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代宗快死了,也沒兒子,而英宗也是知道這個情報的。代宗死了大臣首先會擁戴當過皇帝的英宗,完全可以和平繼位。 結果自己政變自己的皇位,惹個篡位的嫌疑,還殺了于謙(自己也不想殺),背了個殺忠臣的罵名。豈不是多此一舉?
16
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認為奪門之變是多此一舉是明英宗後來的看法,這個看法的產生是基於英宗復位後協理國政的重臣李賢的觀點。

    (明英宗)

    (李賢,明代名臣,亦稱李南陽、李文達)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英宗)與賢語及奪門功,賢對曰:“迎駕則可,奪門二字豈可傳示後世?陛下順天應人以復大位,門何必奪?且內府門寧當奪耶?當時亦有以此事邀臣者,臣辭不與。”上驚問故,賢對曰:“景帝不起,群臣自當表請陛下復位,此名正言順無可疑者,何止奪門?”

    《明史李賢傳》也記錄了類似的話,認為如果依照名正言順的迎駕復位,則“此輩(指石亨、曹吉祥等)又安得邀升賞?招權納賄安自起?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止有殺戮黜降之事,致幹天象?《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謂此也。”

    因為英宗如果不舉行所謂“奪門之變”也能復位,所以“奪門之變”是石、曹等人以英宗作為賭注進行的政治投機,所以“奪門之變”是多此一舉,這個說法似乎言之成理。

    (奪門之變相關劇照)

    特別是英宗後來在孫太后這裡發現襄王朱瞻墡寫給景帝(明代宗)的兩封信和襄國金符,信中內容是勸景帝尊禮“上皇”(明英宗),無忘恭順,而所謂“金符”是召藩王入覲所專用的憑證,金符在太后這裡,那麼自然沒有所謂召襄王世子入繼大統的事情——英宗奪門的理由以及於謙的罪名自然不能成立,更加說明奪門之變是多此一舉。

    可是仔細考察則未必如此。

    景帝病重將死,而且沒有兒子,但這就意味一定是英宗復位嗎?其實不然,因為當時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立英宗的兒子沂王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英宗復辟後改名見深)為皇帝。

    王直、胡濙、于謙等曾經集會商議立儲(是為景帝立儲),推舉三元及第的商輅起早奏疏,其中的警句是: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明宣宗(宣德帝)兩子,長子為英宗,刺字為景帝,景帝無子,但可以立英宗之子,這符合統緒即立宣宗章皇帝子孫。

    但是這樣一來,對景帝是補過,對英宗則同樣也是雞飛蛋打,兒子當皇帝和自己當皇帝當然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從這個意義上,奪門之變對英宗來說,絕非多此一舉。

    另外,英宗在南宮特別是最後三年,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從他的心理出發,只要塵埃沒有落定,他就沒有基本的安全感,李賢和後世史家從事後出發推論他沒有必要政變,對於當時的英宗的決策來說,其實沒有參考意義。

  • 2 # hao33合親1斤兵

    不算。因為當時情況複雜多變,必須謹慎保守行事!

    一、英宗有幾個大劣勢:

    1、被俘虜過,且俘虜時表現不太好!這可是奇恥大辱,朝臣或皇族集團完全有可能越過他,找其他皇族當皇帝。2、重用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皇帝需負主責。這一點,皇族集團肯定不會隨便放過他。

    3、當政時地老賬肯定都被翻出,此時是真落水狗,沒有翻牌機會。特別是正直大臣當政時期。

    4、有私心大臣聯絡其政變,不幹也得幹!不幹,私心大臣隨時會將其賣掉,那時性命堪憂。而且是可能地唯一最低風險機會,為何不幹?

    5、皇權交替時期極其危險。一旦英宗大意,其他皇族發動政變,那時,第一個結束滴怕就是英宗及其後代。起碼,永不見天日了!

    因此,英宗肯定會發動政變。

  • 3 # 宋安之

    明英宗奪門之變不算多此一舉。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1457年),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成功的政變,病重的代宗被廢為郕王后,不久病死。

    以現存的史料記載,于謙欲迎立藩王進京即帝位是被誣陷的,只是為了殺他師出有名罷了,于謙之死在於土木堡之變後他力主立當時的監國郕王朱祁鈺為帝,于謙是一代完人,一生只為社稷著想,清名留世,也不會投機什麼。

    代宗朱祁鈺當時病重,正當壯年,他以為自己會好起來,所以沒有立下繼承人是誰,他是英宗復辟後不久而死,這一點值得人深思,不一定是病死或許是被害死,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事情走向或許有三個大概方向。

    一、正當壯年的景泰帝身體好轉,若干年後死時再立繼承人,但是絕不會是讓英宗重新坐天下亦或自己的侄子英宗的兒子廢太子沂王即位,因為這父子兩個隨便那個即位後一定會對他清算的,人死後的諡號廟號入葬規格很重要的。

    二、景泰帝病重猝死,沒有立下繼承人,朝野應該分為兩派,一派是擁立過景泰帝或者是景泰帝提拔的大臣肯定不會讓英宗父子兩個其中一個再入承大統,因為他們不管那個上去,都要清算這些大臣,另一派是以不得志的大臣為主,想透過這次機會當從龍之臣,政治投機一把,獲取利益,擁英宗復辟,兩派對立,就看那方更快更狠了,景泰系或許會很快找一位藩王即位,欲復辟大臣也可能很快迎立明英宗復辟。

