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北京李福林

    這個問題,餘作最簡單的回覆,如下:

    一、關於“藝術創作的個性和共性怎麼平衡”的問題,題主選擇了“平衡”兩者,已經作了最為妥貼註解。

    二、若能在兩者之間,不偏不倚,則結出平衡之果矣。君復何求?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附圖

    李福林中國書畫作品欣賞

    圖一 妙可通神

    圖二 玉宇清輝 圓滿光華

    圖三 丹心

    圖四 日映嵐光輕鎖翠

    圖五 陽春佈德澤 萬物生光輝

    圖六 玉龍潛處野雲閒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2 # 使用者8550910803885

    藝術創作的個性和共性問題,我想起中國畫評論家徐建融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畫要使人看了認為它是中國的畫,不要使人看了認為中國的畫不是畫。我認為共性是普遍性,個性是特殊性。如同一棵樹上的樹葉是共性,但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這是個性。如果只講個性而不講共性,其性質就變了,如南瓜葉和包穀葉,其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沒有共性可言。

    中國畫藝術,如果一意追求個性,追求創新,糊塗亂抹,什麼也不是,別人也看不懂,這就脫離了中國畫的共性。這就成了徐建融先生說的“中國的畫不是畫”了。

  • 3 # 養正書法

    藝術作為意識形態,不僅有著優美的形式,而且有其深刻的內容。藝術的思想內容,可以囊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哲學等意識形態。無論是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小說中世態炎涼的人間,還是馮夢龍、曹雪芹筆下光怪陸離的社會,都反思著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由此,使他們不僅因其作品而成為偉大的文學巨匠,而且成為深刻的思想家。

    一、哲學與藝術

    哲學是對客觀事物的深刻思考,而後再以理智的思維應用於客觀事物之中,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思維,並影響其行為。在西方語境中,藝術與哲學的關係,集中體現在兩個問題上:一個問題是藝術如何再現世界;另一個問題涉及到藝術表象與社會反思的關係。在前一個問題中,哲學與藝術的必然聯絡,體現在哲學思考對“反思藝術”的概念框架的澄清上。在後一個問題中,哲學與藝術的必然聯絡,體現在哲學思考對“反思社會”的貢獻上。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哲學與藝術同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研究的是世界的普遍規律;藝術是具體學科,研究的是審美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係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透過美學這一中介來完成的,同時哲學也從世界觀、方法論上直接影響作者和作品。作者和作品又從審美的角度論證哲學的觀點、豐富哲學的內容。哲學,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處於意識形態的上層。意識形態諸形式(包括藝術在內)為哲學提供思想素材,哲學則為它們作理論的論證。由此可見,哲學與藝術都屬於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是相互關聯、相互反襯的關係。僅就哲學與藝術的辯證關係來看,不外乎哲學是一般而藝術是個別,雙方之間存在著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二、藝術的共性與個性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其共性與個性的,共性是指不同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質即普遍性質;個性是指

    區別於其它事物的不同之點即自身的特殊性質]。在哲學話語中,萬事萬物都存在著矛盾,運用矛盾論的觀點來分析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便可得出:共性與個性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任何事物都是居於其共性之中來凸顯其個性的。共性是約束個性的時空場與條件,個性則是構成共性的成分與元素。任何事物的個性若越出其共性,就會變成另一類事物了。

    任何門類的藝術也都有其共性與個性,才能技術和真善美的供給以及能使人愉快是一切藝術的共性,在此基礎上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典型環境便是其個性與特點。如繪畫、音樂、電影等都是在“藝術”這個大共性之中來體現和產生其特點的,從而實現自身的個性。在藝術門類中的共性就是透過運用才能技術與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糧來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達到共性。如同中國古代的“和同之辯”,要從“參差不齊”之中求齊一樣。

