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兄弟白皮松
-
2 # 灰侖峰
農民,又稱泥腿子,是我們人類挑選剩餘的垃圾,天生小皮小眼沒出息故然是農民泥腿子之稱,他們還想退休金,做夢。
-
3 # 山寨農夫2020
農民有“四可”,社會應“四多”
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中,農民最為重要。習主席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講的就是農民在“三農”中的至關重要性。
根據2017年的資料,中國的農業人口約9億,扣除實際居住在城鎮的農業人口,還有有7.97億人住在農村。這居住在農村的7.97億人,通常會被人們稱之為“農民”。與之相對應的“城裡人”是如何看待那仍佔多數的“農民”的呢?想必每個人的看法不太一樣吧。在我看來,中國農民有“四可”,說出來與大家分享,看看是不是這樣。
一是中國農民可敬。從井岡山到北京城,農民始終是人民軍隊的絕對主要成員,說共和國是農民用鮮血打下來的也不為過;新中國成立時,我們一窮二白,完備的工業體系是農民用汗水澆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春風是從農民的田野吹來的;現代化的城市是農民工用雙手築起來的。農民有什麼更多的索求嗎?這樣的農民不可敬嗎?
二是中國農民可憐。中國農民付出了那麼多,可他們最窮、最難,甚至還有那麼多貧困人口,農民絕對是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貧困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愚昧、無知、短視、吝嗇、好小等等不光彩的印記,讓人著實感到可憐。
三是中國農民可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亙古不變,傷害了農民應付動搖國家的根基。“不忘初衷,方得始終”,微言大義,不可兒戲。脫貧攻堅,志在必得!鄉村振興,勢在必行!
四是中國農民可交。中國農民最講一個樸素的道理:“從敬一尺、我敬一丈”,“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中國農民重情重義。留得住鄉情,更要留得下“仗義”。
因為中國農民的“四可”,社會是不是應該有“四多呢”?
讓我們對中國農民多一點尊重、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愛、多一點幫助。
大家怎麼看呢?
-
4 # 蒲國營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農民的定義是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而當今農村只有中老年人,他們因年齡大打工無望,缺乏技術或一技之長,只能窩在農村,他們在農村礪練多年,有一定的農業經驗,只有他們管理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維持生活,這就是當今實實在在的農民。
農村大批青壯年湧向城市,農民工成為農民的代名詞。名譽上是農民,戶口簿標註農民,生長在農村,甚至家根扎農村,卻不從事農業生產。他們漂泊在外依靠自己的能力有的開辦工廠成為富翁,有的靠一技之長髮家致富,也有普通打工者都各盡所能,使出渾身本領維持家庭生活,這是有其名無其實的農民。
農村的90,00後他們沒從事過農業生產,農業種植養殖方面一竅不通,甚至有的麥苗與韭菜都分不清。他們卻享受城市的待遇,孩子上學教育在城市,看病醫療在城市,有的定居城市,成為城市裡的一員,卻也被稱之為農民。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土地流轉整合集約化管理,將誕生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有較高的科學管理技術,利用網路科技採用現代機械化,使農業最大產值化。同時利用農村的優越條件,打造田園生態居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使農村更美更富裕,農民將成為人人羨慕的香餑餑,這是將來的新型農民。這是個人觀點,謝謝分享!
