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祖國萬歲666888

    不好!對學生性格靶向,學習的進度,掌握的程度,家裡情況等都不瞭解,讓新來的老師無從下手,無法做到知己知彼?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無法做到因人而異等進行了如指掌的深入淺出的正常教學,對學生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好事!

  • 2 # 西園小狐狸

    支教好與不好,真的一言難盡。

    好處至少有三:(1)新教師的到來,產生“鯰魚效應”,給本校老師帶來思維的碰撞,能激發本校老師的潛力;(2)需要支教的地區大多是偏遠郊區或貧困地區,新教師也會讓學生產生新鮮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更大的憧憬,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3)全國都在搞支教,既能鍛鍊大學生,為有志青年提供舞臺,也能喚起大家對鄉村教育、貧困地區教育的持續關注。

    不足之處有二:(1)支教老師只負責所教授的部分,而且支教教師與本校教師的協同備課不到位,支教結束後,本校老師還需要花力氣完成相應的銜接工作、查漏補缺工作;(2)有時候,支教會成為形象工程,大家都是擺擺樣子,實質的付出與收穫、碰撞與反思做得不到位。這樣的支教,就會被當地學校、老師、學生吐槽。

  • 3 # 初中語文顧高

    新學期搞下鄉支教,校校交流,學生們幾乎每年都換新老師,這從班級,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來看,確實是有一定的影響,但從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影響不大。第一,下鄉支教是指市區教師與鄉村教師之間的交流。一般來說市區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教育教學科研,教育教學實績等方面較農村初中有一定的實力,因此,支教教師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影響不大。如果說有一定的影響,就是在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上,學生是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教學質量是有一點影響的,但是這一過程應該很快就會適應。第二,校校交流,一般都是同學科教師對等交流,當然這裡也涉及到教師對學情的把握上,這似乎會影響到班級的教學質量,但是從教師職業特點來看,教師對教學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把對教育教學看作是一種神聖的事業,因此,老師們都會克服困難,及早適應教育教學,而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支教也好,校校交流也好。一般來說都是為了促進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區域的平衡無發展。對校際間的交流,我有一個看法,為了更加平衡學校發展,更加平衡促進學生髮展,對教育主管部門我想提出一個建議,比如說初中學校間的交流應該設定為3年,這樣可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持續發展的空間,畢竟學生的學情對教育教學質量是有一定影響的,對於小學也可以從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這3個學段考慮。不知這樣回答可否作為參考?

  • 4 # 素面布衣

    在我們這裡有一年高中兩校合一,都是高三了,還換老師換班主任。而有的老師普通話不過關,講課用土話,導致那一屆學生高考考得非常糟糕,本該上名校的上了一本,本該上一本的上了二本。好像錄取率那一年是山東省倒數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高三學生尚且如此,對於低年級學生影響更大。但學生適應能力也很強,過個一年半載也就適應了。可是,有的學校一年換一次班主任,真的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

    對師生來講,都是磨合。在我們小時候,小學一直就沒分過班。而我大哥那一屆,是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是一個班。那時候小學五年制,中學五年制,總共十年。老師有時候換,起碼小學上中學換老師,但全班同學還是在一起,同學情誼就特別深。

    也有一個好處,就是鍛鍊了學生的適應能力。朋友要換,同學要換,老師要換。難怪現在人們缺乏彼此間的信任,可能與總分班換老師換同學有關。

    穩定的關係需要時間,而頻繁地換老師,真的很難建立起彼此的信任。現在有人說師生關係惡化,是不是與常換老師有關呢?