    任何藝術門類的發展史都與其時的政治、人文思想、地域風貌、工具材料等有密切聯絡的。如在繪畫門類中的油畫與國畫的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就是一個例證,二者同屬於繪畫藝術,都是透過繪畫的形式來再現出真善美的事物與形象的,因而具有共性;但又因各自的人文底蘊、技能展現、工具材料等的不同,又極具個性,二者既統一又對立。任何門類藝術的表現,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出現的,都是作者的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情緒的闡釋,都是透過作品來表現個性,進而由於觀賞者的共鳴,生成共性。關於藝術的個性問題。在整個藝術的大家族裡,藝術存在著普遍的共性,同時也存在著特殊的個性,所謂藝術的個性就是不同藝術所表現出的特殊性。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電影等雖然均屬藝術但又都各自獨具本身才有的屬性,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種類及其行業。如同“隔行如隔山”的說法一樣,雖同名為藝術家,但因種類及行業不同,彼此卻是陌生的。如一位作家,他就不一定懂得美術,反之亦然。除非是罕見的通才,然而,能稱得上藝術家的,成為通才的是極少數,這也是由藝術的個性所決定的。

    藝術的個性是因不同種類藝術所使用的不同物質表現手段來決定的。音樂的律動源於不同的物質和造型所形成的樂器的演奏,由此發出的聲音。這些旋律是在時間中延續,人透過聽覺來接受。人的聽覺可以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質和節奏等,還有這方面的記憶力。這些東西在音樂家的聽覺和記憶裡就會變為準確的音高序列,表現出強弱力度,富於美感和表現力的音色,完全規範化的節奏等。一個有天賦和才藝的作曲家,在一定的情感意蘊驅動下,將上面這些因素巧妙地編織成為樂曲,就是音樂創作和作品,經過演唱和演奏家表現出來,就可供音樂愛好者來欣賞和評價。從欣賞的角度來說,人人都具有一副聽音樂的耳朵,這是人的進化歷史所形成的,只是每個人天賦

    而形成的程度有差別,還有後天文化水平和經歷所形成的差別而已。因而能欣賞音樂相對而言不是特難的事,但是要將音樂表現出來就非易事了。為此,學習音樂,成名成家,走的是一條十分艱難的道路,這也是由音樂藝術的個性所決定的。

    同理,繪畫藝術的優美造型,來源於不同質地的畫筆、畫布、紙張、色彩的繪畫活動。它是在空間中顯示,為視覺所接受。人們的視覺都有一定的色感、光感、線條感和造型感的分析能力,同時也有這方面的記憶力。這些因素如在畫家的眼光下,色感就會形成某種情緒,光感就會產生透視立體,線條就會成為某種語言,造型就會形成某種意象等。一個有天賦才能的畫家,在創作激情的驅動下,將上面這些因素巧妙地組合起來,就會創作出繪畫作品,供人們品評。從欣賞角度來說,人人都有一雙能審視形式美的眼睛,這是人類進化史形成的結果。每個人在這方面所形成的天賦有差異,還有後天學習和受教育也有差異,因此人們在這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就會參差不齊了。但所有這些,並不妨礙一個人去愛好美術,欣賞繪畫。不過,若想成為一名畫家,創作出傑出的藝術作品就非易事了。一個畫家事業的成功,有一個長期的學習與實踐的過程。沒有十年、八年寒窗下的苦學苦練,就不可能練就一手操持畫筆的硬功夫;就不可能使上十種乃至上百種顏色和各種線條的組合和造型爛熟於心;就不可能做到:覓得自然萬物存腹稿,寫盡天下美麗成華章。一手的好功夫,滿腹才藝的畫家,這非任何一個常人就能隨意做到的,這同樣是繪畫藝術的個性。

    三、人與藝術的共性和個性

    馬克思主義美學在回答“人類出現以前,有無自然美”的問題時,認為: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是無所謂美醜的。因為自然的美醜對人才有意義。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覺為美;另一方面沒有人類便沒有把自然作為觀照物件的主體存在,所以那時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類社會出現之後,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實踐把人類和自然聯絡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產生、發展和範圍不斷擴大。

    藝術的共性與個性的形成也是與每一時代的人文、社會因素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與欣賞者的藝術造詣及其文化底蘊,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密不可分的。如,在西方的油畫發展史上,由於早期科學技術的不發達和宗教的影響,使得當時人們以宗教為中心,崇尚宗教信念的力量,所以早期的油畫作品多是以宗教歷史為題材的,進而引起人們的共鳴;後來,受工業革命的影響,科技的發展,人文思想也就有了質的變化,油畫作品便又有了多樣的個性化表現,由於符合時代的發展,便引起了同時期人們的共鳴,也就生成了那一代人的審美共性。

