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去的修行
-
2 # 一粒浮塵999
謝謝大家的講解,似懂又非懂。我的理解是,其實一切煩惱皆源於心,當我們有一天不再執念,不再迷惑於金錢權力,不再困於情,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順其自然,一切順應天道,擁有的請珍惜,失去的放下,保持空杯心態,活在當下!生活少一點埋怨,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計較,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索取,多一點付出……
-
3 # 空空無空空
金剛經是佛經其中的一部,佛經無非講的是因果,金剛經也不例外,波羅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到彼岸,也就是出離了苦海不再輪迴六道,說的是果,那麼因在哪裡?因就是般若智慧,只有具足了般若智慧才能到彼岸。所以佛經經常出現般若波羅密就是這個意思。
-
4 # 那時情節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
“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此“智慧”非世間人所講智商,而且是大智慧、解脫輪迴之智慧。這種大智慧是人人都的。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此岸是凡夫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聖人涅磐之場。人一旦覺悟,般若智慧之光就會照亮你的眼前,你就可以從凡夫所生的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抵達聖人所居的彼岸。
《金剛經》為了說明無住的道理,以各種“波羅蜜”為例。其中有一處提到“第一波羅蜜”。大乘有六度波羅蜜或十種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到底指的是哪一種波羅蜜呢?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種就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這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綱領。
根據佛陀的教導,修學菩薩行的佛弟子,不但不貪求分外的財物,還要以自己的財物法施給別人,這叫佈施;一切損害別人的不道德的行為嚴禁去做,這叫持戒;不對他人起嗔害心,有人前來嗔害惱我,就說明情況,要忍辱原諒,這叫忍辱;應該做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做,這叫精進;排除雜念,鍛鍊意志,一心利益眾生,就叫靜慮;廣泛研習世俗世間一切學問技術,就叫智慧。
這六件事做到究竟圓滿就叫波羅蜜,波羅蜜意為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譯為度。佛陀叫弟子依這六波羅蜜為行動準則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薩行。菩薩以此六波羅蜜作舟航,在無常變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圓滿,直達涅槃彼岸,名為成佛。
-
5 # D東哥
我們知道,佛教徒口中經常提及到“波羅蜜”,那麼,“波羅蜜”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波羅蜜,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波羅蜜翻譯成中文, 就是叫“到彼岸”。
波羅蜜一詞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它博大精深,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版本為最流行。
波羅蜜,由於此岸指眾生的苦海,到彼岸可不是一般領會的去天堂,而是一個超勝的境界,彼岸就是指的是菩提的覺悟。
波羅蜜,要和“般若”(梵文Braja)連用。“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意思是懂得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羅蜜是指到達極樂的彼岸。所以這二個詞連起來的大意為:只有理解萬物根本智慧的菩薩才能幫助眾生脫離塵世間的苦海,到西方極樂世界。
有人說波羅蜜不也是一種熱帶水果嗎?
