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雅君家庭教育指導
-
2 # 曹宗國
這種青雲榜上的文章肯定是人工編輯評上的,不是機器人操作的。這說明文章的優質標誰和閱讀口味存在很大反差,過份依靠機器人審稿推薦是不可行的。
-
3 # 期貨匠人李瑞
這個問題我個人深有體會!
由於我主要從事期貨投研方面的創作,屬於財經領域裡很小眾的一個板塊,受眾人數很小,閱讀量不高是一種正常現象。幾次獲獎的文章,閱讀量最低的只有幾十個,能夠獲獎也讓我很意外。
由於專業的文章可能會由於受眾、作者展示許可權等因素可能不會獲得較高的閱讀瀏覽量,但這並不影響青雲的評判標準。
反而那些誇大、偏激、快餐、沒有深度等形式的流量文章是不符合青雲評選要求的。
-
4 # 孫大聖保險房地產商
冷峻之眼看“閱讀” 提起書單,大家一點兒都不會陌生。 不知道自己該看什麼書的時候,書單總是最直接便捷的選擇。 從各大報紙雜誌的權威書單,再到類似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冬夏季書單,再到“2018年你必讀的20本書”,“是女人就該讀的15本書”,各種title層出不窮,想要高效找到一份讀書列表,不是難事兒。 當然,也有一些作者,對書單本身就持有一種懷疑。如作家阿來就表示過,讀書講的是緣分,講的是私人化閱讀體驗,書單沒有必要。 但不可否認的是,書單似乎與生俱來一種“必讀性”,它在我們平常的認知裡,是選擇困難的出口,是讀者書荒的解藥。 而今天要說的這位復旦中文系教授嚴鋒,卻偏偏不按常理出牌,給讀者開具了一份“不必讀”的書單。 之所以稱之為“不必讀”,是因為他以其冷峻之眼,犀利地指出那些多餘而浪費時間的無用之書。 不走尋常路,爭議在所難免。這個無視常理的生猛舉動,不僅招致眾多冷眼非議,還被媒體斷章取義,以致各種刪節版本流傳網路,反倒忽略了作者的初心和本意。 《見字如面》重新將嚴鋒教授寫給讀者的這份“不必讀”書單的原版還原,為的就是能夠在庸碌浮躁之間,能夠重新激發起讀者對於擇書的那份獨立思考,不會迷失在茫茫無邊的書單泡沫之間。 對人生產生影響的書是有限的 我們常言“學海無涯”,似乎多即是好,無涯便得投入無止境的時間。嚴鋒教授卻道,人生有涯,與其浪費在不值得的書上,不如多讀些經典來得更好。 這就像微信朋友圈,通訊錄再是上千人,殭屍粉居多,其次點贊之交,根據鄧巴定律來看,真的稱得上朋友的人數上限也就那麼150個,死黨級個位數也算了不起。 這與書是同一個道理,像許子東老師所說,對你人生產生影響的作品,不會超過一百五十本。也許我們並沒有一個具體數量的標尺,但它一定是具有限度的。 資訊時代,大量內容的湧入,若喪失辨別之力,就如同在海上漂流,無法泊岸,只能淹死。 嚴鋒教授在這封信裡一共提及八點“不必讀”,對應八種被他剔除的書籍型別。大致可以分為: 1. 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三言二拍以外,很多中國古典小說不必讀。 2. 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不必讀。 3. 很多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不必讀。 4. 絕大多數西方通俗小說不必讀。 5. 所有名著的續書不必讀。 6. 一些古老的哲學著作不必讀。 7. 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都不必讀。 8. 所有陰謀論的書不要讀。 從擇書看獨立思考 嚴鋒教授大膽的“不必讀”書單,引起了不少的爭議與討論度。除了7和8的共識性以外,其中大部分的觀點都被不少讀者反駁或修正。 許子東老師就在第二現場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古典小說的範疇,《海上花》也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經典。歷史小說裡,也有不少回溯歷史的經典,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莫言的《生死疲勞》等。 嚴鋒接受對於“不必讀”書籍切中要害的“吐槽”,不僅是一種擇書方式,更有趣的是引發了不少讀者在公共語境的討論聲音。 而這愈發讓我們明晰,在這個時間成本昂貴、高度定製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閱讀亦不能報以“一刀切”的態度以待。 書單的泛濫與需求的猛增,反而代表著讀者對自我主動選擇的放棄,平時不怎麼讀書,想走捷徑的心態,反映著一種被動的“投餵”心理。對於自詡愛書之人的我們,或許也該進一步反思,我們對知識的汲取,是否已經從獨立吸收轉向被動攝入? 既然明確我們閱讀的有限性,那我們在主動擇書的時刻,是否可以以一種更加睿智的方式去選擇呢?或許嚴鋒教授的這封信背後,激起的是對閱讀本身這件事更深刻的思考。 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當道的時刻,以一份“不必讀”的書單入手,打破自己固定的思維疆界,重拾閱讀的興趣與探索,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附:信件原文 這裡提供一份我心目中 不必讀的書的清單 嚴鋒寫給讀者 2017年8月5日 人生有涯,千萬不要不加選擇地讀書,這裡提供一份我心目中不必讀的書的清單。 首先我從來不認同開卷有益這種說法。讀書並非開卷有益,有些書無益,有些書無聊,有些書還有害。讀書要做減法,從前如此,現在更如此。現在讀書的時間本來就被微博微信擠掉那麼多,剩下的就更要小心使用了。資訊時代,如果什麼都看,人就被資訊淹死了。 專業閱讀與非專業閱讀的差別非常大。專業人士需要搞清楚與自己研究相關的一切文獻,有趣無趣都得看,也是沒有辦法。非專業人士就沒有必要受這個罪了。所以對於專業人士推薦的書,非專業人士也要長個心眼,別聽見風就是雨,也許他的蜜糖,就是你的毒藥。 我也不認同要多看經典的空泛說法。很多經典的意義,僅僅是一種歷史意義,它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照亮了人類的道路。但我們對之頂禮膜拜就可以了,今天就不用真的去讀了。比如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康德的《宇宙發展史概論》等等。 我是中文系的,所以主要談談文學方面不要讀的書。 第一,很多中國古典小說不必讀。我這麼說會激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小說真的不是我們的強項。具體原因這裡就不展開了。