  • 4 # 冷雨似箭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共性比個性更難把握,因為共性是需要用時間去積累和提煉的,透過這些總結的規律也是最能夠體現藝術創作的專業度,而個性則往往是指創作者的藝術天賦或閃現的靈感。在藝術創作中掌握共性就是找到了進入藝術創作的門,但離最終掌握創作的能力還差一些距離,而最關鍵的就是需要善於總結經驗,融入自我,也就是在藝術創作中的塑造風格。

    在藝術創作時要達到“個性”與“共性的平衡,必須要透視規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從藝術的公性中去創作出不一樣的個性的作品。

  • 5 # 南風文化茶坊

    藝術創作中的個性和共性統一與平衡後,才能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成功的藝術形象,是有藝術價值的,他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藝術形象必須具有共性,能代表無數這一型別人物的共同點,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同時他又必須具有個性,使生活中的形象變得具體、鮮明、獨特。

    拿書法藝術創作來說,書法作品相當於藝術形象的塑造,書法作品的美學價值極高,它不僅擁有藝術的共性美,還有書法家的個性藝術風格,兩者融合構成了書法藝術既有共性的普遍意義,又有個性內涵的審美價值。

    所謂書法藝術的共性美,就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們對社會意識的趨同所形成的一種普遍的審美意識和標準。例如,在某一時間段之內,人們偏愛某種書體、字形或者對於某些藝術家比較崇拜,這就是達成一種共識,就形成了書法藝術的共性美。

    共性美的產生,還可能是不同環境和地域的人們對同一時代的某種書風所達成的共識。人們的社會意識,影響了藝術的共性美。尤其是在古代社會,這種影響會更加明顯突出。例如統治者的認識往往會引領社會大眾的普遍認識。人們對共性美的認識,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時代書風。當然這種影響也許並不完全是積極的,甚至有時還會阻礙藝術的發展,起到負面的作用。

    比如在唐朝,統治者喜歡顏體、柳體和歐體,於是這些書體流行。

    顏體、柳體與歐體,雖然好,但比較教條,循規蹈矩,而封建統治者最喜歡的便是循規蹈矩聽話的黎民百姓。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三種楷體很適合思想的統治。這是時代的共性和書法家的個性與統治者思想的統一。

    再比如當代的啟功體,啟功先生不僅是書法大師,還是教授、文物鑑定權威和國學大師,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文化氣息濃郁,在崇尚知識的年代,他的作品具有共性的文化內涵,而他的文化修養又決定了他的書法作品具有個性美。因此,啟功體在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與平衡後,很快成為書法家學習的典範。

    歷史上,有無數的書法家和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創新意識,引領了藝術的前進,使得後人爭相學習,奉為楷模。這種不斷的學習與變革,使得他們的藝術共性與個性不斷達到平衡與統一,使得新的藝術家不斷出現,新的藝術風格層出不窮。

  • 6 # 藝術之子

    就繪畫來說吧,所謂個性,指的是創作者的主觀思想,共性指的是是大部分人的思想,個性高於共性,作品就很難被讀懂,受眾範圍較小。共性高於個性,作品被接受的面較廣,但可能作品的收藏價值不高,較俗,比如說花花綠綠的商品畫,作品缺少靈魂。所以說很多人為了平衡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就創作一些雅俗共賞的作品。作品既存在裝飾性,又不失內涵,創作素材新穎,又不缺技法和色彩方面的可賞性。

  • 7 # 藝古思之

    個性是個人自身應有的,共性是人類應有的,比如,個人藝術修養好與人類嚮往的真善美契合,就會有很好的溫暖而感動人的作品。

  • 8 # 九州美文906

    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創作的個性和共性是相存共生的,沒有共性,何來個性,個性是從共性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共性是藝術創作必須具有的基礎元素,個性是藝術創作者的特點,風格,有個性才能推陳出新。但要從共性出發,脫離了共性任何個性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讓個性和共性相輔相成,更好地為藝術創作服務。