-
5 # 使用者935621196660
我是在外打工的63歲農民,由於在家收入太低,出來在上海打工,一個月還可掙3000元,扣除房租及生活費,節約些一個月能餘下差不多千元。但是老人在外打工常常會遭到人家的白眼,好像我們老頭打工者象是垃圾,人人都可踩你一腳。我真心希望社會應尊重老農民打工者。
-
6 # 草根視觀
當代的農民不是一個純粹的農民,現在的農民大部分都是雙重身份的職業者,沒有完完全全的在土裡刨食人群,因為那個年代早已經過了。
半工半農是最適合形容中國現在的農民,中國四億農民中,有三億是一邊打工一邊種地,或年輕時候打工年老的時候在家種地。
現在的農民沒有歸屬感、幸福感比老一輩下降,一個人的幸福感不是單隻你吃的好,有錢花就是幸福,而現在農民沒有歸屬感才是導致他們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原因。
試想一下,你背井離鄉到外面打工,你的孩子父母卻身在農村,你沒有理由不想念他們,不出去打工,在家種地還不夠吃飯,其它開支就不用說。
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沒有農民了,因為這是農民的身份都是雙重的,我們也可以叫他工人,但他們沒有退休金、不能辦理失業保險和補助,沒有工人應該享受到權利,他們幹著工人的活卻享受著農民的權利。
-
7 # 益凡逢順
當今的農民同過去的農民沒什麼兩樣,仍處社會的最低層,從過去到當今無一人冒名頂替當農民的,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
攺革開方後,中國的各行各業發展迅猛,農業也不例外,分田到戶,當今農民的溫飽問題徹底解決,也比過去自由了,再也不聽鈴聲上下工、看記工員的臉色……,在先讓部分人富起來政策倡導下,農民中亦不乏鑽政策空子的暴富戶,但屈指可數;雖種地不納糧,但一翻再翻的合療比過去的農業稅多得多,加之醫院的自付盈虧,農民有病往院,很難體會到合作醫了的優越性;雖種地也有適量補貼,老年人也有養老金,但難抵飛漲的物價、農資價格,當今農民度日比過去難得多!
無計劃的市場經濟害苦了農民,在種糧虧本的情況下,栽植掙線了,一哄而上,虧!養殖掙錢了,一哄而上,賠!來來回回的搗騰來、搗騰去,最終仍是個血本不歸,農民沒錯,這樣折騰,只是為了適從社會,過最普通的日子而已!
-
8 # 實事求是的老兵
土地改革農民是土地所有人,合作社農民是股東,聯產承包農民是僱工。土地國有後僱主應當買五險一金。增加農民伯伯養老金。
-
9 # li6657文言
農民,三分天下有其一!
沒有農民,哪有農村?何談農業?何謂三農?
農民,生產於自然社會的最小單元
農民,生活於人類社會中的最底層
當下農民,正面臨最無奈的選擇和轉型,是洗腳上岸,打工進城?還是逃離城市,回鄉創業?或是離不開的鄉村,進不去的城鎮?!
當今農民,正處於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陣痛之中。多少農民,有田有地卻因為收效甚微而荒廢?有家有宅只由於合村並居要拆遷?有兒有女無奈於生活所迫還留守!
所幸國家這些年,免稅補貼,扶貧濟困,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的兩不愁三保障等基夲問題。但是,農村凋敝,農業發展滯後,產業振興乏力。瓶頸現象很明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越來越老越來越少的農民嗎?農民工會不會可不可以大量返鄉?農民可否職業化,土地集體化?這些問題確實需要面對,亟待政策調整,及時解決。
-
10 # 大海16289
今非昔比,當今農民與過去相比,還是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作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
以前的農民祖祖輩輩靠種田種地謀生,成年累月只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辛勤勞作,搞點種植,養點畜禽,賺一點零用錢,補貼家用,如今,只要你有門路,你可以選擇開店、當老闆、或者給人家打工賺錢,人身自由,賺多賺少,全憑你自己本事。
二、勞動強度發生了改變
如果在農村種田,牛耕馬馱、肩挑背扛的時代,被機械徹底取代,現在農村用牛耕田的農戶,越來越少,用人割稻子的越來越小,割完稻子用人扛稻穀的越來越小,相反,奔撲在田野的機械和各式各樣的運輸工具,越來越多。
三、生產結構發生了改變
以前農村的田土,歷史以來就只有種糧食作物,如今,稻田種蔬菜、種水果、種藥材的越來越多,真是百花齊放,只要什麼有錢賺,就種什麼,只要需要的人多單價高,就種什麼,徹底打破了土地只種糧食的格局。
-
11 # 最喜歡山鷹
今非昔比的農民,能一樣嗎?現代的農民不是過去的農民,是有文化,有知識,有想法,有闖勁的農民了,不是過去腳踏實地,憨厚老實的農民囉,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哪有原地不動的,思維的轉變,也帶動了農村的新思路,新發展,該怎麼發展,自己會有明確方向走的。
-
12 # 農人倉頡
這個南北差異太大了,每個地方具體情況也不一樣,但是現在農民如果地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大部分還是在外打工謀求生活。沒辦法,那一畝三分地所產出的產值,所產出的糧食,沒辦法養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無法支撐一個人的生活生存。
