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灰機的舒克舒克
-
2 # 氣吞萬里如猴
小國寡民的日子過得挺滋潤,誰會費勁巴拉地搞什麼大一統?華人為了抵禦東亞季風氣候帶來的旱澇頻仍,以及連帶的遊牧民族入侵,不得不結成大一統;印度人生活在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熱帶,稍加勞作就能衣食無憂,有剩餘精力還想想來世輪迴呢,誰會有閒心管那大一統的事?
-
3 # 湘西超風行者
歷史原因:從古至今,這個地方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經常被西方帝國所蹂躪,民族與種族文化已經改了許久,四分五裂的國家
宗教原因:原始宗教已經無法考證了,連盛極一時的佛教也是靠中國發揚光大的,原始佛教到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
政治原因:近代歷史中,他是唯一的完全殖民地國家,後來被西方國家動用強權政治拼接的國家,又出現了“印巴分治”事件,目前為止被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諸國
地理位置:東北部接壤中國這個歷史上和現在國際地位上的大國,並且在近代史上還發生過政治地緣衝突;西北部接壤阿富汗這個動亂之國,也使得印度把反恐和宗教衝突當作首要國策;東部接壤歷史上的仇敵(緬甸),也使得印度的公共基礎建設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教育原因:兩極分化嚴重,種族制度與民主制度相牴觸,教育機會公平原則只體現在婆羅門與西方貴族教育的之間,國民文盲率非常高,大量人才流失海外。
-
4 # 小卡妹
印度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其實印度在歷史上並沒有統一過,而且在很長時間裡,統治印度的卻是外族。
有據可考的首批入侵者是中亞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在印度創造了吠陀文化並建立了種姓制度,而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隨後,兩股勢力再次入侵印度的印度河平原一帶,路線仍然是沿著當年雅利安人的路線,將印度再次投入戰亂的深淵。一個是波斯帝國,一個是馬其頓帝國。
在抗擊外族侵略的鬥爭中,經過一系列征戰,恆河流域興起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王朝--孔雀王朝。但好景不長,很快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又先後入侵印度,其中以塞人的入侵最為全面,不僅霸佔大部分領土,還在其上建立了很多公國。大月氏人趁虛而入,侵佔印度大量領土,建立了貴霜帝國。
隨後,阿拉伯帝國又崛起,印度地區再次被阿拉伯人惦記上了,此後幾個世紀,印度地區颳起了一陣穆斯林旋風,建立起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沒有多長時間,突厥人帖木兒的後代仍然是從中亞進入印度,建立起莫臥兒帝國。莫臥兒帝國也並沒有完全統一印度,到了近代西方列強從海上抵達了印度,英華人來了之後,基本上都沒有怎麼抵抗。
有意思的是,這些外族每次入侵印度,基本上都沒遇到強烈的抵抗,給人的感覺,到了印度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但其實印度的人口我們是知道的。
按理說,這個總是被外族入侵的國家,再加上這個國家特殊的情況,骨子裡應該缺少反抗和擴張基因,獨立後安安分分的過自己小日子才對。然而,事情發展很出人意料。
但是印度自從獨立後,卻又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不僅吞併了錫金,還和周邊幾乎任何國家都打過仗,肆意吞併別國領土,侵犯他國主權。
那麼曾經多次被外族入侵的印度,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印度和越南不一樣,越南統一後也再進行擴張,但越南擴張的根本原因是骨子裡透露出來的,而且越南歷史上擴張了上千年,早已滲透進血液裡。
可印度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歷史。不過印度經過如此多民族的融合,也並不能說印度人沒有擴張的基因。
印度獨立後,不管是塊頭也好,還是人口也罷,在南亞地區都是鶴立雞群,這也給了它欺壓周邊國家的資本。除了巴基斯坦還稍微有點抵抗能力外,其餘的都是一些小國,面對印度根本不是對手。
尤其是印度人繼承了英華人的衣缽,也具有擴張的野心。對於印度來說,做一個南亞的霸主,顯然不滿足,而是要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級大國。
所以印度不僅欺負一些小國,甚至還公然入侵中國領土,這足以說明印度的目標並不在南亞。由於地緣環境的影響,面對崛起的中國,印度不可能不擔心。
所以西方世界對於印度是支援和拉攏的,這也是印度在南亞地區耀武揚威的底氣之一。
不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印度國內的矛盾巨大,畢竟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所以國內嚴重缺乏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基礎,這種強制的融合,一時還可以,但印度並沒有解決矛盾和問題,所以印度同樣需要轉移國內矛盾,對外戰爭或者製造邊界摩擦,是轉移國內矛盾最好的方式之一。
-
5 # 良人一品
對南亞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分裂的存在。儘管在文化上,南亞各區域板塊基本上都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政治上,卻一直是邦國林立、各自為政,極少數的統一,也都是曇花一現。這甚至影響到對“印度”這個名詞的釋義。當提到古印度時,它更多的是代表一個文明體系,而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直到今天,雖然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印度在政治上已然成為一個主權實體,但其內部依然紛爭不休,各邦在內政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畫地為牢,各行其是,而新德里的中央政府卻無可奈何。
這是為什麼?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印度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因為南亞次大陸的整體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且本身形狀比較規整,聚合力較強,這種情況下,政治上的大一統,應該是有實現可能的。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這種奇妙的反差,讓我們有必要以歷史為脈絡,探究一下印度無法中央集權的原因。
一、外部壓力的缺乏
