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邪門正道
-
2 # 千佛山車神
朱允炆不“昏”?朱允炆是“混”!朱棣的“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半的功勞要歸屬朱允炆。正是因為朱允炆的用人失當,心慈手軟,才最終導致江山易主
造反這種事絕對是個技術活!特別是外地藩王回京轉正,在朱棣之前,幾無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鑑。能借鑑的全是撲街教程。
歷史上最著名的藩王武裝暴動,就屬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了。結果,吳王劉濞精心準備了多年的造反計劃,過了僅僅三個月就被澆滅了,皇帝沒做成,活人都做不成了。參與其中的各個王爺無不是人頭搬家,是死的死,死的死!
在朱棣造反之前,我想他一定是糾結了很久,很久。看著這以前無數的失敗案例,再想想自己的現狀,有時真的覺得做個王爺也挺好。
然而讓朱棣最終下定決心孤注一擲的,卻正是朱允炆的軟弱。
(建文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剛剛即位之時不過弱冠之年,僅僅21歲。雖然此時的他處於少不經事的年紀,但他明白,如果他想把皇帝繼續當下去,政治上首要做的就是削藩。
在他上臺之初,曾在一年之內,一連拿下週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五個藩王,陣勢不可謂不大。
這一系列的動作是嚇得各個藩王,無不提心吊膽。
不過在這其中,朱允炆偏偏在對付“痞裡痞氣”的叔叔朱棣之時,總是有些下不去狠手。
朱棣雖然在北方邊境手握重兵,但朱允炆並不是沒有除去他的機會。反而,朱允炆錯失了許多良機。
朱允炆早在即位之時,朱棣便進京面聖。而朱棣在此次赴京過程中表現的十分張狂,御道騎馬、見帝不拜。原本朱允炆可以就此將其軟禁,但是最後朱允炆卻沒有理會朝臣的建議,將朱棣放回北京。
此事之後,自知表現過火的的朱棣也不敢再度奉詔進京,只是派了其五個兒子入京。
可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朱允炆將朱棣扣在南京的五個兒子全部都放了回去,喪失了跟朱棣討價還價的最後籌碼。
如此愚蠢行為,無異於自掘墳墓。
在後來戰爭打響之後,朱允炆更是打出了,四個二帶倆王的絕世好牌。
在朝廷軍事實力明明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朱允炆卻用了一堆廢柴做將領,將朝廷和自己推向了不歸路。
而朱棣這邊卻是越戰越勇,最終在降將李景隆的策應下,攻佔了南京。
(靖難之役示意圖)
-
3 # 謀士說
歷史上的“清君側”只有朱棣成功了,不過歷史上凡是也總有個例!朱棣之所以能成功稱帝,主要是朱允炆和朱棣不是一個量級的,朱棣身經百戰,而朱允炆毫無實戰經驗,在朱棣眼中始終是一個毛頭小子。朱允炆和朱棣在軍事上相比,朱允炆差了十萬八千里。即便朱棣不是明朝皇族成員,在明朝初期絕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和開國功臣。
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當中,能鎮得住朱棣的估計只有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只可惜死得早。朱允炆的才能沒有父親那麼優秀,雖說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出發點是好的,朱允炆也想做個好皇帝,但是沒有考量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政治才能,能不能鎮得住朱棣,他沒有仔細思考,也沒做充分的準備,如何面對危機,他不知道。
另外,朱允炆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也就適合做個太平皇帝,但是生活在王朝的初期,沒有一個輔佐的優秀的文武大臣這個朝代很可能被肢解。在西漢的時期,漢景帝也做過同樣的事情,然而漢景帝手下有一批相當優秀的軍事家,帶兵打仗可謂一流。而朱允炆手中的將領基本不是朱棣的對手,而能用的那一批大臣都被朱元璋給幹掉了。其實,朱元璋不是在幫助朱允炆,而是間接的幫助朱棣掃清稱帝的障礙。
朱允炆的最大短板就是軍事才能差,朱棣有親自帶兵打仗的能力,就這一點,在王朝爭奪戰當中,朱允炆就吃了虧。雖說,朱棣攻入南京也很艱難,但是優秀的軍事才能,幫他度過了難關,所以才能走上人生的巔峰,成就一番帝業。
-
4 # 中孚鑑
朱允文,朱元璋之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文登基為帝,是為建文帝,朱允文在做皇帝的時候,改革朱元璋時期的弊端政策,被稱為“建文新政”,同時為了加強皇權,施行削番,但是最後卻被他的叔叔朱棣奪取皇位!
