
秦孝公日思夜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如何讓秦國變得強大。他上臺後的第一年,便發了一道破天荒的“求賢令”,以裂土為賞,求天下賢才。孝公“強秦”的決心,可見一斑。
在變法前,秦國的軍事實力與三晉相近;在變法之後,秦國全方位超越三晉,成為諸侯中的超級強國。
-
11 # 史學達人
戰國前期秦朝確實是個弱國,雖然在秦穆公的時候,因為秦穆公得到了百里奚等人才,把秦國的地盤給擴大了一些,滅掉到了西北的犬戎族。
但是,這一時期,秦國也就是剛剛的定國而已,他們收拾收拾西北的少數民族還可以,要想東擴,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要知道秦國的東邊是強大的晉國,秦國想要出關中,就必須要經過晉國,晉國那麼強大那裡是秦國敢惹的。
還好,後來晉國一分為三了,諾大的晉國分成了韓、趙、魏。
一般歷史學家把三家分晉看成是戰國的到來。
要知道這時候從晉國分出來的一個魏國,都把秦國欺負的割地賠款,秦孝公打仗又打不過人家,所以,他只能選擇忍讓。
秦孝公是一個有作為的國君,他不想坐以待斃。
秦國若是不想繼續受欺負,就必須要強大起來。
秦孝公深知只有人才才能強大秦國。
所以,秦穆公釋出了招賢令,誰能把秦國做強做大,他甘願和這個人共享秦國。
這是何等的氣魄呀,拿出一半的秦國國土來和別人共享。我想放眼古今中外,也只有秦孝公一人做到過吧。
當然到時真讓秦孝公拿出一半土地的時候,他未必會拿。
但是,這恰恰證明了秦孝公要改革的決定。
衛國的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他經過宦官的推薦和秦孝公交談了一番,秦孝公決定任命商鞅開始變法。
秦國一點一點開始強大了起來。
在商鞅變法之前,齊、楚、韓、趙、魏、燕國都是不怎麼看好秦國的,雖然秦國也邁入到了戰國七雄的行列。
但是,他始終是被這幾個國家看不起的。
這幾個國家都把秦國看成是蠻夷之國,不足為懼。
可見當時的秦國確實是沒有什麼影響力的。
到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就崛起了。
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秦國和魏國又打了一仗,這一戰是商鞅親自帶領秦軍去打的,結果不可一世的魏國戰敗了,之前秦國割讓給魏國的土地又被商鞅給奪了回來。
就這還不算,秦國還逼著魏國把都城給遷移到了東邊,這都是商鞅變法帶來的成績呀。
商鞅變法打敗魏國之後,其它國家才感受到來自秦國的壓力。
之後為了對抗秦國,六國開始在蘇秦的建議下結盟抗秦了。
這時候六國才真真正正的感覺到了秦國的強大,秦國就如同一個霸主一樣的存在,當時的六個國家,任何一個都不是他的對手。
這也是戰國時期,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所以,無論什麼年代,人才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人才,就等於有了一切。
-
12 # 漢史趣聞
戰國前期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雖說不是戰國七雄之中,最弱的一個。但是,絕對算是被其它六國看不起的一個。因為那時候中原的幾個國家,都是把秦國看成是蠻夷之邦。說白了就是嫌棄秦華人是粗人,不懂什麼文化。根本不配給他們交流,所以,一旦中原幾個國家,舉行個會議,參加個會盟之類的事情,他們是不會通知秦國的,視秦國不存在。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在強大的過程中,始終都是從其它六國當中,引進人才的原因。秦華人確實只懂得打仗,不懂的治國呀。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穆公時期,秦國曾經牛過幾年,但是,那時候的秦穆公也僅僅是對西戎開戰,跟本沒有東出,向中原進軍過。
秦穆公時期的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重用了百里奚。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只有人才,才可以振興秦國,才能讓秦國強大。
到了秦孝公繼位當秦王的時候,秦國依然受楚國和魏國的氣,秦孝公出兵和他們打仗,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然後緊接著就是割地賠款。
