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數君

    hi,你想成為知乎大V嗎?

    首先你需要了解知乎大V的真實環境:

    先來看看排名前十的大V, @張佳瑋 @李開復 @黃繼新 @周源 @yolfilm @張亮 @張小北 @李淼 @朱炫 這九位都算得上是知乎上比較早的使用者了,其中3位都是知乎高管層。

    @丁香醫生 是今年以來,這個層次唯一的新明星,從2016年來到知乎,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成為屈指可數的絕對大V,是非常成功的。

    你們要的男女比例

    都說爆照易漲粉,但是還是男性大v壓倒性的多,看來福利還不夠多。

    首次回答年份

    可以很明顯看到2011年和2014年呈現頂峰,在2012年小幅下跌狀態,2016年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張亮 @周源 ,大v成長的沒有那麼快,創始人們怎麼看。

    這裡引用下 @周默 的資料:

    一、種子期(2011上半年,日增使用者量在1,000內)

    二、內測期(2011下半年-2013年初,使用者量在內測末期達到40萬)

    三、開放期(2013年初至今,快速增長到接近3,000萬用戶)

    居住地

    明顯看出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比重很大,都是網際網路比較發達的地區。顯然城市無法包圍農村。

    職業分佈

    網際網路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正好和上圖對應,說明知乎大V是以網際網路行業為主。

    我們看一眼來自知乎管理層的自我定位:

    知乎核心使用者是各行業的精英大牛以及各方面優秀內容生產者他們來自於這些公司

    從上面結果來看,知乎大v們主要是網際網路公司。任職的公司幾乎都是網際網路行業,其中國內網際網路三巨頭 BAT 最多,還有不少國內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在列,另外也不乏如Google、Microsoft、Facebook等國外科技公司。

    然而有意思的是學生排在了第二位,那麼問題來了,知乎上學生真的很多嗎?

    在簡書上有一個分析大資料報告:知乎百萬使用者分析,可以看出知乎所有使用者中,學生的數量多麼恐怖。

    職位分佈

    創始人、產品經理、CEO名列前三甲。這裡我們粗略把創始人和CEO當做同一身份。

    可以說明,知乎讓很多的創始人直接參與進來做自我品牌建設,非常有趣。當然,也有很多人是來知乎以後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需要說明的是程式設計師這個職位,可以看到被劃分的很詳細,工程師、軟體、前端等,如果把這些都加起來,可以初步確定大V最多的是創始人,其次是程式設計師。

    教育經歷

    北大、清華比重最高,同時可以發現,上榜的學校都是985的學校。一度甚囂塵上的勃學就是一個學歷鄙視團體,可以說也是知乎僅見,這樣類似的亞文化還有很多。

    專業方向

    從絕對數來說,理科是佔多數的,計算機專業是最多的。

    如果按文理科來分類的話,文科佔比43.75%,理科佔比56.25,理科稍占上風。

    【使用者喜歡什麼】

    話題

    讓我們做一個詞雲來看看,使用者們喜歡關注什麼樣的大v

    大V擅長回答的話題有:

    生活——10856249 人關注了該話題調查類問題——166034 人關注了該話題社會——256136 人關注了該話題心理學——14870463 人關注了該話題人際交往 ——2578020 人關注了該話題

    人文社科領域是大V關注的重點內容。

    放寬了使用者註冊機制後 ,以前的精英群體 ,例如開發研究人員 、工程師等所佔的使用者比重在不斷的下降 ,而一般網民的比重則大大增加。這導致知乎的話題討論的質量漸漸向百度知道和天涯問答等平民問答欄目靠攏 ,關注重點逐漸轉移到一般網民普遍喜歡看的內容。

    擁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輪帶逛

    定期發文、與粉絲互動

    使用一些漲粉手段,像送書什麼的

    開一期知乎Live

  • 2 # 從零開始說電影

    為什麼要運營知乎賬號呢?我覺得其他自媒體平臺更加好。

    如果非要運營知乎的話,我覺得你得是對某一個領域比較深入的人,對該領域足夠了解。最重要的還是碼字,知乎的話,乾貨應該比較重要。

  • 3 # 魔王的魔法

    在知乎平臺運營自己的賬號應該有一下幾個步驟。

    首先,明確自己為什麼要運營這個知乎賬號?這個問題能讓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方向,就可以制定相關的戰略,根據自己的戰略方向走,不但能走的遠,還會看到更多的風景。

    其次,要了解知乎平臺的運作規律。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運作方式,我們要運作的好,必須符合該平臺的運做標準,就如同玩遊戲一樣。只有知道遊戲規則,才能在遊戲中獲勝。

    第四,在自己的領域深耕下去。隨著各大平臺越來越重視內容深度,內容為王時代的到來,將直接影響著個人在自己專業領域深耕的程度,而深耕程度的高低也決定個人品牌的好壞。

    最後,長期做好一件事的意志力。這個一點是你能都運營好自己想好關鍵,如果你抱有兩天打魚三天曬網的心態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

