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勤奮男人403
-
2 # 一片小紫蘇
首先,在那個時候諸葛亮並沒有什麼背景,就身份而言,相對於劉備諸葛亮是沒有優勢的,身份高低帶來的就是地位的差距。這種差距很可能就造成諸葛亮淪為只是提供計策的工具人,這顯然與諸葛亮自我定位不一樣,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須這麼做。其次,就現實而言,人越是在付出之後得到的東西就越會珍惜,就《三國演義》中描繪的諸葛亮形象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這點,所以這點手段是必須的。最後,作為亂世之中的文人,雖然諸葛亮曾說:“不求聞達於諸侯”,然而亂世又哪裡有平靜的地方,尤其是諸葛亮並不是默默無聞,可能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很大可能進入官場,所以既然要進入官場,那麼自己就必須選擇一個信得過的君主,所以三顧茅廬可以說是一場考驗,也是挑選自己所想輔佐的人的一種標準。
-
3 # 自黑地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作者反覆地渲染氣氛,效果非常好。
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諸葛均在後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
這段就是很好的文字。把讀者胃口吊到了極致,然後諸葛亮才緩緩登場。作者確實是寫文章的一把好手。
-
4 # 劉歷地UP
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當時歷史背景和兩位當事人的具體情況。當時劉備來到荊州投靠劉表是走投無路的無奈選擇,雖說劉表顧及同宗之情,但是荊州本土利益集團是很反感劉備來攪局的,所以才有了蔡氏兄弟的種種刁難,劉備也苦於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非常抑鬱,對於突破瓶頸的期待需要他重視人才的輔助,而恰在此時,有人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另一方面呢,雖說諸葛亮自稱布衣,但真實情況確實實打實的權貴,其叔叔是劉表的好友,岳父是荊州望族,自己還和掌權的蔡氏家族沾有姻親,所以在荊州集團裡,諸葛亮出仕輕而易舉,之所以要隱居是經過權衡之後的打算,劉表偏安一隅,不能成事;東吳主上強勢,個人無法施展抱負;曹魏良臣過多,自己不能一人之下。所以只有當時的梟雄劉備,即有稱雄之志,又有求賢之心,三顧茅廬可以說是為劉備訂製好的方案,至於三顧之後出山,一方便是驗證劉備禮賢下士的名聲和求賢若渴的誠意,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自己身價的一種手段,人才難得,才會珍惜。
-
5 # 草原映象生活
這是諸葛亮智慧的地方,考驗劉備是不是愛才,有沒有誠意,對於自己的做法有沒有不滿,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跟他到底對不對,畢竟革命風險很高,跟對人才能成就自己。
-
6 # 明離子
正史《三國志》裡對“三顧茅廬”的記載比較簡單: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個“三”有可能是概述,有可能不止三次。為啥去了這麼多次才見到,主要因為劉備見諸葛比較迫切,而諸葛跟從劉備並沒有那麼必需罷了。
不同史料對於“三顧茅廬”有著截然相反的記載,問題的矛盾點就在:是劉備找的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找的劉備?
很多朋友說了,那還用說,肯定是劉備三顧的諸葛嗎,連諸葛亮自己都在《出師表》裡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話是沒錯,但是史料需要旁證才可完全證實,正史《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卻是這樣說的: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主劉備“遂詣”亮,就是去往諸葛亮所在之處,“凡三往,乃見”。
這便和《出師表》裡的說法對上了,確實是劉備親自找的諸葛亮,而且找了好幾次次才見到。
似乎劉備三顧諸葛亮的事情已經板上釘釘沒啥爭議了。
彆著急,在對《三國志》的注引時,裴松之對這裡注引了《魏略》中的說法,也提出了一個讓大家都比較難以接受的說法: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魏略》也是正經的史料,卻告訴了大家一個截然相反的事實,那就是諸葛亮為了防止荊州被曹操攻打,但是知道劉表這個人不靠譜,於是直接北上去見樊城的劉備,在那裡初露鋒芒,劉邦大喜,從此以“上客禮之”。
我們先說說劉備,到了荊州其實很尷尬,他的人格魅力讓荊州名士爭相拜訪,這讓荊州之主劉表非常忌憚,本來以為可以靠劉備壯大荊州勢力的他其實對劉備是非常忌憚的。
所以,劉備需要拉攏一下本土勢力改善一下自己尷尬的地位。
那麼諸葛亮呢,娶了黃承彥的女兒為妻,而黃承彥的老婆是劉表的蔡夫人的妹子,還有個蔡瑁,算是諸葛亮的妻舅。
諸葛亮為啥在名士圈裡那麼顯赫,如果你真的覺得是靠他的聰明才智折服眾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人家背後有人啊!