說的對,波羅蜜 (jackfruit) 木菠蘿,也作“菠蘿蜜”,是世界著名的熱帶水果,屬桑科桂木屬常綠喬木。原產於熱帶的印度。它富含澱粉;木材黃,可提取桑色素。它的果肉及花可止渴除煩,核仁補中益氣。也可用以醒酒、益氣、悅人顏色功效,用於熱盛津傷、中氣不足、煩熱口渴、飲食不香、面色無華、身體倦怠。
至於為何於《金剛經》中的波羅蜜一樣,我就不得而知了。
-
6 # 大畫盧曉峰
1. 【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曉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羅蜜是指到達極樂的彼岸,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帶著看透萬物本源的智慧,脫離塵世苦海。
2. 【如是我聞】:正如我在佛陀座前聽聞到的。經文記錄時由阿難陀口述,為表示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所以加上這句話。
3.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一種對佛的稱謂,並不是某一個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藐意為“上而正”,三菩提則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最高最圓滿的智慧覺悟。
5. 【涅槃】:是超脫生死、迴歸清淨的境界。
6. 【滅度】:滅煩惱,度苦海,到達彼岸。與“圓寂”類似。
7. 【不住】:不執著。
8. 【佈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無條件無企圖的分享給別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質特性或規律的事物。
10. 【須陀洹】:是“入流”、“預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需斷除三界中的見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在此後證得四果,註定完全解脫。是佛教中第二階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為“不再來”。得證的人將不再有五欲煩惱。
13. 【阿羅漢】:即得道者、聖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淨,了脫生死。
14. 【無諍三昧】:保持在無勝負心、不與他人爭辯的禪定之中。
15. 【樂阿蘭那行者】:安於寂靜的無諍心的修行者。
16. 【燃燈佛】: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過去佛的代表,主修過去。釋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現在佛;彌勒主修未來,是未來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個時間概念,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指無數極長的時節。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個數量單位,意為“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
19. 【優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優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
7 # 湘大唐小生
不僅僅是《金剛經》還有很多佛經中都會出現波羅蜜這個詞,如果沒去了解過佛教文化的話,大概不會懂得。
其實通俗來講,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在佛教文化中,中心思想就是“眾生皆苦”。是說生而為人就有很多的苦:比如說親愛別離的苦,怨嗔相會的苦,所求不得的苦,乃至生老病死苦,五蘊織盛苦....
還有三災八難,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或許當前是沒有,可是佛家還有輪迴。在輪迴中,就會遇到苦難了——也許幾十年後,也許下輩子,反正逃不掉的。
還有墮落到三惡道的苦。墮落到三惡道,時間長還苦得很,比如成為雞鴨開膛破肚,其實雞鴨都還好,要是造了為了五欲造了惡業,將來下地獄了,就有八寒八熱地獄乃至孤獨,無間地獄等等苦,總而言之在三界中,安樂是一時,苦患卻是長久。譬如用條毯子蓋住爐子,坐在上面,一時不會被火燒,可是最終會被火燒。
所以呢,佛家就要思考怎麼樣才能夠離苦哪?離苦的方法是那些呢?於是就有十度波羅蜜的說法。
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後面四種我們現在是沒有辦法操辦的,比如方便波羅蜜,這個要到八地才可以的,因為八地菩薩於相於土自在,他有種種方便,眾生需要什麼,他可以變化什麼,只要這樣的確可以使得這個眾生能夠學佛。就可“願波羅蜜,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八地以下,都還有念退的時候。比如說,偶爾會想想,這個眾生太剛強了,度他太費勁了,八地以上就沒有這個念退的情況,他才談得上究竟實現願波羅蜜,乃至力波羅蜜,在無數的世界示現化身等,普度眾生,智波羅蜜,成就八地相應道種智等。
我們目前是前面六種,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首先要遠離五欲,那麼你才能佈施,你執著錢財,你如何佈施得了呢?佈施之後你才能夠持戒,因為你遠離五欲了,你才不會因為財色名食睡去犯戒,你持戒了,才能夠忍辱,你忍辱你才八風不動,才能夠精進學佛,精進學佛你才能夠遠離染汙,才能夠對於正法心得決定乃至心一境性,才有禪定,有禪定了,你才會相應於實相,才有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相應於真實的智慧。
願有見聞者,莫謗大乘教,受苦無有量,藏密非佛教!
如果大家想更深入瞭解,還是自己查詢一些佛家資料。以上也是本人查完資料之後寫出的回答,不足之處,還望雅正。
-
8 # 無功用行
波羅密,是梵文音譯。中文可以強行翻譯為到達彼岸。
但為什麼不翻譯呢。
一個原因是,般若也沒有翻譯,若是說般若到彼岸,這樣翻譯不是很奇怪嘛!
二點原因是,若翻譯為到彼岸,我們看的人很容易就如此理解。因為有兩岸,才有到彼岸。這樣就導致讓人容易進入一個二元論的理解當中。但其實,彼岸就是此岸。到彼岸,就是到此岸。
為什麼要一會說到彼岸,一會說到此岸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大秘密。這是需要自行參悟的。
金剛經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如果還明白不了,別人又能幫得了什麼忙呢?
