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盧談時事
-
2 # 和er不同
首先,古詩詞不是難懂,是需要經歷和自我內心沉澱後才能與作者產生心理共鳴。
其次,古詩詞與文物對現代人的影響面不同中有相同,一個陶冶性情,提升品味,為虛,一個增值,提升財富沉澱,為實。相同之處都可以作為研究歷史的實物論據,並且由於時間關係都具有稀缺性。
現代人推崇和喜歡古詩詞是因為:
1、古詩詞往往語言精煉,射意含蓄,直達內心。
2、現代人普遍心態浮躁,當人開始放空和沉靜後,再想到熟悉的古詩詞裡有描述過自己當下類似的心理感受時,這時候能與作者產生主觀上的心理共鳴!所以聊以慰藉情懷!恍惚中覺得品味提升了。
3、古詩詞具有高度傳承性,可以傳遞文化,撫慰心靈,是凝萃文化的載體!
舉個例子:一個重情重義的男子喪偶後若看到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 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後會不會黯然神傷?
所以,古詩詞不是難懂而是讀的時候沒能聯絡到自己再反向體會作者的感受!當然古詩詞與文物都稀缺!
-
3 # 牆外行人853
古詩是中國文化的頂峰之一,認為難懂是讀得少。現在都為生活而疲於奔命也是沒辦法的事,世道艱難。如果沒什麼經濟壓力了,能多讀一點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
-
4 # 貼士人生
古文之所以難懂,是因為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發生了很大變化,同一種物品的叫法也發生了改變,所以語言不通了而已。放在當時,古文充其量就是我們現在看的書面文字,沒那麼拖沓而已。
我們學習古文,是因為古文中存在的智慧比我們現代人理解高深的多。舉個例子給你:
《論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成普通話:三個人一起走路就有一個人可以當我老師的,看到ta的優點就跟著學,看到ta的缺點,如果我身上也有,就改掉它。
你現在想象一下你身邊的同事或者同學,跟大家一起玩淨學優點,看見別人有錯誤不會指責人家,反而會反思自己的行為。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是不是挺不錯的一個人?所以這跟難懂與否並不關聯,重要的是講的道理。
-
5 # 李子木家
古詩詞具有高度傳承性,可以傳遞文化,撫慰心靈,是凝萃文化的載體!
舉個例子:一個重情重義的男子喪偶後若看到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 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後會不會黯然神傷?
所以,古詩詞不是難懂而是讀的時候沒能聯絡到自己再反向體會作者的感受!當然古詩詞與文物都稀缺!
-
6 # 潘加紅國學易經
這裡面有個距離問題,古文字在提倡白話文運動後,漸漸脫離了發酵了幾千年的語境。口語化生活化,便捷化讓語言的功能進一步降低。
第二,語言也有它的生態環境,一旦脫離了格律字韻約束,便向民間趨近。宮廷,官方,文人的文字方式對大眾語言生態開始接納。
縱然古典文學有很深的距離感,但作為積澱了千年,被歲月沖刷後,它金子般的光澤,依然燦燦生輝。無論從美學,史學,經典的魅力是和時間抗衡的;它的音樂性,濃縮性,穿透生命意義的文化關懷和史詩般的詠歎,是無法抹去的。
無論一個民族如何走向,都不應該割斷它的文化命脈和根。是源頭,是來處,是再如何白話時代都依然隱約可見的遙遠的墨香依然潛伏在我們民族的文化脈絡裡。
所以我們依然讀詩經,唐詩,宋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依然是最美的愛情絮語;"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依然是千古最深沉的孤獨和憂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依然是心靈最澄澈的泉流...
我們民族最美的語言,在詩書典籍裡,現在後人的學習,是喚醒我們的悠遠記憶,對審美,歷史,文化高峰的一次次回眸。
-
7 # 梧桐樹邊羽
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感覺古詩詞這麼難懂,還會讓現代人崇拜和學習?
