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ok

    題主的困惑,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拆解:

    “討厭別人佔用我的東西”,這個訴求是否合理?

    題主的邊界感可能很清晰,喜歡跟周圍的人保持距離,喜歡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本身沒有問題,也是很合理的訴求,而且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需要——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

    那麼,題主的苦惱在哪裡呢?

    “想馬上把她的東西拿開,但又不好意思”,為什麼“不好意思”?。

    題主做出了選擇,決定維護自己的邊界感——“馬上把她的東西拿開”,但準備作出這個舉動的時候,內心似乎伴隨著出現了一個疑問:我可不可以這麼做?這麼做會不會傷害ta?會不會傷害我們之間的關係?會不會被對方認為太計較?……

    題主好像特別害怕被別人拒絕、不被他人喜歡。所以,通常在面對某些別人所謂的“小事”的時候,會委屈自己,做出妥協和讓步。長時間下來,委屈感和被忽視感會越積越多,在面對“大事”的時候,更加無法堅定地維護自己的邊界,產生惡性迴圈。

    最終,題主的人際交往的方式,可能就變成了“討好型”,即犧牲自己的喜歡的、想要的人或者事物,滿足想要某個人的需要,以ta為優先,俗稱“看臉色”。

    為什麼會形成“討好型”行為方式?

    要尋找原因的話,心理學上就又要提到“原生家庭”了。一般情況下,在父母等重要養育者情緒不穩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等,通常對周圍的人情緒狀態很敏感。

    正因如此,我們經常會發現,在父母不開心的時候,孩子總是想辦法逗他們開心,在父母不關注自己的時候,他們會盡力地表現好,比如努力學習考高分等等,博取父母的關注。

    從本質上還說,這些都是孩子們為了獲取生存資源而作出的努力。當這種努力一旦有了正向反饋,比如孩子看到媽媽本來很不開心,但某一天因為自己考高分開心的時候,就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一種邏輯:只要我表現足夠好,滿足媽媽的期望,媽媽就會開心。

    這種邏輯會在ta成長過程中,逐漸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現在行為上,我們稱之為“討好”,也就是不斷地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的需要,滿足別人,以保證雙方關係的可持續性。

    “討好型”行為方式如何修正?

    一個人的行為和心理之間會出現互動作用,行為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行為。所以,從認知上,先告訴自己,“我是好的,是值得無條件被愛的,我可以選擇滿足自己的需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給自己這樣的暗示,讓這種信念深入內心。

    然後選擇比較“小”的事情,拒絕一次試試,比如面對題主提出的那個情景,有幾種不同的方式,按照你們關係的遠近,可以選擇其中一種。

    (1)如果你們關係很好,告訴ta,當ta作出這種行為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

    我現在決定要修煉我的“邊界感”了,所以,我想跟你說,當你把你的東西放在我桌子上的時候,我感覺很不舒服,能否收一下?(或者你直接給ta放回去,然後說,“我幫你放在你的桌子上了”)

    (2)如果你們關係一般,可以直接進行行為表達:我把你的東西放在你桌子上了。

    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拒絕,不需要理由,因為這是你的桌子,你可以選擇讓對方放東西,也可以選擇拒絕,這是你的權利。無理由地拒絕,可以告訴對方你的邊界在哪裡,要維護自己的邊界,首先需要告訴對方你的邊界是什麼,如果對自己的邊界總是很含糊,這對對方來說,也會很困惑,這時候,你再維護自己邊界的時候,對方可能就會感覺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你怎麼了。

    當然,不管是哪種方式,在表達自己的需要的時候,注意自己的非言語表情,特別是語音、語調等等。從0到1之所以難,主要是作出這個行為的人,不確信自己的行為是否能夠得到預期的效果。

    “討好型”的人一般有很強的委屈、憤怒等,當第一次拒絕別人的時候,這種長期積壓的憤怒和委屈可能都會出來,所以,注意自己的表情、語音、語調等,向對方傳達你“友好而合理”的拒絕。

  • 2 # 素心塾素心先生

    請你靜下來回頭想一想是否有過類似的事:在你小的時候,在你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的時候,被強迫把屬於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或者因為你當時的不願意分享的行為而受到了責罵。

    每個人的童年在兩歲左右開始就會慢慢的產生自我意識,甚至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產生的敏感期,而在這個敏感期期間,很多小孩就開始以自我為中心。最初的行為就是透過佔有自我的東西和區分別人的東西。而這個時候,如果小孩的這些行為得不到保護,小孩就不會得到安全的感覺,那麼這種情況下他的性格發展就不會得到健全,小孩內心那個自我也不會強大起來。

    如果你小時候真的遭遇了這樣的情況,那麼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建議你找心理醫生,幫你回當時那個場景那個畫面,讓你和那個畫面那個場景進行和解,並用這樣的技術手段慢慢的幫你再次整合你的自我意識。

  • 3 # 霖霖玉

    其實,你可以光明正大的把東西拿到所有權人的地方。但是不要帶有情緒。因為對方並非是惡意佔用你的地方。而你也不是惡意嫌棄別人。就事論事,你的地方也需要使用,所以拿到它主人的位置,沒有過錯。也有可能是對方暫時放在你那,忘記取走了,你幫忙拿回去,會被感謝。

    對於別人佔用你的領地的行為,你客觀看待,不要先用情緒去看待問題。也許是對方跟你關係比較親近,所以比較隨意。也許對方只是暫時緩手,暫時放置,事後忘記。大可不必計較。若對方是惡意佔用你的地方,那麼你也要表明立場,但是態度要好,開玩笑的說,比如說:某某,你東西給你放到你的地方了哈,我這夠擠了,你還來湊熱鬧。

    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不盡如人意,而有些是我們自己主觀情緒操控的虛幻,甚至假象,若真的遇到了煩心事,闖開心扉,運用小技巧,巧妙的去解決。處理問題切不可太過情緒化,傷人傷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豬奶頭用碘伏消毒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