  • 9 # 承宣書畫

    齊白石取得的卓越藝術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是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之一。關於他的展覽層出不窮,書法、篆刻、繪畫等不同美術門類的各種專題展,包括他與同時期中外藝術家的對比研究展也很多,所以大家看到齊白石作品的機會很多。相對來講,大家對德國文化接觸得不多,儘管我去過德國幾次,但對德國藝術瞭解不全面、欠深入。山東美術館舉辦的呂佩爾茨的展覽,規模比較大,既有體量龐大的雕塑作品,還有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使我真實地感受到獨特的藝術風格令人震撼

    兩場展覽我看過很多次,每一次觀展都有新的收穫和體會。特別是當你置身於展廳的那種環境,並與作品面對面交流時,會覺得離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越來越近,其作品自身散發出來的那種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印刷品替代不了的——這就是原作的魅力。

    據我瞭解,展覽期間,張望館長和呂佩爾茨先生還合作了一幅水墨畫,叫《山水中的哲人》,中外藝術家的這種合作很有意思,也使我們看到了東西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與互動,藝術的花火之碰撞。

    德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繪畫和藝術到底是什麼樣,呂佩爾茨展覽使大家對德國當代藝術和藝術家有了一個很直觀的認識。德國出了很多思想家和哲學家,像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爾等……之所以出這麼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這與他們善於思考、邏輯嚴謹是密切相連的。

    在對當代德國的印象之中,我們是這樣認知:在製造方面,德國有勞斯萊斯、奧迪、賓士、寶馬、萊卡相機、西門子電器等……這些德國製造做工精良,暢銷全球。這種民族性格派生出的藝術,我覺得應該是理性的、嚴謹的。但透過呂佩爾茨的展覽,使我認識到德國藝術的一個切面,和我想象中的反差很大,他的作品極為感性,又特別張揚,更像法國的高更和塞尚、西班牙的畢加索等人的作品,充滿了視覺張力、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齊白石和呂佩爾茨都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個性,儘管他們的表現方式和藝術語言截然不同,但他們的作品都因獨特的藝術風格令人感到震撼。齊白石的作品給人一種溫潤的震撼,呂佩爾茨的作品有一種強烈的視覺張力,他們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深耕,又表現出區別於傳統藝術風貌的個性特徵。

    如中國傳統文人畫自明末董其昌高度強調筆墨之後,成為數百年來中國畫發展的主流方向,齊白石在注重筆墨表現性效果的同時,透過細緻觀察與寫生,將生活中常見的物象生動地體現在繪畫中,並融入民間美術的用色方法,走出了一條斑斕多姿的藝術新天地。呂佩爾茨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美學理念為基礎,在雕塑及繪畫作品中進行大膽創新,呈現出激情的、有分量感的、充分表現內在精神的東西,他始終從歐洲文化歷史傳統的脈絡中汲取,使其在當下煥發光彩。他們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符合東西方大方向的文化體系。

    由他們的作品展覽,使我聯想到當下中國畫家的展覽,總感覺或多或少的雷同,共性的東西越來越多,缺少強烈的藝術個性和鮮明的自我的藝術語言符號。而且大家對某一新奇的藝術形式會迅速地吸收,疾速地模仿,而沒有去深入探究,很快長出許多“藝術豆芽菜”。“豆芽菜”確實挺嫩、挺好,但它是速生的,沒有根基,成不了材,長不成樹。這些模仿的“藝術豆芽菜”是膚淺的,無法觸動人們的心靈深處。

    不管是新的藝術形式還是藝術經典,都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學習,學習不是一味地模仿,更不是拿來照搬,而是要了解這個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如何在強調個性的基礎上,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契合國家及民族文化發展的要求;如何在本民族文化的體系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成為藝術的參天大樹,而不是“藝術豆芽菜”。

    藝術貴在創新和個性

    如何去看一場畫展,如何去理解一位藝術家級藝術家的作品,我認為要拋開技法層面,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的繪畫思想,從根源上去解讀。就如筆墨紙硯屬於中國畫的創作工具,我們運用它們掌握了中國畫的語言符號,但是創作出來的繪畫風貌千姿百態。再如大家都用餐具吃飯,吃的東西也無非就是肉類、蔬菜、水果等等,但是每個人的高矮胖瘦及相貌完全不同,所以要和而不同。展覽上呈現給大家的作品和資訊是一樣的,但大家對其理解、研究、消化和吸收又存在差異。藝術創作者在解讀作品時,如何將作品中蘊含的所有能量,消化吸收之後變成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風格這是至關重要的。

