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梁紅玉7

    首先白起這個人絕對是個天才軍事家,這點無可置疑。從伊闕一戰,到“趙人大震”的長平大戰,大大小小70餘場戰爭,從無敗績。位列戰國四將之首(要知道戰國四將實力都十分雄厚,能位列四將之首,軍事實力絕對強悍)。

    其次他是一個忠臣,是一個秦國而不是秦王的忠臣。有很多人說他長平殺降太殘忍,可那是戰爭啊,不殘忍能行嗎?那四十萬降卒怎麼辦?收為秦軍嗎?要多大的庫房才能養的起!何況他們一心歸趙,有什麼戰鬥力!就算把他們解散,成為平民,那也是“身在秦地心在趙”的心腹大患!放回去吧,這仗豈不是白打了!他白起倒是青史留名了,那秦國的安危怎麼辦?

    也有人說他還不如謀反,一生戎馬反倒落得個自裁下場。那麼請問,他能反嗎?函谷關外六國聯軍正在猛攻,後院起火,領頭的還是無人能敵的白起,那秦國還撐得住嗎?他白起不為秦國想想,也要為自己腳下的土地,自己的老家郿縣想想吧!

  • 2 # 品談客

    白起是一個橫空出世的軍事天才,像是突然從天而降的天殺星!不知道他成名之前是什麼來頭、所學何承,被秦昭王的二舅魏冉發現並舉薦給秦昭王之後,起步就是左庶長的高位。隨後就開始了他近乎瘋狂的攻戰殺伐的一生。

    三十餘年的戰爭指揮生涯,凡七十餘戰,未嘗一敗!這個狠人尤其善於打殲滅戰,動不動就圍殲團滅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敵軍,甚至連對方將領都難逃一死。梳理戰國整個時代,戰爭死亡兩百餘萬人,死於此人手下的就達一百萬人,可謂天下第一殺神!

    戰國六雄之中, 不幸和白起遭遇並交手的楚、韓、魏、趙四國算是倒了血黴了,基本都被打殘!六國聞白起之名就心驚膽顫。歷史記載白起指揮共有十二次重要戰役,其中僅伊闕、華陽、陘城、長平四場戰役,死於其屠刀之下的就有八十九萬人。尤其是長平之戰,殲滅趙國軍隊45萬,其中四十萬是坑殺的降軍。白起由此令人髮指的坑殺事件,被後世稱為“人屠”。40萬人被一夜活埋,現在想想,真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

    1、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活;

    2、40萬大活人!怎麼就乖乖的束手讓人挖坑把自己全埋了?

    這真是一個千古謎題!

    白起為秦國連年征戰,立下不世之功,直接推動了後來的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程序,結局卻被聽信丞相範睢讒言的秦昭襄王賜死!白起為秦國死的很冤,但為戰國的那四十萬被坑殺的冤魂,他死的一點也不冤!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這是白起臨死時說的一句話。也是這位“殺神”最後的懺悔和最終的自我評價。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當一群衣衫襤褸、面目猙獰、腰間圍掛著一圈人頭的秦國軍人,手舉滴血的戰刀,咆哮著掠陣而來的時候,對方計程車兵心裡是雪亮的,人家是來割自己的腦袋了。那麼,你的感覺會是什麼?首先是恐懼……

    在遠處的山坡上,在秦軍獵獵作響的大纛下面,在盔甲鮮明、兵器林立的環衛之中,一位高大健壯的將軍,用森冷的目光看著遠方的一切……

    這位將軍,就是當時名震天下的秦國統帥、武安君白起。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逐漸強大,並在長期的征戰中,對其他六國形成了一定的優勢。與此同時,一批優秀的軍事將領,也漸漸地顯露出頭角,白起就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一位。

