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鯨魚電影
-
2 # 小趙老郭嘚啵嘚
這是近幾年以來第一個談話性節目,讓小編覺得小編回到正常人了,和小編有差不多想法的人還沒有被邊緣化到連媒體上都見不到的程度,現在的電視節目真的不是政治正確就是競技選秀,要麼就是不好笑的綜藝,除了奇葩說小編唯一找到能有點可看性的節目了。其實感覺不僅僅是小編,應該不少人會有同感。
-
3 # 三木寶寶1
現在對明星,褒貶不一,我可以說,對於明星的評價,現在是低估了。明星並不單純以高顏值站位,明星可以說是人中之龍鳳,試想,演藝界演繹的是社會百態,如果對人生沒有一定的理解,怎麼能有打動觀眾的表演。這種人中龍鳳集中的演藝界,你還要出人頭地,那是一般人乾的了的事嗎?所以我們不要光盯著明星掙了多少錢,他(她)們確實是精英。
-
4 # 簡單易行的豬
看圓桌派 有種小時候住在石庫門聽左鄰右里的老伯伯拉家常的感覺 每期節目開場就燃起一支香 伴著嫋嫋香菸 聽著幾個文化人 娓娓道來 有洞見 長知識 有時候點綴著一兩個美女 討論的問題都是時下社會熱點 提供的視角也是多維度的 有時候聊著聊著發現話題其實無解 那也就無解吧 這才是生活
-
5 # 潛在魔都吃瓜群眾
鏘鏘的copy,對明星的認知不同,我認為梁文道、許子東、馬爺、馬家輝、陳丹青、周軼君、吳小波、葉檀們遠比鮮肉、蛇精臉們睿智內涵的多,他們才是真正的明星!只是派對比鏘鏘多了一人,少了實事類的話題(估計配合和諧的大環境,此類話題被卡掉了)不得不說是最大的遺憾!
-
6 # 三千熱情
《圓桌派》的走紅 他說了一些社會的痛點
比如:日本的社會 女人的地位 女權 美食家
請一些學者,以各人的經歷來說事。故事豐滿有趣。所以愛看
-
7 # 小毛驢63011971
這種形式比較簡單樸實,有一種家的感覺,去除了所謂的距離感,人們每天看那些花裡胡哨的綜藝,已經厭倦了,這種簡單真實能更好的觸動觀眾的內心世界,大家越來越關心和自己相關的問題,那種假大空的東西距離我們太萬源路了,這個圓桌派很接地氣
-
8 # 星月之竹
很簡單。《圓桌派》是由原來《鏘鏘三人行》三個人變成四個人的聊天談話的節目,基本都熟悉的面孔,竇文濤主持,梁文道,許子東,馬未都,馬家輝常駐嘉賓,這些人聊天肯定是有深度的,有見地的。
-
9 # 加拿大家拿
明星肯定是有,竇文濤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博取更多的眼球。比如開始請劉索拉和陳丹青,甚至馮唐,既有涵蓋小眾,又想拿到號召力。最後發現這些人都不如蔣方舟和陳曉卿,這兩位是實實在在把人氣拉上去了。尤其民以食為天,相比心靈雞湯,還是美食來的實在一些。蔣方舟那句:跑馬拉松的中產就是在跳無聲的廣場舞。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
馬未都本身就自己搞脫口秀,所以他懂得配合。但他的問題是過度透支了王朔和馮小剛,以及部隊大院的年代。公平地說,包括姜文和葉京已經從這個概念賺了不少錢了。所以馬未都也快被換了。
梁文道、馬家輝和徐子東是常駐嘉賓,跟鏘鏘比沒有超越。應該說馬家輝是最真誠的,梁文道比較矜持。
竇文濤搞了這麼久的談話節目,我覺得他最hold不住的還是請王朔那次,梁文道和他根本說不上話,那一次我才真正覺得王朔是有知識和見地的,梁文道無論是底蘊和表達都差太遠。竇文濤到現在也不敢再請王朔估計就是這個原因!