那朱允文不是一個昏君,為什麼朱棣能起兵成功呢?
大明名將凋零,無人能與朱棣抗衡!朱允文雖然仁厚有餘,但是卻不夠強硬,朱元璋擔心他死後,不能震的住那些功臣名將,擔心自己死後,他們會朱允文不利,會對朱家江山不利。
所以朱元璋在他駕崩之前,對那些功臣名將進行了清理屠殺。
而朱棣的軍事能力也很高,但是因為他是朱家之人,不僅沒有被清理,還被封為蕃王,到朱棣起兵時,已經沒有多少人是朱棣的對手了。
所以朱允文會敗給朱棣!
朱元璋為鞏固朱家江山,大封朱家之人為蕃王,天子皇權相對的減弱!朱元璋在除去那些功臣名將後,為了保護朱允文,又封了很多朱家的蕃王,希望作用天子的蕃國,希望如果天子又難可以勤王救駕!
但是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最後卻是朱家自己人起兵造反!
朱元璋這樣大封天下,就跟西漢初年的情況差不多,諸侯坐大,朝廷勢力相對減弱。諸侯們雖然名為朝廷的蕃國,實際是各自為政!
朱允文想要加強皇權,實行削番,惹怒諸侯!朱允文看到諸侯們勢大,就想要學漢景帝削番,但是卻沒有漢景帝那麼幸運!
朱允文的削番,觸犯了諸侯們的利益,這些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為了自保,最終以燕王朱棣為首,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
於是就發生了靖難之役!
指揮不當,最終朱棣稱帝,朱允文下落也成了迷!朱棣起兵的開始時,勢力和朝廷差距很大,但是因為朱允文的指揮不利,以至於節節敗退,導致士氣不高。相反的朱棣軍也士氣大盛。
同時又有許多大臣和將軍投降朱棣,結果京城就被朱棣攻下!
所以,由於這些原因,不是昏君的建文帝最後還是敗給了燕王朱棣!
京城被朱棣攻下時,朱允文的下落也了成迷。一說是被火燒死,一說是扮成和尚逃走了,之後就下落不明!不過朱棣為了能順利的登基為帝,於是對外就說建文帝已死!朱棣登基後,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
5 # 李國凱
總的來說有三個大致原因:
一·朱元璋在世時大封諸侯王,致使各地番王手握重兵,並且手下大多是能征善戰之將,征戰沙場之士,而中央的能征善戰之士大多都被朱元璋在世時就消除殆盡了,所以當時的京都大多都是文臣而少武將,因此當時朱充文手裡所握的兵馬並不足以抵抗朱棣的兵馬。
二·當朱充文登基後,太急於求成,想鞏固皇權,因而做了一系列削番計劃,並且打算以弱到強依次削番,致使各地番王脫離撐控,所以在朱棣起兵時,各地番王坐壁上觀,致之不理,有些甚至派兵援助,使朱充文的中央王朝變成眾矢之地,使之有令發不到,有兵用不到。
三·朱充文不能合理用將,內部鬥爭不斷,文臣門只會呈口舍之快,使文不盡其才,武不能盡其力,總之還是因為朱充文太軟弱,決心不強,再加上他是太孫繼位,使人們本就有的“父亡子繼,兄終弟及”的封建思想所左右,為失敗奠定了一定基礎。
-
6 # 第十四使徒-ZEREL
朱允炆能在大優勢是情況下丟了江山還不算昏君?
