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簫雨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毛澤東說:儲存自己,消滅敵人。強調的都是主客觀之間的關係。鐵一般的定律。如人的內心容量成為一種強大能量的轉換。即使全世界與你為敵,你也不會被打敗!願聞月月友高論。

  • 2 # 漠上風

    圖中的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出處《留侯論.蘇軾》 ——縱觀古今,此類人事浩如牛毛,如日之東昇,月之恆逝,生生不息,息息往復,每分每秒都在不同行業、不同程度上演著。可是,方今中國,畢竟不同於封建時期,奉行的是人生自我做主、人民安居樂業;倡導的也是人人平等、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就是互相看不順眼,也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哪來那麼多拔劍之仇、暴戾之氣?更有甚者,竟楞就看不慣男人寫美文,大言不慚說那是“華而不實”的“脂粉氣十足”,是“變性變態”,是“狂蜂浪蝶式的媚俗”……聯絡到圖中話,聯絡到現實社會,聯絡到網路江湖,再聯絡到“矜名不若逃名趣”的網路現實存在,誰不是為求個賞心悅目、精神開釋?誰不想尋找到一方心靈的淨土,從而讓心靈得到慰藉、昇華,最終使靈魂有所皈依……不喜歡他(她)的文字、做派,你大可選擇無視,大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啊!何必要冷嘲熱諷、惡言相向、非要別人以你為中心、向你看齊?並極盡所能的把一個男人的粗俗狹隘演繹到極致?難道男人就應該不修邊幅摳臭腳,就應該放屁打嗝、放刁任性,就應該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只有這樣,才算得真性情、真男子?你誰啊?!哎……人的智識,人的涵養啊!——我真為你捉急。此刻,我再也不想多言……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高尚風雅的人,還是多事卑劣的蟲,全看個人修為和造化了。多謝白白美意!心領了……

  • 3 # 司浩中

    張良論智,固然是高。村夫拙見:未必盡然。小不忍則亂大謀這話應分地方講事別。忍是……現時有句流行語叫:與時俱進。某公說他要與時俱進,看他那個自豪感,真不忍心潑他涼水。但又不能不講實際話。村夫認為:與時俱進這句話是先進群體向後進群體的鼓舞、鞭策,也是一個要求。領導幹部、社會賢達及科學界教育界等高智商界的大匠們要是也這樣的話,……我們決不做與時俱進的懦夫,我們要走在人類前列!留侯論在今天參考作用不甚很大。村夫智弱,敬請廣大網友評正。致謝!

  • 4 # 文學與文化

    《留侯論》包含了什麼智慧,要回答這麼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留侯論》是什麼。

    《留侯論》是蘇軾為制科考試準備的一篇文章。

    什麼是制科呢?與制科相對的就是常科,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科舉考試。

    與常科不同,制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親自試策。已經當官的,平民百姓都可以參加,只要選中,一般都是直接授予官職。

    蘇軾正是要參加這樣一場制科,在備考期間,寫下了這篇議論文。

    “留侯”指的就是漢代張良。張良,字子房,是劉邦爭奪天下的首席智囊,漢朝建立後,被封為留侯。劉邦贊他“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

    文中提到,世傳張良之所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皆因一位神秘老人的授書。老人為了考驗張良,讓張良為他撿鞋、穿鞋,最後給了他一本《太公兵法》。

    張良的一生固然跌宕起伏,功績不凡,但蘇軾《留侯論》卻不是對張良一生功過的評價,是集一點而發起議論的。

    蘇軾認為,張良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在於“能忍”。文章開篇提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蘇軾還從多個方面來論述“忍”的重要性。從張良個人來講,他就經歷了一個從不能忍到能忍的過程。

    張良家族五世輔佐南韓,韓被秦滅後,張良心中不忿,想要報仇,於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果,反遭險境,皆因年少氣盛,不能忍耐。

    後在上圯(yí)遇見老人,能夠忍受老人的數次發難,“忍耐力”已經有所提升。

    其後,張良輔佐劉邦避項羽之鋒芒,尋機反擊,終成霸業,這時他的忍耐力已經到達很高的境界。

    同時蘇軾還列舉了眾多的正例、反例,如荊軻刺秦、鄭伯逆楚、勾踐困吳等事例,以此說明,“忍小忿而就大謀”才會取得成功,反之則失敗。

    整篇文章立意新穎,觀點獨特,歷來被人所稱道。

    怎麼樣看待這種“忍”呢?

    我想這跟個人閱歷、性格、年齡、性別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人年少的的時候確實是血氣方剛,眼睛裡容不了沙子,看到不順眼、不順心、不忿的事情會奮起反抗。而經過社會的打磨,人確實會更加圓滑,做事情會三思而行,不會因為一點點不滿意就抓耳撓腮、草率從事。

    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膽汁質的人容易行事魯莽,因小事而發脾氣,這樣的人讓他像韓信一樣忍受胯下之辱,估計比殺了他還難受。

    但是,粘液質的人則善於忍讓、剋制。性格使然,這樣的人能像勾踐一樣臥薪嚐膽,為了達到目標,忍耐力超常。

    到底要不要忍讓,我感覺還是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對方觸及到你的底線,大可不必卑躬屈膝,膽小怕事。