最後總結就是,還是網路平臺和網路大咖的號召力把口碑搞上去了!就看你怎麼定義明星了。就靠幾個常駐嘉賓是肯定沒戲的。
-
10 # 我要站著
從零八年開始看鏘鏘,整整十年了,越來越喜歡竇文濤,他的談話技巧,知識深度,人情練達層次非常高,節目很舒服,不做作,不追風,少了實事類話題確實是個遺憾,但瑕不掩瑜,在如此浮躁的當下,有一個關注靈魂的適合深夜看的談話節目已經足夠了
-
11 # 知識付費實驗室
圓桌派不能算綜藝,也不能算黑馬。這個節目的走紅,建立在“鏘鏘三人行”停播的背景下,很多竇文濤的粉絲自然而然轉戰到此,節目火了也是情理之中。本質上是“鏘鏘三人行”二十年精心維護下的口碑的延續。
-
12 # 空溢4365
《圓桌派》已經第三季了,在眾多的綜藝節目裡能夠得到高收視率,確實值得贊一個。不設劇本,即興聊天,平等視覺,智慧分享。每次一個話題放開了說,雖然有延續《蔣蔣三人行》的感覺,但暢所欲言的,有深度的,有感悟的述說,確實不錯。
對於綜藝,在於今日而言,不僅僅是搞笑,遊戲,娛樂,還有著其他,譬如:談話,比賽,才藝展示……對於文化的傳承,對於精神層面的探討,也日益增多,近來《朗讀者》《傳承者》《中國詩詞大會》……都有不俗表現,而圓桌派顯言屬於這一塊。
再者,明星的效應,不可否認,的的確確能拉動或影響收視率,但沒有明星就沒收視率,恐怕也不對吧。沒明星就算黑馬?也不對啊。
國內影視似乎處於一種瓶頸狀態,習慣下意識的跟風,紅一類跟一類,當然創新確實難度大,說不準,其中很多型別也被嘗試過了,難於找到突破。這一點在年輕人創業,小說寫作,文化傳承……不可避免的出現類似情況,像電影,黑馬何其多!!
找到一點突破,立足點站的穩,某些方面看似薄弱也無關緊要。話是這麼說,可真找到這點確是不易,《圓桌派》值得肯定,贊一個!!
-
13 # 美喵有娛
無論是《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中國好聲音》等等現象級綜藝,我們能夠看到它們都是有一定的生命週期的,就是說如果沒有創新節目形式,它們往往會經歷從鼎盛到衰敗的階段,畢竟,大家都有審美疲勞的時候。但是我們看到,《圓桌派》在缺少明星“駐場”、在綜藝節目數量眾多、競爭非常激的情況下,卻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這主要來源於以下的原因
1 節目每期主題緊貼社會熱點,有話題性,吸引觀眾觀看《圓桌派》是《鏘鏘三人行》節目停播之後開啟的一檔綜藝,形式和《鏘鏘》非常類似,一個固定主持人,每期一個社會話題,邀請3個嘉賓,大家各抒己見。無論是當初的李small路事件,還是茅侃侃事件,他們都曾“仗義執言”。
梁文道,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媒體人、作家;
馬家輝,海歸博士,就職於香港城市大學。
這三位年齡40+,基本上是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了。除卻學術上的成就,三人的謙遜與溫文爾雅實在不是現在那些所謂的“名流志士”可以相比的。
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圓桌派》中的很多嘉賓都可以是普通人的一個小老師。
3 沒毒雞湯,只有落地的、實際的、對普通人有很大借鑑意義的建議和看法3.1 案例一 如何面對困境80後創業標杆茅侃侃在2018年1月自殺,年輕才俊的他當時34歲。反正就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因為創業失敗,債務高壘,用自殺結束了這一切。
按照常規媒體的套路,大概只能說一些:人要有抗壓能力、堅持就是勝利的“毒雞湯”。但是當茅侃侃事件進入到《圓桌派》,這些嘉賓給出了我們另樣的解讀和分析,又引出了“如何面對逆境”這一問題。
竇文濤從茅侃侃的生長環境去分析他自殺的原因,茅侃侃身上有北京大院子弟身上那種“爺”的風範,凡事講義氣,當別人有求於他的時候,很少有說“不行”的時候,到公司後來入不敷出時,茅侃侃賣掉了自己的房和車,賣掉了媽媽的房子,去還債務。分析原因的期間,沒有說教,沒有應該怎麼樣怎麼樣的“指點”。
許子東則從社會角色和自身能力能否相匹配這一點去分析茅侃侃自殺背後的原因。
在許子東看來,茅侃侃不適合做一個創業者,但是他自己選擇了這個角色,當他去做這個角色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他做不來、承受不了,最終釀成了一個悲劇。