從地緣格局上看,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均缺乏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中國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農耕文明長期面對塞外遊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全是沒有外來威脅。相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高不可攀,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那頭的遊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儘管古代印度會週期性的遭受中亞遊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根本威脅。而這種結果的存在,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波斯高原、兩河平原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是過於遙遠的存在。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統治也是虛弱而不穩定的,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捲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有幸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難題: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維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其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意願做大蛋糕,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裡鬥,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選擇。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大一統的本質,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所以不同地緣板塊的人群,亦會根據區域自身條件,追求本地緣板塊利益的最大化。
由於中央集權,本身就意味著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政治權力被部分剝奪,所以雙方一開始就存在衝突。尤其是大量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在集權的體制下會逐漸邊緣化。在全國一盤棋的框架下,其區域利益有可能受到限制,這當然不是他們所樂意的。在這種情況下,本部核心區的強大,就成為中央集權的必要條件:
一個強大的本部,才有力量壓制邊緣的不滿,確保中央集權的有效性;反過來,政治上的集權,又使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中國的中央集權便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長江——黃河流域的超強地緣實力,對古代中原王朝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援。這種強大,一定程度上壓過了地形的阻礙——不僅四川、雲貴、東北這類地緣結構十分獨立的區域;甚至青藏、西域這種極端邊緣的邊遠地帶,最後都被納入中國版圖。
與古代中國相似,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也同樣依賴兩條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雖然與長江、黃河流域相比,印度河、恆河流域實力較遜,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也沒有東亞大陸的體量,以此二河流域為本部核心,也足夠一統南亞了。
但現實卻和三哥開了個巨大的玩笑:印度不僅未能實現大一統,作為兩大核心之一和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最後反倒被外來者搶了去,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到現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幾千年的泱泱大國,居然混到老巢不保的份上,印度這是為什麼?
原因在於,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之間,存在著一個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
歷史上,這片地區並不是沙漠,只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和印度河流域人類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砍伐,才最終導致了沙漠的形成。而這種沙漠化,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之間形成了地緣阻斷。這種地緣關係上的退步,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無法像地緣關係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
而中亞勢力的進入,更加重了這種分裂。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由於中亞勢力為遊牧文明,軍事實力雄厚,所以儘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緣實力上不如恆河流域,但藉助外力,它足以與恆河分庭抗禮。
甚至,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後,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都發生了改變。
雖然印度文明的體量,決定了伊斯蘭文明無法將其完全取代,但在距西亞最近的印度河流域,它卻能取得相當優勢。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部分的聯絡,久而久之,這塊南亞第二大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竟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
印度河板塊的丟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縮小為只剩恆河板塊一部,元氣已然大傷;而二者的對立和衝突,又進一步消耗了恆河板塊的實力。連番損耗的結果,就是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大大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本部再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塊,政治上的中央集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三、種姓制度的桎梏
上古時代,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取得了當地的統治權。由於相對於南亞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雅利安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確保統治權,便設計出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其餘的印度黑人,則歸入犬舍、首陀羅這些低等種姓、甚至賤民。由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進入南亞,取得統治權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帶有非常明顯的種族色彩。