但是諸葛亮本人對於投靠劉備的迫切程度並不高,就算《魏略》的記述是真實的,恐怕也並非完全是因為投靠劉邦而去納“投名狀”。
所以總體說來,還是劉備“三顧”諸葛亮的可能性比較大。
-
7 # 狼的影子319
真實的歷史是劉備經過跟諸葛亮的幾次接觸,認為諸葛亮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需求,第三次才向他發出邀請,雖然諸葛亮之前幾次一直都在劉備前面搔首弄姿,賣弄學問,人脈,但是半生飄零,閱人無數的劉備還是對諸葛亮進行了各方面的考察,他跟諸葛亮見面的次數肯定是有幾次,估計還包括路過的時候順便進門喝口茶,多次接觸後才決定招攬他,多年以後諸葛亮把這個橋段演繹成劉備三次登門邀請,他還極不情願,扭扭捏捏的出山的。
-
8 # 剛剛講過
首先,三顧茅廬只是一個歷史典故。這裡的“三”只是表示次數很多,而次數多進一步表示的“極有誠意”、“非常看中”、“非常迫切”的心情。
再牛一點的,可以試試先拒絕一次,看看大BOSS會不會再來一次。
最牛的當然就是諸葛亮,拒絕了很多次,可能還不止三次,就是要看清楚,將來要跟一輩子的大BOSS值不值得託付。
這不能算是擺譜,只是慎重。因為諸葛亮非常看重自己的出山,他也自恃自己的才幹,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而這番事業一定要將來的主公能充分信任、絕對支援。所以,他不惜多次拒絕,也是想看清劉備的誠意與決心。
-
9 # 史說新傳
肯定不是。
劉備找諸葛亮也是有綜合考慮過的。首先,諸葛亮是熟人介紹的。他先找到了司馬徽,之後司馬徽給他推薦了兩個人,徐庶和諸葛亮。不巧的是,他起初相中的徐庶給曹丞相高薪挖走了,待遇好,還幫照顧家庭。多方權衡,他就決定去找諸葛亮了。第二,當然,那時候諸葛亮很年輕,二十多歲,劉備也不放心,不過他還是看中了諸葛亮這身後的社會關係才決定去拜訪的。
有刊物就曾梳理過這裡面社會關係: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荊州牧劉表的舊友;大哥諸葛瑾在東吳當官;岳父黃承彥是沔南名士;諸葛亮大姐的婆婆家是荊州負責行政的蒯家;蔡瑁是諸葛亮的妻舅;後來,劉表還娶了蔡家的女兒,親上加親,成了諸葛亮的表舅舅。如此複雜的社會關係讓劉皇叔對這位有經天緯地之才的青年是另眼相看。
208年春,劉備三次登門造訪,前兩次沒有見到諸葛亮,不是諸葛亮擺譜不見,而是因為他確實出遊去了,所以二人無緣。第三次成功見面後,二人一拍即合。也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
-
10 # 楚狂接與
不是擺譜,且聽我細細道來。
諸葛亮出身琅琊諸葛氏,早年父母雙亡。他十二歲的時候所在州郡被戰火波及,為了躲避中原戰亂叔叔諸葛玄帶著他和弟弟諸葛均啟程前往當時的亂世避風港荊州。琅琊國為徐州所屬,那戰火便是曹操東征徐州燃起的。而當時陶謙派人求救於各路諸侯,來了兩路人馬,一個是公孫瓚手下青州刺史田楷,另一路就是平原相劉備劉玄德。
劉備當時名聲很好,之前黃巾餘孽管亥進攻北海孔融也是向劉備求救。劉備只說句:“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後就點起三千兵馬火速馳援孔融,《隆中對》所說“信義著於四海”非虛也。而這次馳援徐州也是義舉,正是為了阻止曹操東征屠城殺戮徐州百姓。少年諸葛亮這時知道了這個亂世有一個英雄叫做劉備。
來到荊州後諸葛亮躬耕隴畝、潛心向學的同時也關注天下大勢的走向,並且立下了匡扶九州、結束亂世的志向。(每自比管仲樂毅)並且結交了徐庶、崔州平等好友,並且得到了荊襄名士司馬徽和黃承彥等人的賞識,黃承彥還將女兒許配給了諸葛亮。
青年諸葛亮在隆中等一個人,一個可以結束亂世的人。風雲際會劉備來到了荊州,劉表待之以上賓之禮,使其屯兵新野。這時的劉備是名滿天下的英雄,而諸葛亮不過是一個才學不顯的年輕人罷了。劉備並不知道荊州有這樣一個影響他後半生氣運的人物存在,即使知道也不會貿貿然的突然去尋訪。
