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丘位元區
漢武帝送妹妹嫁給匈奴單于,公主問太后:日後雙方交戰,我應該幫丈夫,還是幫哥哥?
太后說:你幫誰都對,也都錯。你的內心都難受的。
-
3 # 吉林省律師陳維國
父親犯罪,兒女是舉報還是包庇都不合適。關鍵要看父親犯了什麼罪,如果是重大犯罪,則應先勸說父親自首,如果父親不想自首,兒女可以用電話的方式通知辦案機關,這種做法也視為自首。對於比較輕微的犯罪,應該與家人共同做我去殺人工作,勸其自首。因為,犯罪較輕,可以多勸幾次,如果 怎麼勸父親都不自首的話,可以用電話通知公安機關,迫使父親自首。
-
4 # jin金英
如果你的父親犯了罪,你是應該包庇還是應該舉報?答,若是我的父親犯了國法,觸犯法律,我的做法舉報,不包庇罪惡。我的答案是應該舉報是對的,不應包庇罪惡。愛父母,報達父母養育之恩,孝敬父母是己,自己對父母的愛孝是捨己救人的大愛!願為父母捨棄一切,甚至我的生命,我對父母的愛,孝,就是報達父母養育恩,在我來說,為父母負出盡孝心才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花我的錢給父母買吃的穿的,我內心湧出喜樂幸福滿了我面容,如同春天開的花,內心美,高興,快樂幸福滿滿。愛父母要影響父母,發現知道父母犯罪了要勸父母悔改,或是投案自首,只要不是涉及人命案就行,若是涉及到了命案,那就是在也沒有機會負出盡孝心了,心痛,思心裂肺的心面對。
-
5 # 平凡149045776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注有最標準的答案,冠冕堂皇的口號誰都可以喊,但用實際行動把這道題答對!真的很糾結,也很難……
-
6 # 散戶俱樂部
莊子講是非,孔子講孝道,我們現代人要講法律。
莊子講是非是非常正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是非放在第一位,我們做人做事首先要考慮是非,站在莊子的角度看問題,我們就應該舉報父親的犯罪。
孔子的孝道也是非常正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孝道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站在孔子立場上,父親犯罪我們作為兒子的應該代替父親接受懲罰,以此作為兒女的孝道。
現在是現代社會了,社會進步了,而如今的孝道和是非,都已經用法律的方式公佈實施了。遵紀守法就是是,違法亂紀就是非,就連贍養老人的孝道也用法律給予了保障。
如果發生在現代社會,父親犯罪了兒子知道了,最正確的辦法就是規勸父親中止犯罪,並要投案自首爭取寬大處理。
-
7 # 隆光1
孝有“小孝”有“大孝”,小孝就是人們常說的“百善孝為先”“忠孝不能兩全”,這是基本的常人都能做到的,因為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會能熱愛任何人? 而大孝則不太容易理解和接收了。從佛教上講從”我孝我父母“然後“天下父母都是我父母”。“忠道孝道是一不是二“,都統一在一個“道”裡頭,所以從古到今沒聽說精忠報國的人沒有孝心……如果你不去保家衛國,不去為國為民,不去付出,不去為社會貢獻,不去遵守法律道徳,那就不是孝,因為父母最終會很難過的!所以你父犯罪了你舉報並不等於你不孝!……
-
8 # 好玩的國學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但是問題中的論述有漏洞。莊子是不講是非的,相反,他提出的齊物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社會中的富貴、榮辱、是非等,都是一樣的,莊子正是藉助齊物論,來表達他齊物我、齊是非,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逍遙境界。
但是題主還提到了孔子的孝道,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把時代背景放在孔子和孟子的時代,來探討這個問題。
實質上,父親犯罪要不要舉報的問題,孔子和孟子都遇到過。
論語中記載說: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一直崇尚和提倡君子精神,而提倡君子精神的孔子,為何還要批評那個舉報了父親的人呢?孔子還說,真正的正直是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孔子難道沒有一點法律精神嗎?
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孟子,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孟子有個弟子叫桃應,頭腦靈活敏捷,經常會出一些難題給老師。有一天桃應就問了孟子一個二律背反的問題:
他問孟子,舜成了天下的君主,又是大孝子,那麼如果他父親犯了罪,舜應該怎麼辦。
桃應問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要是瞽瞍殺了人,應該怎麼辦?”
孟子說:“逮捕他就是了。”
桃應說:“那麼舜不阻止嗎?”
孟子說:“舜怎麼能阻止呢?逮捕他是有法律根據的。”
桃應又問:“那舜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舜把拋棄天下之位當成拋棄破鞋子一樣。他會偷偷揹著父親逃跑,沿海邊住下,終生開心,快樂得忘掉天下。”
孔子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值得肯定。孔子這種觀點,後來演變為儒家的親親相隱,即直系親屬違法適當包庇隱瞞可以不追究。這由此帶來三個問題:孔子為什麼贊成父子互隱?父子互隱是不是會造成社會不公正?父子互隱和大義滅親到底誰更符合現代精神?