聯絡現實,現在各大媒體上,宣傳、鼓勵創業的訊息鋪天蓋地,對很多人造成一種幻覺:創業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事實大相徑庭,要承受的壓力、面對的困難並非一個普通人能夠克服的。許子東的話給人的啟發就是:一定要考慮現實,認清自己,而不是活在那些小機率事件中。
關於抗壓能力的問題,許子東也給出了不一樣的見解:你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你的抗壓能力就強,你的逆商就高。給我們普通人的建議就是,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
竇文濤舉了一個案例,前兩年曾經有個00後,說自己融資了幾千萬,嘲笑中年人拿著死工資,但是最後這個00後的結局也不樂觀,沒有做成事情。他的看法就是,我們就是普通人,能夠穩穩當當的就很好。
3.2 案例2 關於跳槽當90後頻繁跳槽的訊息充斥在各大媒體,對90後的批評聲接踵而至,什麼不吃苦耐勞,不能受委屈。梁文道說,對於年輕人來講,既然A處和B處的待遇差不多,為什麼不選一個自己開心的事情去做呢?真的是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蔣方舟在這期節目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在現在這個社會,穩定其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相比很多人嘲笑公務員一輩子看到頭,拿死工資;其實,公務員生活的幸福指數是比較高的了。這才是這個社會中的真相之一吧。
透過以上兩個案例,說明我喜歡這個綜藝的原因,沒有不切實際的毒雞湯,有的都是普通人面對社會、面對生活的真實建議和感想。
十分推薦大家去看這個節目歐~
-
14 # 墨涵老子
這個節目自鏘鏘停播之日就註定會火,延續了鏘鏘的談話風格:說人話、不故意政治正確,問形式上又升級了一下。受眾也多為鏘鏘以前的老觀眾。
回覆列表
《圓桌派》的走紅,越來越證明人們的偏愛開始從“好看的皮囊”向“有趣的靈魂”發生了轉移。這個節目裡的人物,主持人竇文濤,嘉賓梁文道、陳丹青、馬未都、馬家輝、許子東,一聊就聊一個小時,沒有音樂,沒有串場影片,沒有花哨的字幕君,但卻成了豆瓣上口碑最好的網路影片節目。
節目的靈魂人物非竇文濤莫屬。竇文濤的主持風格被這個節目概括為“不裝”,他輕鬆隨和的風格讓不少人覺得親切。去年《鏘鏘三人行》停播引發了不少的爭論,對於它停播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但我覺得是出於既生瑜何生亮的原因,後起的《圓桌派》在內容生產上更有優勢,同時網路平臺也讓節目有了更廣的收益渠道。所以如果要說當今“最會聊天的節目”,10年前可能是《鏘鏘三人行》,但現在竇文濤自己打敗了自己,《圓桌派》當仁不讓成了老大。
《圓桌派》在話題的選擇上更加貼近百姓日常生活,“你與媽媽的相處模式”“過年需要親戚嗎?”“如何一眼識別渣男”“粉絲時代,人設屬於誰”等,不過問政治,更具有普世價值,不談論空泛的“大”話題,而是越小越能喚起人們的共鳴,或許這也是從《鏘鏘三人行》中吸取的教訓。
這節目的誕生,其實是順應了知識付費時代的發展。文化界名人的地位開始取代演藝界名人,讓聰明的頭腦開始受到追捧。各大廣播類APP紛紛推出付費大師課,只有花了錢你才能聽到于丹、高曉松、老梁、吳曉波等人的節目,同樣,《圓桌派》也是針對優酷會員推出的節目。就像羅振宇說的那樣:當你看到它或為之付費的一刻,你就馬上把自己想象成了另一個人,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
一個節目返璞歸真、盡力做減法,更能體現出它的優勢。大家可以在坐公交、擠地鐵、開車的時候那來聽,就算不看畫面也不礙,但是換成別的綜藝節目可就不行了。
但我不同意你的一個說法,就是它“缺少明星”。其實從第一季到現在,有不少明星坐過這張圓桌子,就拿第三季來說,就有韓庚、蔣雯麗、魯豫等人。明星參與這個節目,除了是為了做宣傳之外,更多的還能展顯出自己的學識和素養,畢竟他們要跟一群文化界老炮兒對話,這跟普通的談話類節目還不太一樣。
(鯨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