這個時候諸葛亮在荊州積累的名士人脈便產生了作用。首先是徐庶在劉備面前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在新野時認識了徐庶很器重他,徐庶在跟劉備點評荊州人才時對他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其願見乎?”劉備說:“下次讓他跟你一起來吧”(君與俱來)徐庶回答說:“這個人將軍您可以去拜訪他,但是不要隨便召他過來,您還是親自去一趟吧。”(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當然不只是徐庶推薦過諸葛亮,劉備在與襄陽名士交往時司馬徽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和龐士元兩人。襄陽名士界對於諸葛亮的推崇引起了劉備的興趣,終於劉備去見了諸葛亮。這是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與四十六歲的劉備第一次見面,這次見面劉備終於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經世之才,而諸葛亮終於找到了能共同施展理想抱負的主君。《隆中對》於劉備可謂撥雲見日,三分天下的序章就此奏響。
後來劉備又多次拜訪諸葛亮討論細節,情好日密連關羽、張飛都“吃醋”了。劉備卻對兩位兄弟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所以《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應該解釋為多次來草廬拜會諸葛亮,商討要事才對。比《諸葛亮傳》中的“凡三往,乃見”更說得通。
劉備真乃人傑也,以兄弟待關羽、張飛,關張這兩位世之虎臣以兄事之,刀斧不避。以國士待諸葛孔明,孔明這位臥龍先生以國士報之,鞠躬精粹,死而後已。
難怪曹孟德會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11 # 上將噯福斯
不是故意擺譜,是諸葛亮本來就不願出山。
關於這個問題,諸葛亮本人最有發言權。
出師表講得清清楚楚,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段話,已經寫的清清楚楚。
諸葛亮自己本不願出山,是劉備巴巴的跑過去請講治國平天下的大計,前後三次,感動了諸葛亮,才答應為劉備服務。
我們不能用現代的價值觀念,去揣測古人的心理。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
現在的人,都覺得當官可能比隱居山野種地好。東漢卻不一定。那時候,文人最講究名節。有名節,就受尊重。還能透過察舉製做官。名節是為人立世的前提和基礎。
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隱居了。在那個時代,一個有才有德的高士,不願當官,只願終老山林。會贏得極大的名氣和極大的尊重。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諸葛亮不願出山,還學了那麼大的本事。
做學問是他自己熱愛,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修養。實現自我昇華,跟出不出山沒有必然關係。
話說回來,一個沒才華的人,隱居的再厲害,誰會理你呢。
再說回三顧茅廬。可能當時諸葛亮是真的不願意出山幫劉備。因為劉備的實力太過弱小。極有可能會隨著劉備一起掛掉。