    白起出生在秦國郿(陝西眉縣)地,少年時,秉承父親的意志,自學軍事。他沉默寡言,陰忍果斷,經常在家鄉的山區溝壑觀察地形,用石頭樹枝布條等模擬排兵佈陣,對兵書戰策十分痴迷。白起15歲從軍,作戰勇敢,屢立戰功,逐步得以晉升,最終成為秦國的領兵大將。在秦昭襄王前後四十餘年對六國的開疆拓土的征戰中,白起曾領軍連續取勝七十餘戰,未嘗一敗,為秦國攻佔了大片的他國城池疆土。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下;

    十四年,白起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首二十四萬,俘敵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晉升為國尉。隨後,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白起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大小城池61座;

    十六年,白起與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率軍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二十八年,白起率軍攻楚,拔掉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燬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進而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打趙、魏聯軍,以救南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斬首十三萬。緊接著,再與趙將賈偃交戰,水淹趙軍二萬餘人;

    四十三年,白起率軍攻南韓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四十五年,白起率軍進攻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上當地區的歸屬成為韓、趙、秦三個國家之間生死相爭的問題,進而引發了著名的、也是白起被後世廣為詬病的“長平之戰”。

    公元前261年,為了爭奪上黨地區,秦趙兩軍100多萬人對壘於在長平(今山西上黨地區)。在一系列的“反間計”導致趙軍主將由老成持重的廉頗,更換為“紙上談兵”的趙括之後,白起秘密趕赴前線,接過了秦軍的指揮權,秦軍頓時士氣高昂。白起指揮秦軍將趙軍斷糧圍困,逼迫趙括突圍決戰。秦軍透過擠壓,將趙軍割裂為三段,分而聚殲。趙軍主將趙括戰死,除戰死的之外,趙軍投降者約四十萬人。白起竟然下令,在一夜之間,將四十萬戰俘全部活埋,史稱“戰長平白起坑趙卒”。

    白起本身殺氣過重,同時考慮到全域性戰略,準備乘勝追擊,攻下趙國都城邯鄲,滅掉趙國,所以才有“坑殺”趙軍戰俘之舉,以徹底擊垮趙國軍民的鬥志。但因趙國使人行賄離間,導致秦軍被迫停止進攻,失去了徹底消滅趙國的最佳戰機。

    次年,秦昭襄王不顧白起的堅決反對,任用鄭安平為主將、王稽輔助,動員了完成休整的秦軍圍攻邯鄲,被趙魏聯軍所擊敗——其間留下了著名的“竊符救趙”的傳奇——鄭安平戰敗降敵,王稽以“通敵罪”被秦君處死。在敗報連連的情況下,秦君逼迫白起抱病親赴前線,繼續率軍攻打趙國都城。但白起深知,攻克邯鄲的時機已經失去,再戰將會遭受更大的失敗,建議速速撤軍。秦君認為白起目無國君,懦弱怯戰,將其“賜死”在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北),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就此將星隕落。

    白起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將領,在戰略謀略上、他目光深遠,運籌帷幄,在戰術層面,他機動靈活,變化無窮,軍事素養絕非與之同時代和不同時代的軍事將領可比。據不完全統計,戰國時期的戰爭,各國軍隊戰死總數約在200萬人左右,而白起所指揮的戰爭,殺死的敵軍數量就高達135萬人(秦軍的戰死數量未統計),佔到了戰國時期戰死人總數的50%以上,為國家擴大了無限的疆域和人口,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起也因其不朽的戰功,先後晉升為左庶長、左更、大良造,直至和國君比肩的武安君。

    此後的兩千多年中,後世對白起的評價每每是讚揚和詬病並存,贊方譽其為“戰神”,詬病方毀其為“屠夫”。從現代“生命至上”的觀念來看,白起的“屠夫”應該是實至名歸的,每戰必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嗜殺如命,罪孽深重。而且,嚴禁殺俘乃是一切戰爭鐵的法則,違背者必定在身後遭受口誅筆伐。所以,戰功顯赫的白起,也因此被後人稱作“反人類”的“殺神”。

