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運河陶山
-
2 # 華中小隱
中國地勢為三級階梯式,東低西高,故中國的主要河流幾乎全都流向東方。北邊的黃河注入渤海,南邊的長江匯進東海。淮河、海河、錢塘江亦如是。江河有舟楫之利,東西運輸藉大江大河即可實現。但南北交通只有用車馬和驛道。為了解決南北更便利的水路交通,戰國時就開始挖掘南北向的運河,可實現南北物資交流,互通有無。史書裡稱運河為槽運或槽渡。
隋煬帝時開京杭大運河,實際上是將先前已有的各短小運河連通、取直、拓寬。由是,在中國東部出現了一條南北走向,綿延3千多里長的人工大河。時東南太湖一帶,為糧食主產地。《隋書》雲:太湖熟,天下足。南方稻米可籍舟船運河直抵北方,以供朝廷和軍隊度用。
京杭大運河縱向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其處地勢,海拔懸殊不大,北京海拔43.5米,杭州海拔19米,20來米水位差,3千里流域長,運河之水可不急不緩,順勢流動,成舟楫之利。連線貫通的五大水系之地,皆為中下游水流平緩之所,直接連通即可,不須費事勞神。
京杭大運河至今尚存,依然可行舟船。只是而今公路鐵路網路交通運輸更加快捷高效,運河只能行千噸以下小船,反而被冷落了,其灌溉功能尤存,利在千秋。
大運河是如何跨越長江、黃河的?古代的先民用智慧讓江河交匯,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船工摸索出一套,讓船隻順利通行不同水域流向江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隋唐運河基礎上,經過元、明、清三代持續不斷改進、完善,最後形成了今天可稱為世界奇觀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其歷史上穿越的地形和水域特徵,可分為閘河段、湖區段、天然河段、河運交匯段。它必須解決船隊如何翻山越嶺、如何解決航運水源、如何實現水量的合理分配與調節、如何實現運河與黃河、淮河的三河交匯並安全穿越(包括如何穿越長江)等世界性的難題。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複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
節點1與節點2: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
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裡運河向南流;
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運河與黃河交匯處 京杭運河興於元明清時期,彼時黃河自南宋以來南徙經蘭考、民權、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安、漣水縣,由江蘇省濱海入黃海,(即現黃河故道),以此延續近700年直到1855年北襲奪大清河入海。當時京杭運河與黃河交匯處為江蘇省淮安市。京杭運河在清口(今江蘇省淮陰市西)與黃河、淮河相交,是三條河流治理的重點。由於黃河的逐步淤積抬高,造成淮河水排洩困難,黃河水位高時還要倒灌運河和洪澤湖,造成清口過船困難,也使裡運河經常受淮水經洪澤湖排洩泛溢的危害。為此,在高郵以下的裡運河東堤上修建多座歸海壩,在邵伯以下修多條歸江水道和相應的歸江壩,排洩淮水歸海歸江,裡運河成為淮河的行水排洪河道。道光年間,船隻過清口更加困難。因為黃高運低,為縮小黃運之間的水頭差,而採取彎道,故有“三灣頂一壩 ”之說,今淮陰西南的一段運河,與黃河之間就變成“之”字形彎道。同時在淮安與馬頭鎮之間不斷開鑿引河,以人力、畜力牽挽,漕船才能出閘過黃。
不幸的是1855年黃河改道,由江蘇雲梯關入海變為山東利津入海,截斷了京杭運河山東段。為了打通山東段運河,就在黃河穿運處築壩設閘,“借黃濟運”。不久黃河又在鄭州決口,氾濫於淮北大平原,山東黃河斷流,無水可借,大運河漕運再次受到打擊。目前,大運河在山東的東平湖至位山間與黃河交匯。黃河以北的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黃河以南的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運河與長江交匯處 大運河在江北的入江口在揚州附近的六圩,在江南的入江口在鎮江附近的諫壁。不過,兩河交匯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十”字形,從北岸匯入長江的運河水,沿江向東走一段後,拐彎進入諫壁運河河道,這才繼續向南奔向蘇州、浙江等地。
所以從諫壁的位置向北望,或從六圩的位置向南望,東西向的長江與南北向的大運河形成了巨大的“T”字形
運河呈一定夾角過長江,實際上是人類才智和大自然的選擇,運河水從江北匯入長江後,藉助江水向東流動的力量,順勢進入江南的大運河,為航船“助力”。 長江與大運河水位不同,所以需要船閘來調節水位,保證船隻順利通行。
總之京杭運河是我古代先民智慧的成果,千百年來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