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看待蘇聯政府寧可讓人民捱餓,也要發展軍備的政策?
8
回覆列表
  • 1 # 我就是王1

    蘇聯怎麼能說是不堪呢!蘇聯是一個超級大國,兩極世界中的一極,核武器數量遠超美國的超級存在,只不過呢,蘇聯的政府前幾任都是文盲,政府管理,行政架構存在問題,蘇聯在八十年代社會福利是相當不錯的,蘇聯解體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輿論就大肆宣揚,蘇聯如何不好,如何黑暗,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其實吧,在某些方面,西方做的還不如蘇聯。

  • 2 # 青山白雲吾周旋

    二戰以後,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幅員遼闊,人民安居樂業,重工業和尖端科技發達,人民受教育程度很高,斯大林過世後新的領導人赫魯曉夫希望和西方改善關係,卻被逼宮下臺。繼任的領導人繼續冷戰思維和大國沙文主義,,把七成以上的國家資源投入到軍工領域,數十年人民生活未見明顯改善,和西方差距巨大。最後由於十年阿富汗戰爭 ,成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現在的俄羅斯也並未找到重新振興國家的出路,二十多年來繼續不斷地衰落,並不是一個強人普京就可以扭轉乾坤。

  • 3 # 心經88514111

    蘇聯真的如您所說,是當時世界地域和人口,以及軍事和工業技術大國,是社會主義聯盟的奠基者和領導者,如果不是蘇幾任當權者的權力之爭,喪失了建黨的最初目標,一味的發展軍事及內部鬥爭,沒有很好的理解及利用美國及西方的價值觀,才致使最後的轟然倒塌,但蘇聯當時的實際力量及價值是真實的;所以美國的霸權主義讓世界各國軍備競爭,也暴露出其自私殘暴的夲質,攻城侵國欺壓反對者,支援齷齪流匪惡徒,讓世界成為真正的火藥桶,不是美國滅亡就是世界滅亡!

  • 4 # 吡吡怪

    現在我們能獲知的關於蘇聯的資訊,要麼是來

    自中國,要麼是來自西方,這兩個促使了蘇聯的解體,也是蘇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死敵,甚至其中中國都與其爆發了正面衝突。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覺得中國和西方兩者會替蘇聯說好話嗎,甚至極力抹黑,篡改,都在所不惜。

    包括現在的俄羅斯政府,也是當年修正主義的既得利益集團,大財閥。可以說"成王敗寇"。總之實際上蘇聯一定會比印象中的好多 。

  • 5 # 烏龜比兔子好

    蘇聯是一個包括現在的烏克蘭,哈薩克等十幾個國家都屬於它的廣大地區國家。軍事如航母,核潛艇,核武器等先進且強大,是世界上超級2強(與美國)。只不過後來給美國搞太空競賽,軍備競賽拖垮了,經濟也出現了嚴重問題,欠了很多債務。國家面臨崩潰,人民生活負擔越來越重,意識形態也出現了問題。蘇聯是一個偉大的,但管理教條落後的大國。後來不得不解體了。

  • 6 # 第五玥璋

    謝謝!一句話:“俄國熊”兩度崛起、兩度衰落。俄羅斯帝國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擴張,而莫斯科公國則吞併了最早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人的邦聯城堡)。公元882年於歐洲第涅伯河中上游一帶出現的一個新興的封建國家。從伊凡四世、瓦西里三世,伊凡四世稱為“沙皇”、彼得大帝,到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無時無刻不在擴張領土,逐漸從歐洲配角成為歐洲主角。新興勢力必然要與老勢力產生矛盾,於是只能用戰爭來解決。結果形成了第一次崛起,擊敗歐洲常勝將軍拿破崙;日俄戰爭失敗後,沙俄一蹶不振,終於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跌落深淵;二戰勝利使俄國新沙皇崛起,成為兩極對壘的主角,70年後,由於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前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由於前任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片面追求重工業和軍工業,造成輕工業和農業遲滯不前甚至蕭條,使前蘇聯的經濟結構徹底破產,東歐動亂,蘇聯解體,大國再次衰落。而今,普京總統勉勵維持自己大國形象,終究今不如昔,經濟增長點只能靠能源和軍工,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當中漸漸落伍,用不了十年,俄國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 7 # 永恆的桃花源

    蘇聯的原稱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以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其他十幾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同組成,前後歷經69年。