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便可享福”的教義,削除黑人們的反抗意思,使他們在精神上徹底奴化。
這種奴化,雖然維護了印度白人的統治,但也有嚴重的負面效果:
由於一生為奴,印度黑人對國家幾乎不存在任何認同感;同時,宗教影響力的過於強大,也削弱了世俗權力的作用(在種姓制度中,擔任祭司的婆羅門位居第一等級,主要由國王、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級)。
這兩種因素,導致由中央朝廷派來的職業官僚,完全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在當地施行管制——這與中國百姓對朝廷威儀的自然畏服,形成了鮮明對比。
只有紮根於當地,世世代代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能在日積月累的接觸中,獲得當地平民的敬畏。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一旦流官制不可行,而只能由土著的世襲貴族和祭司(也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控制地方,中央的最高權力必將被他們分割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同樣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利器。在無法擺脫種姓制度的情況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難度
過於完整的板塊結構、被肢解的地緣核心、種姓的制度牴觸,這三者結合到一起,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也就逐漸形成了。
-
6 # 農夫山泉一點田
首先,從觀念來說英國殖民南亞以前就不存在統一印度這麼個概念,何來大一統之說?對於南亞大陸上的國家來說,南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與南亞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都同樣是外國,沒有什麼我必須要統一這一片地區的國家這麼一個理念。
第二,從地理環境分析,印度有三塊較為分裂的農業區:印度河、恆河、德干高原,德干在佔了中央最好的地區,恆河、印度河,邊上又是無法攀越的高臺。中國的長江黃河淮河衝擊平原則是一大塊較為完整的農業區。所以中國得中原者得天下,印度不行。
其次,印度大陸經常被人入侵,人種更換的太頻繁,族群太多,仇恨太多太深,種姓制度階級性。
而且 種姓制度下的階層穩固+分封制度下的邦國林立,這樣能統一就是怪事了。
-
7 # 講理
我們直接進入主題,地理因素是主因
先看地圖
綠色的是平原,深顏色的是山脈和沙漠,大體上古印度是分恆河平原和印度和平原以及一些山脈(知識點:印度河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平原被山地和沙漠切割開來,天然的不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
民族宗教因素我們可以看看這張圖,宗教人口都是大聚居的,宗教認知高於國家認知,自然很難互相認可,甚至互相敵視。比如印度獨立時候甘地希望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一個國家,但是由於宗教問題沒能成功。其次印度民族也很多,有幾百個民族,而且誰都不佔多數,沒有一個主體民族,想統一根本沒戲。
地緣情況導致頻繁的外族入侵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漢朝時漢王朝跟匈奴一直征戰,匈奴打不過漢朝,被迫向西域遷徙,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擊敗,被迫西遷到中亞,就這樣大月氏就遷移到了北印度附近,成立了號稱當時四大帝國之一的貴霜王朝。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真的很好入侵啊,連阿富汗都能蹂躪印度河平原。我們再看看這張圖:雖然印度三面環山,但是興都庫什山這邊偏偏有個口方面外族入侵,口這邊就是廣袤的平原,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所以歷史上外族經常過來喝茶,比如亞力山大大帝就來過。
總結古印度難以統一也是共識了,即使今天也有分離勢力,導致國內難以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只能說沒經過革命的洗禮,不足以團結全華人民啊
-
8 # 歷史深度揭秘
印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經常把自己與中國比,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但是,當我們回看印度的歷史時,卻發現印度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建立過一個完整的大一統的國家(英國把整個印度地區佔領成殖民地,這個除外)。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歷史上印度不能成為大一統的國家呢?我覺得首先是“文化同質性”,就是印度沒有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也就沒有像中國這樣對整個國家進行書同文,車同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管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沒有形成統一,這使得長久以來印度人民並沒有大一統的理念。
印度歷史悠久,與中國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且在南亞那個位置,得天獨厚,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威脅,在這些基礎一樣的情況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都相繼出現了由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國家過渡的情況,並隨之出現了鼎盛的一統王朝,而印度始終停留在邦國的情況下,最大的統一也是隻把印度的一部分納進了國土,卻一直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其次,印度地區與非洲地區其實有著類似的原因,兩個地區都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缺少威脅。非洲本身人種體格強壯,加上非洲自然環境好,非洲黑人一直處於部落的狀態。而印度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東,西,南都是大海,北邊是中亞,而中亞作為四戰之地,本身就自顧不暇,哪有心情還來找印度麻煩。而正是這種情況,古印度地區的民族就有了大部分民族的通病:“窩裡橫”,互相提防,又缺少一個真正的英雄來把這些邦國給整合在一起,印度既沒有擴張領土動力,也沒有那個實力。
