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辰奕

    並沒有你想想中的那麼穩定,當然了,大型天體確實相對更穩定一些,但誤差肯定是有的,否則地球上的時針也不會隔幾年就要調一下。而體積越小的天體就越不穩定,像小行星的軌道甚至就很難預測,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說在未來某某年,某顆小行星有x%的機率撞擊地球,這就是因為小型天體的執行不穩定導致的難以預測

  • 2 # 章彥博

    兩者的穩定都是相對的,如果說人造衛星的穩定時間在五年左右,那行星的軌道穩定時間大約就在幾十億到幾百億年的量級——遠遠超過了我們能夠觀測的地步。

    人造衛星之所以軌道會發生變化,是因為其所處的環境並不是全然的真空(事實上地球也不是),所以會受到一定的阻力,雖然很小,但是日積月累,時間久了,就需要發動機進行調整。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就是地球所遇到的氣體密度與人造衛星所遇到的氣體密度相似(實際上,地球所遇到氣體的密度,遠遠小於人造衛星的,但透過這一種「縮放」的思想方法,可以簡化計算。)

    那麼每一秒鐘,地球與人造衛星都會損失能量。已有的動能正比於其質量,以及速度的平方。而損失的能量,則正比於橫截面——這是兩者巨大差異的根源。

    因為橫截面增長的時候,質量並不是正比於橫截面積,而是會相對增加的,即:

    這樣,能量增加的速度要遠遠高於阻力增加的速度,而地球的截面積有遠遠高於衛星,它所受的相對阻力,便要遠遠小於衛星。大致算來,大約有:

    再考慮地球速度的差異,這個阻力差異將會更大。

    同時,不要忘了,這裡給地球的阻力,是假設它們都處在相同密度的氣體中,實際上,地球所處環境的氣體密度,要遠遠小於衛星所處的環境,所以這個差異會更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沒有觀測到地球軌道發生變化的原因。

  • 3 # 趙世傑1984

    其實是錯覺,簡單來說就是太陽地球是1.5億公里,地月是38萬公里,這個尺度太大了,每年縮小即使是幾百米(當然實際沒那麼多)也不顯,需要很久才能產生明顯變化。

    而人造衛星一來半徑小,最大的也就幾百公里,變化量即使有10幾米(當然也沒那麼誇張)每天就非常明顯了,上海和夏威夷每年靠近2-3釐米,但是距離太遠,變化率小,不容易感覺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清官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