    蘇聯曾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國土面積2240平方公里,2億9000萬人口。二戰期間為戰勝法西斯德國做出了巨大犧牲,也為中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形成了以美蘇為主的兩大陣營,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兩大陣營長期冷戰。蘇聯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驕傲,工業,軍事,科技,文化,體育等很發達,後來由於野心膨脹,大力發展軍備,走擴張主義道路,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10年的戰爭,在國際上不得民心,國內民族矛盾激化,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失敗,使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一夜之間解體。蘇聯的解體和隨後的東歐劇變,震驚了整個世界,也標誌了兩大陣營長期冷戰的結束。

    蘇聯離我們遠去二十多年了,蘇聯的最大不幸就是搞意識形態掛帥和推行霸權主義。蘇聯的垮臺,外部因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打壓和破壞,內部因素是搞霸權擴張和政策的失誤,最終拖垮了蘇聯。

    蘇聯的解體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重大損失。

  • 8 # 平平安安28695

    蘇聯解體里根總統是功臣,因此美國少了一個最大威脅,但普京又使俄羅斯強大起來,格魯基亞問題烏克蘭問題使美國在經濟上對俄羅斯制裁,但在軍事上不敢輕舉忘動。

  • 9 # 香堂風子

    蘇聯是科技大國、軍事大國、領土大國、人口大國、政治大國、經濟大國、工業大國、資源大國、世界超級大國。

    1.蘇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一眾加盟共和國組成。二戰期間斯大林又吞併了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家,最終形成了蘇聯解體前的領土規模。蘇聯國土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比兩個美國還要大,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有2.86億人口,也是世界人口大國。蘇聯1991年的GDP是7575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3萬億美元。蘇聯1991年的人均GDP是3787美元,約合現在的15148美元。蘇聯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蘇聯也是資源大國,蘇聯巨大的國土面積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黃金、鑽石等資源儲量都排在世界前列。蘇聯的資源儲量佔世界所有自然資源總量的30%以上。

    2.蘇聯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在國際上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蘇聯還是科技大國,蘇聯在航空航天、軍工產業、機械製造、化學工業等方面,擁有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蘇聯曾經制造的暴風雪號太空梭,1988年11月15日升空,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經過47分鐘進入離地球250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兩圈後安全返回地球。蘇聯1988年建造生產的安-225運輸機,起飛重量達到了640噸、機艙最大載重250噸、機頂最大載重200噸、飛機長84米、寬8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重、尺寸最大的飛機,這款飛機創造了很多世界紀錄,至今也沒有任何國家生產的飛機可以打破這項記錄。

    3.蘇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國家,蘇聯擁有550萬軍隊、53000輛主戰坦克、63000輛裝甲車、11000架各種軍用飛機、七艘航空母艦(不如美國的航母先進)、600艘主力作戰艦艇、27000枚核彈頭,擁有毀滅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能力。其中蘇聯製造的“撒旦”彈道導彈,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大,威力最強大的多彈頭核導彈;假如用一枚“撒旦”導彈攻擊英國,那麼英國將會瞬間被毀滅。蘇聯也是工業大國,例如1970年代蘇聯一年可以生產3000輛坦克、5000輛裝甲車、400枚周際核導彈、5萬枚地對空導彈、2000架各種軍用飛機、100艘潛艇和作戰艦艇。因此蘇聯是世界上存在過的非常強大的國家,1991年12月25日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正式宣佈蘇聯解體。

  • 10 # 懶惰的讀書客

    蘇聯,又稱蘇維埃共和主義聯盟,這個曾經屹立世界民族林,強大,而又壯闊,於1922年成立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共和國國家組合合併而成得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是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中國得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得幫助。

    蘇聯的成立,也是經過十分慘烈得鬥爭得,共經歷9位領導人,因為之前得斯大林根本體系弊端和高度的集權,與後幾任領導的錯誤方向,和美國的軍備競爭,導致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體,俄羅斯領導人普京曾說:“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對於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民來講,它是一場真正的悲劇。”

    蘇聯真正出現糧食危機是在冷戰,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可謂是蘇聯可以算得上是絕對驕傲的時候,上個世紀70年代,蘇聯的國內政局穩定,對外美蘇爭霸也不落下風,但在這繁榮的背後,蘇聯其實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受到罕見的連續異常氣候影響,蘇聯農業情形及其不好,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蘇聯的農業產量嚴重減產,使一糧產大國,搖身變成了糧食進口大國,農作物機器每年的報廢量竟然和生產數額等同,農作機器的使用率差,報廢嚴重,勞動力缺少,多數的勞動力都在軍事工廠加工工作,城市的人口增長率達不到當時蘇聯工業農業等經濟部門的發展需要,百姓的平時口糧大多來源於進口,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據到時的學者計算蘇聯用於軍事的經濟就有五分之一還要多,

