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漢設立中朝和外朝,繼承了秦朝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但漢朝在繼承的同時也進行了創新。秦統一後,建立了一套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西漢建立後,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

    1秦朝三公九卿制

    建立:秦統一六國後,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在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基礎上,在中央設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建立起了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2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

    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

  • 2 # 舊夢難尋MAX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嚴刑峻法,株連三族,沉重的賦稅徭役。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也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同樣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上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諸侯王有自己經濟,軍事,賦稅獨立的特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劉邦讓蕭何建立律法,韓信建立軍法,叔孫通建立禮法。廢除秦時的嚴苛峻法,廢除株連三族,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兵員歸家,解放生產力,經過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四代君主的不斷努力,漢朝的經濟得以快速的恢復發展,為後來的擊敗匈奴打下了堅定的經濟基礎。

  • 3 # 圖說戰爭

    “漢承秦制”指的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又繼承了其中大部分制度。是不是漢朝把秦朝的相關制度都照抄照搬了呢,其實,只要把兩個朝代的相關制度做一下梳理和比較,就能知道答案。

    首先,我們來看看兩個朝代的皇帝制度

    二、人事制度

    三、法律制度

    四、行政機構

    五、軍事制度

    所以,“漢承秦制”只是一個總述,而實際上漢朝對秦朝的制度進行了很多修正與完善,其中分封制的恢復又與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

  • 4 # 歷史小迷童

    西漢建立後,在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劃分、軍制、田制等各個方面都繼續沿用秦時的制度,對於部分制度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修改的幅度比起整個系統制度來說,不是很大。

    漢武帝的時候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大部分權利移至內朝,東漢建立後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所以以西漢初年的制度和秦制來做比較是最客觀的,漢武帝之後的改革更多的是為了統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漢繼承秦的制度有哪些?中央行政制度

    秦漢在中央都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與九卿各司其職,組成治理國家的中央核心機構,在這方面漢初和秦朝是一樣的,並沒有做改動。

    有區別的就是部分官職的名字有所改動,比如太尉,在漢武帝的時候改為大司馬,九卿之首奉常在漢景帝時改為太常,九卿之一的治粟內史改為大司農等,但職權並沒有改變。另一點有區別的就是呂后掌權後,設定了左右兩丞相。

    地方行政制度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漢的區別較大,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兩級制度,漢朝沿用秦制的基礎上實行郡縣加分封制度。因為戰爭需要,劉邦迫不得已分封了一批異姓諸侯王;當異姓諸侯王都被剪除後,劉邦開始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皆為同姓諸侯王,來加強劉氏家天下的統治。

    所以漢朝是郡國並存的地方制度。在郡縣下屬的基層組織結構,秦漢是完全一樣,縣之下是鄉、裡、伍等最基礎的低層行政機構。

    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漢初的郡縣區域劃分基本上延續了秦朝時期的劃分狀態,不過因為分封諸侯王的原因,部分郡縣的區域劃分有所調整,但調整的數量和幅度都很小。後續的帝王,尤其是漢武帝時,因為開疆拓土的原因,又增置了很多郡,比如武威郡、張掖郡等。

    軍功爵位制度

    在爵位制度上,漢朝沿用了秦時的二十級爵位制度,最低一級公士,最高級別的爵位是徹侯(也叫列侯)。秦時的爵位獲取難度要大很多,必須以軍功獲爵位。

    漢朝的爵位主要獲取途徑還是軍功,但不乏一些特殊的貢獻或方式也可以獲取爵位,比如文官貢獻突出可以封侯;軍功突出,澤及子孫封侯,比如衛青的兒子因父親的功勞封侯;外戚可以直接封侯;劉氏宗族基本封侯或者分封為諸侯王。

    在爵位制度上,最大的區別就是秦時的爵位獲取難度大,而漢朝的爵位獲取途徑多,並非軍功才可以。漢文帝時平民百姓還可以透過糧食來換取爵位,只不過有級別不能超過六級。

    田畝、賦稅、徭役制度

    漢朝在土地方面還是沿用了秦朝時期的井田制,稅賦收取制度上也是一樣,田稅都是收取糧食,賦稅和商、漁、市等都是收取錢幣。

    區別就是稅收的比例不一樣,漢朝的稅賦要遠遠低於秦朝時期;以田稅為例,秦時以十抽一的比例收取,漢初則以十五抽一的比例,後來又減到了三十抽一收取。同時廢除了秦時額外的一些雜稅。

    漢時的徭役制度和秦時一樣,都需要無償為國家勞動一定的時間,但負擔比起秦朝就輕鬆很多。秦朝規定一個成年男子一年必須付勞役一個月,而漢初的規定是一個成年男子三年需服勞役一次,這就減輕了農民很大的一個負擔。

    秦朝主張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國;楚漢戰爭到漢初時期,短暫的出現了一個小百家爭鳴的現象,儒家、道家、縱橫家、兵甲等都出現了,漢初的朝堂各家也都存在。慢慢的道家的無為思想更符合西漢初年的社會恢復修養,所以被重用;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黃老思想明顯的守成有餘、進取不足,另一方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

    禮儀方面,漢初和秦朝沒啥區別,漢初的禮儀制度是叔孫通在秦朝的禮儀基礎上,根據漢高祖劉邦的胃口制定出來的。

    結語:

    社會在發展進步,相應的制度、文化等都會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有所修改,甚至是大規模的改革。西漢初年和秦朝的制度很相近,到了東漢,在各個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任何制度的出現,都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必然。

  • 5 # 古風93814281

    謝邀,你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一句話,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時期的政治制度。詳細來說可能是一篇百萬字的博士後論文了。很多人說秦朝實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其實不是,三公九卿實際上是上古最早可能在商朝就出現了雛形的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中最主要的是皇帝制、郡縣制、軍功制和律法制等組成的中央集權制。其餘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等都是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而非根本制度。因為太過超前,在秦朝征服六國之後還不是非常深入人心,因此劉邦建立漢朝後,承襲了其基本核心如皇帝制、郡縣制、軍功制和律法制等,但是同時也不得不根據當時的形勢做出妥協,部分恢復了分封制,以穩定秦末崛起並與自己一同擊敗項羽的各路軍閥。其後又花了數年的時間擊敗大多數的異姓王,但同時又分封了同姓王,為自己的後代挖了很大的坑,最終在經歷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後,才基本消滅了皇族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統一整個中國的時間很短。雖然從戰國時期開始,秦國勵精圖治,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政治制度,但是對於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帝國的治理還只是剛剛開始探索,因此包括皇位繼承、國家治理、邊疆管理和人才選拔等等方面都沒有非常成熟的制度,因此在漢朝逐漸演化出了內外朝、鹽鐵官營、察舉制、羈糜管理等制度,而這些制度並不是一蹴而就,漢朝一建立就制定的,而是不斷根據統治中碰到的問題逐步形成的。

    如果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漢承秦制承襲的是中央集權制,不斷改進和完善的是統治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方是否有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