秦孝公就是在這種無奈之下,開始昭告天下,若是有誰能光大秦國的,不管是哪一華人,他都可以和此人平分天下。
此刻,在魏國不被國君重用的商鞅就跑到了秦國。
不過,那時候的商鞅還不出名,他若是想見到秦孝公還是不容易的,所以,商鞅就找了秦孝公身邊的一個太監,引薦他給秦孝公認識。
就是這件事,後人一直詬病商鞅,說他見秦孝公的方式有點卑劣。
但是,這對於商鞅這種做大事的人來說,並不算什麼。畢竟他的目的達到了,他的抱負也得到了國君秦孝公的支援。
商鞅開始在秦國勵精圖治,大展身手,從農業,商業,士兵,政治等各行各業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
最終商鞅使秦國強大了起來,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兵,就得了一個虎狼之師的稱呼,因為他們打仗的時候,十分的驍勇,在戰場上見到敵人,就會雙眼放光。
秦軍之所以這麼勇猛,就是因為商鞅變法激勵的結果。
商鞅對士兵的承諾就是,殺一個敵人,帶回一個人頭來,就可以晉升,而且殺的越多晉升的越快,從一個士兵升到將軍,只要你殺的敵人做夠多,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做到了。殺人就可以當官,就可以富貴,這就是秦國士兵驍勇善戰的主要原因。
秦國因為強大了,秦孝公出兵,把楚國尤其是魏國都給打了一邊,不但把之前割讓給他們的土地給要了回來,還讓他們還了一點利息。
這就是強者的力量。不過秦孝公在秦國強大後,並沒有給商鞅平分秦國。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更是把商鞅給車裂了。
商鞅雖說死了,但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依然為秦國所用,使秦國真正的走上了強大的道路。秦惠文王時期,六國只有聯合,才能打敗秦國,可見,秦國牛到何種地步。
-
1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國由三家分晉而開始,至商鞅變法前,當時的秦國說是戰國七雄裡最弱的國家,肯定是不對,無月就覺得北邊的燕國一直都沒怎麼強過(除了一次突然爆發差點滅掉齊國),南韓也是一般般。
但那個時候的秦國確實比較弱,主要體現在秦國的鄰居比較強大。
哪個鄰居?
魏國
尤其是魏國,魏國簡直就是戰國前期的小霸王,魏文侯率先開始變法,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並在吳起的操練下,訓練出一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軍隊——魏武卒。
到魏武侯,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
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這期間魏華人才薈萃,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都是戰國前期頂尖的人才。
說句不誇張的話,魏國是戰國前期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國家。
趙國
趙國先是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
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繼位。這期間趙國名將名相輩出,數敗秦軍。於澠池與秦盟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出擊關東,奪取齊的高唐,又遍擊關東諸國,奪取土地,一時在關東聲威無兩。
秦有了這兩個強大而彪悍的鄰居,戰爭也多失利,國力日漸貧瘠,被魏趙兩國長期壓制不得出函谷關。
除了經濟日漸頹廢外,秦國更大的問題在於沒有人才,主要是沒有外來人才,因為當時的秦國沒有吸引力,人才都跑到趙魏兩國去了。
所以,和魏趙這兩個鄰居比起來,當時的秦國真的太弱了。
-
14 # 內求安己
秦孝公元年,孝公釋出“招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商鞅聽聞後,慕名西入秦!
當時,山東(崤山以東)六國林立,有“齊威侯、楚宣王、魏惠王、燕悼公、韓哀侯、趙成侯”。
首屈一指的是“魏惠王”。魏武卒名震天下,莫敢與之爭鋒!