  • 5 # 教壇雜談

    我們這兒很少見到城裡教師下鄉支教的,但農村教師到城裡學校進行交流的不少。

    現在許多地方開展城裡教師送教下鄉、下鄉支教,農村教師進城學習。但很多都流於形式,真正起作用的很少,有時反而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有些城裡教師為了晉級,迫於形勢和壓力送教下鄉。到農村學校後,就講一節早就準備好的課,讓農村學校的學生看一看,城裡老師講課水平高。其實,學生只能看出老師講的很熱鬧,花樣很多,但很難學會很多。因為講課教師根本就不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根據他們的學生情況準備的課。聽課教師的收穫也不是特別大,幾經打磨的觀摩課怎麼能和平時所講的常態課相比。

    而城裡教師到農村支教,真正上課的很少,很多人是隻走個過場,到學校報到幾次就算了。但很多農村教師到城裡交流,卻會踏踏實實上課。上的不好的,會被退回,不讓學習;上的好的,人留在城裡教學,工作關係卻留在農村學校,佔著農村學校教師的名額。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交流”只會讓農村教師多條進城的路,讓城裡教師晉級多些麻煩。有多少人打著交流的幌子,在給自己謀私利呀!

  • 6 # 職校老師

    不知您是哪裡的,我們這邊也和你那邊差不多情況。

    一般,城裡老師,如果評職稱,必須要有下鄉支教的經歷。

    所以,每年這裡農村學校也好,城裡學校也好,都會出現新學期每個班都可能面臨新老師的現象。

    這樣做的一個後果就是,每學期學生都要適應新老師。每學期的換老師,有好處但也有壞處。

    好處就是,讓學生又認識一個新老師,新老師帶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

    當然也有不好的問題,頻繁的換老師,會讓學生適應期延長。新老師和學生的磨合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學生,在前一個老師的教導下,比較習慣了,不容易接受一個新老師,甚至有個別同學會產生牴觸情緒。這樣會影響到他的學習。

    換了新老師,我們做學生的要儘快適應,主動和老師交流。作為老師,我們也要把握好機會,和學生主動交流,多交流,消除隔閡。

  • 7 # 安靜不孤獨

    我也說兩句,下鄉支教每學年每校約來1-2人。基本都是掛名不教課走形式,即掙了支教錢,又攢足了農村工作經歷好回縣城定級評職稱。正常對農村學生影響不大。而最有影響的是縣裡招的特崗教師,都分到農村了,這部分在農村教學經過三到四年的實踐,基本成形。同時也轉正了,就託關係轉入縣裡了。從10~15這幾屆來我校約15人左右,11屆自己全都進縣裡,就12屆剩的多5人,其餘的13~15還剩3人。沒想到前幾天縣局把12屆5人一下全抽縣裡,弄得馬上要開學了確沒有有經驗的教師可用。雖然將新今19屆特崗來充實,但他們沒教過課,還得幾年實踐,農村也就是新教師的試驗場。

  • 8 # 手機使用者59118115594

    這些走形式的把戲,搞教育的也真能做的出來!這個名師,那個骨幹,今天國培,明天省培,今天職稱,明天績效,還有明目繁多的花樣!試問真正搞好了教育嗎?都為搞面子了!教育就是踏踏實實的工作,沒有花架子!整些作死的名堂,苦了教師,害了孩子!

  • 9 # 自然野草

    民間靚相的孫猴、服飾華麗功一般、顧弄玄虛.如同四塊地分給張王李趙各一分、即使交叉調換了耕種的另一份、產量能提高嗎?

  • 10 # 天亮起床開始奮鬥

    好,非常好,全國教師一盤棋,大家輪流坐莊,這樣全國各地每個學生都能博採眾家之長,培養多領域,全面的人才,學生素質才能真正提高!加油幹,專家們,中國教育將來會出好多優秀人才。

  • 11 # 一縷正義的光芒

    不能簡單的說好或不好,只能說弊大於利。

    1.對教師來說,支教或交流時間太短,而且老師缺少對支教學校和學生的深入瞭解,教學中可能會不適應。

    2.對學生來說,適應老師的教學風格也需要較長時間。頻繁更換老師,也會讓他們無法適應,可能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支教時間有限,也會給學生管理增加難度。

    3.對學校來說,安排教師支教或交流必然佔用教師資源,但是老師的人事關係還在原單位,會給工作安排帶來困難,而且年終考核如何實施也是個問題。

    支教也好,交流也罷,如果真心是為了改善教學質量,教育部門應該有長遠規劃,不能把支教經歷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限制性條件,那樣的支教就成了形式主義。

  • 12 # check000

    支教現在成了某些校長整人的一種手段!某些校長把給他意見不一致的老師借支教的名義弄到偏遠地區,以權謀私!!!

