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彥竹

    1、生物在地殼中沉積變成的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能源

    2、地殼本身的碳生成的,與生物無關,屬於可再生能源

  • 2 # 驛動星期六

    主要有2種學說:

    1;有機古生生物沉積說;億萬年前,隨著地質災難的發生,伴隨著地殼的變動,古生物深埋地下,伴隨著高溫高壓的條件存在,經歷億萬年的漫長的轉化,有的演變成石油,有的演變成煤炭,這在許多煤礦中發現的琥珀裡包含著古生物原形,可以得到驗證。

    2;另一種說法是,地核熔融高壓外溢,遇到外層碳沉積層,也是經過億萬年的自然合成,伴隨著地表的降溫,形成石油,但不能形成煤炭。

    地球的深層,是一個高溫高壓環境,在那個環境裡含有碳,氫,氧,元素,這些分佈並不均勻元素在適宜的壓力和溫度時就發生化學反應,不同的環境生成不同的結構物質,就比如,生成石油,天然氣等並且這些反應是可逆的,也是互相交融的,當一部分這些物質形成堆積後,就會伴隨地殼的運動,改變存在位置,從而改變了存在環境,就比如來到地表淺層,透過降溫降壓,使一些反應停止而固定下來,按著那篇論文的推理,石油和天然氣還有煤,應該在地表深處(也就是理論上脫離高溫高壓環境,而又沒有漂移到人類可探測的深度)還有大量的不可探明的儲量,事實上據說寫那篇論文的人,在實驗室裡模擬地球內部環境利用石油元素人工合成了石油,按他的說法,地球油氣資源分佈不均衡,主要與地殼板塊運動有關,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就形成了今天的樣子,也就是說這些資源會再生,但再生的量和位置都是隨機的,也是緩慢的,開採大於再生,就等同於亂砍亂伐森林是一樣的道理,問題在於有無數的新探明儲量不斷出現,而且特別是頁岩氣頁岩油的新開發,更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成立,那篇論文最後的結論是地球氧的消耗不可大於再生,至於比例速率是多少,留給環境學家去研究。

  • 3 # 科學探索菌

    這個問題比較具有爭議性,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認為石油是由遠古生物形成的。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目前,石油的成油機理分為生物成油和非生物成油兩種學說。石油主要存在於地殼上層部分。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透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生物成油說被教科書採納並被廣泛傳播,認為石油是古代生物死亡後沉積,並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在這上億年的時間內,經過海陸變遷等地質運動的影響,這些生物沉積物形成沉積岩並被捲入地殼,在地殼內部的高壓下脫氧,最終形成石油,並透過向上滲透形成油田。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據化石顯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於35億年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用的石油都是上億年前的生物形成的。

    非生物成油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有許多碳,有些碳本身就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援。

    該理論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的,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其實就是地球內部自然形成的礦物。不過目前該理論並沒有獲得太多的證據支援,其是否正確還有待考證。

    目前最主要的爭議還在於地球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石油,也就是石油是否可再生。地球上的遠古生物是否能夠形成這麼多石油,目前還有待確認。網傳的油田枯木逢春,則完全是謠言。石油資源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枯竭,是因為又發現了新的油田,而且現在的石油開採逐漸從陸地轉向海洋了。

    石油就算是可再生資源,也並非是無窮無盡的,當人類的消耗速度大於石油的再生速度時,石油就會面臨枯竭。這就好比水資源,地球表面70%都被水覆蓋,但可供人類利用的卻很少。我們不可能為了尋找石油,把地球表面都開採遍,那我們自己住哪兒,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也會被嚴重破壞。因此,發展新型能源還是有必要的,可以減少環境汙染。

  • 4 # 科學探秘頻道

    石油的化學成分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比如甲烷、丙烷、乙烷。石油是現代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資源,通途多種多樣。現在很多國家為了石油而大打出手,比如中東地區戰亂和委內瑞拉局勢的背後,很大的原因都是夾雜了美國石油利益在裡面,可見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