如來說第一菠蘿蜜,非第一菠蘿蜜,是名第一菠蘿蜜。
這裡說,菠蘿蜜不是菠蘿蜜,所以叫菠蘿蜜。
第一也不是第一,所以稱第一。
這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後面還有提到這樣的意思。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因為已經無法再進一步說了,這就是最後的道理,還能再進到哪裡去?
若是再進一步,那就是假語、虛語、固語、誑語、異語。
能理解,那就理解進去了。不能理解,說明自身福德不夠。
福德不夠,那就轉會金剛經前面說的,去努力積累福德吧。
金剛經就說這幾點:佈施、持戒、禪定、忍辱、精進。最後是般若。
懂與不懂,就看前面這五點有沒有做到精深。
所以這些方面,就需要自己去反省覺察的。
反省覺察,就是行的功夫。也就是修行。
-
9 # 銳度何老師
這個問題最好是般若波羅密一起談。
般若這兩個字在中文裡沒有相應的詞,按照古代翻譯的原則,不翻譯。般若類似於中文的智慧,但比智慧圓滿,按照古代翻譯的原則,尊貴,亦不翻譯。
但談般若,還得從智慧這個詞入手。有的人是聰明,但聰明的人不如智慧的人。而智慧呢,它又是不圓滿的。即便智慧如孔子,也生氣,罵人,甚至動手,弟子死了,也是哭的死去活來。但在學佛的人看來,這很奇怪:誰又不死呢?活著就很享福嗎?死了就很悲哀嗎?生氣罵人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般若,就是圓滿的智慧,叫無漏。而世間的智慧都是有漏的,就是還有很多細細的不足。
什麼是波羅密呢?
波羅密亦是梵語,在中文中既沒有對應的詞,更是尊貴,所以不翻譯,需要單獨闡述。
波羅密就是到達彼岸的意思。煩惱是此岸,快樂是彼岸。痛苦是此岸,解脫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覺悟是彼岸。波羅密就是從痛苦、煩惱、迷惑、生老病死中解脫出來,獲得幸福快樂和最終心靈的解脫。
但此岸彼岸只是比喻,不是有這麼一條河,你從這裡走到對岸,你就解脫了,而是立地成佛,當下就覺悟, 就在此時此地。譬如鏡子髒了,你擦去上面的灰塵,灰塵去了,鏡子自然明亮了,並不是灰塵擦去,在遠處出現個新鏡子。修行亦復如是。
在沒接觸佛法之前,不知道從哪看的:道家修今生,佛家修來世。這些年,一直信以為真。接觸佛學之後,才發現是胡扯。修行,修的是當下,當下解脫,不受後有,以後就不再受苦惱的糾纏。
現在你不解脫,未來也不能解脫。現在不快樂,未來也不能快樂。現在不幸福,未來也不能幸福。
你現在放不下一個人一段情,那就生生世世的糾纏下去。看見他你就愛,看家他你就恨,看見他你就放不下,一折騰,又一輩子虛度了。所以千萬千萬不要恨一個人,你恨他,這個緣分就又深了,必定再見面,見面就打。愛一個人也是如此。愛過了,輕輕的放下,緣盡於此。
我很喜歡老版白髮魔女傳的一句臺詞,卓一航跟練霓裳在山洞偶遇,臨別時練霓裳囑咐卓一航,不要把見到她的事跟別人說,卓一航笑道:你我萍水相逢,別了就算,我又怎麼會跟別人說呢?話是無情,但若真能實現,何嘗不是兩人的幸運。不就是別了又逢,糾纏不斷,才一個一夜白了頭,一個苦守雪山幾十年。
你現在還痛苦,現在還執著,現在還算計,現在還看不開、想不通、放不下,那就會生生世世如此,不得解脫。
聽慧律大師講課,特別有趣,他是臺灣人,大學的時候有佛學課,他聽了就決定以後只能走這條路。有個愛慕他的女同學問:林學長,你畢業之後打算幹什麼呢?林學長覺得很奇怪,你怎麼這麼問呢,這還用問嗎:我出家啊。還有人經常問他:你為什麼出家啊?他說:我為了幸福為了快樂。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脫苦得樂。說簡單點,我們學佛,是為了幸福,為了快樂。
而波羅密,就是獲得解脫,心的解脫,就是幸福快樂。
所以般若和波羅密,連在一起就是:用無上圓滿的智慧獲得心的解脫。換個角度就是:只有靠智慧才能獲得幸福快樂。
為什麼你苦惱呀?為什麼你鬱悶呀?為什麼你痛苦呀?為什麼你失眠呀?為什麼你恨一個人恨的睡不著呀?因為你愚昧呀!