    不可否認,白起確實有著時代和人道方面的侷限性,但是,在社會文明的初始階段,人類的認知能力遠未達到今天的水準,要求一個專為戰爭而生的將軍,去尊重每一個生命,有些勉為其難了。而且,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標準的“叢林社會”,以大欺小,弱肉強食,只有肌肉最強、拳頭最硬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才能發展壯大。

  • 4 # 音飆

    白起(不詳—公元前257年),《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4]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13]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全殲敵軍。作戰特點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至於秦昭襄王為何要賜死白起,應該是有幾點原因,倒不是秦昭襄王昏庸:

    1.長平之戰白起為將,坑殺趙軍40餘萬,本想一鼓作氣,一舉滅掉趙國,但是秦國丞相範睢則認為秦兵疲憊,暫時休養,允許趙國割地求和。就此兩人意見不合,結下仇怨。

    2.後續秦昭襄王想攻打趙國,白起稱病拒絕帶兵,再加上范雎進諫讒言。

    3.功高震主,白起成名之後,秦軍聞白起馬首是瞻,帝王最怕有功高蓋主之人搗亂,即便秦王不相信白起謀反,但是為了秦國安穩白起必死無疑。

  • 5 # 盪漾的可樂

    千古第一戰神,冷兵器時代百萬首級確實沒誰了。不過他缺點就是沒有政治頭腦。長平戰後昭襄王讓他出兵攻趙他竟然不去。這不是違抗君令是什麼。坑殺趙軍這事。我是白起我也坑殺他們。畢竟帶著俘虜行軍確實對於古代戰場來說太過不現實。放回去那我這仗就白打了。既沒有取地奪城之利又無削弱敵國之成不是白打是什麼?

  • 6 # 一七九文化創意

    白起真正稱得上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正史上幾乎找不到關於他的敗績,一生歷經大小戰役七十餘場,殺敵超過百萬,僅長平之戰,白起就坑殺降卒超過四十萬,人送外號“人屠”,雖然對他冷酷殺人的做法多有詬病,卻不妨礙他作為一代戰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缺點。“一將功成萬骨枯”,每個成功的將領,必然雙手沾滿了鮮血,不論這個將領有多麼仁慈、忠誠、勇猛,因為在戰場上,只有敵人。因此,作為一代名將的白起,他自然也有功過是非。

      首先談談白起的功績。白起羋姓,是秦朝落魄貴族,他的爺爺輩在秦朝享有世襲的爵位,自商鞅變法之後,貴族和宗室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他們不再享有特權,在無功不受祿的條令下,白起和其他普通人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白起不因自己是貴族就高高在上,瞧不起別人,相反他更加低調,隱忍。白起十六歲參軍,憑藉過人的膽識和軍事才能,很快就升任為“左庶長”。他在軍中的良好口碑傳到了魏冉耳朵裡,魏冉便一心提拔白起作為年輕的將領。

      公元前294年,在軍隊經過了二十年打磨的白起,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卓遠見識的將才。首戰便是對付韓魏的聯軍,在秦軍兵力不足對方一半的情況下,分析韓魏聯軍的作戰狀態,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逐個擊破聯軍。可以看出他思慮周祥,如《孫子兵法》所言:多算者多勝。掌握了軍隊作戰的要領,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率軍出擊楚國,三次攻打楚國,攻破楚都,消滅了楚軍三十五萬人,使得楚國遭受重創,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也為秦國消除了南面的危機,真正為秦國的統一掃除了障礙。而隨後的長平一戰,使得白起又再一次名載史冊,他一舉殲滅趙軍四十幾萬,這次秦趙的“長平之戰”,白起第一次採用了圍殲戰術,他不是以攻佔城池為目的的,而是以殲滅有生力量為目的說完優點,再說說白起的過。

