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漸入佳語
-
2 # 孤-舟-蓑-笠-翁
我覺得毛筆很難速成。最快的話,先從最簡單的隸書學吧,有隸書做基礎,學楷書就容易點。。五體當然很難都學完,楷書較為實用,練好他就不錯了。呵呵。。前提是要堅持不懈。每天古典時間來練最好。。。還有就是最好找個老師吧,那樣會少走彎路的,一味的苦練最後也可能無所成
-
3 # 北山學堂
少走彎路,從認識與區分書法、練字與江湖體開始
小學二年級的課堂上,老師誇獎我的毛筆字臨的很漂亮,從此我愛上了書法。那個時候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是書法,只知道寫毛筆字就是書法;初二的時候,開始臨摹沈鴻根的的字帖,吳玉生的《紅樓夢詩詞》等硬筆書法;一直到大二接觸了一位省書協會員,五個半天跟著練習了柳公權玄秘塔碑上的五個字。工作後就斷斷續續的練習。
在書法道路上,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父親一位在文聯工作的朋友。聽說我考上了大學就特地來祝賀,4尺的筆墨就是賀禮。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這幅字徹底的震撼了我,深深的體會了什麼是“躍然紙上”、什麼是“字如其人”。原來筆畫是可以立體越出的,筆畫是可以寫的那麼幹淨脫俗,字裡行間的氣息和老知識分子的氣質是如此的相象。這種感覺是不可能在印刷的書貼上體會出來的。
第二件事是我大學選修課的國畫老師。第一次上課,剛剛畫了幾筆,就讓全班同學停了下來指著我說:“全班就他拿過10年的毛筆……”,到現在我還是無法體會,僅僅看你拿筆的姿勢、幾筆線條與鋪墨就能判斷出你拿毛筆的時間。
第三件事是學習了五個毛筆字,從此感覺完全不一樣,深深的體會了楷書的骨力之美,知道了什麼是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只有現場才會有這種體會,圖片和印刷貼是不會有這種感受的。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切入書法、練字與江湖體之間的本質區別。
哲學上審美有三個層次: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
悅耳悅目就是指人的感官上有愉悅的感受,簡單的講就是很好看很好聽。最典型的就是流行歌曲,乍一聽非常好聽,很吸引人的耳朵,但他有個致命的弱點,最多流行一年兩年,新鮮感過後就再也沒有人去唱。而這個特點恰恰就是江湖體的特點,江湖體追求的是形的逼真與技法的花騷,不懂協調與配合,沒有自身的精氣神。江湖體是巧匠之路,是人體印刷機。
悅心悅意就是說除了好看好聽之外,還有那麼一點耐人尋味的地方,可以讓人產生反思和聯想。最典型的就是通俗歌曲,乍一聽沒有流行歌曲那麼好聽,但是仔細聽聽它很有味道,而且他不會一年兩年以後就消失,他的流傳時間和民族性非常有關係,可以久遠的流傳下去。這也是書法的初級和中級階段的特徵,講究筆勢、筆法和章法,特徵明顯;能體現作者的文化修養和追求,耐人尋味。書法是追求的是神采氣韻之美,通篇的靈動而非一字之美,結字追求的是前後左右的呼應,臨習不能斷章取字,單獨取出一個字可能很醜,但是放在通篇裡就是神作之筆。書法必須現場觀摩感受,碑帖書籍只能透露幾分神韻。無書法論是書寫還是欣賞,都是小眾的,因為這和文化修養、生活閱歷息息相關。
悅神悅志的要求就比較高,除了讓人感受到美,還會教育啟迪人自強不息、奮鬥不息,會影響人的價值觀。比如革命或宗教歌曲,粗粗一聽不未必悅耳,但是你會在不經意之間輕輕的哼唱出來。達到這個高度的書法古來罕見,即使有也是在特定場合特定背景之下的神來之筆。
練字就不一樣了,即想把字形寫的賞心悅目符合大眾的審美,又不想失去個性和書寫在生活工作中的實用性,是江湖體和書法之間的中庸之道。比如手寫一張通知,用書法的方式或江湖體書寫都很可能不被觀眾認同。實用主義是練字的追求目標。
當然還有一種用毛筆刷出來的怪字或者乾脆藉著神棍論調不用毛筆塗鴉出來的圈錢符號,實在是我審美能力不夠無法點評。
順便宣告一下,我現在絕對不是書法家而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相信各位能夠理解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的區別,能力結構截然不同而已。傳神的東西很難用言語表達,教育者只能研究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試圖將那種神而上的東西傳達出去。
回覆列表
寫字的字型已經成形,能不能改,怎樣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認為:寫字已經成形,年齡已經漸大了,不能改了……,這種看法不對。要知道,寫好字並不是什麼難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極其好學,只要你方法對頭,改正舊的寫字習慣。具體地說,在你練寫的時候,必須端正寫字的姿勢和執筆方法,這是首要條件。