信佛修行,以智慧為第一。
那就有人不樂意了,你說那不對,信佛要積德行善,燒香拜佛,要吃齋,要放生,要施捨。你要是這麼認為,我提個問題你解釋不了:那個牛,馬,羊,吃一輩子草,幹一輩子活,性格溫和,挨一輩子累,受了一輩子打,最後還得被剝皮吃肉, 它能覺悟嗎?不能!為什麼?因為它愚痴。
一切諸如來,皆以智慧覺。
-
10 # 高高國際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謂金剛,即是本來;所謂般若,即是智慧;所謂波羅蜜,即是度達。而以智慧得知於本來,就是經。因為一切問題,本來無有;但得本來,萬有盡明。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經般若波羅蜜而得至金剛,即在改變智慧之行中,了知我、萬有、本來、真實、真知等根本問題。
如下解讀來自程東著《佛不立相:金剛經諦鑑》【經文】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譯文】
佛告須菩提:是的,是的。那時如果有人聽聞此經,能夠不驚、不怖、不畏,就知道此人甚為稀有。為什麼?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所以稱為第一波羅蜜。
【釋讀】
佛肯定了須菩提的覺悟。因為須菩提說到了稀有之人,佛即對稀有之人再作講解:後世若有人聽聞此經而不驚、不怖、不畏,此人必是稀有之人。因為此經無相,一切相不立,所以有相之人必因此而驚恐怖畏。而聞言即定者,已得實相,故非有相之人。
佛在“甚為希有”之後,以“何以故”解釋這個人為什麼“甚為希有”。他的解釋是:“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這個人不是佛度的,而是他自度的,所以他才“甚為希有”!因為佛之覺悟,即非他度,而是自度。佛度如此,故佛知之。所以唯有自度之人,才是稀有之人。
佛說法即波羅蜜,但只有知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者,才能得波羅蜜,這樣的人才真知佛說,所以“甚為希有”。
所謂第一波羅蜜,其“第一”二字也含有隱顯二義:顯義是波羅蜜的有相排序,即所謂佈施波羅蜜;隱義則是第一義,即於第一義而度。唯此第一義,沒有第二義,能如此自度的人,當然“甚為希有”。
在顯說上,佛說六波羅蜜,其中佈施波羅蜜為第一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第六波羅蜜。佈施的真義是法佈施,並非物佈施。因為物佈施無助於人的覺悟,不能度人,故非佛佈施之目的。而以法度人,非以法度人,實為人自度,是名以法度人。為什麼?因為以智慧至彼岸,非有彼岸可至,乃以智慧自覺為至,是名智慧至彼岸。誰的智慧?度者自己的。度者以智慧為度,智慧是他自度之舟,故無智慧則無舟,即不能度。所以無智慧者,必待其智慧增長才能得度。故一切度者,必須自度,不能他度,他亦不能度。因為所度之處,只在自處,不在他處。故若以為在他處,即是邪度;若以為有法可以度他,即是邪法。故若待他度我,則不能得度。
佛講此經,即是法佈施。佛為須菩提所說,即是法佈施。而佛以法佈施度人,其實是令其自度。若有人能聞經而悟,其人即已至無相境地,已能自度,故為稀有。所以無相佈施,非有所施;佛法佈施,非有法施;佛法度人,非有人度。故是名佈施,是名佛法,是名度人。以故,是名第一波羅蜜。
所以“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佈施波羅蜜,也是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專講般若波羅蜜的。所以佛講佈施波羅蜜,即是講般若波羅蜜;佛講一切,皆是講般若波羅蜜。
【提示】
第二次說波羅蜜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第五次說聞此經而能不驚、不怖、不畏,且受持讀誦者,甚為稀有。
佛肯定須菩提覺悟,並告須菩提奉持此經之法。
【註解】
第一波羅蜜:波羅蜜,音譯名。意思是由生死迷界之此岸度到涅槃解脫之彼岸。為此,大乘佛教有六種修行,稱六波羅蜜,也稱六度。第一是佈施波羅蜜,第二是持戒波羅蜜,第三是忍辱波羅蜜,第四是精進波羅蜜,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第六是智慧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也稱般若波羅蜜。
【參考】
《法華經》: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修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裡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
六祖慧能: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怖畏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又說: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
太虛法師:六度以般若能賅,般若為第一,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以真諦言,本無有法,何有法執,是以即非第一波羅蜜。但其所以說第一波羅蜜者,隨世諦故,假說為第一波羅蜜耳。