    白起一生歷經大小戰役七十餘場,六十四勝,十二平,無一敗績。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是他上交秦國的完美作品,伊闕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殲敵三十幾萬楚軍;攻趙殲敵趙軍六十多萬,一生當中殲滅六國軍隊逾百萬,這些功績也可以看做是他的恥辱和汙點。

      最讓人詬罵的是他的冷酷,他從不會憐惜降卒,一經俘虜必殺之。在長平之戰,他毫無留情坑殺。古時候的坑殺,不是立馬就殺掉的,而是使其長期受到死亡,絕望,飢餓等折磨,最後才殺掉俘虜就地掩埋,或是將他們的屍體堆成小山,這種屠殺使俘虜在戰前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殺人方法更是慘絕人寰,因為他的冷酷無情,被人稱為“人屠”。

      關於白起的結局如何,我們基本都能猜到三分,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君臣之間亙古不變的真理,白起年輕大有所為,功高蓋主自然逃不過這一宿命。秦王害怕不能控制這匹Mustang,便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知道後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一戰,坑殺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矣死。”說罷拔劍自刎。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將白起,最後也成為了一堆了森森白骨。

  • 7 # 大師6692

    舉全國之兵力賦予一將,秦國統一歷史上這樣的事發生過兩次,一次是長平的白起,而後一次是滅楚時的王翦。白起毅然赴戰,不提任何個人要求,而王翦赴戰之前列出一張清單要求嬴政按單封賞。兩種不同的做法結果全然不同!一個受猜忌冤死杜郵,另一個頤養天年。體現出了兩人在政治覺悟上的差距。同樣的在戰前已功高蓋世,貴為秦國軍方首要人物,又得國君已舉國之力託付,昭襄王完全不清楚白起究竟想要何等的榮耀?論功已無法再行封賞更多,難道要已國君之位相讓,還是直接封予立國?軍隊全給了白起,如若倒戈,將會如何?白起究竟想要做什麼?他要什麼?這樣的疑慮從白起出徵的那刻起就困擾了昭襄王直至戰爭結束。而嬴政很清楚的明白了王翦要地要錢!但不要權!而他要的錢和地只有我能給!所以他心安理得的放權給了王翦,哪怕王翦採取了溫水煮青蛙的戰術同項燕相持了一年,嬴政也沒有絲毫的小動作加以阻止。所以看不清不明白白起的昭襄王在有機會的情況下逼死白起是他唯一擺脫白起帶給他的困擾的唯一辦法!

  • 8 # 每天瞭解一個人

    中國歷史上,就有且僅有這麼一位一輩子不打敗仗的名將——白起。

    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一、長平之戰

    1,前因 廉頗守城

    廉頗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星羅棋佈,互相連線。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秦軍攻勢銳不可當,廉頗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戰爭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趙奢大敗秦軍,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希望與秦國拼死一戰,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

    2,交戰 白起出戰

    白起

    白起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又派人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百里石連線長平戰場和趙軍後方,由於趙軍主力都在長平,白起乘虛而入,奪取趙軍後方;與此同時,長平秦軍假裝敗走,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白起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徵調秦國男子,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並親自督戰,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趙括走投無路,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趙括

    3,坑滅趙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計程車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過早滅亡。

    二、賜死杜郵 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白起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結果王陵損失4萬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進攻邯鄲損失慘重,希望白起能帶兵打仗,白起自稱重病不起,前方戰敗訊息不斷,於是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

  • 9 # 沉沉相殷

    大軍事家,殺人百萬,戰功赫赫,平生無敗績,殘忍殺降,結局悲慘,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 10 # -暖風-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大將,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出生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開始變得強大,公元前293年,經過魏冉向秦昭襄王推薦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此後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

    秦王攻打邯鄲時久攻不下,強令白起掛帥起兵。白起託病遲遲不啟程,三月後秦國大敗,親王遷怒於白起,白起赴任途中行至杜郵時被秦王賜劍自刎,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