出師表講,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話一點不假。長坂坡,劉備就是帶著諸葛亮等幾十個人騎馬逃跑的。
諸葛亮又不願投靠曹操,孫權,他的觀念,還是忠於漢室。肯定不會服務曹操,孫權。
既然漢室不可扶,奸賊不能扶,那就終老山林吧。
-
12 # 春先生的世界
原因很簡單:一是諸葛亮背後的勢力。別以為諸葛亮是一無所有的書生,當時劉備只是依附於劉表的一個小軍閥,勢力很弱。諸葛亮的幾個姐姐分別嫁給了荊州的幾大家族,老婆家也是其中一大家族,和荊州幾大家族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剛到劉備這裡,最初也在謀士裡面只排在第四個,所以劉備最早是看中諸葛亮的背後勢力。二是內是劉表死後幾大勢力分別爭鬥,劉備失去了依靠,外有曹操設計將主要助手徐庶騙走,迫切需要一個得力的人來幫他。三是諸葛亮要投身劉備也需要雙向選擇,畢竟古時候文人投身主子也是一輩子的事,也講究從一而終。要看看對方有沒發展潛力。
-
13 # 知常容三國
劉備三顧茅廬的資訊量非常的大,三顧茅廬是一個雙贏或者是一個多贏,他成就了諸葛亮,提升了諸葛亮的地位,成就了劉備,提升了劉備愛才的美名。在這三個茅廬中全部都是贏家。接下來我給你們好好分析一下。
諸葛亮名氣一點都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劉備在荊州五六年,荊州大部分的豪傑都歸附了劉備,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居然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叫諸葛亮,是透過徐庶推薦的,我想推薦之前,徐庶肯定跟諸葛亮打過招呼,諸葛亮意向,跟徐庶說了條件。劉備一聽人才就想結交。徐庶告訴他不可以,要你親自去請。這就是諸葛亮的條件。
劉備為什麼願意去請,這一個你可以參照一下我寫的那篇文章,曹操為什麼要厚待關羽,而且放他去找劉備,道理是一模一樣的,就是為了一個愛才的美名。而且劉備很欣賞徐庶,所以徐庶既然這麼說肯定靠譜。
有人說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主動來找劉備呢,請你參照姜子牙渭水釣魚,釣到周文王這個典故。諸葛亮需要的是君主對他百分百的信任,如果沒有這樣的君主,他寧願躬耕於南陽。
劉備第一次去的時候,為什麼不見?我想這個時候是諸葛亮考驗劉備的誠心,要想一個人接納你,必須得讓他心悅誠服。諸葛亮這個策略給咱們現在談戀愛的男女有一個很好的參照,有些男女生遇到喜歡的人狂追,往往會把人嚇跑。
劉備第二次為什麼還要去?我想這裡面原因由這麼幾點,徐庶跟劉備繼續說的理由,劉備如果第二次去顯得自己誠心,還有愛才的美名。所以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不去?
當然個人覺得劉備第二次見諸葛亮,應該是見到了,古人常常用三來表示多次,並不一定是三次。所以我覺得劉備第二次見到了諸葛亮,而且談的很好,劉備想請他出來,但是諸葛亮不想,這時候諸葛亮還是沒有把劉備當一個君主,只是當一個朋友。
劉備為了誠心第三次再去,或者說好多次跟諸葛亮交談,然後一邊交流,一邊勸說諸葛亮,最後諸葛亮答應出山。
三顧茅廬成了以後天下儒生羨慕的例子,這個和周文王在渭水河找到姜子牙一模一樣。劉備顯示了他的誠心,諸葛亮也看到劉備對自己的百分百的信任,所以最後諸葛亮出山了。
更多的你可以看一下我寫的關於諸葛亮的內容。不過這個在哪裡我也不敢說,怕說了過不了,你看圖片吧。
-
14 # 東方大狂俠
對於劉備當時的危急情形,徐庶被曹操誆走了,身邊已經沒有好的謀士,好在走時推薦了諸葛亮給他,在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不要說諸葛亮這樣的大才,就是差不少的謀士他也必需馬上找一個!