對於有些地方來說的話,就相對來說好很多,有自己特色的經濟作物。比如說果樹種植,葡萄種植,蔬菜種植。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水果蔬菜的需求量其實是挺大的。除了基礎農作物,稻穀 小麥 玉米以外。很多的水果類,蔬菜類,價值都相當高。特別這兩年的水果,一定要做出差異化,不同化品質化,健康化。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是很強的。所以近些年也有很多農民朋友相繼回到自己的家鄉,搞起了特色養殖。搞起了特色果園。所帶來的收益不比城市打工差,沒事兒,時代的發展,往後的農民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
13 # 糧人小艾
這個南北差異太大了,每個地方具體情況也不一樣,但是現在農民如果地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大部分還是在外打工謀求生活。沒辦法,那一畝三分地所產出的產值,所產出的糧食,沒辦法養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無法支撐一個人的生活生存。
對於有些地方來說的話,就相對來說好很多,有自己特色的經濟作物。比如說果樹種植,葡萄種植,蔬菜種植。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水果蔬菜的需求量其實是挺大的。除了基礎農作物,稻穀小麥的玉米以外。很多的水果類,蔬菜類,價值都相當高。特別這兩年的水果,一定要做出差異化,不同化品質化,健康化。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是很強的。所以近些年也有很多農民朋友相繼回到自己的家鄉,搞起了特色養殖。搞起了特色果園。所帶來的收益不比城市打工差,沒事兒,時代的發展,往後的農民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當今農民今非昔比了,比如現代化機械的應用給農民耕種和收割大大減負了,農民種了更多的果樹藥材類經濟作物提高收入,在我的家鄉,很多青年從城裡辭職回鄉,養殖野雞,土雞 ,孔雀,鴕鳥等前景不錯的養殖業,山區很多農民早已脫貧,政府也在大力興建新農村,在我的家鄉自貢,很多農民外出務工回鄉發展的好的甚至建起了小別墅。農民的日子可以說是越過越好,30年前花大錢把戶口買到城市,而如今城裡人想轉回農村卻不行了,這是他們回不去的農村戶口,其次國家每年會發給農民更多的糧食補貼,鼓勵農業生產。
-
14 # 最美不過初見時115
本人云南人,地地道道的一名農民。在別的省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農業,但是在我們這裡,普遍性的還在用牛耕地。雲南都是大山,山坡上難實現機械作業。前幾年還好,雨水充足種什麼都收成不錯。今年大旱,現在已經夏天了,可是不下雨好多人都還沒有開始耕種。已經種進去的已快乾死了,沒辦法這就是農民的悲哀。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說的一點都沒錯。誰叫農民是靠天吃飯呢?
-
15 # 清風山哥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懷有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需求。處於現代化程序中的中國農民,心理感受和意識形態也發生了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離開家鄉到城市謀求發展。這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群體大量湧入城市,一方面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程序,促進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民工特別是返鄉農民工的社會角色越來越不明晰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城市和農村分割治理的城鄉二元體制。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以戶籍為標誌,而農民工因其擁有農村戶籍卻在城市勞動的特殊性,備受專家以及政府部門的關注。現今,國家對農村的政策不斷傾斜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作為極具代表性的群體,重新融入農村生活參與新農村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農民職業發展能力,重塑農民身份認同以增強農民主體意識。農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卻在這裡發生著深層次的變化,結構性的殼變,而這樣的變化,讓農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發生著根本的變化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多。
-
16 # 農村人類zqb
首先要用傾佩的眼光看農民,這是必要的。.