韓哀侯、趙成侯是有為之君,也不弱。繼承三家分晉的家底,比起魏國還是弱。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公元前372年,趙成侯“高築檀臺”,以朝諸侯。
“齊威侯”得高看一等。善於納諫用人,勵精圖治,後與魏惠王“徐州相王”,互相承認“王”號。
楚宣王也不容小覷。晚年滅了“陳蔡”兩國,成語“狐假虎威”就是言他的大臣“昭奚恤”依仗其威勢。
燕悼公風雨飄搖。燕國發生內亂,晉齊出兵燕國,燕惠公才得以回國。剛回國就去世了,燕悼公繼位,何談國力。
秦國自“穆公”後,多年內亂,國力凋敝,晉國趁機侵佔“河西之地”。“秦獻公”繼位後才得以結束亂局,在位20多年雖有短暫恢復,可仍不景氣。
因此,“秦孝公”繼位後,窮則思變要改“落後就要捱打”的慘局。在“推賢令”中就言“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所以,最弱國應在“燕、秦”之間選擇。
透過兩代的國君對比,“秦獻公父子”完勝“燕惠公父子”。
從而說,商鞅變法前“燕國”最弱,“秦國”次之!
-
15 # 老龍故事會
商鞅變法前,秦國並不弱,只是魏國太強,擋住秦國東進步伐。歷史上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非常長,從秦獻公後期算起,大概用了一百四十多年。
秦始皇在十年內滅六國圓滿完成一統,那麼秦統一的起點又在哪裡呢,很多人會說商鞅變法。可變法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如果要以一個具體的時間點來做標記的話,就是商鞅變法前,秦魏之間的石門之戰。
秦獻公曾經承諾魏武侯,如果魏國幫助自己奪位成功,在魏武侯有生之年,將不加兵魏國,作為魏國護送自己回國奪位的回報。
公元前370年,秦獻公五十四歲,這個承諾生效了十五年。這一年魏武侯終於過世,秦獻公的這個諾言,自然就不必再堅守,秦軍東進只是時間問題了。
魏國經過近一年的內鬥,最終由魏罃即位,是為魏惠王。魏惠王之所以不稱為魏惠侯,只因其幾十年後稱王,級別提高了。
魏惠王即位之後,用年輕的太子魏痤來負責河西和河東的防務。
魏國曆來有太子擔任軍中要職的傳統,魏武侯為太子時曾親自攻打秦國河西,也曾作為監軍攻滅中山國。魏惠王的太子魏痤也擔綱重任,負責魏國整個西部的防禦,半壁江山交到他手中。
那麼太子魏痤的能力如何,與秦獻公能否收復河西,就密切相關了。魏痤其實能力不俗,軍事才華也相當了得,這在後面的戰爭中將會得到體現。
公元前366年,秦獻公令秦軍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是秦獻公即位二十年來首次對魏國用兵,進攻的地點是魏國河西南部的重鎮陰晉。
此時魏惠王已經決定遷都東部大梁,並且開始了人員和物資的轉移。在魏國西部,魏痤坐鎮河東安邑,河西太守龍賈則負責在第一線對抗秦軍。
秦軍這次統領的大將是庶長章蟜,他是秦獻公喜愛的一員猛將,身體素質出眾,作戰勇猛,善於領兵突襲。
章蟜統領的秦軍到達魏國陰晉附近,陰晉守軍也不甘示弱,他們出城與秦軍大戰一場。
兩軍對壘,秦軍有人數優勢,魏軍則裝備精良,魏武卒更是個個身懷絕技。
不過要論秦魏兩軍最大的差異,在於心理層面,魏國對秦國有著巨大的心理優勢。秦軍雖然多是慷慨激昂的勇士,但對魏軍的幾十年不勝,多少有些恐魏症。