朱棣能造反成功,不是因為朱棣有多能,而是朱允炆有多蠢。
看看朱允炆削藩一年內削五個藩王,一個反抗的都沒有,其中不是沒有帶兵的。主要是中央和藩王實力差距太過巨大,完全沒有任何機會。朱棣能夠靖難成功,一方面他遠離江南,朱允炆剿滅他算勞師遠征了。還有就是在削藩的過程中,朱允炆也在不斷的作死。
接下來就來聊聊朱允炆的作死歷程:
一、武將集團離心離德。朱元璋晚年大肆清除功臣,除了一部分功臣恃寵而驕,還有就是要保持文武平衡,建國初期武將的作用遠大於文臣,朝堂上朱元璋自己能壓的住,但擔心朱允炆壓不住,所以進行了清洗。不過總體還是希望文武平衡,但是朱允炆一上臺馬上就把武將勳貴都邊緣化了,全心全意和文臣走到一塊兒。武將勳貴雖然不能反抗,但是為後面靖難埋下伏筆了。
二、文臣集團太天真。朱允炆這樣全力支援文臣的皇帝,讓文臣一掃頹廢之態,全面壓制了武將勳貴,讓他們感覺沒什麼做不了的了。為了進一步加強儒家的地位,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藩,一邊給皇帝推薦大量的儒家人才。方孝孺這些人就是這個進入了統治體系,方孝孺是大學問家,但儒家有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方孝孺也算其中一員。作為一個儒家理想家,希望恢復周禮,靖難之役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方孝孺正拉著皇帝研究周朝的土地制度,官僚制度。而齊泰、黃子澄也不是務實的人,前線戰事不利的情況下,為了減少罪責隱瞞實際情況,而使朱允炆對於靖難之役沒有足夠重視。
三、朱允炆的天真。作為一個皇帝,錦衣衛和宦官就是皇帝爪牙和眼睛。朱允炆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明君,廣泛採納文臣的建議,收拾錦衣衛和宦官,結果被文臣們欺瞞。治理國家太過理想化,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可是他卻想一步到位,削藩、打壓武將、制度改革同時進行,導致各方面勢力對他都嚴重不滿。朱棣靖難期間,寧王直接借兵,各地藩王和武將都出工不出力,各地大地主估計也有出力,不然朱棣僅靠燕地的物資很難支援如此長期的作戰。
總結一下,朱允炆更適合作為一個學者,而不是皇帝這種殺伐果斷,能脫離道德約束的位置。靖難之役,朱棣的軍事才能主要是讓各方勢力覺得他是一個值得投資的人。最本質的問題,還是朱允炆執政出現了巨大問題。
-
7 # 宋安之
朱允炆上逼死親叔叔湘王,下放著一群人才如徐達長子徐輝祖和太祖養子平安等將才不重用,反而死心塌地的重用飯桶李景隆。還不是昏君?
只能說朱允炆提倡的是文官治國,不論是在當時還是以後亦或當下,都容易獲得讀書人的好感,所以在這種巨大力量操縱之下一個昏君變成了少年登基不懂政治被叔叔趁虛而入趕下皇位的可惜天子。
說朱允炆昏君雖然有些勉強,但並非沒有道理。首先這位奇葩皇帝可以說是厚黑學的實踐者之一,一方面在史書上大大的留下“仁厚”兩個字。一方面是逼死親叔叔卻被大多數人下意識忽略了,真是神奇。可惜他最後失敗了,不然就是一位成功的厚黑學皇帝。
朱允炆逼死親叔叔,並非無可奈何。而是削藩太狠了,明明中央朝廷對於藩王擁有碾壓之勢,真的仁厚採取個類似於漢武帝推恩令的軟性削藩方式就是了。非要霸道削藩,繼位後幾個月之內就連廢五王,注意是廢為庶人,而不是剝奪權力,簡直太狠了,逼得湘王朱柏乾脆自焚而死明志。朱允炆這種削法應該稱之為廢藩了。
削藩狠也罷,應該趁著眾藩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先把實力強大的塞王比如說朱棣等解決了。而這位奇葩偏偏要先易後難,朱棣這種人又怎麼會坐以待斃,使其有了準備時間。身為帝王這樣不昏嗎?