對於諸葛亮來說,透過好友徐庶和其他途徑其實已經基本瞭解了劉備的情況,只是因為諸葛亮祖上也是漢室的官員,多多少少得了漢室恩澤,所以在天下大亂之時讓諸葛亮家族背井離鄉,使諸葛亮心懷對於搶奪漢室天下的軍閥非常不滿,於是對有興復漢室江山之志的劉備當然心存敬慕。曹操、孫權雖有超強勢力,可諸葛亮壓根就不想投奔他們,助劉備興復漢室江山才是他的志向,可劉備勢力實在太弱,只有一個漢室宗親的頭銜,諸葛亮對劉備心裡於是有了一個考量。
一邊是徐庶推薦的人才,可惜年紀太輕才二十七歲,劉備心裡也是犯嘀咕。一邊是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力量心裡也是非常擔憂,於是才有第一次不在家,第二次訪友去了,第三次才裝作睡覺等劉備的到來。這三顧茅廬諸葛亮既考驗了劉備愛不愛才有沒有耐心的問題,也做足了自己是高人的文章,不過話還是說的很謙虛,說劉備三顧茅廬不以他是一個村野之夫而枉顧,確實有點互相捧場的味道。劉備是迫不及待需要一個謀士助自己挽救危局,至於自己有什麼身份只是後人的想象罷了。一場你情我願的三顧茅廬故事於是流傳後世,兩個人都博得一片喝彩和讚歎!
劉備求助諸葛亮那叫無可奈何。諸葛亮稍微擺譜讓劉備跑三次那是為了到了劉備營中能得到重用。兩個人都有興復漢室江山的強烈願望,於是才走到一起。後人認為諸葛亮沒有故意擺劉備的譜,這隻有諸葛亮和劉備心裡最清楚。我認為還是擺了,不擺一點譜諸葛亮是難以得到劉備的重用的。如果不擺譜又想找官做,諸葛亮一定不會助劉備這個最弱的軍閥。只是因為他們都有興復漢室的共同理想,諸葛亮才出山賭自己一生,要知道,諸葛亮才真的壓力山大啊!
幸好,兩個人都演釋了讓後人羨慕不已的君臣之情,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可卻留與後世英雄淚滿襟!對於諸葛亮,使命未成,心願足矣!