而在孟子看來,舜既不會破壞法治而赦免父親,更不會破壞人倫把父親抓起來。在親情面前權力不過是過眼煙雲而已。他會放棄天下帶著父親逃走,過無憂無慮的日子。
孔子和孟子的回答,看似沒有法治精神,其實這涉及到法律中的親情相隱的問題。
孔子是儒家哲學的創始人,而儒家哲學的理論起點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愛人的基礎又是具有血緣關係的親親之愛。這種親親之愛就是孝,而孝又是中國社會和政治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說,親親之愛是一切愛的起源,它維持了社會的秩序。
而孔子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充滿仁愛、講求人倫,才能真正的促使人們樂於為善、恥於為惡,才能形成一個自律、內省的人文氛圍,從而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維護親情的父子相隱的意義要遠大於法律。
孔子不願意看到,為了維護法律,父親舉報兒子,兒子舉報父親,徹底打亂了父子之間的倫理與親情關係,這樣的風氣如果蔓延到社會上,那麼社會就會陷入懷疑、冷漠、爭鬥甚至是互相殘殺的地步,因此,孔子認為,按照血緣關係而進行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才是直道而行。
亞聖孟子基本上也持有這種觀點。孟子認為,這種“親親相隱”的思想,從性善論的邏輯上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提倡社會的和諧、家庭的和睦與內心的平和,假如舜大義滅親殺了瞽叟的話,這固然在法律上無可厚非,但這損害了儒家的“仁”、“孝’的核心原則;假如舜利用權力赦免了瞽叟,這又損害了儒家的“義”。因此,在親情和權勢面前,孟子認為舜肯定會放棄天下的王位,帶著父親躲起來,圓滿解決道德兩難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建立法律其實還是為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法律的基礎還是人性。如果一種法律目的是摧毀人性的話,那麼這個法律就是惡法。所以,親親相隱的原則,在中國的漢代就正式成為法律,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事實上,在以法治精神治國的西方國家,同樣有親親相隱的原則。美、法、德、日、韓等國的現行刑事訴訟法也都明確規定近親屬有拒絕作證的權利。容許特定近親不舉證、不作證的法律。
-
9 # 錦月細雨
莊子對,儒家歷來是自私自利的,也是自私自利毒文化的傳播者,有人說華人自私,那我們華人這自私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儒家文化,親情相隱,為尊者諱,以孝伺尊,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毒思想,為親情為尊者藏汙納垢,達成自己的自私自利的目的。
-
10 # 楊朱學派
如果父親犯罪,該舉報,還是該隱瞞呢?
對此。儒家與法家的觀點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儒家提倡親親互隱。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而法家則主張告奸。鼓勵檢舉揭發骨肉至親犯罪。
西方法治思想奠基人孟德斯鳩,繼承了2000千年前孔子的思想。主張親親互隱。
今天歐美髮達國家在司法實踐中,舉證至親犯罪的證據無效。這是為了預防人性泯滅。儒家的這一思想,被髮達國家付諸實踐。
2012年,全華人民代表大會透過決議:免除了公民舉證至親犯罪的義務。公民有權力拒絕司法機關要求其舉證親人犯罪的權力。
這是儒家思想的迴歸。也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中國歷史上只有三個時期鼓勵告奸:秦始皇、漢武帝、六十年前。這三個時期,人性泯滅,華夏文明倒退至低估。
鼓勵告奸的法家無疑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毀滅法家思想最有效的辦法,是把法家經典《商君書》和《韓非子》寫入教科書。
-
11 # 蠟筆需要小辛陪伴1
那是親爹,小事俺抗,大事那也不能讓他抗。小時候他替你遮風擋雨,大了就是讓你出賣的?別說的那麼大義凜然!大義滅親?那是腦殘才幹的事,我是幹不出來!國太大,照顧不過來!家太小,少一個人就會不舒服!!!我愛我家,我愛我爸!
-
12 # 心是天心v無
犯罪的事實已經成立,做為兒女選擇隱瞞還是舉報,就看你處於什麼位置,你說你處於法官的位置,肯定是不能隱瞞了,我處於個平民位置我可以選擇隱瞞,這是人之常情。當然處於犯罪途中,你要勸諫,一切可以制止他犯罪的手段都可以用,但還是不行,你就只能讓國家來管理了
-
13 # 種花家的兔士兵
如果不是犯的大奸大惡之最,就順其自然吧。所謂“大奸大惡”我個人認為,是已經對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或者八種刑罰重罪,我應該會帶著他到公安機關去自首的。
回覆列表
我是堅持糾錯的,有錯就得罰,自律是自由的根基,沒有自律的自由必致混亂!
私性物慾是器世界之道德,大師聖人是入世警世者,亦被私性物慾迷障,程度低而已!凡聖不二,即緣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