    蘇聯的盲目對美競爭,嚴重的拖垮了蘇聯的原本經濟體系,過於追求所謂的世界霸主,忘記本國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最起碼的溫飽問題無法解決,還怎麼與他國競爭。

  • 11 # 湮滅達人

    回答你這問題,需要分兩部分看待,第一,蘇聯之所以強大是許多原因構成的,但是強大的集體並不是說強大的單個記憶,說的簡單點,國家富裕老百姓窮苦,像日本,德國,美國就是典型的國家不是太富裕,但是老百姓很富裕,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單個的利益集合起來就比較強大,許多人必須犧牲自己的利益,但是這樣在戰爭時期有用的,在和平時期,社會的基本矛盾轉移,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了,你還是天天搞軍事,那犧牲的個人利益人們就不願意了,這就是蘇聯看似強大,其實空虛的根本原因,就說關係人民的基本,經濟和社會。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是個啥呢這就像一個團體,所有人的利益都要犧牲到團體利益之下,比如,你有點錢你想買只雞吃,那不行,別的人沒有錢吃,那你就的無償的把你的錢貢獻出來,讓我們買雞蛋,買個小籠子,想辦法把雞蛋孵成雞,這樣,我們就都有雞肉吃了,這就是簡單的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集中所有力量讓這個團體活下去,其他的利益都不重要,這樣,蘇聯就開始工業化,怎麼工業化呢,簡單,黨需要啥你就生產啥,國家需要啥你就生產啥,政府需要啥你就需要啥,你個人需要啥就別bb,忍著,所以,國家把農民的糧食強行低價收購,然後拿去換歐美的技術,然後建設工廠,生產飛機,坦克,大炮,生產這些就能保住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就被無情的剝奪。在戰爭年代人們為了活下去,為了抵抗侵略者,必須團結必須犧牲。但是在和平年代,人們更看重的個人的生活,幸福,每每都要為國家利益去犧牲個人利益那長久之下,人們就會非常反感。

  • 12 # 使用者實話

    蘇聯是人類走向幸福的明燈。可惜政權落到沙文主文斯大林機會主義赫魯嘵夫等壞人手中,從而世界缺少少維護和平的堡壘。瘋狂了美帝國及其走狗!從止世界永無安寧!

  • 13 # 又見一針血

    很簡單的道理啊!國家要強大,力量必須要強大!力量是什麼?就是軍事!歷代戰爭發起國,都是因為本國的軍事強大了啊。中國想要強大,讓世界刮目相看,軍事必須要強大,要更加強大。

  • 14 # 漢聖祖神武皇帝

    蘇聯的滅亡不是主義的錯誤,不是理想的問題,是社會沒有達到那種程度,最大的原因是政策的失誤,盲目的搞軍備競賽而忽略民生,再就是貪汙腐敗嚴重,搞特殊主義,各個加盟國本來就是在蘇聯輝煌的時候加入,到了出現危機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著脫離,最後蘇聯本來可以不解體,他只不過是被國內政治家利用而已

  • 15 # 雲石

    1922年12月30日,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立。二戰後,蘇聯迅速崛起,其依靠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影響著全世界,同時,打造出來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威脅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與美國進入了冷戰對峙局面。而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的格局演變為蘇攻美守。之後,美蘇格局反轉,美國變守為攻,蘇聯迅速走向沒落,直至1991年解體,蘇聯短短近70年的壽命也劃上了句點。

    第一、美攻蘇守,美強蘇弱的格局。

    雖然,蘇聯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美蘇的實力懸殊還是較大。就拿1982年版的“蘇聯基本數字手冊”的一些資料來說,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國民總收入:蘇聯7054 億美元,美國:10528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67%;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蘇聯是美國的56%,可以看出美蘇之間的實力差距。

    冷戰早中期,蘇聯還可以靠紅色意識形態強勢滲透西方世界來取得與美國爭霸的些許優勢。不過,到了70年代末,國際共運也迅速走下坡路,蘇聯的優勢越來越小,到最後被美國強勢壓倒。

    當然,形成美強蘇弱這種整體格局,除開美國太強大以外,最重要的是蘇聯自身的後勁不足。

    二戰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蘇聯也一度使美國被動防守,不過,蘇聯卻沒能將這種戰略格局維持很久。那麼,蘇聯為什麼後勁嚴重不足呢?