  • 13 # 微風不瘋

    從教育交流上講,有利;

    從學校利益上講,有害。

    孩子們能接觸到更先進的教育模式,開闊視野,綜合提升學校教育水平。

    這種教育人員不穩定,教學就不成系統,學生要不停適應,且因為情感陌生,對於大部分留守兒童,教師並不能起到情感塑造和人格培養的作用。

  • 14 # 手機使用者24811344338

    不太好!此做法很好地詮釋了“借下的貓咪不抓老鼠”這句話的意思。可是領導們還在哪裡樂此不疲、假模假樣地執行著。最終遭殃的是可憐的學生們。

  • 15 # 二胎爸爸養娃記

    這位教師,您非常值得敬佩。

    新學期下鄉支教,校校交流考慮的不是自己上班不便,而是自己的學生是否適應新的教師,學習成績怎麼樣。孩子能有您這樣一位教師,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但是,作為一名教師,無法改變下鄉支教,校校交流的趨勢,只能按照教育部門的部署去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別再惦念以前的學生了,把精力都交給現在的學生。做自己能夠做的,不去想自己想了也沒有頭緒的。

    下鄉支教,校校交流是上級領導研究決定的一項政策,不論這個政策是否合理,這都將成為這個地區一個響亮的教育品牌,成為領導晉升的一個籌碼。教師和孩子都是棋子。指揮棒指到哪裡,就填充到哪裡,做一名優秀的棋子。

  • 16 # 就事論事實事求是

    教師下鄉支教,校校交流,都是教師校際交流的方式。對促進教師的成長,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幫。市裡教師下鄉,能把一些更好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教學方法帶到鄉下,對促進鄉村教育會起一定的作用。同時下鄉的教師能體會鄉村教育環境、教育物件的不同,在解決問題中鍛鍊成長。校校交流,打破了校際之間的封閉,交流的教師體會各校之間不同的管理特色,能取長補短,也是一個利於教師個人成長與最佳化學校管理的方法。如校校交流停留在參觀考察的層次,缺少教師的交流,就會各自閉門造車。致於每學期學生見到的是新面孔,這未必是壞事,讓學生學會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與不同的教師打交道,對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也是有好處的。當然,如頻繁的換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長也有不利影響,但校校交流教師不會太多,不會引起頻繁換教師的情況。

  • 17 # 使用者1545266084515

    這樣做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學生適應起來也很難。有些領導認為這樣會調動老師積極性和調配師資平衡,但我認為是一些領導的手段,使有些人調動的方式方法!我個人認為不主張這種做法!

  • 18 # 韜韜聽音樂

    我就說一個實際例子吧!我現在教的兩個班班。一個班一年級二年級是一個語文老師,因調走,三年級換一個語文老師,因家長不滿意四年級換一個語文老師,因學校安排,五年級又換了一個語文老師,至於數學老師,一年級教一年後班主任不滿意就換了,二年級因數學老師辭職又換了,三年級因家長不滿意又換了,四年級到現在都是我。另一個班,一年級二年級是一個語文老師,三年級上學期因語文老師生孩子被學校勸退了,下學期因語文老師辭職了換了一直教到現在。至於數學老師,一年級和二年級上學期是同一個,二年級下學期因老師辭職換了我之後,到五年級因學校發展又換了一個。不知道後面會不會再換,這些孩子還有兩年畢業。換老師也很正常吧!

  • 19 # 泊靜無為

    城鄉週期支教交流可行。

    小學每6年,初中每3年。人員必須的真正到支教交流接收學校蹲校!

    現在城鄉大多支教交流流於形式,城裡教師不參與農村學校教育教學,只是求有個經歷罷了。

  • 20 # jintaihu123

    我支教就是為了晉職,因為我45了還是初級職稱,而且因無支教經歷無資格參加晉職,工資比同齡晉職人一年少1萬多!僅管我年輕時在邊遠山區工作多年,但不算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非常的愛一個人,你會為了他的前途不顧自己的難過、心痛與他分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