    《史記·白起列傳》裡曾記載:“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據《史記》中的記載統計,白起在其職業軍事生涯中有據可查的殺人記錄就多達九十萬,如果算上那些《史記》可能忽略的小型戰役,死在白起手中的各國士卒可能超過一百萬。而根據有關學者的推測,戰國時期七國的總人口不過在一千萬至兩千萬之間,白起的殺人記錄的恐怖程度不言而喻。白起這位名將也因為以驚人的速度殺死了數量驚人的敵國士兵而名噪一時,這位名將更是被賦予了“人屠”的稱號,死後謗滿天下。

    後世評價:司馬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

    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 11 # 樂拾人生

    戰國白起生於周顯王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出生在眉縣,是秦國老世族孟西白三家中的白氏,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限制了老世族勢力,奴隸成為新華人,老世族子弟和華人都必須靠戰場殺敵才能在軍隊中升遷。

    白起16歲參軍,不到20歲就升到左庶長,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白起發動的戰爭大大推動了秦國統一的程序。

    白起的四大作戰特點(來自《中國曆代軍事家》)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毛澤東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如白起一般,將軍人這個職業做到如此純粹、如此極致的,他不懂政治,不懂外交,更不懂什麼儒家法家縱橫家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全身充滿的是秦人彪悍殘毒嗜血的基因,他只懂戰鬥、只懂殺人,他踏著無數鮮血淋漓的頭顱,一步步從一個普通士兵,升級為一個天下無敵的秦軍統帥。

    因為他信奉一點,只要殺的人足夠多,他就是一個神,一個永遠無法戰敗的神。然而他最終還是失敗了,他沒有敗在敵人手下,而是敗給了自己,因為殺人者人恆殺之,即使他是讓六華人聞風喪膽讓秦華人無限崇拜的最高偶像,大秦武安君白起。

  • 12 # 說客不言

    人類文明始於叢林法則,叢林法則不是要至人於死地,越是強大的力量越是手下留情,不會自相殘殺。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造成人類的滅亡。文明越發展人性也就越墮落,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物質力量的增強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分工,從原始社會的全員所有制到高度王朝集權,人越來越強調自我,私有,佔有,擴張,物質越豐富人性越殘酷,所以制度倫理道德才會越加強調。人仁,博愛,非攻等等學才會在春秋戰國顯盛開來。若從歷史長河來看,至少在當時這些學說是落後的,阻礙統一戰爭程序的。白起就是把刀,正式宣告秦國統一戰的開始,此後戰爭形式已然改變,不再尊周禮而是毀家滅國。戰爭殺人會是類萬計十萬幾十萬計,這是統一戰爭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文明高度形態特徵之一。在當時是人們接受不了的,所以戰爭程序越推進反抗越激烈,殺的人也越多。

    白起改變了戰爭樣術,在當時是先進的,以殺死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失,其它諸國落後太多了。秦國受周禮影響較少,沒有其它諸侯國那麼多束縛,法家也只有在秦國得以生根,從體量到文化都具備形成軍國體制,以戰養戰。與後世蒙元王朝極其相似,在冷兵器時只有這樣的體制才能完成開疆拓土,統一天下的能力。

    拋開儒家觀點,白起是一名非凡的戰術大師,天才的統帥。他的戰爭理念為秦國統一之提供指引,事實也是這樣,秦之後的戰爭也是這按白起的戰術進行的。白起的悲劇是生錯了時代,若在始皇帝治下白起將會取更大成就,統一之戰將會是他來完成。

  • 13 # 談閒士

    縱觀整個戰國曆史,似乎只有秦昭襄王在唯才是舉、文武搭配上做的最為出色。

    自從魏冉等人淡出秦國政治舞臺後,白起就不再是宣太后政治集團的人,當然也不是秦昭襄王的人,而是秦國的人,能夠讓他忠心的只有秦國。

    可是秦王需要的人不僅是忠於秦國,還要忠於他個人。

    而范雎和白起則恰恰是忠於個人和忠於國家的典型代表。

    范雎更加註重維護秦王和自己的利益,而白起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攻滅六國,實現天下一統的事業上。