秦軍的猛將章蟜身披銅甲,掄動鐵刀,跨戰馬左馳右突,舞動如飛,奮力搏殺。有什麼比一個大將身先士卒更能鼓舞士氣呢,秦軍將士見堂堂庶長如此,哪個還不力戰到底。(這時候還沒有軍功爵位制,秦軍作戰的積極性不算太高)
這場戰爭秦軍憑藉絕對的人數優勢和主將的生猛取勝,魏軍敗退之後,躲在陰晉城內不再出戰,龍賈則坐鎮少梁,令所有城邑的守軍堅守不出。
陰晉的小規模戰爭,讓魏國河西太守龍賈和秦獻公都悟出了一些道理。
龍賈從這次交戰中得出秦國軍力不可小覷的結論,魏軍最佳的防禦方式就是據城堅守,料想秦軍辦法也不多。
秦獻公則感受到魏軍的強勁實力,雖然以優勢兵力迫使魏軍回城,但秦軍要收復整個河西,談何容易。
此後龍賈在魏國河西繼續高築牆廣屯糧,一副要與秦國打持久戰、防禦戰的樣子。秦獻公如果按部就班,領兵去攻打河西的城邑,恐怕事倍功半,難以達到目的。
我們決不能忽略的一點,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年,對魏國的戰略佈局瞭如指掌,在秦獻公看來,魏國的局勢大致是這樣的:
魏國在太行山以西,有河東郡、河西郡、上郡、上洛之地三郡一地。上郡和上洛之地多是山地和高原,人口稀少,除了戰略意義,兵力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河西郡,這裡的守軍約為十萬,是魏國與秦國接壤的一個郡,也應該是秦國反擊魏國的首選之地。
河東郡,是魏國都城安邑所在,人口眾多,雖然魏國已經開始遷都,但守軍超過十萬。魏國河東郡的守軍,會隨時增援河西郡,秦軍若攻打河西,必須提防河東來增援的魏軍。
河西河東以前是分屬不同的太守,如今全都納入太子魏痤的掌控範圍,調兵遣將互相支援方面得以加強。
另外魏國還有一支中央軍,用來攻城拔寨。但魏國中央軍應該更多地在太行山以東進行擴張,秦國如果能對魏國速戰速決,這支中央軍是來不及跨越太行山支援西部的。
魏國中央軍的戰鬥方向,與魏國的遷都計劃有關。此時魏國已經開始遷都到東部的大梁,在東部進行一番擴張,拓寬大梁附近的疆域,是必然的選擇。
由於趙國已經將都城從西部的晉陽遷到了東部的邯鄲,南韓從西部的平陽遷到了東部的新鄭(滅鄭國之後),魏國遷都的意願自然迫切。
遷都是個長期的過程,魏惠王即位之後,就開始了遷都的動作。魏國新都大梁是新建的城邑,魏惠王遷都的先行部隊,已經開始對魏國都城的一番打造,並進行前期物資的轉移,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完成一座戰國史上最大的城市搬遷工作。
由於魏國的中央軍幾乎全部在東部進行擴張,秦國在魏國西部要對付的,就是河西的十萬守軍,以及河東隨時可能增援的數萬大軍。
情況明瞭,以絕對軍力而言,秦軍的人數比魏軍多,但是在龍賈的防禦體系面前,即使是魏軍的兩倍兵力,也很難奪回河西。
孫子兵法早就說了,五倍以上的兵力,攻城時攻方才與守方的軍力持平。秦軍並沒有那麼多的兵力,那麼到底如何來破解龍賈的鐵桶陣呢。
洛水西岸,晴空萬里,河面上沒有一絲霧氣,秦獻公率一干大將,遙望對岸河西,魏國沿河修築的長城清楚可見,就連城牆上飄揚的魏國旗幟都是那麼顯眼。
秦獻公自言自語道:“魏人奪我河西,五十餘載矣。今魏國遷都大梁,西部空虛,正是我收復河西的好機會。”
身後一個粗獷的聲音附和道:“君上所言及是,我等老秦人皆憋足了勁,就等君上一聲令下,收復河西!”