【經文】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譯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因此稱為忍辱波羅蜜。
【釋讀】
佛前面以“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講般若波羅蜜,接著即以“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再說般若波羅蜜。由是當知,佛說佈施,非說佈施,乃說般若;佛說忍辱,非說忍辱,亦說般若。因為般若波羅蜜是無相度,故為波羅蜜之真義。
有相則有辱,無相則無辱。若有辱可忍,即有相忍辱,即非真忍;無相忍辱,無辱可忍,是為真忍。所以佛說忍辱波羅蜜,不在辱忍與否,只在著相與否。
佛說六波羅蜜,是六種度人之法,以度至無相為度。因此六波羅蜜也是六種無相行,即以六行驗無相。
佛由佈施波羅蜜,講到忍辱波羅蜜,是由法至行,由外至內。以便用自己的經歷舉例。
【提示】
第三次說波羅蜜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註解】
忍辱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忍辱、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侮辱傷害而不生嗔心。佛教中的忍有多種說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之說,其中有生忍與法忍、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等。
【參考】
六祖慧能: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圓悟禪師: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太虛法師:即就忍辱波羅蜜言之,具金剛般若,則人法雙空,事相全空,辱本無有,何有於忍,故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依世諦假說,是名忍辱波羅蜜也。
-
11 # 水靈17351528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順此方文字,應曰到彼岸。印土古俗,凡所作究竟,皆雲到彼岸。猶此方方言,所謂到家也。若約佛法言之。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是也。故波羅蜜亦是喻詞。
涅槃者,不生不滅,即謂本性。本性者,性乃本具之意也。言本具者,明非造作。既非造作,可見本來如是,而非從無而有者。故曰本自不生。言其本來已具,非新生也。既本不生,故今亦不滅。而眾生生死不已者,相也,非性也。何故生死不已,由於其心生滅不停。當知生滅不停之心,所謂識相也,亦非性也。何故如此,由於煩惱。以煩惱故,遂致心有起滅,性變為識。由此造業,受輪迴苦。而眾生不知返本,認識為性,迷於生死之相,所以輪迴不息。而與不生不滅者雖覿面而成永隔矣。故以煩惱喻中流,以生死喻此岸,以涅槃喻彼岸也。蓋本無此岸彼岸,因有中流隔之,遂成彼此之別也。
煩惱亦曰惑,所謂見思惑也。見思惑皆從我見而生。故欲了脫生死之相,須證不生滅之性。而欲證本性,須化除我見。然我見根深,必須用種種法以調伏之。開根本智以斷絕之。所謂理雖頓悟,事須漸除。猶之過渡,從此岸達彼岸,行之以漸,不容急也。故曰離,曰渡,曰達,以顯其未可一蹴即到。而說一流字,又所以顯其危險,無明風萬不可起,起則隨流而下,甚至有滅頂之兇,尚能渡達彼岸乎。修行人其慎諸。然如上所說,尚是專約凡夫說。若細別之。生死含有兩重。煩惱亦兼見思、塵沙、無明而言。凡夫著有,執於人我。遂因見思煩惱,而墮分段生死。二乘,及一類菩薩著空,執於法我。遂因塵沙、無明煩惱,而有變易生死。故欲證到無餘涅槃,須空有俱空,破我法二執,了兩重生死。渡過見思、塵沙、無明等煩惱中流,乃達涅槃彼岸耳。故大智度論雲:‘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二執,即我、法二執也。渡流之筏為何?六波羅蜜是也。用此六法,可到彼岸。故此六法,亦名六度。六度之中,佈施要矣,般若尤要。佈施,舍也。若不知舍,云何肯離此而渡。然若無觀照之智,又云何肯舍。故般若為五度之綱要。五度離此,非波羅蜜也。又復智慧二字,分言之,亦可因位名慧,果位名智。般若波羅蜜,約因位說,猶言到彼岸之觀慧。若約果位說,則般若即是波羅蜜。何以故?果位之般若,即是理智一如。理智一如,即是不生不滅也。約因位說,金剛即喻此之觀慧,最堅最利最明,故能到彼岸。約果位說,金剛則喻如來法身,所謂金剛不壞身也。
-
12 # 般若悟道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物件,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金剛的意思為:堅硬的金屬這裡指的是阻擋我們精進的貪、嗔、痴、愚痴和無明。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的象徵。“波羅蜜多)的意思為:到達苦海的彼岸。