再說說御下之術,很多人認為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清洗還有老死病逝的開國功臣外,朱允炆時代就是將星凋零。其實並非如此,朱允炆這方還是擁有不少將才的,比如徐達長子徐輝祖、朱元璋養子平安、開國老將郭英、盛庸、瞿能等。但朱允炆偏偏一直重用無能的李景隆,直到一直屢戰屢敗才讓盛庸上場,但朱棣已經勢力大漲,沒那麼好鎮壓了。
李景隆被罷職後,朱允炆竟然讓他與谷王守南京金川門。朱棣兵行險著直接攻至南京城下時,就是李景隆與谷王獻了金川門才一錘定音逆襲成功的。可見朱允炆之昏。
朱允炆在太祖重典治國後提倡文官治國,提高了文官地位,但損害了武官勢力,可以說是革新派。而邊疆燕王朱棣素有威望,所以獲得了很多武將支援,可以說是守舊派。
靖難之役實際上是兩方勢力的對抗,朱棣獲得的支援並不少,並非表面上那麼勢單力薄,加之又有多年作戰經驗,所以成功了。
朱允炆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政策還是獲得了讀書人的好感。他提倡的文官治國與文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後世文官寫朱允炆時總是有意無意的加以修飾,使之讓人們覺得提倡文官治國的朱允炆其實還是很有作為的,只不過太年輕沒有政治經驗,最後才失敗的,間接誇獎了文人。實乃高招!
回覆列表
沒錯,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大一統帝國下藩王造反成功成為皇帝,他的成功可以說不是別人隨隨便便就能複製的,其機率就如同中了好幾張百萬大獎的彩票。
其實,我認為,朱棣造反成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No.1 手握重兵 實力雄厚
朱棣打小就因為自己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而無法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從小就和武將廝混在一起,很會打仗,得到他爹朱元璋的賞識。朱元璋臨死前,為自己即將當皇帝的孫子朱允炆找了幾位叔叔戍邊防蒙古。其中,戍邊北京的就是朱棣。
戍邊是危險的任務,為了防住蒙古,這幾位戍邊藩王兵力自然雄厚。而朱棣的兵力又是幾位藩王中的佼佼者,再加上長期和蒙古打交道,戰鬥力大大提升,相當強。造反前,又買通了寧王的朵顏三衛(明軍中受降胡人組成的軍隊),其戰力可想而知。
No.2 猛將如雲 謀士牛逼
朱棣在造反前身邊的朋友自然都是些猛將,造反時必然追隨到底。張玉,朱能,無不是猛人中的猛人。而且,謀士姚廣孝是一位十足的陰謀家,造反就是他提出的,其出招之狠足以讓野心家朱棣歎服。即使朱棣這邊戰局不利,也是姚廣孝穩定軍心。所以,在我看來,朱棣的成功姚廣孝是第一大功臣!
No.3 允炆愚蠢 送防彈衣
朱允炆就是個笑話,告訴己方士兵不要傷害他叔叔(朱棣),可笑至極。這樣,穿上防彈衣的朱棣,死不了,還能偵查軍情。年少的朱允炆並不知道,對付流氓只能用最流氓的辦法……
No.4 究其原因 綠化必行
說實話,朱棣在戰場上老天可是偏向他的。
其實,朱棣兩次即將戰敗之時,狂風大作,讓南軍(朱允炆方)睜不開眼睛,這樣,有喪命住牢危險的朱棣化險為夷,反敗為勝。可見,綠化問題勢在必行!!!
No.5 功臣之中 必有景隆
“飯桶”李景隆(朱允炆方)雖為名將之後,卻是個朱棣送人頭的,給了朱棣更多成功的機會,朱棣要好好感謝人家啊!!!
綜上所述,即為朱棣成功原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