-
15 # 峰子奇觀
劉備三顧茅廬,是為求才。我認為,劉備三次拜請諸葛亮出山,是世人為表達劉備求賢若渴的恆心。
而臥龍諸葛亮被三請才出山,一是試探劉備誠心,二是藉此觀察考驗劉備,三是適當提高的自身稀缺性。
當然,劉備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正史並未記載。那我們權且以《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為話題,就題論題,說說這段故事寓意。
劉備“馬躍檀溪”後,得世外高人水鏡先生點撥,對劉備說: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人,可安天下。聽取水鏡先生一一席話後,劉備茅塞頓開,於是攜關羽張飛,去往臥龍崗隆中拜請諸葛亮。
頭兩次,諸葛亮都外出遊歷了,不在家,劉備兄弟三人並沒有見到諸葛亮。在這兩次拜訪中間,劉備遇見了過路唱歌的樵夫、諸葛亮的弟弟、好友(崔州平)、老丈人(黃承彥)等人,從這些人物的言談中(口碑宣傳),劉備逐步加深了對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臥龍孔明的認知。
多人口中的“世間罕見大才”,加之劉備的初期軍師徐庶的鼎力推崇,這就進一步加深了諸葛亮的神秘性和稀缺性,也進一步加深了劉備求取諸葛亮的決心。
於是,頭兩次撲空後,在失去耐心的關羽張飛二人怏怏不樂下,劉備毅然決然的選擇踏上了第三次拜訪的征程。第三次,終於得見正在午睡的諸葛亮。
劉備以十足的誠心及耐心,站立數個時辰,不去驚擾諸葛先生睡夢。隨後,隨著一聲“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諸葛亮與劉備拉開了赫赫有名的“隆中對”談話。“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全過程。
從《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的種種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劉備是個能屈能伸的人、有耐心懂堅持的人、懂得尊重人才的人。其實,這也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裡的正能量,雖說不是正史,但依然具有教育意義。當然,這裡面也有《三國演義》作者的特意安排,也是用心良苦。
綜上,諸葛亮為什麼三請才出山?早在文章開頭就已道明瞭三點原因:一是試探劉備誠心,二是藉此觀察劉備,三是適當提高自己的稀缺性(當然,也有包裝自己成分)。
如果人們僅僅是,將此理解成諸葛亮“擺譜、擺架子、炒作自己”,那就未免狹隘了一些、表面了一些。當然,諸葛亮包裝自己,也是為了“幹正事”需要。只有得到劉備足夠重視,才能得到足夠授權,也才能最大程度的自由發揮其才能。
-
16 # 中原一哥
就算劉備不三顧茅廬,諸葛亮也要出仕,他一直在等明君(明主)的出現,這是諸葛亮步的局。外在因素
諸葛亮出身決定他不會不出山。諸葛亮於官宦世家,其家族也很厲害。先祖諸葛豐擔任過司隸校尉,其父親諸葛珪在山東做過泰山郡丞,父母雙亡後,諸葛亮、諸葛均,兩個姐姐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做到豫章太守。其哥哥諸葛謹在孫權那任重要官職,史書記載孫劉聯合其哥哥起了好大作用。諸葛亮的岳父岳母家也決定其必定出仕。岳父黃承彥,荊州的名士,黃家是荊州當地的大家族,岳母,是蔡家蔡諷的女兒,蔡諷另外一個女兒嫁給了荊州牧劉表。
諸葛亮沒出山前與名士結交。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荊州的七大家族,龐、黃、蔡、蒯、馬、習、楊,其中最有勢力的是蔡氏和蒯氏。
內在因素
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本身就想出仕,未出家門,知天下大勢,未雨綢繆,做好出山準備,連從哪著手的小節都很清楚。從輿論聲中也可以看出,北有臥龍,南有鳳鄒,諸葛亮常和當時的名士徹夜談論天下大勢,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名士眼中、口中是大士,不想出生,何必這麼麻煩呢?諸葛亮名聲在外,就想明主來尋自己,相比司馬懿入仕是被曹操逼的,就當時的時局來說,諸葛亮選誰,心裡早有定數。
中國古人:打仗需要合理的理由,吃飯要講究理由,大士出山更要講究,因為你主動找明主,才能必受到限制,明主來找你,才能最大的發揮。
諸葛亮局步好了,就等明主前來,可惜諸葛亮適逢其主,不逢其時,你說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評論過,很精彩,很智慧。諸葛亮能力,智慧超強,家族實力超硬,一個地方的實力代表人物之一。想幹大事的劉皇叔當然要去拜訪,要去邀請加盟了。身價這樣高,實力這樣強,而且幹革命,安全風險不是一般的高。當然了,見面後,透過交流,諸葛亮的智慧,才能,那是無需質疑的,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三顧也不是第三次才見著面,顧的意思是登門拜訪。倆人一交流,英雄相惜,相見恨晚,一次聊不完,再次又繼續聊。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