還有一點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的高層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階級,大部分人都是犬舍、首陀羅,甚至是賤民。這種制度完全禁錮了印度階層的流動,不管你有再大的本事或者才能,你只能做低賤的事情,這一現象現在依然存在。並且印度的底層人士完全沒有中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甘於被奴役,實在忍不住,就去求佛,信仰印度教。而高層自然願意看到這種情況,不對國家進行任何的改革。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約4000年前,地球上發了一次大洪水,世界各地都遭到了這次自然天災。面對這樣的災難,當時的各個文明有不同的應對方法。中國是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造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西亞的民族則是建造了一個諾亞方舟,躲到了一個安靜僻遠的地方;印度這是什麼都沒做,他們向上天祈禱。
(大禹治水成就了大一統帝國)
後來,中國由於大型工程建設需要強大的排程組織能力,就形成了政治文化發達的民族,建成了大一統的國家;西方世界因為善於遷徙尋找機會,因此成了海洋民族;印度因為文明自身的特點,他們什麼也沒做,城邦國家被摧毀了,勢力逐漸衰弱下來。
這樣過了500年,雅利安人南下,從印度的西北邊境進入到了印度腹地。印度人組織了抵抗,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擊敗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到了印度後,發現自己人數太少。為了維持統治,他們利用了印度人宗教信仰虔誠的特點,把自己包裝成天神,創造了婆羅門教。
(雅利安人創造性地發展了印度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異常發達的印度人,比起史實,他們更喜歡聽神話傳說。所以印度的很多史書,看著都像神話故事,他們把歷史事件與上古神話傳說攪和在一起,使得印度的歷史沒有可信度,也不可能起到資治的作用。所以,印度的政治經驗和智慧就很少積累下來,政治制度幾乎沒有什麼創新。
這還不算完,信奉婆羅門宗教的印度人堅信輪迴,所以,他們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描繪的是被毀滅的事實,那麼還有什麼必要去記錄呢?在印度,只有高種姓的雅利安人才具備學習文化的能力,可是他們認為歷史是記錄神的事情,如果用來記述凡人的事情,則是褻瀆神的行為。
所以,印度的考古成就很差,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記錄史實的習慣。有笑話說,因為華人總是到印度取經,所以把印度的書都給帶走了。可是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華人寫的《天竺佛國記》、《大唐西域記》這些書,印度到現在都找不到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名勝古蹟。研究印度歷史,要從中國史書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所以,印度空揹著文明古國的名頭,卻是是一個沒有歷史厚重感的民族,或者說他們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他們就這樣一輩人一輩人的過下去,將所有的期望都指望著來世。所以,印度人樂天知命,他們逆來順受,認為這都是在修行。因此他們缺少總結反省的能力,並且認為那不值得一提,也因此缺少反抗精神。印度歷史上有很多次殖民入侵都是從開伯爾隘口那裡來到南亞次大陸,印度歷史上還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勢力強大的政權,可是他們寧願把資源都浪費在修築泰姬陵上,都沒有選擇在那裡修築一個類似於長城一樣的要塞。於是,一波接一波的入侵者,從開伯爾山口來到印度河流域,利用這裡的物產與人力,繼續向恆河流域發起進攻。
(開伯爾隘口是進入印度的)
作為入侵者,雖然他們可能在軍事上更為強大,可是他們在人數上一般都不會很多。他們要想獲得穩固的統治,就需要與當地的婆羅門宗教的上層結盟,共同對居於底層的印度原住民進行統治。更多時候,他們僅僅滿足於地方上的表面臣服,採取了代理統治的方式。這樣,印度的地方勢力就儲存了相當大的獨立自主性。這樣一個鬆散的邦國,自然難以調動起足夠多的資源進行統一印度的嘗試。直到英華人最終取代了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他們也還是一樣採取了委任統治的方式,很多土邦形同獨立王國。
除了印度人因為宗教原因不具備歷史厚重的原因之外,印度的文化的複雜性也造成了印度統一的難度。以公元10世紀加茲尼王朝攻入印度帶來了伊斯蘭教為標誌,伊斯蘭教開始在印度傳播。可是與婆羅門關於種姓制度的說法相反,伊斯蘭教教義規定,凡是信教者都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兄弟的意思。這當然引起了處於印度社會底層的吠舍、甚至是不可接觸的賤民的青睞,因此他們加入伊斯蘭教的積極性就高的多。這讓婆羅門們感到無法接受,他們已經種姓隔離幾千年了。這樣,印度就形成了一個撕裂的社會,一方是統治者掌握有暴力機構,他們團結大量的底層民眾,卻沒有什麼文化和經濟能力;一方是傳統意義上印度的高種姓階層,他們有文化能力,也掌握著大量的經濟基礎。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印度爆發了持續多年的宗教衝突,直到如今,伊斯蘭教已經在南亞傳播了1000多年了,印度教人數還是比伊斯蘭教多3倍。因此,印度內部的宗教原因,也造成了內部離心勢力的增加,使得任何一個統治者都無法完全彌合這種衝突,最後就是印度的各個邦國,都沒有能力形成絕對的文化高地和向心力,無法完成一統。
(印度宗教衝突)
除了印度教之外,印度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宗教還有很多,據說有600多個各種各樣的宗教,人們的思想直到如今也是十分虔誠地信仰著宗教。如果不是英華人以現代化的行政手段,將印度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給打破,印度的這種分裂狀態,還將一直持續下去。所以,當初印度要獨立時,整個西方都不看好印度能夠維持長期的統一。而事實上,印度確實是在分裂的基礎上獨立建國。印度國大黨自然不願意巴基斯坦獨立出去,他們希望繼承的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印度帝國,可是穆斯林聯盟的領袖真納卻說:印度人對穆斯林相當客氣,甚至他們都願意與我們握手;可是當我們轉過身去,他們就會立刻洗手。
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及宗教偏見,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統一呢?在20世紀80年代,印度曾經爆發過好幾次因宗教原因引發的騷亂,要麼是穆斯林吃牛肉引起了印度教徒的不滿,要麼就是印度教徒在清真寺外大量製造噪音干擾穆斯林與真主的溝通交流,每次宗教衝突都引發了流血事件,甚至還因此搭上了英吉拉.甘地的性命。後來的印度的領導人,對於宗教和文化衝突,都會非常謹慎小心的處理。
(印度有很多高種姓美女)
所以,印度為什麼不能形成統一的國度呢?概言之,是印度宗教文化發達,造成印度歷史厚重感缺失,導致他們缺少政治文化建設,無法建立長期穩固的本土政權,並且長期遭受西北方向遊牧民族的入侵,形成了文化多元的社會。種族、宗教、文化的多樣性,是印度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國度的關鍵因素。
-
10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現在的印度非古代的印度。一些印度人仍將古印度時期的廣大領土以及傳揚四方的佛教,作為其大國的驕傲。
如果將古代印度作為標杆,印度歷史是極少大一統的。相反,波斯文化和希臘化、突厥化一直是印度歷史的重要記憶。
其實,所謂地理環境和佛教的影響,都是印度不能統一的一部分原因,但其根源在於文化的割裂。
印度文化既有達薩土著和雅利安人的鬥爭,也有波斯文化(包括安息和薩珊)、希臘文化,以及後世的阿拉伯文化。
這也是二戰後印巴分治的根源,也是印度長期不能大一統的癥結。
才疏學淺,煩請指摘!
