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曉汐
-
2 # 美伢Mya
古代的喪禮一般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喪禮、葬禮、服喪,在喪禮這部分的時候,死者臨終之前,要將其抬到正廳的床上,頭朝東,然後換上新衣,在死者臨時之前還要在口鼻之間放一塊新棉花,棉花不動時,就表示氣已斷絕,然後把死者抬到另一個床上,再蓋上新被子,把珠玉等放入口中,這還只是喪禮的一部分。
在古代還有一些現在看來比較特殊的喪葬習俗,比如“瓦罐墳”,“瓦罐墳”就是地下挖出墓穴,只留一個出入口,形似瓦罐,在唐朝以前一些地區,由於生產力不足,為了節省食糧,朝廷就下令把滿了六十歲的老人送進瓦罐墳,比如母親滿了60歲,兒子就會把親孃關進墳裡,然後每送一頓飯後就砌一塊磚,直到墳口堵死,老人就會在裡面死去。
“瓦罐墳”這種喪葬習俗形成的原因很多,不過現在看來是沒有道德和人性的。在古代的還有一種喪葬習俗叫“寄死窯”,就是在山壁上或灌木叢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來寄放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老人就在裡面直到死亡,在川、陝、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發現了大批古代“寄死窯”,都是古代安排老人後事用的。
現在看來“寄死窯”是沒有人性的、沒有道德的,但是在很久遠以前的古代,人類知識經驗少,生產能力低下,原始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需要非常艱苦的努力,保證自身生存才能保證族群延續,人們往往“顧生不顧死”,所以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就去了“寄死窯”,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行為並不是沒有道德、沒有人性的。
“寄死窯”、“瓦罐墳”等喪葬習俗是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古代一些地區的喪葬習俗,形成的原因都是由於生產能力不足等原因,由於社會的發展,這些喪葬習俗已經消失了,如今尊老、養老、愛老才是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文化標準,孝敬老人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傳統美德。
針對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風俗習慣的差別很大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