    而阻擋白起實現這個宏圖偉願的最大絆腳石就是趙國。

    他知道自己和趙國必將有一個決定戰國未來命運的戰略大決戰。

    勝,則終結戰國局面的必將是秦國,敗,則由趙國主宰戰國。

    當時趙國的軍事實力與秦國相差無幾,無論是兵力總數,兵源配置,戰將謀略等,趙國都能與秦國一較高下。

    白起的戰略戰術透過闕與之戰、華陽之戰、攻滅楚國等戰役中已經表現的很明顯。

    一、白起堅持打殲滅戰思想,他的目標不僅僅是攻城奪地,更重要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二、白起更加強調追擊戰,他對“窮寇莫追”不屑一顧,即使有伏擊,他也能夠將計就計。

    三、白起注重野戰工事,他經常誘敵走出營壘,繼而在預期地點築壘阻敵。

    四、白起在戰前進行精確料算,這是軍事家最神往的境界,料敵於先。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際國內局勢如何,他都會進行精確料算。

    有如此四點,再加上以往的戰績,白起被稱為“戰神”,實在是實至名歸。

    而這個名號遠遠不止於簡單的稱號,它帶來了巨大的連鎖反應,許多將領只要一聽是白起親自領兵作戰便會聞風喪膽,最終不戰而逃。

    於是,很多戰場上都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景:一方丟盔棄甲,狼狽而逃,並最終一個個倒下去,而另一方人馬則不顧一切的收割他們的人頭,丟了上衣盔甲,只拿著大刀如屠宰羊一樣,在戰場上發瘋似的追擊。

    白起的戰略首先是擋在東出門口的三晉,收拾了韓、魏後,接下來就是趙國了。

    白起和秦昭襄王早就商量好,長平之戰完勝後便火速攻取邯鄲,滅亡趙國,實在是舉手之勞。

    而秦王也有自己得考慮。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秦王知道,當身居他們這個位置時,已經不能夠用忠義來形容他們了。

    當至高無上的權力握在手裡時,誰也無法形容那種感覺,誰也無法拒絕那種誘惑。

    白起忠於秦國,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但是他是否忠於秦王就不得而知了,或許他只是忠於自己,如今他已經是手握雄兵,功勞齊天,在秦軍中的權威比起秦昭襄王來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加之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再次展現了他的心狠手辣,秦王不相信他不會覬覦秦王的位子。

    縱觀歷史,功高蓋主之人大凡落得個悲慘的下場,不管秦王如何英明神武,面對對自己有威脅的臣子,他還是有芥蒂的。

    於是,不久之後,白起就接到了來自咸陽的詔令,要求他班師回朝。

    白起接到命令後,心裡五味雜陳,面對如此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如若不趁勢滅掉趙國,不消數年,滿懷仇恨的趙國一旦成長起來,將會是巨大的危害。

    他要問問秦王。

    然而,秦王告訴他是出於對秦國的整體考慮,休養生息才有實力獲取更大的利益。

    白起心中充滿疑惑,但這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其實在白起心中已經明瞭,或許秦王是害怕自己功高蓋主,但他還不敢確定,直到秦王提起范雎見過他,白起這時候才徹底明白了。

    白起甚至都沒告退,便悄無聲息的走出咸陽宮。

    他把一生都獻給了秦國。到頭來招致范雎的讒言、秦王的猜忌。白起是個純粹的軍人,因而永遠無法理解秦昭襄王和范雎的那些政治方面的考慮。

    他知道,自己恐怕此生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

    秦昭襄王和范雎為了秦國的長遠大計著想,不得已要侵犯白起軍隊集團的根本利益,這個集團要求秦國不斷對外戰爭,從而為軍人創造立功升遷的機會。

    而政治家需要現在更高更遠的位置來看待對外戰爭。

    在國際舞臺上戰爭只是實現大一統理想中的一環,秦國不會為了白起集團的利益而放棄國家利益。

    白起被放棄了。

    後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楚國的帶領下,魏國、楚國發動聯軍近二十萬,突破秦軍在邯鄲外圍設定的防線。

    猝不及防下,秦軍面臨的局勢急轉直下。

    秦王急了,這個時候白起傳來了話:“如果大王肯得聽我的,怎麼會落得今日的下場?”