-
11 # 良人一品
對南亞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分裂的存在。儘管在文化上,南亞各區域板塊基本上都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政治上,卻一直是邦國林立、各自為政,極少數的統一,也都是曇花一現。這甚至影響到對“印度”這個名詞的釋義。當提到古印度時,它更多的是代表一個文明體系,而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直到今天,雖然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印度在政治上已然成為一個主權實體,但其內部依然紛爭不休,各邦在內政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畫地為牢,各行其是,而新德里的中央政府卻無可奈何。
這是為什麼?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印度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因為南亞次大陸的整體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且本身形狀比較規整,聚合力較強,這種情況下,政治上的大一統,應該是有實現可能的。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這種奇妙的反差,讓我們有必要以歷史為脈絡,探究一下印度無法中央集權的原因。
一、外部壓力的缺乏
從地緣格局上看,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均缺乏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中國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農耕文明長期面對塞外遊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全是沒有外來威脅。相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高不可攀,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那頭的遊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儘管古代印度會週期性的遭受中亞遊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根本威脅。而這種結果的存在,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波斯高原、兩河平原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是過於遙遠的存在。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統治也是虛弱而不穩定的,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捲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有幸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難題: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維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其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意願做大蛋糕,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裡鬥,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選擇。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大一統的本質,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所以不同地緣板塊的人群,亦會根據區域自身條件,追求本地緣板塊利益的最大化。
由於中央集權,本身就意味著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政治權力被部分剝奪,所以雙方一開始就存在衝突。尤其是大量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在集權的體制下會逐漸邊緣化。在全國一盤棋的框架下,其區域利益有可能受到限制,這當然不是他們所樂意的。在這種情況下,本部核心區的強大,就成為中央集權的必要條件:
一個強大的本部,才有力量壓制邊緣的不滿,確保中央集權的有效性;反過來,政治上的集權,又使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中國的中央集權便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長江——黃河流域的超強地緣實力,對古代中原王朝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援。這種強大,一定程度上壓過了地形的阻礙——不僅四川、雲貴、東北這類地緣結構十分獨立的區域;甚至青藏、西域這種極端邊緣的邊遠地帶,最後都被納入中國版圖。
與古代中國相似,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也同樣依賴兩條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雖然與長江、黃河流域相比,印度河、恆河流域實力較遜,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也沒有東亞大陸的體量,以此二河流域為本部核心,也足夠一統南亞了。
但現實卻和三哥開了個巨大的玩笑:印度不僅未能實現大一統,作為兩大核心之一和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最後反倒被外來者搶了去,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到現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幾千年的泱泱大國,居然混到老巢不保的份上,印度這是為什麼?
原因在於,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之間,存在著一個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
歷史上,這片地區並不是沙漠,只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和印度河流域人類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砍伐,才最終導致了沙漠的形成。而這種沙漠化,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之間形成了地緣阻斷。這種地緣關係上的退步,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無法像地緣關係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
而中亞勢力的進入,更加重了這種分裂。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由於中亞勢力為遊牧文明,軍事實力雄厚,所以儘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緣實力上不如恆河流域,但藉助外力,它足以與恆河分庭抗禮。
甚至,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後,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都發生了改變。
雖然印度文明的體量,決定了伊斯蘭文明無法將其完全取代,但在距西亞最近的印度河流域,它卻能取得相當優勢。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部分的聯絡,久而久之,這塊南亞第二大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竟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