    共性是必須要掌握的符號,個性是自我探索的路徑。李可染有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句話也不停地鞭策鼓勵我自己。藝術創作中共性的東西是技能,要掌握。“打進去”是掌握藝術創作的規律和技法,技能要學習,並且要深入地學習;“打出來”是透過共性的東西尋找到契合自我發展的個性。這個需要莫大的勇氣,在“打進去”的過程中,很多創作者得到了師長的肯定、市場的認可,取得一點小的成績就沉迷於此,漸漸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溫水煮青蛙”,以致於流於平庸。“打不出來”永遠是模仿者和工匠,“打出來”才可以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藝術貴在創新和個性。齊白石和呂佩爾茨他們都不斷地挑戰未知,不斷地顛覆過往。齊白石在中年以後還勇於打破過去原有的藝術形式,進行“衰年變法”。呂佩爾茨的作品從沒有固定的程式,透過新的創作將自己的想法用新的表現形式進行呈現。在藝術探索的過程中,他們都不拘於一格、不形於一態、不定於一尊,不斷地質疑、實驗、推翻既有的固化體系,不斷地給自己創作格局、思路以及形式上變化的機會。

    兩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經歷和作品風格特點給我們很好的啟迪。中國青年藝術家對自己所從事的美術創作應該何去何從,這需要我們有一個深入的、理性的思考。透過深入研究藝術家級藝術家的藝術探索之路,來審視自身的創作。在美術創作中要少共性,多個性,時刻不斷激勵自己創作出具有鮮明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藝術精品。

  • 10 # 李翔峰de水墨

    藝術在基本功階段和審美標準上是需要共性知識的,扶正和樹立高平格的審美共識和基本能力,在獨立創作和職業道路需要打破共性去突出自己的獨有的辨識度和圖式語言。拋磚引玉,我的工筆畫和我自己的獨立圖式嘗試

  • 11 # 二海紅小龍888

    藝術首先得有個性,沒有個性的東西,那就是大眾化的東西。例如詩歌寫作,有的詩人把古詩幻化成自己的血液,有的的確很新奇,但新詩創作沒有了自己的語言,那就是大眾化的東西,但它不需於共性。共性個人浮淺認為,個性化的東西是在眾人認可的情況下而產生的果子。#詩歌寫作營##全民來對詩#

  • 12 # 密斯顏

    關於藝術的共性

      藝術是一種美的精神現象,它是以一定的物質為載體或手段,創造出一定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中的各類生活。其中顯現出精神境界中的意蘊美,情感美是它的一大亮點,同時它也抨擊各類社會的醜惡現象。在物質的手段中所顯現的形式美和技巧美又是它另一大亮點,藝術表現的精美形式和技巧,顯現出了人類對自然規律掌握的靈巧性,顯現出必然中自由的美。一切種類的藝術都是憑著以上說的這樣兩大方面,在各類藝術家的創造下,以一定的內容與形式、技巧相結合形成為作品;又以一定的風格個性顯露出千姿百態的藝術樣式和情趣,共同表現出一個人類所向往的美的精神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藝術的世界。在整個藝術世界裡,可以這樣說,無論那類藝術,都應該是這樣,毫不例外,這就是藝術的共性。關於藝術的個性

      關於藝術的個性問題。在整個藝術的大家族裡,藝術存在著普遍的共性,同時也存在著特殊的個性,所謂藝術的個性就是不同藝術所表現出的特殊性。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電影等等,它們雖然都是藝術但其特性各不相同,各有個性,差異很大,因此,形成為不同的藝術行業。俗語說“隔行如隔山”。同是名為藝術家,因行業不一,彼此都是很陌生的。如一個畫家,他就不一定懂得音樂,反之也亦然。除非是極少有的通才,可能會一個人掌握數門藝術,但是,能稱得上為藝術家的,恐怕能做到通的也是極少數。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藝術的個性所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有文身的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