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如果按照《金剛經》依經修持就能成就像金剛一樣的品質,就會悟的佛道的精髓和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用智慧的方法達到(苦海的彼岸)。
-
13 # 佛圖
1. 【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曉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羅蜜是指到達極樂的彼岸,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帶著看透萬物本源的智慧,脫離塵世苦海。
2. 【如是我聞】:正如我在佛陀座前聽聞到的。經文記錄時由阿難陀口述,為表示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所以加上這句話。
3.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一種對佛的稱謂,並不是某一個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藐意為“上而正”,三菩提則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最高最圓滿的智慧覺悟。
5. 【涅槃】:是超脫生死、迴歸清淨的境界。
6. 【滅度】:滅煩惱,度苦海,到達彼岸。與“圓寂”類似。
7. 【不住】:不執著。
8. 【佈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無條件無企圖的分享給別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質特性或規律的事物。
10. 【須陀洹】:是“入流”、“預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需斷除三界中的見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在此後證得四果,註定完全解脫。是佛教中第二階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為“不再來”。得證的人將不再有五欲煩惱。
13. 【阿羅漢】:即得道者、聖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淨,了脫生死。
14. 【無諍三昧】:保持在無勝負心、不與他人爭辯的禪定之中。
15. 【樂阿蘭那行者】:安於寂靜的無諍心的修行者。
16. 【燃燈佛】: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過去佛的代表,主修過去。釋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現在佛;彌勒主修未來,是未來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個時間概念,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指無數極長的時節。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個數量單位,意為“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
19. 【優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優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
14 # 易心向上
“波羅蜜”是音譯,翻譯過來是:到達彼岸,但是現在還沒有到,意思就是了脫生死,修成佛道,傳統的解釋是,六道輪迴、生死不休為“此岸”,解脫煩惱、得大自在叫“彼岸”,整體大意為,以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斷開一切煩惱達到彼岸。
《金剛經》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當然也很難懂、很難領悟,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讀多看,即使不能了悟佛道,多少對我們還是有一些益處的。
-
15 # 曹矛瞎掰
波羅蜜就是“渡”的意思,是梵文的音譯,“渡河”的意思。後來就寫成“度”了,意思是度“生命之河”。
為什麼是“度生命之河”呢?這與古印度人對生命的看法有關。
通俗點說:古印度人認為,人的生命不會隨著肉體的消滅而徹底終結,靈魂會在六道之間輪迴,包括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這種輪迴沒有終結。肉體消亡後,最終會進入六道中的哪個,取決於往昔和今生的修行。這種生命的輪迴是很苦的,有些人不願意再在這種生命之間輪迴,想要涅槃,擺脫永無止境的這種生死。佛陀就說,如果能夠很好的修持佛法,就能打破無名,擺脫生死,從生生死死的生命輪迴的河的此岸到達擺脫了生死輪迴的涅槃的生命之河的彼岸。
-
16 # 日月燈明2018波羅蜜、波羅蜜多
經典中經常提到波羅蜜或波羅蜜多。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名相概念,事關修行之成就!