印度河板塊的丟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縮小為只剩恆河板塊一部,元氣已然大傷;而二者的對立和衝突,又進一步消耗了恆河板塊的實力。連番損耗的結果,就是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大大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本部再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塊,政治上的中央集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三、種姓制度的桎梏
上古時代,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取得了當地的統治權。由於相對於南亞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雅利安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確保統治權,便設計出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其餘的印度黑人,則歸入犬舍、首陀羅這些低等種姓、甚至賤民。由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進入南亞,取得統治權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帶有非常明顯的種族色彩。
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便可享福”的教義,削除黑人們的反抗意思,使他們在精神上徹底奴化。
這種奴化,雖然維護了印度白人的統治,但也有嚴重的負面效果:
由於一生為奴,印度黑人對國家幾乎不存在任何認同感;同時,宗教影響力的過於強大,也削弱了世俗權力的作用(在種姓制度中,擔任祭司的婆羅門位居第一等級,主要由國王、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級)。
這兩種因素,導致由中央朝廷派來的職業官僚,完全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在當地施行管制——這與中國百姓對朝廷威儀的自然畏服,形成了鮮明對比。
只有紮根於當地,世世代代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能在日積月累的接觸中,獲得當地平民的敬畏。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一旦流官制不可行,而只能由土著的世襲貴族和祭司(也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控制地方,中央的最高權力必將被他們分割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同樣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利器。在無法擺脫種姓制度的情況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難度
過於完整的板塊結構、被肢解的地緣核心、種姓的制度牴觸,這三者結合到一起,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也就逐漸形成了。
-
12 # 農夫山泉一點田
首先,從觀念來說英國殖民南亞以前就不存在統一印度這麼個概念,何來大一統之說?對於南亞大陸上的國家來說,南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與南亞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都同樣是外國,沒有什麼我必須要統一這一片地區的國家這麼一個理念。
第二,從地理環境分析,印度有三塊較為分裂的農業區:印度河、恆河、德干高原,德干在佔了中央最好的地區,恆河、印度河,邊上又是無法攀越的高臺。中國的長江黃河淮河衝擊平原則是一大塊較為完整的農業區。所以中國得中原者得天下,印度不行。
其次,印度大陸經常被人入侵,人種更換的太頻繁,族群太多,仇恨太多太深,種姓制度階級性。
而且 種姓制度下的階層穩固+分封制度下的邦國林立,這樣能統一就是怪事了。
-
13 # 講理
我們直接進入主題,地理因素是主因
先看地圖
綠色的是平原,深顏色的是山脈和沙漠,大體上古印度是分恆河平原和印度和平原以及一些山脈(知識點:印度河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平原被山地和沙漠切割開來,天然的不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
民族宗教因素我們可以看看這張圖,宗教人口都是大聚居的,宗教認知高於國家認知,自然很難互相認可,甚至互相敵視。比如印度獨立時候甘地希望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一個國家,但是由於宗教問題沒能成功。其次印度民族也很多,有幾百個民族,而且誰都不佔多數,沒有一個主體民族,想統一根本沒戲。
地緣情況導致頻繁的外族入侵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漢朝時漢王朝跟匈奴一直征戰,匈奴打不過漢朝,被迫向西域遷徙,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擊敗,被迫西遷到中亞,就這樣大月氏就遷移到了北印度附近,成立了號稱當時四大帝國之一的貴霜王朝。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真的很好入侵啊,連阿富汗都能蹂躪印度河平原。我們再看看這張圖:雖然印度三面環山,但是興都庫什山這邊偏偏有個口方面外族入侵,口這邊就是廣袤的平原,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所以歷史上外族經常過來喝茶,比如亞力山大大帝就來過。
總結古印度難以統一也是共識了,即使今天也有分離勢力,導致國內難以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只能說沒經過革命的洗禮,不足以團結全華人民啊
-
14 # 歷史深度揭秘
印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經常把自己與中國比,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但是,當我們回看印度的歷史時,卻發現印度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建立過一個完整的大一統的國家(英國把整個印度地區佔領成殖民地,這個除外)。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歷史上印度不能成為大一統的國家呢?我覺得首先是“文化同質性”,就是印度沒有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也就沒有像中國這樣對整個國家進行書同文,車同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管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沒有形成統一,這使得長久以來印度人民並沒有大一統的理念。
印度歷史悠久,與中國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且在南亞那個位置,得天獨厚,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威脅,在這些基礎一樣的情況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都相繼出現了由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國家過渡的情況,並隨之出現了鼎盛的一統王朝,而印度始終停留在邦國的情況下,最大的統一也是隻把印度的一部分納進了國土,卻一直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其次,印度地區與非洲地區其實有著類似的原因,兩個地區都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缺少威脅。非洲本身人種體格強壯,加上非洲自然環境好,非洲黑人一直處於部落的狀態。而印度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東,西,南都是大海,北邊是中亞,而中亞作為四戰之地,本身就自顧不暇,哪有心情還來找印度麻煩。而正是這種情況,古印度地區的民族就有了大部分民族的通病:“窩裡橫”,互相提防,又缺少一個真正的英雄來把這些邦國給整合在一起,印度既沒有擴張領土動力,也沒有那個實力。
