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觀
-
2 # 毒舌DC
溫斯頓.丘吉爾,一個二戰期間縱橫捭闔的英國鐵血首相政治莽夫。當二戰硝煙逐漸消散,處在廢墟殘垣的英華人民真正期待的是一個能夠救贖大英帝國的政府領袖,而非一個發表"鐵幕演說"煽動戰爭、仇視蘇聯的頑固政治家。當丘吉爾的競爭對手~英國工黨丟擲的要將大不列顛王國建成一個民主、繁榮、和平的社會民主主義的英國,重振大不列顛的輝煌時。畢竟,英華人民選擇一個會打仗打勝仗打完仗的過氣政治人物比一個能治理英國經濟更靠譜,所以,選民很快就作出了選擇。45年初英國下院的選舉丘吉爾慘敗,具有社會主義情節的工黨領袖艾德禮當選戰後首任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參加了在蘇聯雅爾塔舉行的主宰世界新格局,敦促日本儘快投降會晤。丘吉爾的歷史責任由此結束,但由他提出的鐵幕沉沉冷戰思想開始影響整個戰後世界。:
-
3 # 笨叔李牧人150813868
所有的解答都忘了交代這次選舉的時間 我認為這個時間很重要 如果這次選舉是在45年或者46年 丘吉爾的落選說明英華人忘恩負義 而如果選舉是在46年以後 時隔兩年以上 說明丘吉爾確實讓英華人民失望了
-
4 # 嘉哥64
二戰後,整個英國元氣大傷,從大國情懷轉為小國小民,英國的皇帝貴族想收縮,而丘吉爾是一個強硬主戰派,事事都耍爭,怕他搞事,就把他踹踢下去了。
好多歷史磚家都說英國收縮保守放棄殖民地統治是一個愚蠢失敗做法,但到現在七十三年後看,也沒什麼大錯,世界現在都是以講英語為主流的英美加澳新的英聯幫文化話語權大,文化最主流先進,武力最強,英國文化令人尊祟,值得很多國家學習,總之,人類各個國.家互通互補所長所短,地球人類才會更好生活繁殖下去。
-
5 # 史海明志
戰爭是一回事,建設又是另一回事。好比炸燬一座大橋只需放好炸藥包分分鐘搞定,不需要工程師同樣可以,文盲也行。但建一座大橋,從勘探地質結構到施工論證、從優選設計到工程預算、從材料選購到施工招標、從土石方投料到施工安全無一不牽涉到科學、嚴謹、安全、經濟方方面面。
-
6 # 青年史學家
丘吉爾是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曾經與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並稱為“二戰三巨頭”,在英國最困難的時刻,丘吉爾當選為首相,但是就在他滿懷希望,以為能夠順利連任的時候,丘吉爾以及他所領導的工黨卻輸掉了1945年的大選,英國1945年大選也成為現代英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節點性的事件。
1945年的大選是在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後舉行的,在此之前的內閣是一個戰時聯合內閣,閣員不僅來自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還來自於工黨和自由黨,1945年5月,工黨提出應該結束戰時內閣,重新舉行議會選舉,丘吉爾同意了工黨的請求,所以在不久之後就舉行了議會選舉。當時輿論普遍認為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會獲得勝利,丘吉爾也滿心以為保守黨一定會獲得勝利。但是選舉的結果卻出人意料,保守黨輸掉了選舉,丘吉爾自然也就不會再成為首相。
而在大選的過程中,丘吉爾錯誤的選戰策略也導致了保守黨喪失了很多選民的支援。丘吉爾在選舉的過程中把精力集中在了攻擊對手上,甚至一度說過如果工黨獲勝,那麼英國將會處於蓋世太保的統治之下類似的話。而工黨在戰爭期間曾經是聯合內閣的重要組成部分,丘吉爾這樣講肯定是不得體的,而且會讓許多中間選民倒向工黨。
選民們對於保守黨的厭倦也是由來已久的,戰前保守黨所主張的綏靖政策引起了很多英國選民的反感。而且保守黨在英國長期執政,有一種老大黨的形象,所以在1945年的選舉中,選民們就把對保守黨的不滿透過選票的方式給發洩出來了。所以,最終丘吉爾在沒有做好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輸掉了選舉。
-
7 # 史之策
搞得好經濟的首相不是好將軍!