  • 4 # 皮耶霍

    我大概2015年5月註冊的知乎賬號,6月首答,10月左右開始正式的每週答題,到現在剛好兩年時間。

    到現在的成績是大概五萬三千多粉絲,三十一萬多贊。按照8月份的

    統計資料,粉絲數大概在全知乎排800名左右,贊數排200名左右。這個成績算不上V,算是知乎比較活躍的使用者吧。

    我的心得有兩點:

    首先就是一定要選準一個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然後在這個領域內儘可能的輸出更多的內容。只做自己擅長方向的好處有三個:

    其一是可以有效的防止自己的回答被DISS。知乎的整體使用者水平素質還是非常高的,各個領域和行業都有大神存在。我自己是就是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碩士,還曾經因為一個人名和人數的疏忽直接被另一位大神懟倒,從此只敢貓在自己中國近現代經濟史這個小圈子裡,不敢出圈一步;

    其二則是容易形成品牌效應。如果你能把一個領域內所有的問題都答一遍而且有不錯的反響的話,你就有可能拿到優秀回答者的標籤,一旦能拿到這個標籤,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可以在知乎立足了。

    上面懟我的這位cpcliusi兄,在知乎從來只答跟中越自衛反擊戰有關的回答,一年多也有了五萬多粉絲,還接了好幾個電視劇和紀錄片顧問的工作,算是這個領域在知乎裡有發言權的了。

    另一位DHLLL兄,只回答跟球鞋相關的話題。他就是把所有跟球鞋有關的問題全部答了一遍,兩三個月就拿到了體育產業優秀回答者的黃標,從此各種體育產品的評測約稿不斷,現在也算是知乎裡小有發言權的人物了。

    第三點好處可能就是大家最關心的了,持續在某一領域輸出可以很快的形成品牌效應,是變現利器。

    像以上兩位一旦在本領域內有一定發言權之後,不論是約稿、做節目、開LIVE、做影視劇顧問,機會總會源源不斷的湧來。比作新媒體每天發稿賺零花錢不但來的快,而且層次要高得多,做得好了完全可以當做主頁來發展。

    以我自己為例,目前每期LIVE的收入大概在5000-10000元不等。

    除去一定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輸出之外,我的另外一點心得就是一定要保持不間斷的輸出。

    知乎有一句俗話叫做“千贊易得,一粉難求”,在知乎寫好一篇千讚的回答其實很容易,但一篇千贊回答到底能吸引多少粉絲關注卻完全是未知數。

    目前根據知乎官方的資料,知乎註冊人數是六千萬,每天的回答數大幾十萬。如此龐雜的資料流一下砸到使用者頭上,如果你沒有持續輸出的話,你的一篇好回答可能會讓使用者給你點一個贊,但是卻很難讓使用者能記住你。

    只有不斷、持續的輸出優秀回答,才能讓你不斷的出現在使用者的時間線上,最後讓使用者記住你、關注你。

  • 5 # 蜘蛛池

    題主最好可以先理清楚,自己做知乎的出發點在哪,終點在哪,這樣也許可以更好的梳理自己的運營思路。

    不管做個人IP還是為了推企業的產品都有一個標註打法:

    做一個領悟的研究,多了你沒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也給關注你的人增加閱讀負擔。

    到這個階段,後邊你可以做一些你想要做的事了,算是一個小終點。

  • 6 # 彈球小姐Lydia

    我從2013年開始玩知乎,每天都在觀察和研究如何運營知乎賬號,經歷了從0到14W關注的全過程,也著手操作過知乎機構賬號,實現0預算,冷啟動,3個月破萬的運營成績。我親手操盤過許多百萬流量級別,全網爆紅的問答帖子。所以今天我來和大家聊聊,新人如何正確地利用知乎平臺做品牌。

    首先有幾個步驟是科普掃盲階段必做的:1.像個真號;2.做點鋪墊;3.做有計劃的引爆試驗;4.掌握答題技巧;5.圖文並茂;6.抱團取暖;7.劍走偏鋒。

    完善你的賬號名稱,取一個可以被辨識和記憶的名字,選擇人格化的頭像,標註好個性簽名,主頁介紹,說清楚自己是誰,做什麼的,興趣是什麼,擅長的答題方向是什麼,非常重要。

    你只有一秒鐘的時間,能讓別人決定要不要關注你,所以如何巧妙地展示自己的價值以及人格魅力,是你開設賬號前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想清楚的事情。

    做鋪墊的意思是,你可以先和現實生活中熟悉的同事,同學,網友互相關注起來,寫一些跟自己過往經歷有關係的基本答案,比如來自於什麼學校,大學裡發生過什麼樣的趣事,這樣的歷史行為描述能夠為你起到良好的背書作用,讓別人心裡有數,能夠快速判斷出跟你是不是興趣相投,在認知上是不是有共集。

    有計劃的引爆試驗,是最難的,即使是頭部的營銷大號,也每天都在頭疼這件事。所以我的做法是一邊做一邊觀察資料,扒拉出來一些屢試不爽的元素,比如:美女,美食,地域,網際網路八卦,職場探討,情感,生活方式,這些話題屬於大標籤,大流量詞,很容易全民參與,所以在這些範圍內找到一些獨特的角度會很容易讓你獲得那“15分鐘成名”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西醫能治好大多數癌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