還有一點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的高層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階級,大部分人都是犬舍、首陀羅,甚至是賤民。這種制度完全禁錮了印度階層的流動,不管你有再大的本事或者才能,你只能做低賤的事情,這一現象現在依然存在。並且印度的底層人士完全沒有中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甘於被奴役,實在忍不住,就去求佛,信仰印度教。而高層自然願意看到這種情況,不對國家進行任何的改革。
-
1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約4000年前,地球上發了一次大洪水,世界各地都遭到了這次自然天災。面對這樣的災難,當時的各個文明有不同的應對方法。中國是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造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西亞的民族則是建造了一個諾亞方舟,躲到了一個安靜僻遠的地方;印度這是什麼都沒做,他們向上天祈禱。
(大禹治水成就了大一統帝國)
後來,中國由於大型工程建設需要強大的排程組織能力,就形成了政治文化發達的民族,建成了大一統的國家;西方世界因為善於遷徙尋找機會,因此成了海洋民族;印度因為文明自身的特點,他們什麼也沒做,城邦國家被摧毀了,勢力逐漸衰弱下來。
這樣過了500年,雅利安人南下,從印度的西北邊境進入到了印度腹地。印度人組織了抵抗,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擊敗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到了印度後,發現自己人數太少。為了維持統治,他們利用了印度人宗教信仰虔誠的特點,把自己包裝成天神,創造了婆羅門教。
(雅利安人創造性地發展了印度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異常發達的印度人,比起史實,他們更喜歡聽神話傳說。所以印度的很多史書,看著都像神話故事,他們把歷史事件與上古神話傳說攪和在一起,使得印度的歷史沒有可信度,也不可能起到資治的作用。所以,印度的政治經驗和智慧就很少積累下來,政治制度幾乎沒有什麼創新。
這還不算完,信奉婆羅門宗教的印度人堅信輪迴,所以,他們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描繪的是被毀滅的事實,那麼還有什麼必要去記錄呢?在印度,只有高種姓的雅利安人才具備學習文化的能力,可是他們認為歷史是記錄神的事情,如果用來記述凡人的事情,則是褻瀆神的行為。
所以,印度的考古成就很差,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記錄史實的習慣。有笑話說,因為華人總是到印度取經,所以把印度的書都給帶走了。可是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華人寫的《天竺佛國記》、《大唐西域記》這些書,印度到現在都找不到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名勝古蹟。研究印度歷史,要從中國史書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所以,印度空揹著文明古國的名頭,卻是是一個沒有歷史厚重感的民族,或者說他們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他們就這樣一輩人一輩人的過下去,將所有的期望都指望著來世。所以,印度人樂天知命,他們逆來順受,認為這都是在修行。因此他們缺少總結反省的能力,並且認為那不值得一提,也因此缺少反抗精神。印度歷史上有很多次殖民入侵都是從開伯爾隘口那裡來到南亞次大陸,印度歷史上還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勢力強大的政權,可是他們寧願把資源都浪費在修築泰姬陵上,都沒有選擇在那裡修築一個類似於長城一樣的要塞。於是,一波接一波的入侵者,從開伯爾山口來到印度河流域,利用這裡的物產與人力,繼續向恆河流域發起進攻。
(開伯爾隘口是進入印度的)
作為入侵者,雖然他們可能在軍事上更為強大,可是他們在人數上一般都不會很多。他們要想獲得穩固的統治,就需要與當地的婆羅門宗教的上層結盟,共同對居於底層的印度原住民進行統治。更多時候,他們僅僅滿足於地方上的表面臣服,採取了代理統治的方式。這樣,印度的地方勢力就儲存了相當大的獨立自主性。這樣一個鬆散的邦國,自然難以調動起足夠多的資源進行統一印度的嘗試。直到英華人最終取代了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他們也還是一樣採取了委任統治的方式,很多土邦形同獨立王國。
除了印度人因為宗教原因不具備歷史厚重的原因之外,印度的文化的複雜性也造成了印度統一的難度。以公元10世紀加茲尼王朝攻入印度帶來了伊斯蘭教為標誌,伊斯蘭教開始在印度傳播。可是與婆羅門關於種姓制度的說法相反,伊斯蘭教教義規定,凡是信教者都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兄弟的意思。這當然引起了處於印度社會底層的吠舍、甚至是不可接觸的賤民的青睞,因此他們加入伊斯蘭教的積極性就高的多。這讓婆羅門們感到無法接受,他們已經種姓隔離幾千年了。這樣,印度就形成了一個撕裂的社會,一方是統治者掌握有暴力機構,他們團結大量的底層民眾,卻沒有什麼文化和經濟能力;一方是傳統意義上印度的高種姓階層,他們有文化能力,也掌握著大量的經濟基礎。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印度爆發了持續多年的宗教衝突,直到如今,伊斯蘭教已經在南亞傳播了1000多年了,印度教人數還是比伊斯蘭教多3倍。因此,印度內部的宗教原因,也造成了內部離心勢力的增加,使得任何一個統治者都無法完全彌合這種衝突,最後就是印度的各個邦國,都沒有能力形成絕對的文化高地和向心力,無法完成一統。
(印度宗教衝突)
除了印度教之外,印度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宗教還有很多,據說有600多個各種各樣的宗教,人們的思想直到如今也是十分虔誠地信仰著宗教。如果不是英華人以現代化的行政手段,將印度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給打破,印度的這種分裂狀態,還將一直持續下去。所以,當初印度要獨立時,整個西方都不看好印度能夠維持長期的統一。而事實上,印度確實是在分裂的基礎上獨立建國。印度國大黨自然不願意巴基斯坦獨立出去,他們希望繼承的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印度帝國,可是穆斯林聯盟的領袖真納卻說:印度人對穆斯林相當客氣,甚至他們都願意與我們握手;可是當我們轉過身去,他們就會立刻洗手。
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及宗教偏見,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統一呢?在20世紀80年代,印度曾經爆發過好幾次因宗教原因引發的騷亂,要麼是穆斯林吃牛肉引起了印度教徒的不滿,要麼就是印度教徒在清真寺外大量製造噪音干擾穆斯林與真主的溝通交流,每次宗教衝突都引發了流血事件,甚至還因此搭上了英吉拉.甘地的性命。後來的印度的領導人,對於宗教和文化衝突,都會非常謹慎小心的處理。
(印度有很多高種姓美女)
所以,印度為什麼不能形成統一的國度呢?概言之,是印度宗教文化發達,造成印度歷史厚重感缺失,導致他們缺少政治文化建設,無法建立長期穩固的本土政權,並且長期遭受西北方向遊牧民族的入侵,形成了文化多元的社會。種族、宗教、文化的多樣性,是印度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國度的關鍵因素。
-
16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現在的印度非古代的印度。一些印度人仍將古印度時期的廣大領土以及傳揚四方的佛教,作為其大國的驕傲。
如果將古代印度作為標杆,印度歷史是極少大一統的。相反,波斯文化和希臘化、突厥化一直是印度歷史的重要記憶。
其實,所謂地理環境和佛教的影響,都是印度不能統一的一部分原因,但其根源在於文化的割裂。
印度文化既有達薩土著和雅利安人的鬥爭,也有波斯文化(包括安息和薩珊)、希臘文化,以及後世的阿拉伯文化。
這也是二戰後印巴分治的根源,也是印度長期不能大一統的癥結。
才疏學淺,煩請指摘!