    第二、美蘇兩國不同的擴充國家實力的方式,為他們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蘇聯地大物博,而且大部分未開發,或開發程度較低。戰後,蘇聯可以借科技來加大對北亞、中亞地區的開發力度和程度,資源的開採利於財富的大量積累,提升了國力。

    美國底盤遠遠沒有蘇聯大,而且工業化起步早,國土開發已到了一定程度,不能走蘇聯的路子。但美國國土質量原因高於蘇聯,而且可以憑藉高度的工業化質量和文明程度來獲得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取勝,再加上作為海上霸主,美國可以將利益觸手伸到全球絕大部分精華地區,從而推動全球化,挖掘自己主導的經濟鏈條 。

    當然,美國在搞全球化的同時,獲利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其它經濟鏈條中利益相關方,這也就是說,美國在這個過程中並不能一口吞掉所有的好處,而蘇聯的國土開發卻可以將財富都聚攏在自己手中。

    可是,蘇聯雖大,但大部分國土開發潛力不佳,而且這種在一個封閉的內部環境中所產生的效益遠遠不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精華地區,再加上美國變相獲取的資源和財富,蘇聯更是不能企及。

    蘇聯這樣的典型大陸文明國家決定了其沒有與美國在海上爭霸的地緣條件,而陸上的影響力拓展,又受到強烈的地緣和政治因素限制。這就如同地主和商人,地主沒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沒了活路,而商人離開了自己的土地,還可以走天下生財路。經濟觸角的限制,決定了蘇聯經濟影響力橫向拓展能力不及美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六七十年代,處於蘇攻美守的格局,那是因蘇聯的國土開發有了成效,國力提升,而在石油危機下,蘇聯靠石油得到的財富也大大增加,這些都縮短了美蘇差距。不過,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國際共運勢頭走低,美國鞏固了傳統勢力範圍,同時也取得了在第三世界的絕對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亞非拉地區的延伸,美國獲利巨大,國力增長迅速。反觀蘇聯,因經濟橫向拓展能力的限制,早已被美國甩在了身後。

    第三、從經濟的縱向發展角度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蘇差距。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發展,它影響著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蘇聯卻對這次革命有些習慣性的不適應。

    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地緣環境惡劣,導致了俄羅斯文明的發展程度長期落後於世界主流文明體系。一旦文明出現跨越式進步時,就會使得俄羅斯在接受先進文明上有嚴重的滯後性。這在俄羅斯歷史發展上也屬於常態,如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所顯現出來的,19世紀中期沙俄的由盛轉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頹勢,都是具體的體現。俄羅斯在先前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是憑藉地大,可開發區域多的特質,在工業革命成功普及後,加大利用,來實現反超的。

    不過,第三次科技革命卻使得蘇聯不能再套用以前的方式來應對。

    這是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一次基於後工業時代環境下的知識革命,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知識創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質資源,這就讓蘇聯沒轍了。美國透過知識開發和利用,一系列脫離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和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加快了創造財富和資源的迅速。而蘇聯,還是隻能守著傳統的工農業,和美國創造財富速度相比,猶如老牛拉慢車。

    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力時步步推進,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的進步就可能帶動整個文明的發展 ,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至今天,整個社會依舊處在這種文明遞進式跳躍演進過程中。而面對這種遞進式跳躍,俄羅斯文明處在一直在追趕,但卻永遠趕不上尷尬中。而美國卻在這種跳躍中如魚得水,越來越強,最終蘇聯只有被耗死的份兒。

    蘇聯的衰敗與國家地緣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分不開,不過,蘇聯落後的經濟結構即: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結構,也阻礙了蘇聯在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衝擊時的經濟轉型。時過境遷,這個早期對蘇聯經濟有著非同凡響作用的經濟體制,卻成為了累贅包袱。

    那麼,為什麼到蘇聯後期,公有制卻被蘇聯所唾棄?

  • 16 # 黃帥

    這個話題很大,我就選擇一個很小的點告訴你,在地緣政治上,前蘇聯對當時的威脅大於美國。蘇聯的解體對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意義還是利大於弊的。

    記得在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突然丟擲“秘密報告”,藉口反對個人崇拜和迷信,對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對蘇聯幾十年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果給予全盤否定,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提出了“和平共處”、“和平過渡”、“和平競賽”的三和路線,認為在資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可以“透過議會道路向社會主義過渡”。由此,中國和蘇聯的分歧越來越大。

    1958年4月,蘇聯提議兩國共建一座大功率長波發報無線電中心和一座遠端通訊的特種收報無線電中心。中方同意共建,但中方指出,由中方承擔全部費用,蘇方只提供技術援助,建成後共同使用,所有權完全歸中國所有。至此蘇聯瓜分中國主權的初次嘗試,遭到失敗。同年7月,蘇聯又提議與中國共建一支潛艇艦隊。中方認為共建潛艇艦隊,關係到主權問題,沒有作出同意。