    既然石油如此重要,那麼石油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一般認為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屍體經過地下高溫高壓催化脫去氧而形成的。這些生物屍體多數是海洋或者湖泊中的動物,因此我們現在開發的油氣田在古代很可能都是海洋,之後滄海桑田,海洋變成了陸地,這些海洋生物的殘骸經過上億年是沉積和變化最終生成了石油。

    還有人認為石油的產生和生物沒有任何關係:地球上存在一定豐都的碳,所以這些碳經過加氫脫氧之後形成了石油。

    由於人類對於地球的認知還是太少,所以真正的石油形成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 5 # 候鳥人

    石油和水一樣,是形成地球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煤炭也是這樣,就像鐵礦石等礦物一樣與地球同歲。關於為什麼煤裡面有琥珀和木頭的殘餘?就像頁岩裡面有魚化石一樣,屬於地殼變遷所至,緬甸等地區土壤裡面有琥珀一樣。都是偶然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蘑菇屬於菌類,極易腐敗,但確實有蘑菇化石存在。

    請大家欣賞蘑菇化石

    石友們都知道中國四大天價奇石,天價四大奇石的估價是怎麼估的,其實也就是藏品炒作的一個過程,主要依據就是一個《像》字,她們與中國傳統賞石理念並沒有多少體現,除了《東波肉》具備康熙皇帝的人文價值以外,其餘三塊奇石炒作成分就可想而知了,而《東坡肉》奇石的估價,只是專家們為其餘三塊奇石估價找一個參照而已。我們經常說一件藝術藏品的價值體現,主要看這件藏品的:藝術價值,考古科研價值,人文價值,稀缺性等等,三塊奇石與大多數奇石一樣,可以說是具備唯一性,但並不具備多少人文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方面只有一個《像》某個物件。而《十八仙菇》奇石除了缺少人文價值以外,其餘所有價值都具備:十八朵蘑菇畫面由工筆技法,大寫意技法,淺浮雕技法等藝術形式體現,把十八朵蘑菇刻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畫面佈局疏密得當,沒有蘑菇的地方好似國畫的留白,十八朵蘑菇把現實的蘑菇生長姿態體現的活靈活現,畫面的藝術水平是沒有任何人類藝術大師也無法做到的,因為她沒有絲毫人為的匠氣。到目前為止,奇石界還沒有發現一朵蘑菇畫面的奇石,這就是《十八仙菇》奇石所具備的稀缺唯一性,沒有複製高仿的可能,更沒有相似奇石出現。如此多逼真的蘑菇圖案形成,給科學家出來一個難解科研課題,不論是不是蘑菇化石是不是可以形成,還是大自然怎樣畫就出如此逼真蘑菇圖案,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研價值。《像》字,在這塊石頭上體現的就更是淋漓盡致了,十八朵蘑菇把世間所有蘑菇生長的姿態全部體現出來,放在碗裡面用水一泡,就像一碗蘑菇。綜合上面所有描述,再看看碗裡面的奇石《十八仙菇》,你還會覺得那四塊天價奇石好嗎?她們都身價過億了,這十八朵蘑菇該定什麼價格呢?一個小雞就值1.3億,估值一朵蘑菇最起碼也值1000萬吧,十八朵蘑菇就是1.8億,大家說是不是呀。謝謝大家欣賞。

  • 6 # 科學黑洞

    石油資源是目前人類工業發展不可替代的能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是由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等組成的混合物。現在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觀點:一是生物化油,二是石化油。

    生物殘骸沉積變油

    這種方式目前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認為現在的石油是主要是由遠古時期海洋或湖泊中生物殘骸沉積最終變成石油。遠古生物死後殘骸的有機質會不斷的囤積積壓,與淤泥一起形成混合物,在不斷的囤積中變成了沉積層,上層不斷的被各種物質擠壓。在漫長的時間裡碳氫氧等重新組合,最終生成也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由於它們的密度原因被不斷的向上推擠,最終就形成了富含石油的的斷層。