首先,古詩詞很難懂是個人感受,沒有普適性。在當代,一個正常接受高中語文教育的人對文言文詩詞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中國大部分詩人的作品在高中理解閱讀中來說並不難,當然特別有個人藝術特色的,比如李商隱之類的,懂起來相對複雜些。
但那也是由於文藝作品的千人千面的理解不同,而不是文言文給大家帶來的認知模糊,在這一點上,字詞精煉的古詩詞和神鬼莫測的現代詩是有根本區別的。
讀古詩,就算不知前因後果,意境背景,在字面上的理解,是沒大問題的,只是不能賞析作品之美。而讀現代詩,很可能個個字詞都明白,你卻不知道它到底說的是什麼。
而正是由於現代詩這種偏意識流的表現形式,讓普羅大眾更喜歡古詩精煉、簡單而意蘊悠長,欲說還羞的味道。
而這種以直白說深情的表現方式在古詩中以大唐飛歌為盛。
所以,唐詩代表了中華傳統詩詞的最高階。
說到底,還是言簡意賅卻餘味無窮才是廣大讀書人和老百姓最喜歡的文學形式。
而古詩詞正是在這兩點上做到了極致。
至於題主說到的“這麼難懂”,那只有多多提高自身的水平,這是解答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只有達到讀懂的水平,才能真正進入古詩詞流光溢彩的世界,才會理解為什麼現代很多人依舊崇拜和學習古詩詞,而對現代詩視而不見。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古代人的語言和文物一樣稀缺?
說句實話,並沒很懂題主的意思。題主是不是想問:因為古代人的語言像文物一樣要消失了,顯得珍貴,所以我們才崇拜和學習古詩詞?
這是不對的。
文物是碎一件少一件。而文言文作為古代語言的書面語言,幾千年來穩定而昌盛,有海量的古籍記載,古代口語早就在社會發展、戰爭離亂中變化甚至散佚,但文言文一直一脈相承,詩詞用語也一直沒有變化。直到近代白話文書面語言出現,才正式取代文言文的語言記錄功能。
文言文雖然不再發展,也絕對不會消失,文言文典籍如恆河沙數。在初高中段就可以學習的語言系統真還夠不上資格說是珍稀物種。
所以,中國人對古詩詞的愛好跟文言文是否流行、是否消失並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古詩詞的音律相對來說完美,特別適合我們的方塊字吟誦、流傳。而詩詞意象早已經約定俗成,甚至深入世俗生活,形成了大量成語、俗語,與我們的生活已經息息相關。
這才是中國古詩詞被我們喜愛並學習的原因。
-
8 # 雁過楚雲飛
這也是一個文化現象,原因很複雜。這裡僅淺談一些個人看法。
第一,漢字之美。作為詩歌的載體,中國的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把音形義統一於一體的文字,它本身就具有音形義完美結合、完美統一的特性,凝練、生動、美麗,充滿人文之美。比如“旦”字,意為日出地平線,不僅表明了天亮之意,更讓人產生一種畫面美和意境美,既是一種美麗,更有一種希望。與這種特殊的文字結構相伴而生的,還有多彩的字謎、歇後語等形式,都使漢字的獨特美麗得以延伸、豐富、提升。
第二,漢語之美。這一點與其它表音文字相比,優勢也是顯而易見。比如《紅樓夢》的英譯名,幾乎都是把“紅”和“樓”二字單獨拆開來翻譯,大多是“紅色閣樓”“紅色宅院”等等,要麼只及表面,要麼掛一漏萬,完全不能概括它的要義。比如“只許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一類的成語典故,用英語就顯得更為“吃力、單薄”。而漢語如果翻譯別國的東西,獨特的優勢更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比如NBA火箭隊的替補球員巴丁格,由於個人能力尚可,總能發揮救火員的作用,哪裡需要隨時可用,所以網友給他取了名字:“補丁哥”。這一個名字,音形義就全有了,簡潔、準確、形象、明瞭,可謂是“境界全出”!