不用回頭,秦獻公就知道這是庶長章蟜,這位猛將確實憋了很多年,前番與魏軍在陰晉一場小戰,庶長章蟜根本沒過足癮,他急迫地想大戰一場,一掃心中多年的壓抑。(因秦獻公即位後二十年不對魏國用兵)
秦獻公面向前方,問道:“章蟜,戰船造的如何了?”
章蟜高聲回答:“報君上,再有一個月,可全部造好。”
秦獻公道“再給你三個月,造同等數量的木筏!”
“喏!”章蟜叫道,秦軍要加倍規模渡河作戰,這位戰將很興奮。
不過章蟜猜錯了,秦獻公要造雙倍戰船,目的不是讓雙倍的秦軍渡河,而是要渡過兩條河:洛水和黃河。
渡過洛水,就是魏國佔領的河西。秦軍最合情合理的一個做法,就是渡過洛水去收回河西之地。
然而對魏國瞭如指掌的秦獻公,不打算這麼做,他計劃渡過洛水到達河西之後,繼續向東渡過黃河,攻擊魏國的河東!
攻擊河東!越過魏國佔領的河西攻擊河東!想法夠大膽,細細思量起來,其實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妙招。
由於魏國重兵佈防河西,又堅守不戰,秦軍難以在河西發揮。攻擊河東,表面上有被魏軍切斷歸路的可能,但秦軍有絕對的人數優勢,只要集中兵力,趕在糧草用盡之前退回秦國,並不懼怕河西的守軍切斷歸路。
圖-石門之戰
公元前364年,秦軍隆隆開動,庶長章蟜統領八萬大軍,渡過洛水和黃河,進入河東境內。
這是自春秋以來,近三百年秦軍首次進入河東,雖然河西尚未收復,也足以令所有秦軍的將士情緒高漲。
渡河之後,秦軍的目的並不是要攻城拔寨,在沒有充足的糧草和攻城裝置的情況下,攻城絕對是下下策。(即便攻克了城邑,也難以守住這些飛地)秦軍此番行動,目的就是打擊魏軍,以挫魏軍計程車氣。
秦軍進入河東之後,並沒有一路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而是沿著中條山脈向東,一路尋找可以伏擊的地點。
河東的地形,除了中部有些丘陵,幾乎是一馬平川,不適合伏擊。而南部的中條山脈,則有許多可以設伏的地點。
庶長章蟜最終選擇了在中條山中段的石門山設伏,石門山(山西運城石門山森林公園)風景秀美,誰曾想到戰國時期這裡曾經發生一場大戰,失敗一方的傷亡人數重新整理了當時的記錄。
面對秦軍的攻勢,魏國太子魏痤並沒有調動河西守軍來支援,而是發動河東守軍進行迎擊。魏痤的對策是,你打哪裡,我就用哪裡的守軍對付。
太子魏痤不調動河西守軍,也是擔心秦國還有第二支軍隊會乘虛而入,調動河東守軍去迎敵,並無明顯不當之處。
前往迎戰秦軍的河東魏軍,人數約為六萬,比秦軍的八萬略少,但魏軍中有相當數量的魏武卒,其單兵作戰能力突出,魏軍的整體軍力並不亞於秦軍。
石門大戰就這樣打響,戰前誰也沒料到,這是一場可載入戰國史冊的大戰。
魏軍坐擁主場之利,多少有些輕敵,這也難怪,魏軍多少年沒有在本土作戰了,此前多是魏軍攻入他國領土的侵略戰。
長期鎮守河東的魏軍,心態高高在上,並未把秦軍放在眼裡,何曾想到遠道而來的秦軍,會在深入魏國本土的地方設伏。
所謂驕兵必敗,在石門這裡,又印證了一次。石門伏擊戰的過程非常慘烈,章蟜將秦軍分為多個編隊,對魏軍進行層層圍困。
秦軍石門伏擊戰,將六萬魏軍全部斬首,創造了單次戰役斬首人數最多的記錄。秦軍後來一直不斷在重新整理這個記錄,奪取河西的雕陰之戰斬首八萬,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斬首三十餘萬萬,長平之戰斬首四十五萬。
石門之戰大勝,秦軍主帥章蟜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他按照戰前計劃,撤出魏國。
