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講師初雪
-
2 # 秋月繁星星
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和智力發育史,而早日養成每日讀書的好習慣,無論對精神成長還是智力發育,都是有幫助的。
-
3 # 毒樹
現在特別喜歡的識途小說,尤其是穿越型別的。比如孑與2的《漢鄉》這種型別的小說。可能是隨著年齡的長大,在過去的經歷當中錯過了很多機會,非常遺憾,想從小說當中得到一些慰藉吧。
-
4 # 萍聚遠方的家
堅持讀書,讀好書,是一個有夢想有情懷的人的必修課。可能書中的某一個觀點對你有觸動有啟迪就受益終身。
日積月累就會量變達到質變,整個人得到昇華。而且我相信,你讀過的書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彙報於你。
只有堅持讀書才能強化知識,提高認知能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跟上時代發展步伐,認清社會發展趨勢,把握機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雖然迫於工作生活帶娃有時幾天讀一本,有時幾個月才讀完一本,但對書的鐘情和眷戀永不改變。
-
5 # 蘆微微
說來慚愧,唸書時忙著應付考試,平時閱讀的書籍帶有娛樂性質,為在繁忙的學業中得以消遣,放鬆。
現在倒是脫離學生時代了,仍舊在讀書,上一本讀完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在此,我談談自己的閱讀軌跡。
1.
所閱讀的類別倒是多種多樣。初中看青春言情,主要有饒雪漫、郭敬明,七堇年,笛安,安妮寶貝,痞子蔡、九把刀等,也看韓寒。
高中不知為何,偏愛恐怖、懸疑、推理等刺激腎上腺素的類別。主要有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系列。蔡駿那會出的所有書。國外的有東野圭吾、斯蒂芬.金。
等到了大學,時間多起來,才想著用文學薰陶薰陶自己。蘇童、莫言、餘華、三毛、簡嫃、張愛玲、金庸等,就不一一舉例了。
至於經典書籍,小時候看不懂,也沒看完。倒是現在,有了一定閱歷後才慢慢看起來。
2.
現在,除了偶爾翻翻經典書籍,更多看社科類書籍。社科類書籍,往往涉及到一元知識,即事物的本質。多讀這類書,能讓你更清晰的認識世界。
另外還看乾貨型書籍,此類書籍大多針對某領域某類問題,涉及方法論和技巧,功能性較強,對職業發展,情感生活有一定幫助。
經典書籍翻的最少,因為一般都是大部頭,而且跟其他型別書籍比起來數量更少。
其次是社科類書籍,歷史、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蘊含知識量豐富巨大,會佔據更多時間閱讀,一般挑週末來看。
閱讀量最多的是乾貨型書籍。因為涉及到方法論,可以抓關鍵詞,採取速讀法,能快速吸取書籍精華。每天花一兩小時即可。
3.
針對不同書籍,採取不同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調整閱讀速度的同時提高閱讀質量。
事實上有的朋友對書籍產生厭讀心理,是因為曾經糟糕的閱讀體驗。看了書後就忘了,一本書花了時間,但最終卻好像什麼也沒得到,自然對閱讀失去信心。
我曾經也有很多不良閱讀習慣,也曾經是個厭讀者。但後來透過學習,已經大為改善。
其實,掌握正確閱讀方法,就可以扭轉這種情況,化被動為主動。
4.
為此推薦幾本書籍給大家。依照難易程度排序,分別是:
《高效能閱讀》作者原尻淳一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作者奧野宣之
《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作者大巖俊之
《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修訂第5版)》作者尼基·斯坦頓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
林語堂先生說過,"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
豐富人生有很多種方式,但閱讀書籍無疑是成本最低的。無論生活節奏是快是慢,希望我們都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讀一本好書。
-
6 # 圍雪夜讀
一直在讀。
有時候也困惑,自己讀那麼多書,為何不像別人說的“產生經濟效益”?
後來找到原因,就是讀而已,沒有任何的痕跡,甚至年代久遠之後,連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都忘記了。
但有時候我想,如果讀一本書,只為了完成一些搬運工作,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在小本子上,這是不是也太功利了?