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三言二拍”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義》,人物刻板,情節單一,思想陳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輕時寫了一本《封神演義導讀》,那時候真是太缺錢了。 第二,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不必讀。這段時期的作品,非文學的因素佔比例太大,而這些非文學因素也已經時過境遷,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們小時候那樣餓急了什麼都吃,撿到碗裡都是菜了。 第三,很多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不必讀。歷史小說是最難寫的小說之一,需要經歷、學識、性情、沉浸,最吃細節、韻味、筆力、文字功夫,這些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尤其困難。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小說作家,描寫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封疆大吏:“激動得兩眼閃動著淚花”,“兩雙滾燙的大手緊緊地握著”……我的天呀。 第四,絕大多數西方通俗小說不必讀。因為真正好看的也就那麼少數。請注意,我這裡說的還僅僅是好看,還不是好。絕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包括許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號稱頭號暢銷的作家,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戰鬥機。 第五,所有名著的續書不必讀。無論古今中外,名著的續書都很失敗,都完美解釋了一句成語的含義叫狗尾續貂。道理很簡單:此作者非彼作者。 第六,一些古老的哲學著作也不必再讀了。這條會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哲學著作往往很晦澀,有很多功能又正在逐漸被科學所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讀者的視野了。文學青年動不動就海德格爾如何,維特根斯坦如何,胡塞爾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嗎?我年輕的時候,把別人談戀愛的時間都用來啃哲學了,結果什麼也沒啃出來,只啃出個晚婚。 第七,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都不必讀。騙人的,沒用。 第八,所有陰謀論的書不要讀。騙人的,有害
-
5 # 我的團
很簡單的事兒,不應該難理解。
換一個題目:科技論文有學術價值還是科普文有學術價值?
青雲計劃,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它註定是一曲陽春白雪。大部分人不能理解很正常,他們聽得懂的也就是下里巴人。
在這裡就不能不吐槽一下中國的所謂教育改革了。
為什麼說將中國的教育改革說成“所謂”的教育改革,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是在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下複製西方的教育模式。這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意識形態。
西方目前的教育模式,實際上是富人階層為了保持自己的穩定性,刻意營造出來的一種教育氛圍。
打著“質優價高”的旗號完全將教育資源傾斜到富有的階層,人為的製造了教育的不平等,以保證富人的後代能夠脫穎而出。
這就註定了在這種教育狀態下被培養出來的大部分人只有聽懂下里巴人的能力。
但是這種教育模式有著無法克服一個缺陷——生源質量不夠廣泛全面,很難形成金字塔效應。不是形成不了金字塔,而是金字塔的高度不夠。
這個問題放在人口大國或許並不明顯,但是人口有限的國家反映的就顯得比較突出。
從這個角度去看就很容易理解英國為什麼會突然對中式教育感興趣了。
同樣的回顧一下歷史,從中國科舉制的由來,也不難看出它產生的必然。就是因為要打破固化階層的人才選拔制度,最終導致了科舉制度的產生。
前段時間曾經看到一篇有關探討秦朝和隋朝為什麼短命的文章。很簡單,秦朝實行了郡縣制,隋朝實行了科舉制。它們的實質就是打破了原有的等級壁壘,遭到了原有上層社會的反撲。
最後雙方同歸於盡,新的朝代來臨之後由於原有的階級壁壘被打破,社會呈現了無比的活力,因此成就了後世津津樂道的漢唐盛世。
在現代,被我們嘲笑的、也鬧出不少國際笑話的印度。從現在看,它是不可能追上中國的。為什麼?就因為它的社會等級制度。
一個富豪讓一個富豪朋友帶一下自己不成器的兒子,朋友答應了。但是這個孩子只能做公司副總,或者地區老總。不能下基層,因為下基層得有真本事。
這就是我們已經踐行過的,沒有走通的路“外行領導內行”。
所以,階級固化是非常有害的,會使整個社會失去活力的一個現象,這是我們必須警惕的東西。
那麼中國有沒有階級?個人認為有。因為階級是社會構成的必要因素。因為社會中需要領導者、制約者,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在社會中必定有等級差,否則這個社會必將是混亂的社會。
老子的道教為什麼會敗給外來的佛教?從根本上說是其理論不成熟,否定了階級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所以它被歷史否定了。
既然階級不可避免,那麼隨著階級的劃分,必定會產生階級特權。但是當階級特權被放大,為了這塊被放大的利益,特定的階級就會尋求固化階級來保護既得利益,這才是有害的。
-
6 # 可愛的小明同學
文章的質量和閱讀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閱讀量只和受眾多少有關。
有些高質量的文章,因為感興趣的受眾不多,所以閱讀量確實不大。
相反,有很多很水的內容,閱讀量卻非常大,但卻沒有質量。
回覆列表
文章的質量和閱讀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閱讀量只和受眾多少有關。
有些高質量且有深度的文章,因為感興趣的受眾不多,所以閱讀量確實不大,所謂“曲高和寡”。
相反,有很多很水的內容,閱讀量卻非常大,但卻沒有質量。
社會既需要“下里巴人”,也需要“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