    石化油

    該種理論最早由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提出,後期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延伸了該理論。這種理論的主要思想就是認為地殼的一些碳元素有的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最終自然形成跟生物殘骸無關,如果石油真的是這樣形成的,那意味著石油是可再生的能源。

    目前最被大家接受的還是生物殘骸形成石油的理論,因為石油目前為止只在地球上發現存在,並且在地球上的分佈位置也並不是均勻的,這跟生物聚集程度就有了關係,同時石油中也發現了大量的生物有機質。因此這種石油形成理論也最被認可。

    至少目前來說這種理論是最被接受的,如果隨著發展有了更多的發現,甚至是在根本不可能有生物的天體上發現石油的存在,這就足以可以推翻第一種理論了。

  • 7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石油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源,也是全球離不開的化工原料來源,簡單的說世界不可一日無石油,否則整個能源、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會停擺!對石油的認識上來看大家的意見無疑都是統一的,但對於石油的形成卻是有這兩極分化!主要分歧在於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兩者理由各不相同,下面我們來一一瞭解下。

    一、生物成因

    這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植物形成煤炭,動物形成石油,也許這是大家留在印象中能夠脫口而出的石油成因說法,當然生物成因並非是如此簡單分類,而是有一個過程,當然各種觀點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展現!

    乾酪根指的是在沉積岩中不溶於非氧化型酸和鹼以及非極性有機溶劑的沉積有機質!它被公認為是在石油和沉積有機質中最為關鍵的中間環節,沉積有機物質的大部分都是乾酪根!根據相關研究表明,80%以上的石油烴類是乾酪根轉換而來!但乾酪根成分複雜,並無固定成分結構!

    支援生物成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石油餾分具有的旋光性,生物有機質與之特性一致,這也是生物成因的另一個重大支援點!

    二、石油非生物成因

    超新星爆發後的殘骸中存在大量的碳氫化合物,而地球的物理化學作用則能在某些條件下促使這種化合物相更復雜的成分發展!另在隕石中也有發現類似烴類物出現,這是支援無機成因的另一個觀點!另外國外也有類似無機成因指導石油勘探與開採的成功案例

    當然現在主流仍然比較傾向於有機成因,但無機成因也有相當的市場,不過無論是有機還是無機都改變不了它可能是有限的這種說法,畢竟即使從地殼中滲出也是需要富集時間的,因此我們在能源結構的改變上是勢在必行的,而且石油能源的汙染也不容忽視,未來走向使用多種來源的電能也許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有作為工業原料這個屬性也許將難以改變,不過只要不汙染空氣就行!

  • 8 # 推子

    好吧,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還有很多的爭議,但主要的觀點有兩種,第一種是生物沉積形成,有一些科學研究認為,石油的自然形成至少需要二百萬年左右。

    那麼今天人類看到的石油,很多都是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之後的結果。

    這些植物和動物死去之後,身體中的有機物和地殼中的沉澱物進行混合,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沉積層。

    然後沉積層又在漫長的地殼運動當中,形成了沉積岩以及沉積盆地,於是石油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誕生,並且深埋在地球的地殼深處,等待著人類發現。

    第二種觀點是非生物形成,一些研究認為地球的地殼當中有很多的碳,其中有一些碳是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這些碳氫化合物會沿著地層進行滲透,最後在合適的地方進行聚集,當碳氫化合物的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石油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但這種觀點有一個問題,就是石油當中是含有水分的,而水一般很難出現在地殼深處,因為地殼深處的溫度非常高,所以科學家還是傾向於第一種,但第一種觀點也絕非無懈可擊。

    因為地球上的石油儲存量太大了,就算把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轉化成石油,也無法達到這個量,所以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還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

  • 9 # 小油瓶侃歷史

    這個問題,學習過石油地質專業的小油瓶來回答最合適不過了~~

    石油的成因,在學術上有兩大流派,一個是有機成因說(大多數人認可的),另一個是無機成因說

    大多數人認可的有機成因說

    顧名思義就是石油是來自生物體中的有機質轉化而來的,生物體中的有機質要首先轉化成一種特殊的有機質,這種特殊的有機質叫做“乾酪根”,再由乾酪根轉化成石油,不過這個轉化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