    然而在秦王眼中,白起一點也不關心秦國戰局,反倒是在舉國同悲時幸災樂禍。

    而白起一點也沒覺察到自己處境的不妙,依然我行我素。

    其實白起是想去前線的,而秦王也想再次啟用白起的,可是不懂政治的白起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測量自己和范雎的價值孰輕孰重。

    卻不料,這同時也挑戰了秦王的底線。但秦王依舊沒有處置他,在秦王的棋局中,白起依然是可堪大用的關鍵棋子。

    然而秦王見這枚棋子不聽自己的話,遂大怒道:“愛卿,不管你是真病了還是裝的,寡人都要求你,即使躺在擔架上也要做這個攻打邯鄲的將領,如果立下戰功,寡人不會虧待你,反之,別怪寡人無情!”

    白起好歹還是秦國權傾一時的人物,為秦國立下了不世功勳,更是和秦王一起成長起來的人物。

    秦王如此不給他面子,白起再次展現了他吃軟不吃硬的性格,向秦王放出狠話:“臣知道如果去,雖然功勞,也可以免除我的罪責,如果不去,雖然沒有罪責,卻也免不了被誅殺的結局,然而,臣寧願不去而被您殺死,也不會做一個屈辱的將領,請大王明察!”

    終於,秦王拂袖而去,背影中滿是落寞,而白起依然桀驁不馴的看著東方天空,他似乎知道了自己今後的命運。

    隨著前線戰局的進一步惡化,秦王徹底的放棄了白起,一紙詔書下來,武安君爵位被廢除,成為一個士卒。

    這樣也好。白起從一個士卒開始,到一個士卒結束,也算走完了圓滿的一個輪迴。

    白起被貶,流放西北苦寒之地。

    但白起稱病不走,希望有朝一日秦王可以看到他的一片丹心,能夠回心轉意。

    其實秦王何嘗不想千迴百轉?白起是秦國的棟樑,也是秦國最危險的所在,秦國缺了他,則統一大業不知會延後多少年,但如果有了他,卻不對他加之限制,很可能以後秦國就要江山易主了。

    然而,秦軍沒有了白起,軍隊一點也不聽從號令,竟然從邯鄲直接退到了河西,他們都是白起的部下,見白起受屈辱,為其打抱不平。

    秦王暴怒,下令,不管白起病的怎麼樣,就是睡在擔架上也要離開咸陽,去往發配之地。

    白起無奈,只好收拾行李,靜靜的走向咸陽西大門,此時整個西門站滿了送行的秦軍。

    哽咽,莊嚴,並感染了整個咸陽。

    在他們心中,白起永遠是不敗的戰神,值得他們膜拜。

    然而,在范雎的勸諫下,秦王又急忙派使者向白起追去,並帶著賜他自盡的寶劍。

    訊息很快傳到白起這裡,老部下們再次勸說,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要知道白起一個垂暮老人,秦國都不能容他,他又有何容身之處呢?

    終於,秦王派來的使者來了,並賜予他寶劍讓他自殺,白起很平靜,彷彿這一場死亡他早就預料到了。

    白起長嘆一聲:“我的確應該死,長平之戰,趙軍數十萬降兵,我騙了他們並坑殺了他們,我萬死也難抵過。”

    白起拿起寶劍,往脖子上輕輕一滑,這個讓六國顫慄匍匐的戰神,讓秦國為之喝彩和自豪的神話,重重的倒地,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阿凡達》中的重灌戰鬥機器人可以在現實中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