為什麼這樣說了,首先農民用辛勤勞動,為中國撐起了一個非常巨大有非常辛苦的職業。 然後就是我們農民為生態環境做出的貢獻也是最大的,我們的糧食保證了國民的口糧糧食的經濟還維穩了國家的經濟平衡多謝大家留言,評論!
-
17 # 農事小記
如今的農民,早就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延續幾千年的傳統耕作習慣;過去那種牛拉人挑、車水打禾的場景也難以再現;那種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農民形象,也很少再見;農村中,茅草破屋、炊煙繚繞的鄉村景象,也越來越少見。
取而代之的,是農田裡各種機械的轟響聲和農民在農田裡輕鬆的說笑聲;農民的臉上雖有些黝黑,但遮不住滿面紅光的主色調;他們勞動時穿的衣服上,雖有泥水與汗漬,卻很少見有補丁;村莊裡一幢幢裝璜講究的小樓房,讓人懷疑是否身處農村;鄉村間的水泥或柏油馬路上,各種電瓶車、農機車、小汽車穿流不息;農民的餐桌上,原先簡單的泡飯就小菜,早就不見了蹤影,代之而上的是葷素搭配,幾菜一湯,外帶幾杯小酒的常規伙食;老農口袋裡的手機,傳出熟悉的地方戲或懷舊老歌的聲音;中年農民更熱衷於在智慧手機或電腦前,看新聞、查資訊……
年青的農民,他們是新生代農民,文化程度比較高,思想超前。他們不想也不願繼續在土地上,走長輩們的老路。他們嚮往城市生活,憧憬的是霓虹燈的色彩。他們雖是農民身份,但已脫去農民的衣裳,身上已沒有泥土的味道,展露的卻是現代與時尚。
雖說當下農民的生活較之過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比之城鎮居民,還有很大差距。況且,全國還有好幾萬貧困村,一千多萬貧困人口。
絕大多農民的吃、穿、住、行……等已不是問題,但也存在一些煩惱與憂愁。
精神文化的相對缺失,讓他們感到空虛,很多農民沉迷於賭博、麻將。
長年在外務工的農民,社會地位低下,不僅要承受著戀鄉思親之苦,還常常遭一些人白眼與譏諷。
孤單的留守兒童和行勁遲緩的留守老人,是外出務工農民難以割捨的牽掛。
對晚年生活的擔擾和無奈,也是很多農村人心頭的傷痛。
回覆列表
當今農民今非昔比了,比如現代化機械的應用給農民耕種和收割大大減負了,農民種了更多的果樹藥材類經濟作物提高收入,在我的家鄉,很多青年從城裡辭職回鄉,養殖野雞,土雞 ,孔雀,鴕鳥等前景不錯的養殖業,山區很多農民早已脫貧,政府也在大力興建新農村,在我的家鄉自貢,很多農民外出務工回鄉發展的好的甚至建起了小別墅。農民的日子可以說是越過越好,30年前花大錢把戶口買到城市,而如今城裡人想轉回農村卻不行了,這是他們回不去的農村戶口,其次國家每年會發給農民更多的糧食補貼,鼓勵農業生產。
改革開放之後,農民都自由了,有一部分農村的能人,他們要頭腦有技術(或叫手藝),有的或進城做生意,有的或憑技術做手藝、開廠子,最後都賺了大錢,他們在城市裡買房定居,但是這部分人我們已經不能把他們稱之為農民了。
今天的農民,雖然沒有徹底擺脫身份的束縛,環境的羈絆,但是他們早已突破農村的小圈子,進入到社會的大環境。有不少農民已經融入城市,在城市生活的如魚得水,混得風生水起,事業有成。就農村年輕人這個群體來說,他們已經脫胎換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這是改革開放帶給農民最大的變化,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處於現代化程序中的中國農民,心理感受和意識形態也發生了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離開家鄉到城市謀求發展。這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群體大量湧入城市,一方面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程序,促進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民工特別是返鄉農民工的社會角色越來越不明晰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城市和農村分割治理的城鄉二元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