回覆列表
印度整個國家活的比較糾結,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歷史上屢次被外族侵佔;
原本是佛教發源地,但是本土佛教又是被伊斯蘭滅掉,反而在中國發揚光大;
曾經有過幾次興盛王朝,但又沒有做到高度內部整合,統治範圍越往南部越弱,國家認同南北差異大;
外族侵略導致上層更換不斷,但在下層沒有文化和精神一脈傳承,相反崇拜各種各樣的神佛,導致整個國家種族碎片化,凝聚力弱;
歷史上印度一直就是這樣在自己的國土上過著客人般的生活,也沒有高度的統一意識,直到英華人的到來。
英屬印度作為地理上的概念,不但包括如今的印度,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等。英國侵佔印度這片土地的時候,不是直面一個統一的大國,還不如滿清末期,猶如民國軍閥混戰的狀態,各佔一塊,所以英華人一塊一塊吃下去很順利,很高興就完全佔領統一了這塊富饒的土地,被稱為英國女王CROWN上的明珠。
幾百年來,英國依靠印度這頭奶牛,吃的是腦滿肥腸,雖然時不時由於壓榨太狠,有點底層的抗爭,基本上由於較好的勾結了上層,給予了較好的利益合作和英國式的教育文化洗腦,統治還是比較穩定的,直到二戰後實力一落千丈,帝國千滄百孔,而此時國際上反對殖民統治,獨立自主的風氣風起雲湧。
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行為粗暴,按宗教信仰不同獨立後的印巴分治初期經歷了死傷慘重的混亂。不過,泥赫魯時期是印度發展的高光時期,上層得到西方的認可,旁邊的中國還在國共內戰,印度也在這個間隙平推了國內一些不服管的封建小領主,形式上統一繼承了英國的旗幟,自以為可以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於是對內以國大黨整合實力,對外開搞不結盟運動,希望在美蘇兩大集團外樹立大國形象,直到邊境戰爭被中國打斷脊樑骨。
不得不說,如果按照泥赫魯的搞法,在當時四不管的國際良好局面下,加強內部凝聚力,統一稅收官員體系,建立印度統一國家的意識形態,還是可以開啟國家發展的道路的,猶如秦始皇對中國起的作用和價值。但是,印度人以為自己真的繼承了大英帝國的實力,而中國還是滿清民國時期那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於是有了那次摧枯拉朽的一邊倒戰爭。
這次戰爭打的印度一下失去了所有的建國後的自豪和精神。中央沒威信了,對內的整合進行不下去了,民族主義者大力支援加強軍事實力,印度國家開支向軍費傾斜,發展經濟的力量就削弱了;對外的不結盟運動也消停了,對蘇對美都勾勾搭搭上,越來越猥瑣發育。
而一邊的巴基斯坦看新中國這麼能打,實力可靠,馬上湊上了和中印開始三國演義。印度的國際局勢馬上更加險惡了……得了,加軍費吧,一邊防中國,一邊防巴基斯坦,更怕兩家對對胡。這樣的局面一直耗著,雖然有對巴基斯坦的幾次軍事勝利,但是戰術的勝利解決不了戰略的缺失。
蘇聯解體後的印度發展至今,雖然成為有核國家,經濟也在服務業,資訊產業等發展不錯,奈何還是被稱為是一億人的精英加十二億人的貧民的國家。比如種姓制度還存在,土地沒有得到分配,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各種教派矛盾還越來越激烈,年輕人太多但就業難,三大產業發展無法平衡,可以說總理莫迪雖然一直想學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但是往往做著就有心無力。
現在印度希望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但是又與中國關係不好,最近還在邊境搞對抗;希望統一意識形態,用印度教為主體性,但國內包括伊斯蘭教的反彈很快很嚴重,國際國內都負面影響大;
中國一帶一路國策,印度也是和日本最反對的,現在中巴經濟走廊,和中緬經濟走廊都進展執行良好,印度成為了空白地帶,啥好都逮不著。所以這種局面下印度要靠自己本土力量完成國家的發展大計,還要面臨和國內保守派或者說買辦階級的對抗和鬥爭,道路很崎嶇啊!祝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