    (1)不斷下沉的低窪地形條件

    生產石油的有機質主要以水中浮游動植物或稱腐泥型的有機質為主,這些有機質首先做的是能夠儲存下來,儲存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泥沙和有機質在水的攜帶下,在低窪的地區沉積下來。

    河水攜帶泥沙和有機質在低窪地區沉積

    所以首先地質條件就是要有個低窪的地形,根據他的大小我們又稱他為盆地或者凹陷,並且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要幾千年,上萬年甚至上億年。

    這個過程中如果隨著地殼運動上升,他就能保持低窪,一直接受沉積物,使得地層厚度變大(劃重點,後邊會介紹厚度大的作用),反之如果隨著地殼的運動上升,低窪幅度就變小,接受的沉積物就變少,如果升到水面之上,非但沉積物有機質得不到補充,反而被風化剝蝕掉了,因此不斷下沉的低窪地形條件才能保證有機質的儲存,而這些不斷下沉的低窪地形條件就是現在石油人勘探石油的重要理念,要想找油,你得先找盆(這個盆就是指沉積盆地)。

    (2)缺氧的環境

    生成石油的必備條件必須是缺氧的“還原條件”,這就是要求接受沉積物後的窪地水體能保持封閉或半封閉,與氧隔絕,防止有機質的氧化和逸散。

    (3)一定的埋藏深度和地下溫度

    乾酪根變成石油的溫度範圍大概在100-130度,因為地下溫度從淺到深是逐漸升高的,早先的沉積物不斷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埋藏也就越來越深,而地下的溫度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有機物質要達到一定的埋藏深度時才能轉化成石油、

    (4)埋藏時間

    除了溫度的因素以外,還與埋藏的時間長短有關,不過溫度和時間可以互補,如果溫度低一些埋藏時間長一些也行或者是溫度高一些,但是埋藏時間短一些。

    因此,石油的生產必須滿足這4個條件,必須要有不斷堆積的有機質,然後在缺氧的“還原環境“,在一定的地層溫度、深度和合適的埋藏時間下,就能生產石油了!

    按照有機成因說,由於地球不斷地演化,在地球形成後的漫長的50億年時間裡,源源不斷的動物、植物、浮游生物、都會化作有機質,在滿足以上條件後轉化為石油!

    門捷列夫提出的無機成因說

    無機成因說是以前蘇聯的門捷列夫為代表,他認為,地球深處的金屬碳化物在高溫下與水其反應,生成乙炔,隨後凝聚成烴,石油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目前的勘探也證實,有些天然氣來源於地幔。無機成因論者指出,有機論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資源量,有些油田的石油資源量遠遠超過沉積物的生烴量。

  • 10 # 科學新視野

    石油作為人類目前工業發展用的最多的燃料,催生了很多化學工業產品,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從各種車型用的柴油、汽油到擺在家裡的有些塑膠家椅傢俱,甚至是你身上穿戴的服裝服飾,都離不開石油的開採和利用。

    你可能很難想象那種深黑色粘稠的液體,是如何最終變成能驅動你跑車運作,甚至作為帶在身上靚麗的首飾品,但事實上確實如此。

    這兩種學說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在過去,前一種學說被廣為接受,這也是很多人聽說過的版本——認為石油是由遠古生活在海洋和湖泊的生物在死亡後身體殘骸被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岩,在巨大的壓力和溫度下,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最終變成的,這是不可再生的。

    而後一種,則是很多人不曾聽說的:支援後者的科學家認為石油是岩石層裡本身的碳在合適的壓力和溫度下生成的,可再生。

    我們聽說過最多的版本,有個致命缺陷——科學家發現,把地球上過去生活過的所有生物100%全部轉化為石油,成油量和地球上已經探明的儲油量相差過大。

    而石化油也有缺陷——石化油理論認為是岩石中存在的碳氫化合物沿著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積累形成的,是不可能形成在沉積岩裡的,這和現今地球上99%的沉積岩石油也是矛盾的;對於石油中存在的生物標誌物,石化油理論更是沒法解釋。

