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閱讀

    推薦你讀這本書,這是概括的讀書筆記。

    讀這本書後,能瞭解到,其實很多標榜自己是“佛系青年”、“佛系少女”大多隻是對“佛系”字面上的瞭解。

    真正的“佛系”不是放棄、無所謂,它是一系列的處世之道,比如不隨意的評判好壞,不去比較,理解他人都有獨特的思想,但是佛系同樣有競爭,只是對競爭有了不同的認識,需要建立在合理動機的基礎上。

    所以說“佛系”的人也是有理想的,只是追求這個理想是建立在“清.簡.行”理念之下的,是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同時享受快樂。

  • 2 # 知心農哥

    佛系青年,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隨緣為指導生活方式的年輕人。“佛系”與“喪”文化還是有所不同。佛系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佛系是與前幾年流行的屌絲一樣,是強勢生活下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

    1.和時下許多流行的青少年亞文化一樣,佛系一詞的起源也是在日本,跟佛教沒有直接的關係。是形容一批人群從以前一味的追求物質轉變到了追逐精神需求。

    2.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這一屆年輕人,不再將拼搏作為人生唯一的意義。比如再怎麼努力在一線城市想買套房或許要兩代人的共同努力。那就選擇不買,不放棄生活也不是毫無作為,守著自己如意的就好。

    3.如果真的迎來一個年輕人低慾望的社會,前景未必光明。低慾望社會現象對於經濟的負面效應十分明顯。

  • 3 # 視界大同

    首先糾正一下,佛系並不是沒有理想!

    信仰,只是一種世界觀,任何一種信仰都是有所追求的,只不過追求的目標不同。比如科學性、積極性、健康性等等。

    青年人信仰佛是否像本題所說的確實多,未見到相關的調查資料。如果真的是那樣,也反映出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無奈!

    當人們的原有世界觀受到現實的反覆衝擊和否定時,人們往往會再次尋求新的信仰以解釋人生的迷茫和困惑。這時,帶走“宿命”觀念的古典哲學恰好能解釋人的困惑。所以信仰佛系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佛系的人並不是沒有追求,只不過是追求的方式少了些許強烈,更注重順其自然。

  • 4 # 痴情的我是壞蛋

    佛系這個詞也是最近才流行起來,就像以前的什麼皮皮蝦啊,寶寶啊。一夜之間,什麼都可以佛繫了,有佛系少女、佛系青年、佛系乘客、佛繫戀愛等等。

    你是否也在盲目的跟風。那你跟風的同時是否真的瞭解佛系呢?

    漲姿勢的時候到了,在你們跟風的時候可以裝逼啊。

    什麼是佛系。佛系起源於日本,和佛教沒有關係。只是借鑑佛教的理念衍生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佛系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求輸贏不爭不搶,都無所謂。(感覺好像隱士高人啊哈哈)

    比如說一個員工,你安排她的工作都會去做不會推辭,但是也不會往身上攬活幹,真的是讓領導愛恨交加啊。

    日本的佛系青年是這樣的,他們不是沒有理想,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節奏生活。不願意談戀愛交女朋友,他們嫌女朋友麻煩,嫌談戀愛累。他們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閱片無數的老衲來說,在這裡我只能說呵呵,我猜測是不是日本的某個產業導致了這一現象呢。)

    此文火了,佛系文化也走上了巔峰。

    越來越多的人自稱佛系,佛系文化也被稱為喪文化。就是什麼事情都隨便,都無所謂。其實我倒是認為有些人只是為自己的懶找了一個藉口罷了。而且美其名曰佛系。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佛系青年,90後居多,還有剛剛成年的00後,這兩代人相對來說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不像父輩哪些人一樣吃盡了苦。想一想那時候吃飯都成問題的他們,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就像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一樣。根本受不住外界殘酷的環境。他們知道他們再怎麼混都有父母給他們收底。漸漸的這部分人沒有理想不想奮鬥,不想吃苦受不了社會的磨鍊。不願意去冒一點風險。說白了就是不求上進不思進取。