現在列舉先人練字二例,現結合本身體會,談談這個問題。
大家知道,中國書聖王羲之,他先從衛鑠學書,之後又多見先代名家鍾繇等名著,遂改變初學。正是他,繼往開來,把古樸的書體變成嬌美流暢的今體,對楷、行、草書均有創造性的貢獻,這就是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歷史功績。
再說顏真卿,他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法。他參用了篆書筆意,寫出了端莊雄偉的楷書。是他開創了二王以外的新風格。
我本身先從鍾紹京的楷書摹法,後又從歐陽詢、黃自元的楷書得法,在行書上追學黃若舟的筆法,自感距離尚遠,自己仍須努力。但不論你寫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
有的同志提出:寫鋼筆字摹仿毛筆字帖行嗎?實踐證明,可以,其效果一樣。
寫好鋼筆字和毛筆字,不論年齡大小,不論你寫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當頭,下定決心,認識到對工作對前途有著相關的重要性,經過一番努力,是能寫好的。
起步雖晚猶可追,古往今來,有許多三十而立後學成才的名師。宋朝的梁顥,八十二歲才考上進士,他詠道:“也知少年登科好,爭奪龍頭屬老成。”明朝李贄,棄官就學,立志著書的時候已是五十四歲了,他的名著《焚書》,《藏書》先後在六十四歲和七十三歲時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於年齡大小,關鍵在於志向和恆心。
寫字應當從何學起?
答:先要選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慮是否近似你所寫的字形,選好了,先看上幾遍,分析其中字形要點和結構的規律。這叫“意在字先”,然後用透明白紙先描摹,後臨摹,熟記每個字中的關鍵部位。具體步驟分述如下:
寫字的姿勢和執筆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頭部不能歪,更不要低;兩眼距桌面約一尺,前胸距桌沿約三寸。
(2)執筆要正,筆尖應直向前,切忌內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筆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筆尖約一寸。拿筆不正或筆尖向內斜,就寫不好捺,寫不好橫,寫不好鉤,很難順手,甚至每寫一筆,就得挪動一下右手。同時,寫出的線條一無骨氣,二無韻律,字形也就談不到舒展大方。
(3)筆桿的斜度,寫大字拿筆往上些,筆桿斜度要稍大,寫小字往下些,筆桿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應傾斜在食指關節處,超過這個部位,寫出的筆畫,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筆桿斜度不適當,筆速要受到侷限的,並且不可能寫出飄然、神韻的字形來,因此不應傾斜“虎口”處。
(4)握筆要輕鬆,運筆才自如;握筆太緊,寫出的字,不能開闊大方。據在中學講課所見,一個有五十人的班級裡,就有四十五人拿筆不正或筆尖向內斜,大學裡也是這樣,正是這個緣故,這些同學寫出的字,鉤不象鉤,捺不象捺,筆畫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說過,寫字好壞,在姿勢和執筆上有絕對關係。如同木工鋸木一樣,如果姿勢和拿鋸不正,即便“線條”畫得再直,你也要鋸歪的。這和寫好字的道理是一樣的。
學書法的步驟應當怎樣安排?
答:先從楷書基本筆畫學起,即點、橫、豎、撇、捺、提、鉤、折八種。
一個字好比一臺機器,基本筆畫練好,等於把“零件”加工好;練好偏旁部首,就好比開始“組裝”;練整個字形,就等於進入“總裝”。就是說,先學“分解”,後學“連貫”。所以說,楷書是基礎,而基本筆畫則是基礎的基礎。
在練寫基本筆畫時,要分類去練。如練寫“丶”時,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別練好,然後後再寫“連貫”,進行組合。
一般的規律:練楷書先練基本筆畫;再練筆畫順序;三練偏旁部首;四練字形結構;五練分行佈局。
漢字的“點”畫寫時要加重,如石墜地。什麼樣的部位需要什麼樣的點,要做到“意在筆先”。如“宀”上頭的點按鍾紹京、歐陽詢的寫法,用短小豎勢書寫是比較有力的。
為什麼說學字必先練楷書?
答:大家知道,幼兒開始走路時,必先學站立,站穩了才能學邁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後跑起來。
這和練字的三部曲一樣,先練楷;再練行;三練草。歷代書家一致主張,只有練好楷書,基礎牢了,再寫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練好楷書,寫出的字,才能筆不浮滑,體不支離。
先學楷書需要多久呢?