我希望的讀書,是給自己的心靈做做按摩:痛苦時撫慰,快樂時分享,悲傷時溫暖。
喜歡這樣的讀書,這才是一種浸潤,是一種滋養。
這類書,就是我們的用心在讀。
還有一類,是出於功用性使用功能而讀的。
比如,感覺時間沒有安排好,每天忙忙碌碌,但不見成效。想學習一下時間管理的方法。
找一本講時間管理的書,快速閱讀一遍,學會其中的方法,在生活工作中使用,然後驗證是否有用。
比如,工作中,有人總說自己PPT做的不好,為了改變,我買一本PPT如何做得更好之類的書來學習一下,可能短期內PPT水平就能得到更大的進步。
一般來說,這類書都適合快速閱讀,也不會耗費多少時間的。
再有一類,純粹消遣性的暢銷故事書。
這類書,在我看來就是一些小情緒的抒發,懷念初戀啊,失戀啊這種的,還有獵奇性的幻想、虛構、科幻。
現在很少讀這類了。
讀書,最主要看個人喜好。
並不是每個人,讀書後都能有所產出。
我現在對此也坦然。
只要自己喜好,做,就好。
不為什麼的去讀,才是真愛。
哈哈,最近正在讀王小波。
人走茶涼傷感嗎?不傷感!真正傷感的是:人走了,把我的茶杯也騙走了!——王小波
-
7 # 子非魚愛讀書
書我是一直在讀的,因為讀書對我來說是投資最少卻是最有效提升自我的方式。至於為什麼要讀書,一年要讀多少書,讀書給你帶來什麼,這些現在不會去想太多,儘管讀就是了,讀的時候做筆記,讀完之後寫篇讀書心得,在網上再做個分享。
其實,就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我認為還是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寫到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對於青年人應該讀什麼書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比較喜歡的是今天早上看到楊奎松的一句話:我對年輕人的唯一建議就是多讀書,多讀各種不同說法、不同角度看歷史的書。 讀的書越多,對事物的鑑別力就會越高,至少會變得不那麼盲從,知道一件事情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觀點,不那麼容易輕信。
上次讀完的一本書,是昨天讀完的S•D•羅伯森的《看不見的愛》,講述了一個叫威廉的父親,在接孩子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去世。由於擔心自己六歲的女兒艾拉接受不了自己離開人世的事實,不願意讓她感覺到是父親拋棄了她,拒絕進入天堂,寧可成為在人間遊蕩的的精靈,也要陪著女兒一起成長。後來歷經艱辛與女兒建立了互動關係,女兒可以看到他,他們之間可以用語言溝通。但後來這個家庭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威廉認識到作為精靈的自己,本身與女兒互動的這一事實已經不合常理,儘管初衷是好的,但最終對彼此都不會有益。作為一個精靈無法當好女兒的爸爸,最後只會羈絆女兒的生活,自己也在這一過程中更苦悶,更扭曲,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女兒,讓女兒繼續前行,過上沒有自己的生活。
-
8 # 行學組
問題提的有毛病,屬於病句。“還在讀書嗎“,容易被人理解成“是不是還在上學。”需要進一步把”文“字”弄準確,拜託。
樂於回答這樣的問題。
讀書是美好的事情,為什麼不讀?
古今中外,浩瀚書海,不知道什麼時候,閱讀成為了一個必須提醒,才可能做的事情,惜載。
我把閱讀分為三類,一是紙質書閱讀,二是電子書閱讀,三是網路垃圾文學閱讀。
總體上,紙質書或好或差,或者你喜歡或者你不喜歡,對你的胃口,是你的菜。不對你的胃口,讓文科生讀高數那簡直就是受刑。
我的大學時代,工科生的我,非常著迷於埃米爾佐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作品系列。當時在大學的圖書館裡借不到《娜娜》,據說原來這本書是禁書。直到最近我才把這本書買回來,讀了讀,感覺也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只是因為這本書的閱讀,與一位文學老友討論了半天,左拉到底是現實主義還是批判現實主義?討論的結果是沒有結果。
現在用得到的紙質書基本上屬於工具書之類的了。我在車上放了一本山海經和一本詩詞格律,偶爾翻翻,沒什麼收穫也沒什麼大的作用,習慣而已。
更多的已經轉向了電子閱讀。網路真的是個好東西,在網上你花一點時間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讀的作品,從詩詞歌賦,到欲蓋彌彰。個人一直喜歡明清小說的寫實,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所有內容,你還有什麼需要找的?
但是,現在的網路文字(抱歉,我不承認它們是文學),從距離一釐米開始,到永遠的不知所云,你們在做什麼?什麼牛鬼蛇神(蛇多,神少),這樣的東西是閱讀?是詩書?我能罵街嗎?
我不是一個好人。
但是,我閱讀,我絕對不是一個壞人。
-
9 # 肥仔老師談教育
如果你說的是整本書的讀,那麼我已經很長時間沒這樣做了。上次讀完一本書,應該是在有孩子之前。
我現在還在堅持閱讀,只不過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在碎片化閱讀。也就是在網上看一些新聞,看一些我感興趣的文章,或者是看一些教學類雜誌的文章。我現在一般不會系統的看一本書,並不是我不想這樣做。而是因為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空閒時間忽然變得非常少了,而且空閒的時間非常的碎片化。這種狀況,就導致了我很難集中精神閱讀一本書。或許你會說:“是不是你根本就不喜歡看書啊”?而我想說的是,我確實不是一個痴迷的讀書者,但我還是喜歡看書的。
-
10 # 大腳愛畫畫
從去年到現在,讀的書都是育兒方面的。一則因為我是個老師,二則因為我晉升為寶媽了,都說做父母門檻最低,因為要從事其他行業,都需要資格證,當教師得有教師資格證,當會計得有會計從業資格證……可唯獨做父母准入門檻最低。教育孩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孩子選擇成為了我們的子女,我們就該承擔起培養他成人成才的義務。
-
11 # 小Q老師
說實話,自從上班以後讀書已經很少了。但是因為自己在學校工作的原因,又不得不學習。國家新政策要學習瞭解,還要寫筆記。上課前備課,瞭解課本及課外的知識。同時,還要學習一些心理學,以及一些課堂遊戲,增加課堂趣味性。
最近在看的書有《心理拓展遊戲》《漢字有故事》《了凡四訓》《班主任的專業成長》等等吧,有的已看完,有的是經常拿來用,還有些是間隔性的翻看。
其實越是工作後,我們越是不應該忘記學習,要不斷進步,不斷了解社會新動向,同時還要有一些文化積澱。學習,不論是學習什麼,只要是學習,就會進步。看書也不是為了取悅別人,或者炫耀,而是真正的對自己有用。
時至今日,仍然記得當時學長拒絕我時說的那句話,好好工作,多看書,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回覆列表
現在我已經工作十幾年了,工作以後,一直堅持讀書,從起初無意識地根據興趣來讀,到現在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讀。讀完上一本書是過年的時候,當時還寫了讀後感。最近也在讀,不過是幾本書同時讀,按需要來讀。我讀的書一般是心理學、教育學和寫作方面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