    三、景泰帝病重,本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想法,人事不省之際,于謙這位最大的功臣應該會讓其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太子,于謙與其他大臣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一代完人,不貪圖榮華富貴,社稷為重,所以這樣做很正常,在於謙的努力下,時年十歲的朱見深即位,這時英宗地位更尷尬,景泰帝時他復辟也算師出有名,親兒子即位以後,復辟就有一些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操作好了,兒子讓位復辟也罷,如果有心懷不軌的大臣蠱惑朱見深不放權就很麻煩了,畢竟,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最高權利面前,親情又算得了什麼。

    以史為鏡,根據史料,根據人心,貼近現實來分析,明英宗的奪門之變不是多此一舉。

  • 4 # 明明的意思

    感覺前面幾位都沒有說到問題的關鍵。奪門之變對於英宗是不是多此一舉根本沒關係,因為整個行動他只是作為吉祥物一樣的存在,他連表露自己想法的機會都沒有。同樣的道理,明末東林黨憑藉兩次擁立大功把持朝堂,可是真的需要他們多此一舉玩移宮嗎?無非一幫陰謀家挾天子令諸侯的把戲而已。

    沒有朱祁鎮的出現,那幫人有什麼理由去奪門?不奪門怎麼把于謙一夥趕下臺騰出位置來?

  • 5 # 是阿維啊

    明英宗朱祁鎮可以說是一位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少年登基寵信宦官王振,“土木堡之變”被敵人俘虜,在異國他鄉呆了很長時間,回到明朝卻被自己的弟弟軟禁在南宮,最後這位絕望的帝王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他藉著這次政變重新踏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多年以後卻發現這是“畫蛇添足”的舉動而已。

    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奪門之變的背景是當時明代宗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了,有一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蠱惑朱祁鎮武裝奪取政權,這個前提必須是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繼承不了皇位。可是如果你好好的分析了當時的環境你就會發現,皇位只能由朱祁鎮一家繼承。

    首先朱祁鈺的兒子在朱祁鈺駕崩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所以當時眾望所歸的皇太子是朱祁鎮的兒子,即使朱祁鈺沒有冊立他為太子,滿朝文武也將其視為儲君的不二人選,將來一旦朱祁鈺走了,皇位自然是朱祁鎮兒子的,而他的兒子當時才十歲,所以皇位最終還是朱祁鎮的。

    此外當時惹得朱祁鎮最擔心的還是傳言朱祁鈺將會把皇位傳給外地的藩王,可是這最後被證明是子虛烏有的,是那些為了使朱祁鎮武裝奪權的人用來“恐嚇”朱祁鎮的。既然連這一條都不存在了,那麼請問一旦朱祁鈺去世,誰還能繼承皇位呢?當然是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了。

  • 6 # 五味社

    代宗無子,部分大臣擁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憲宗,部分大臣主張迎回英宗,不論如何,即便憲宗即位,按照他的為人,一定會還政英宗。而奪門之變,只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趕在他人先,藉此爭寵上位之舉。

    名臣,英宗後來的託孤大臣李賢,對奪門之變有過這樣一段話:

    “迎駕則可,‘奪門’二字豈可示後?況景泰不諱,陛下宜復位,天命人心無有不順,文武群臣誰不願請,何必奪門?且內府之門,其可奪?‘奪’之一字,尤非順。幸賴陛下洪福,得成其事。假使景泰左右先知此事,亨輩何足惜,不審置陛下於何地!”

    由此可見,英宗復辟名正言順,何來奪門。既然是正當之事,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有什麼理由可以將此事作為邀功的理由。

    另外,代宗無子,病重之時,大臣請立太子,他不聽。他不能立朱見深為太子,又不願意立英宗的其他兒子,與英宗的叔叔襄王,正當他權衡不下時,奪門之變發生,當他知道英宗復辟的訊息,默預設可了這件事。

    在英宗諸兒子中,大臣擁立的自然是英宗的長子朱見深,不僅是嫡長子繼承,更是代宗即位時,就曾有約定“隔代指定繼承人”,代宗即位,朱見深為太子。

    即便是朱見深做了皇帝,但他為人寬厚,想必會還政於英宗

  • 7 # 歷史有妖氣

    當然不是多此一舉。

    《明史英宗後紀》記錄奪門之變,不過寥寥數語:“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以兵迎帝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

    然而,其中的玄機卻在文字之外。

    有的人認為奪門之變多此一舉的主要理由是景帝當時已經病重,一旦駕崩,膝下無子,皇位自然還給了“太上皇”也就是英宗。

    然而,那可未必!

    景帝可以在嚥氣之前口吐聖旨,隨便傳位給哪個藩王即位,如果景帝的身體再康復幾天,還可以過繼哪個近支藩王的兒子當皇子,名正言順地傳位於他,怎麼也輪不到英宗。

    甚至,景帝可以傳位給英宗的兒子朱見深,英宗還是繼續做傀儡太上皇。

    這些可能發生的結局,當然不是英宗願意看到的。

    所以,他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孤注一擲,因為一旦做過皇帝,嘗過九五之尊的滋味,便很難放棄,寧可用生命一搏。

    清朝的史官評價英宗弟弟景帝的時候,也提到了奪門,“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其中為英宗開解說是“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其實真實的歷史,很可能是英宗在南內自己策劃的。

    英宗自己也知道奪門、復辟、殺害於謙都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做了兩件事。

    一件事是釋放了建文帝的幼子,一件事是廢除殉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克斯油耗大概有多少,價效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