    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兩國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議,此後又撤走了全部在華進行援助工作的蘇聯專家,撕毀了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12個協定,343個專家合同,廢除了257個科學技術合作專案。

    這些都告訴我們:蘇聯一直有大國主義的傾向,中國要實現獨立自主,就必須繞開這些可能存在的風險。

  • 17 # 世界東西

    可以說,更多是為了國家的榮譽。當然,最終結局,也是眾所周知了。我們不妨以二戰結束後不久的小故事作為此事的橫切面,來管窺一番。

    英國的情報檔案顯示,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蘇聯經濟不景氣,公共交通也執行不暢通。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受很大影響,例如,工人補貼和退休金動不動就會被削減,讓人們怨聲載道的是,主要物資供應也不充裕。舉一個讓人們唏噓不已的例子吧。在當年,西伯利亞交通出現故障了,被迫待在那裡的工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當局遂向那裡調遣車隊。但是,讓人驚詫莫名的是,自首都莫斯科的當局竟然警告:“小心有人會從你們(指工人)手中偷走這些車,有人會以徵用的名義將它們搶走。”

    再舉一個鮮活的例子。1948年,被安置在堪察加半島的工人向時任蘇聯副總理莫洛托夫大倒苦水:“4年了,我們沒有住處,也沒收到牲口、種子和草料。”來自西方的情報還顯示,1949年3月,蘇聯的一位婦女,特意打電話給身為國家安全部官員的老公。原來,這個女人想獨自一人去度假,不過心理卻五味雜陳:“我可不敢撇下咱們的孩子們,萬一突然爆發戰爭該咋辦?”

    從西方的解密檔案,我們也不難管窺蘇聯當時的官僚體制。其中一份檔案記錄了1949年5月10日,蘇聯遠東一座勞改集中營的負責人伊萬·彼得連科,與莫斯科的“礦業和冶金工業勞改營委員會”負責人謝爾科夫之間的電話談話細節。他們談及,曾是遠東這座勞改營負責人的伊諾澤姆採夫接受法院問話一事。謝爾科夫告訴彼得連科的話語,非常值得玩味:“伊諾澤姆採夫的事情已經擺在特別部門的面前。會上火藥味很濃。上司要求對此事進行調查。至於莫斯科的代表們,他們除了留下溼漉漉的褲子,什麼也沒有留下。”

  • 18 # 迷彩虎

    1972年的時候,蘇聯慘遭大規模糧食歉收,不得已需要從外界進口大量糧食,許多國家藉此機遇豪賺了一筆,在那之前,泰國米價才170多美元而已,結果到了1974年,價格直接飆升到了620多美元,要知道,那可是44年前的價錢,相當於比今天的米價還要高好幾倍。

    就這樣,美國一方面大力打壓石油價格,從而減少蘇聯外匯收入,另一方面則像這樣哄抬糧食價格,增加蘇聯外匯開支,蘇聯經濟最終被拖垮,由此可見,糧食就是一種戰略武器,甚至在有些時候,比核彈還要好使。

    深諳這個道理的美華人基辛格曾毫不避諱地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國自冷戰以來,始終將糧食貿易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得意技,用石油敲詐別國也就算了,畢竟人家缺了石油不至於餓死,可拿要人命的東西當籌碼,還真是缺德啊。

    美國一般都是以高科技的形象示人的,似乎農業這種聽起來有點土的產業和它根本不搭邊?現實恰恰相反,農業其實一直都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憑藉著最先進的農藥,化肥,轉基因等農業科技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美國成了地表唯一人均糧食年產量超過一頓的國家,堪稱農業領域的超級大國。

    說來也奇怪,美國國內農業人口只有其總人數的1%,但就是這1%的農民,卻經營著佔比全球13%的最大耕地面積,不僅養活了美國3億人口,還大量出口,每年為美國帶來1490億美元的外匯,其中大豆和玉米是其王牌農作物,分別佔據全球總產量的40%和35%,價格基本上就是美國說了算,因而經常被用作敲詐別國的“利器”,規模龐大的糧食產量賦予了其任意操縱糧食價格的資本。

    當年的傷痛把俄國可謂坑了個夠嗆,這麼多年過去了,似乎是緩過來了一些,去年,俄國糧食產量達到了1.3億噸,總算是突破了蘇聯時期的歷史最高記錄,並一躍成為了全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看來,俄國在糧食和農業上確實做出了巨大投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漢承秦制,漢朝繼承了什麼,又做出了哪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