石門大戰是秦軍東進的一次標誌性勝利,此後秦軍東進的步伐,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
秦軍在統一的過程中,不斷重新整理著斬首的記錄:
公元前363年,石門之戰第二年,秦獻公又派庶長國攻入河西,這一次目標是河西重鎮少梁。
魏國河西太守龍賈坐鎮少梁城,他令守軍堅守不出,這場戰爭打得很艱苦,進展不大,只能算是平局收場。
此時魏國與趙國發生了領土糾紛,魏國的河東郡與趙國的太原郡相鄰,雙方就處於分界線上的領土產生了分歧。當秦軍圍攻魏國少梁的時候,魏國太子魏痤正領著另一支魏軍,在河東與趙國進行鏖戰。
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國攻打少梁的第二年,魏國打贏了魏趙戰爭,俘獲了趙國大將樂祚。
魏國在損失六萬人之後,在西線同時與秦國和趙國作戰,竟然一平一勝,可見魏軍半個多世紀累積的軍事實力,並未因石門大戰的失敗而大幅下滑。
魏國太子魏痤攜新勝趙軍之餘威,拒絕了魏惠王的賞賜,馬不停蹄領兵殺到河西,要一鼓作氣與秦軍決戰。
這一次魏痤又犯下輕敵的毛病,在未與龍賈溝通的情況下冒進,在少梁城不遠處被秦軍伏擊。為秦軍立下大功的是庶長國,秦軍不但取勝,還虜獲魏國太子魏痤,令魏惠王傷心不已。
到此時秦國東進的過程,要告一小小段落。因為一代雄主秦獻公,在這一年去世。
回覆列表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並不是七國裡面最弱的國家,自烽火戲諸侯秦兵勤王后,秦不但爵位變成伯,而且受命收回領土,所收回的領土歸秦所有,從此秦崛起!!秦位於中原西邊,是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其地緣政治卻是極其優越,怎麼說呢,秦當時的地緣政治就好像是19世紀的沙俄,後方都是落後無威脅,並且可以開荒發展的廣闊土地,只需要面對一個方向的威脅就可以了,所以,無論秦國和沙俄落後其他國家多少,他們最後都因為資源和地緣優勢崛起了!!!!!秦自春秋以來從來都不是弱國,春秋有五霸(哪五霸有分歧),其中晉文公最出名,晉也是春秋時期長期的強國,可是秦一直和晉分庭抗禮,秦穆公是一點都不輸於晉文公的存在。後來三家分晉,戰國始於此,強大的晉分裂成趙魏韓三國,能與秦相掙的只剩下楚一個對手了!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互相征伐國力持續消耗,秦偏居西邊,穩定發展,不知覺間,秦的國力已超越中原各國,秦以函谷關為依託,可攻可守,不斷擊敗接壤的南韓,趙國,楚國,這樣一來六國慌了,急忙組成六國聯軍阻擊秦國,秦國是給六國擊敗退兵了,可是六國卻於函谷關外徘徊不敢再進一步,可見秦國的強大!!之後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政令通行,獎罰分明,鼓勵耕戰!使秦的國力更加強大,再後來呂不偉建鄭國渠,八百里秦川成沃土,有商鞅變法做軟體,有鄭國渠澆灌的八百里秦川做硬體,秦統一天下那是必然!秦從來沒有弱過,秦從來都是隻有他侵略別人沒有人能侵略他,東周列國志我看了十多遍,最大的敗仗還是秦穆公時期,百里溪的兒子孟明視出兵擊晉遇埋伏大敗,不過後來卻報了仇,擊敗強大的晉國成為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