Δ丘吉爾
二戰結束以後,丘吉爾似乎成為了英國最偉大的功臣。率領著英國抵禦了德國的一次次入侵,最後還取得戰爭的勝利。然而戰後的第一次大選,丘吉爾並沒有在眾望所歸下繼續擔任首相,很意外的落選了。
其實對於丘吉爾的落選並不也別驚訝,正如丘吉爾他自己失敗後所說:雖然英華人民忘恩負義,但是也是一群理智的人。我可能適合帶領他們抵禦入侵,並不適合戰後經濟的重建。
Δ配圖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蝕,英華人民飽受了空襲、飢餓、死亡的威脅,戰後只想過一個安穩的日子。丘吉爾無法忍受英國從日不落帝國轉變為二流國家,他希望英華人民付出更多。但是英華人民已經受夠了,他們希望的是更多的食品、住房保障。
丘吉爾並沒有想如何戰後重建經濟,反而跟隨著美國大搞“鐵幕演說”。然而當年追隨英國的國家,英國與他們已經離心離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拋棄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中,又扔下了法國於不顧。
Δ三巨頭
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丘吉爾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威望。再也不是當初人們眼中的紳士,而是一個背信棄義、不守盟約的小人。在國內的聲望一落千丈,自然沒有人願意支援他。
-
8 # 咬文嚼字林先生123
丘吉爾的上臺主要是英國國內對於綏靖政策怨聲載道,英國需要一位堅定抗戰的領導人帶領英國民眾進行反擊德國的戰爭。丘吉爾上臺後,迅速改變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以積極的姿態加入盟國。在二戰勝利結束後,英國又需要的是和平建設,這是完成了歷史使命的丘吉爾也就適時需要下臺了。個人認為,丘吉爾下臺是英國民主的勝利,時刻體現了人民的夙願。丘吉爾本人為英國所做出的卓越的歷史功績是不會被英國民眾所忘記的。
-
9 # 桃太郎16
首先,政治要服務於國際國內形勢。
其次,丘吉爾在特殊時期上任本來就是為了救急,屬於救火隊長的角色,這也決定了在緊急形勢解除後,他必然下臺。
最後,丘吉爾個人性格不容於眾議員,也是導致他下臺的原因
-
10 # 南渡北歸650
經過幾年的戰爭、服役、犧牲、轟炸、陣亡通知、配給、飢餓,人民已經疲倦了。人們看著飽受蹂躪的家園感到無所適從,而丘吉爾的競選綱領還是意識形態的,還要人民繼續努力,指出英國的義務和職責所在。但是人民已經厭倦了。所以被趕下臺來
-
11 # 水泥學業
丘吉爾是保守派黨員,他在二戰中到處演說,團結美國,援助蘇聯,倡議建立聯合國。積極對抗法西斯。對二戰的勝利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戰時的領袖未必適合戰後的重建,在戰後,工黨領袖艾德禮適時提出國營經濟化,福利國家等等討好選民歡心的措施。而丘吉爾的保守黨在措施鮮有建樹,對比之下,艾德禮就被選票送上首相寶座。
而且戰前英國還是世界主導國家之一,戰後迅速被美蘇邊緣化了,當然這不能怪丘吉爾,但選民對粗魯的丘吉爾也有點審美疲勞了。換個首相試試成為了當時大多人的共識。
-
12 # 寒江閣一道人
有人總認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總是忘恩負義的,所以丘吉爾會下臺也再自然不過。這句話不過是一句自嘲之言了。事實上,丘吉爾下臺有他更深層的原因。
有人認為,思想家弗里德里希 馮 哈耶克的理論被丘吉爾在演講中加以運用,所以導致了他的敗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哈耶克是一個跟凱恩斯唱反調的人,而且他有德意志的血統,所以這自然讓當時的英國選民大為不滿。因為戰爭期間,納粹的轟炸讓他們受盡了磨難。這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再看第二種解釋。
戰爭結束後,丘吉爾一味鼓吹蘇聯的威脅,而且漠視社會福利的提升等政策措施,所以大部分選民寧願把選票投向他的對手工黨,因為工黨是主張增加社會福利的,這對於英國選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因此,丘吉爾會敗選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筆者認為,丘吉爾的敗選還是敗在了民意上,而戰後的民意,顯然是指向對和平的渴求與生活水準的提升的。
參考文獻:溫斯頓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山東畫報出版社
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回覆列表
丘吉爾是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領導英華人粉碎了納粹德國吞併英國的企圖。丘吉爾在英國有非常高的威望。BBC曾經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華人”的調查,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華人。
打敗德國後丘吉爾的威望如日中天,為何還會在首相大選中落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打天下的人不一定適合治天下。
二戰時德國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空中轟炸,切斷英國的物資供應。那段時期一塊黃油和幾個麵包是一個普通英國家庭一週的伙食。戰後的英華人肯定不想繼續這種狀態,由生存的需求轉向了生活的要求。1942年英國經濟學家根據對英國民眾的調查,發表了《貝弗裡齊報告》,提出了英國戰後重建、社會保障和建設福利國家的要求。《貝弗裡齊報告》向英國民眾描繪了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社會,受到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英國民眾的熱烈歡迎。
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忽略了國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想在國際上爭霸,繼續維持“日不落”帝國的大國形象。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率先挑起了冷戰,與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蘇聯為敵,讓歐洲關係一度緊張。英華人民在與德國開戰後一根弦一直崩到現在,再崩下去就要斷了。
二戰後各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丘吉爾逆勢而為之,對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死不放手。而這樣做又得消耗國內的物資去維持英國在殖民地的統治。比起做大國公民的榮譽感,此時的英華人民更願意填飽自己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