答:只要你選好字帖,每天堅持寫兩頁,持之以恆,兩個月就可以收效。至於練寫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後臨摹,然後對照找差距。對難寫的字,要分別記下來,專門突破。
當你練有成效的時候,你就自然產生了興趣:越寫越愛寫,越看越高興!這就是你成功的開始。
要想寫好每個字,其重點應當掌握哪些?
答:第一要掌握筆力,這裡指的是該用力的筆畫就要用力;不該用力的就要輕筆過渡。例如寫國、紅、真、鋼等字,輕重分得清,看起來就會給人以美感。
一般來說,寫“丶、一、丨、丶(捺)”等筆畫著筆應用力,其它稍輕些。但一個字中的個個筆畫不能都用力。比如,寫“人、大、天”等字的撇畫應當輕,捺畫應當重。相反,撇畫寫成重,捺畫寫成輕也可以,總之不能平均用力。
有人說,基本筆畫好練,間架結構難寫,是這樣嗎?
答:說起來好象很難,實際上只要你方法找準,路子對頭,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練好了基本筆畫之後,就有基礎功底了。所說方法找準,路子對頭,指的是在結構上分清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
如果是獨體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獨體字,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橫畫稍長,豎畫稍短,而豎畫必須居中而下(楷書)。
如果是合體字,則要分清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是左中右結構,還是上中下結構,是半包結構,還是全包結構。
弄清這六個區別,再按字的定義和組織規律去掌握。這樣,就可寫出一個完美而秀麗的字形來。
例如:“好”“媽”屬於左右結構;“幸”“素”屬於上下結構;“常”“掌”屬於上中下結構;“匠”“醫”屬於半包結構;區別這些不同的結構定義,就好辦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兩豎,注意居中對齊;常掌二字是個長形體勢,不要寫太長,稍加緊縮;好媽二字是個左右結構,左邊稍小,右邊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當,參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嗎?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當,一寬一窄,線條輕重.
有人說,要想寫好鋼筆字,必先練好 毛筆字才行,是這樣嗎?
答:不是。實踐證明,那樣要多走彎路。為什麼?道理很清楚:因為漢字的結構規律完全一樣,只是字形大小書寫工具及手法不同,兩先學哪一種都行。
繼承和臨摹古人作品,應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丟開個人的風格。
有些人對怎樣寫好字過於神秘化,也有的人把寫好字說成是天生的……。事實上,不論寫毛筆字還是寫鋼筆字,都不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不客氣地說,毛筆字我只練了兩年。當我把兩年後寫的字聯拿給一位書法編輯看時,所得到第一句評語是:“你的字起碼有十年的功夫”。這位編輯問我:“你都跟誰學過?”我說:“沒跟誰學過”。事過三個月之後,我寫的字聯在一本雜誌上選登了。
此事使我聯想到,多少人和書法資料都一再聲稱:要想寫好字,沒有十年以上和更多的年頭是練不成的……。又說,寫好字是天才等等。這些論斷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只要字帖選好,方法對頭,下定恆心,用不上一年的時間就可取得成效,請同學們試試看。
有的人提倡寫好鋼筆字必先練好毛筆字,實際不必要,因為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同時掌握兩種筆法。不分,那就難看了。
寫字講究呼應,這指什麼說的?
答:要想把字寫得生動活潑,就得注意線條的往來和筆勢的呼應。筆畫相間有呼應,句間的開頭和末尾也講究呼應,這樣的寫法是為了避免機械式和堆砌現象。我們經常提到的“筆斷而意連”,使點畫互相間的聲勢具有連貫性,這種聲勢好比幼兒伸手喊媽媽,媽媽伸手接幼兒的那種動作。
《書筏》中說:起筆為呼,收筆為承。反之,如果寫完一筆再考慮下一筆,中斷筆間勢能,那就是《續書譜》所批評的:“圖寫其形,末能涵容,皆支離而不貫,其結果多成珠子,字形當然活不起來”。
所以要使字寫得生動活潑,情趣誘人,呼應二字是不能忽視的。
據說橫豎有原則寫法,是這樣嗎?
答:是的,這是當代書法家鄧散木說的,鄧老講得有道理。寫“橫”要稍斜,左邊低,右邊高,其斜度約在5-7度上下。不要低於5度。不要高於7度。這是因為人的兩眼視覺並不平衡,如果把“橫”畫寫成平直,那麼,由於兩眼的錯覺,看上去右端的末尾似乎倒下去了,很不自然。
漢字的“豎”畫比較重要,在一字當中起著棟樑作用。虞世南在《筆隨論釋行》(引王羲之語)說:“為豎必弩,貴戰而雄。”故寫豎畫要剛勁有力。如中、牛、千、山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