第三,詩歌之美。中國本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無論從時間還是它本身的發展來看,都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發展最為成熟最為完備的體裁,也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耀眼最美麗的明珠。從記載、再現生活的文學基本功用,在生活、歷史、文化、個體體驗等中不斷提煉、昇華,到發展為以詩為主、以詩為高,逐漸成為一件精雕細刻的美麗藝術品。尤其在這其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聖手天才的努力與創造,更是居功至偉。類似“一字師”“推敲”“紅葉詩”“人面桃花”等雅事美譚,以及詩中有畫、以禪入詩等思想意識的自發自覺,不僅豐富、提升了詩文化的美麗,更推動了詩的完善甚至完美。特別是語言,突破準確、生動,追求景情完美融合的意境美成為至高。舉一個常見例子,張九齡的名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而不是“升”,既形象地描繪出海月一體、月自海生、月華鋪水的景象與美麗,又表達了天涯同月,千里共思的更豐富更悠遠更雋永的意境美。
第四,白話之“白”。由於白話文更利於交流,更趨近於口語化,古詩這種更凝練更優美更豐富的語言特點被逐漸弱化,特別是網路興起後,新生的網路語言讓白話文更變得像白開水一樣的“白”,淺白、本能、粗暴甚至粗俗。相形之下,透過“貨比貨”,很容易讓人欣賞、敬佩古詩語言的美麗,以及其中體現出的古文化的美麗和古人的智慧。比如網上曾經流傳一時的“網路語言,古文翻譯”的帖子,雖是遊戲和戲謔成分居多,但兩種語言的特點卻可見一斑。“睡你麻痺快起來——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每天都被自己帥到醒——玉樹臨風美少年,攬鏡自顧夜不眠。”,“人要是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涸轍遺鮒,旦暮成枯;人而無志,與彼何殊。”等等。
總之,無論哪種原因,多少原因,如果傳統文化中的精品能夠延續它的美麗與魅力,都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在物質至上的時代,希望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照水粼粼,當風翩翩!
-
9 # zdzamsl
古鼎為“文物”。古文亦"文言”。鼎上若有文字尤為診貴。可見“文”之彌珍。古代竹簡刻下了“歷史”,是“文物”更是實物與文字的結合一一文化。
五千年曆史滄桑,許多古文(包括詩詞)遺失了。例如“甲骨文”,今日大師們能釋出一部分,還有些勉強。詩經中的歌賦隨然與我們現代語言習慣有所不同,釋義上總還靠譜。僅從詩經遺留作品我們不難看出中華文化的優秀與高深。這是許多詩詞愛好者在“難懂”的情況下,不斷研究與學習的原動力。因為我們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
10 # 雲海遙
中國文字的慱大精深,造就了古詩詞的美倫美奐,我們民族最美的語言,顯現在詩書典藉裡,古人逐字煉句,把漢字的形象、字義、字與字之間排列組合所產生、表達出來的意向、美感、境界都發揮到了極至,古人善於用最短的句子,描繪出最精美的博大的感人動人的意境與畫象,他們能夠用漢字來編串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獨一無二的一門藝術,訴說著那些悽美動人感人至深的故事,釋放著光環渲染著靈魂讓人同感而動同哭而泣同悲而壯,迴腸蕩氣在我們的歷史長河,那就是我們燦燦生輝的中華詩詞。今天,人們依然被那份遙遠的墨香吸引著、崇拜著、學習著,因為它的藝術價值,它的美,就象稀缺的文物一樣,引以為傲的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
回覆列表
他們讀書啊。寫字,抄書經什麼,四書五經是必讀的。估計古代的一個秀才比今天一個博士都牛,你若有時間可以看看你沒有見過的一些書,比如個人寫的書,或者一些狀元的考試題文什麼的。。現在人讀書有幾個為了知識而讀書,首先把讀書當做利益關係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