    而地球上的石油,實際上量並不是很大,科學家根據已經探明的石油量,加上探明不可開採的,和未探明可開採以及不可開採的,估計地球上石油的儲量,按照目前石油的消耗速度,也不過100年。

  • 11 # 小宇堂

    我個人是認同石油的生物起源的,因為石油是一系列分子量較高的有機物,包括交聯的長鏈烴和雜環芳香烴等等,而且還含有少量的硫、磷等成分,這種組合看起來非常像是生物體構成物質降解的產物。因為天然形成的有機物一般都比較簡單,像甲烷、乙烷、單環的苯等等,且難以以如此丰度富集於一處,形成複雜粘稠的混合物——原油。而原油就源自於同樣具有複雜高分子形態的乾酪根(油母質)。

    上圖:乾酪根的複雜交聯高聚分子形態

    對乾酪根的深度研究確定了石油和天然氣乃至煤的共同起源

    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石油生物起源的證據就是“乾酪根”(又被稱為“油母質”),乾酪根是kerogen音譯詞。地球上有大量的乾酪根儲量,據估計全球有10^16噸,這是全球最大的有機物庫,全部埋藏於地下。是全球現生活著的生命體有機物總量的一萬倍。

    上圖:一塊地道的乾酪根

    據地質學家研究,乾酪根在生物體內有機物質降解的沉積成巖過程中形成。有機物質來源可包括湖泊和海洋藻類以及浮游生物和陸地高等植物。 在成巖過程中,來自例如原始有機物質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大量生物聚合物部分或完全分解(這種分解過程可以看作是光合作用的逆轉)。然後這些分解得到的有機物單元可縮聚形成新的地質性聚合物。 以這種方式形成聚合物是乾酪根相關的大分子量和多種化學組成的原因。這些聚合通常與一種或多種其他礦物(如鈣和矽質)組分的形成和沉降同時發生產生類似油頁岩的沉積岩。並且分為若干型別:

    I型:湖相藻類/腐殖質型

    這種乾酪根富含脂類衍生物質,主要來自湖泊淡水藻類,在缺氧湖泊底部沉積形成,而很少在海洋環境中沉積形成;其成分包含藻酸鹽、無定形有機物、藍細菌、淡水藻類和少量的陸地植物樹脂當中的蛋白質和脂質前體形成,具有很少的環狀或芳香結構,顯示出在加熱下容易產生液態烴(油)的傾向。含有I型乾酪根的頁岩在常規石油乾餾方面是最有潛力的沉積岩型別。

    II型:海相浮游生物型

    II型乾酪根主要來源於海洋海洋浮游生物和藻類體內的有機質,在還原性(缺氧)的沉積環境中形成,硫含量通常高於其他乾酪根型別。儘管II型乾酪根的熱解產生的油比I型少,但產生的量仍然足以使帶有II型的沉積礦床成為石油烴源巖,在加熱下產生油氣混合物。

    III型:腐殖質型

    III型乾酪根來源於陸生植物體內的有機物質,包括纖維素、木質素(一種由將纖維素串結合在一起的苯基-丙烷單元形成的非碳水化合物聚合物)以及萜烯和酚類。煤炭就是是一種主要由III型乾酪根的有機物沉積岩。III型乾酪根產油量是最低的,在加熱下主要產生氣體(最近的研究表明,III型乾酪根在極端條件下實際上可以生產油)。

    IV型:惰性/殘基型

    IV型乾酪根主要包括多環芳烴形式的惰性有機物,沒有生產碳氫化合物的潛力。

    當乾酪根沉積在岩層中時,由於地殼中的岩石應力和地熱梯度,隨後的沉積和漸進的埋藏或覆蓋層提供了逐步升高的壓力和溫度,導致乾酪根組成的進一步的轉化,包括氫,氧,氮,硫及其相關化學基團的丟失,以及隨後的異構化和芳構化,使得乾酪根達到熱成熟狀態。芳構化使得乾酪根混合物中的分子堆積,並反過來驅動乾酪根的物理特性的變化,例如分子密度、鏡質體反射率和孢子著色度(隨著深度/熱成熟度增加,黃色至橙色至棕色至黑色)的增加。