「波羅蜜」可譯作「到彼岸」。到哪個彼岸呢?極樂世界,叫彼岸;迴歸大光明藏,叫彼岸;成佛了生死,叫彼岸。所以這個波羅蜜呢,也可解釋為運載工具。這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來藏」,就是大乘佛法,以此作為波羅蜜,作為工具。
那麼有些經典呢,叫「波羅蜜多」。這裡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這兩個名相都是一樣的——比如講桂林、桂林市;也有一種認為波羅蜜是到彼岸,波羅蜜多是到彼岸之上——到彼岸呢,就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到了彼岸,他已經不受六道輪迴之苦;到彼岸之上呢,是成究竟圓滿之佛。這兩種解釋可以圓融。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文6處提到波羅蜜多。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文9處提到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妙法蓮華經》正文25處提到波羅蜜。
六波羅蜜(7處),五波羅蜜(2處),般若波羅蜜(2處),知見波羅蜜,神通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智慧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密、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瞭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
17 # 說說悟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的釋論有:憨山大師的《金剛決疑》[1];天親菩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2]等。
-
18 # 能量加持
波羅蜜,大乘佛教修行法門,修行深處,10種波羅蜜多(paramita)都可以吸收般若能量,應該靈活運用。
1. Dāna pāramitā: generosity, giving of oneself (佈施波羅蜜)
2. Śīla pāramitā : virtue, morality, discipline, proper conduct (持戒波羅蜜)
3. Kṣānti pāramitā : patience, tolerance, forbearance, acceptance, endurance (忍辱波羅蜜)
4. Vīrya pāramitā : energy, diligence, vigor, effort (精進波羅蜜)
5. Dhyāna pāramitā : one-pointed concentration, contemplation (禪定波羅蜜)
6. Prajñā pāramitā : wisdom, insight (般若波羅蜜)
7. Upāya pāramitā: skillful means (方便波羅蜜)
8. Praṇidhāna pāramitā: vow, resolution, aspiration, determination (願波羅蜜)
9. Bala pāramitā: spiritual power (力波羅蜜)
10. Jñāna pāramitā: knowledge (智波羅蜜)"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Avalokiteshvara, the 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meditating deeply on prajna paramita,"照 見 五 蘊 皆 空,度一切苦厄”。
回覆列表
《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裡的般若波羅密多是什麼意思?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密是渡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就是用智慧渡到生死的彼岸,也就是超脫輪迴,究竟涅槃。
般若波羅密多也叫般若波羅密,般若波羅密是六波羅密之一,六波羅密也叫六度,高度概括了菩薩修行的各種方法。
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心經中介紹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修習般若波羅密的方法和功德,需要注意的是,修習般若必須修習前五度,六度是完整的修行方法,是不能分割的,缺失任何一個的修行都是不究竟不圓滿的。
最重要的一點,修習六度不能離開慈悲心,所以當年佛陀先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再講六波羅密,這也是為什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最受人們敬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