    但是如果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為此而吃一點苦,受一點氣也是對自我的磨練。

    對此,我就十分佩服銷售員,能夠忍受陌生人的白眼,大寫的服。總之,事來了不怕事,但不會無故惹事,活的獨立、瀟灑、自尊一些。

  • 5 # 揮弓探賾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是漢高祖劉邦,曾總結過自己能在秦末風雲激盪的群雄爭霸中,得到天下的主要原因。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用他獨特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其詩詞作品,有趣、有智、有愛、有豁達的靈魂。

    《定風波》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其作品風格的轉折點,更像是他走出心靈困境的政治宣言。而此後的《赤壁懷古》等作品也確實讓世人看到了瀟灑、豁達、風流的蘇軾當下,正值大力宣揚和踐行人文的高潮期。從蘇軾的詩文以及經歷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擺脫了狹隘的物質生存考慮,有著追求真理、承擔社會責任並具備理想主義精神的有趣的靈魂。這是蘇軾對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評價。張良從搞刺殺(博浪沙僱傭大力士刺殺秦始皇)到運籌帷幄(張良進履黃石公),完成了從匹夫之勇到大智大勇的轉變。

    張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謀士之一。投奔劉邦後,運籌帷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鴻門宴助劉邦脫身,獻計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為劉邦奠定漢朝的幾百年基業,立下了不世之功。宋人真德秀說: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其人品在伊呂間,而學則有王伯之雜;其才如管仲,而氣象高遠則過之;其漢而下,惟諸葛孔明略相伯仲。

    張良,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後遇道家高人黃石公授書,勤修道法,得道昇仙。劉邦親自評定出了漢初三傑,為三傑排定了次序,如此定位張良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作用,劉邦提到張良時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使用了敬稱。有人問,陳平當為西漢第一謀臣,劉邦稱帝后為啥不提陳平?不可否認的是,陳平確為大漢開國功臣、重要謀士。項羽說陳平有才無德,張良是陽謀,陳平這樣陰謀的人搬不上臺面。

    司馬遷曾經說他看到過張良的畫像,貌如美女,令他大為意外。殊不知,張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樣縝密。看來那句俗話說得好,男人女相,富貴之本。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6 # 隨手談詩

    《留侯論》包含的智慧蘇東坡在第一段就已經說完了,就是忍。

    《留侯論》只講了一個字:忍。

    什麼叫忍呢,蘇軾在開頭就說了: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過人之節,就是勝過常人的節操、度量。

    然後舉了兩個小例子,說有勇無謀的人遇到屁大點事就要砍人,而有智慧的人,遇到別人的侮辱,也不會驚慌憤怒,這是因為: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意思是他們有遠大的志向,不屑與鍵盤俠嘴炮。

    接著通過幾個例子,細說了能忍(有度量)的人才能成大事。

    圯橋授書

    這個故事是說張良逃亡的時候,在橋上遇到一個老頭。

    這老頭子各種羞辱張良,一會兒讓他撿鞋,撿了又讓他給自己穿上。

    老頭覺得孺子可教,就約張良5天后相見。可是張良每次去,老頭都先到了,如此反覆幾次,張良乾脆半夜就去等著,終於比老頭先到。

    老頭非常欣慰,送了他一本書。

    這個老頭就是黃石公,這本書就是《素書》,張良憑著這本書學來的知識,幫助劉邦贏得了天下。

    蘇軾總結道:

    且其意不在書。

    其意不在書,而在考驗張良的度量。面對老頭的刁難,有度量包容。最終才得到了黃石公的指點。

    那麼,黃石公為什麼要考驗張良?

    蘇東坡又說了張良刺秦王的事,說這個選擇是下下策,能活下來純屬僥倖。

    張良本來有過人的才能,卻不深謀遠慮,偏要選擇行刺這種下策,不懂得生命的寶貴。

    又舉了在楚莊王要打鄭國時,鄭襄公裸露身體、牽羊迎接莊王。

    莊王說你能這麼謙卑,委屈自己,保護國家,我不打你了。

    又舉了越王勾踐在吳國當奴僕,臥薪嚐膽,最終報仇的故事。

    得出的結論是: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有心報仇,卻沒有忍辱負重的度量,那是匹夫之勇。

    黃石公為張良的匹夫之勇感到惋惜,認為張良雖有才,卻無量,所以才用對付僕人的方法(撿鞋、穿鞋)來折其銳氣,使他能忍小怨而成就大謀。

    度量成就留侯之千秋功業

    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能忍,他雖然百戰百勝,但遇到屁大點事就要打,消耗了實力。

    劉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能忍,避開項羽的鋒芒,儲存自己的實力,等敵人疲敝,給予致命一擊。

    然而就連劉邦,在韓信要稱王的時候,也怒不可遏,要不是張良在,他可能就跟韓信幹起來了。

    司馬遷說,我以為張良一定長得魁梧奇偉,哪曾想他長得這麼俊俏,這長相真是和他的度量不相稱啊。

    張良之所以能成為張良,大概就是這種外柔內剛成就的吧。

    總分總結構說明忍的重要性

    總:先總說成功者必備的品質,要忍常人之所不能忍。

    分:以黃石公考驗張良為主,在透過鄭、越兩國王忍辱的故事,說明忍的重要性。

    總:最後回到張良本身,因為能忍,才能透過遠謀輔助劉邦成就大事,也成就自己。

    所以你看,整篇文章都在說忍,都在說度量。

    就像我答題、寫文章,偶爾也會遇到噴子跟下面罵我,我如果不忍下來,跟他對罵,就會影響我答題的質量和數量。

    我何必跟他們計較呢,隨手舉報不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武磊放到現在的曼城戰術體系中,踢一個邊鋒,進球數能否超過兩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