    國內外對於乾酪根以及石油的生物起源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以至於相關的術語都直接採用生物來源作為乾酪根的分類命名,諸如藻型(對應湖相型)、浮游生物型(對應海相型)、腐殖質型(對應陸相型),所以石油的生物質起源在業界沒有質疑。乾酪根的巨大儲量使得全球產生了不少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但實際上這些油氣資源不過是乾酪根資源的一小部分。還有大量的乾酪根儲藏量並未達到形成油氣的程度。

    我們也不應該低估微生物在數十億年來對地球面貌的改造,10^16噸的乾酪根並不算多,想想——地球的氧氣幾乎都來自於微生物的固碳作用,而大量的島礁都是建立在藻類和軟體動物的屍體之上。

    上圖:藻類屍體堆積形成的層疊巖

    上圖:層疊巖剖面,能夠觀察到微生物生長的過程,這是用時間堆積起來的奇蹟。

    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

    當乾酪根在地殼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時(產油溫度範圍50-150°C,產氣溫度範圍150-200°C)不同型別的乾酪根或釋出原油或釋放天然氣。當這些乾酪根以高濃度存在於岩石中,例如富含有機物的泥岩頁岩時,它們就可能形成烴源巖(烴源巖包括油源巖、氣源巖和油氣源巖,習慣上通常叫作生油巖)。富含乾酪根但未加熱到所需溫度以產生碳氫化合物的頁岩則可能形成油頁岩沉積物(也就是現在美國大張旗鼓開採的頁岩油)。

    上圖:石油和天然氣的產生過程,圖片很形象,大家意會吧。

  • 12 # 第一電力

    石油的化學成分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比如甲烷、丙烷、乙烷。石油是現代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資源,通途多種多樣。現在很多國家為了石油而大打出手,比如中東地區戰亂和委內瑞拉局勢的背後,很大的原因都是夾雜了美國石油利益在裡面,可見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透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生物成油說被教科書採納並被廣泛傳播,認為石油是古代生物死亡後沉積,並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在這上億年的時間內,經過海陸變遷等地質運動的影響,這些生物沉積物形成沉積岩並被捲入地殼,在地殼內部的高壓下脫氧,最終形成石油,並透過向上滲透形成油田。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據化石顯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於35億年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用的石油都是上億年前的生物形成的。

    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石油生物起源的證據就是“乾酪根”(又被稱為“油母質”),乾酪根是kerogen音譯詞。地球上有大量的乾酪根儲量,據估計全球有10^16噸,這是全球最大的有機物庫,全部埋藏於地下。是全球現生活著的生命體有機物總量的一萬倍。

    地球物質生成,一,高溫高壓高磁是基礎,二,太陽能參與的自然進化。地球內環境機理沒搞清就肓目說,生命,水,油氣,原素來自其它星球是不科學的。什麼都來自外星,那地球內環境又怎麼解釋。

    這個星球自誕生以來就不缺乏各種元素原料。碳和氫就是這樣。地球地址結構的複雜性,產生了十分多樣的地質條件,如高溫、高壓、儲存、運移,等等,這些都是地殼中液體物質如石油誕生和積累並儲存下來並在今天發揮作用的前提。

    無論是生物成因說,還是非生物成因說,在“碳+氫”合成碳氫化合物這個基本化學反應機制前面,都不過是各有傾向性的過程描述或者說猜想而已。

    目前最被大家接受的還是生物殘骸形成石油的理論,因為石油目前為止只在地球上發現存在,並且在地球上的分佈位置也並不是均勻的,這跟生物聚集程度就有了關係,同時石油中也發現了大量的生物有機質。因此這種石油形成理論也最被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牆面刷漆後還適合再貼牆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