    還有一種是真正的佛系,他們也奮鬥過努力過。一直苦於沒有機遇,又要頂受著巨大的壓力,像成為房奴的80後,還有現在稍微大一點的成家的90後。因為看清了社會的現實,就看開了一切,他們心裡還是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只是思想上有了轉變,因為你看不開又能怎樣呢,有解不開,不如看開點,生活開心一點。

    比如說像房價上漲的厲害,買不起就不買唄,汽車貴買不起就不開啊。好好工作還是要的。

    現在的社會形式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有現在網路的傳播早就了低慾望的青年。他們總是一臉認真的說,這不是努力能解決的事,是啊,你真正努力了嗎。

    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的,都不能成為你不奮鬥的理由。

    看看其他系開心一下。

  • 5 # 小兔子照片書

    並不全是吧。我覺得是現代社會的總體狀況影響的,壓力大,很多事情力所不能及。還有啊,現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多,又出現了這個很貼切,聽起來又很文雅的詞,突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如果可以,誰也不想佛系。

  • 6 # 心有靈犀2020

    我覺得佛系青年,就是用心甘情願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無論有錢沒錢有利沒利,無論生活中發生何種變故,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一切雲淡風輕隨遇而安!有了好心態,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加投入地構築理想!

    想起2016年流行的“葛優躺”,那時在網路上刷屏的都是葛優躺在沙發上的這個姿勢,懶洋洋地完全放鬆地橫在沙發上,似睡非睡,很舒坦很自在的樣子。我想不是叫我們學習這個躺的姿勢,更多的是學習這種佛系的生活狀態!

    在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中,隨著佛系青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浮躁功利的生活狀態,所以更多的是利大於弊的!

  • 7 # 興林佳鄅

    謝謝邀請。我們國家是個多神的國度。耍大刀的關老爺,黑臉的蔚遲敬德都是普天同敬的神。敬神拜神成了風氣,各地也都以各種名義建起了廟宇廟堂,人們有的人真心、潛心以佛學教化自己,去求佛、求神靈幫助除去自己的不良行徑;也有為了避人耳目用信佛遮蓋惡行。還有人云我雲,信佛人善良。人信我信的,把佛學當做時髦跟風。

    相比而言,有些暴富者,富有的企業家為了自己的事業更加興旺發達,去祈求神的保佑,然而他所敬重的佛家,就此升到雲端。他們讓普通受益者,唱讚美詩,也讓各路名人現身說法。讓人感到了神秘莫測,把一個半路出家的和尚變成了祖傳的佛家高僧和再世華佗,把一種有一定作用的保健品炒成了日月精華,凝山川靈氣,無病不治的神物,從而造就了一個能給天下眾生帶來福祉的現代佛。

    有受益者才有創造者,神乎其神,想象出超乎人力之上變幻無常的天神、地神和鬼魂。曾幾何時,王公貴族為了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需要有個仙界唸佛;而勞苦大眾企盼著公平和正義造就出保佑一方平安的各路神仙拜佛。而當今發明家神話自己和自己的發明物,自然是為香火旺盛,地方官禮賢下神拜佛,因為他們也想保住一方經濟發展,很多人又把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押在了佛中,妙筆生佛。

    佛系青年,不是沒有理想,他們看到了這些佛頭上的光環,他們也幻想著有一天能坐到發光的神壇寶座,為家人帶來福氣。借用了古人的隨性,隨遇而安,成為了佛系青年。他們認為命運抓在自己的手裡,感覺到生命是充滿希望的。可是不經風雨,哪來彩虹,沒有艱苦辛勤的勞動,這佛路上艱難險阻能走多遠。

    圖片來自於網路。

  • 8 # 輕舟疾發

    人都有失落時,有的人失落了,能很快找到自己的方向。有的人傾向於生活平談,去追求思想上的自由。有的則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是自己一個自由的選擇,只要不違法,違背道德規律,過什麼樣的生活,做什麼樣的人,都是人的自由選擇。不要以為只有站在風頭浪尖的人,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才叫有理想,有追求。有的是為了學術的研究,探討一個究竟,供人們迷茫時恍然知返。就象人吃飯一樣,這粥這菜,你吃著再好,不一定適合別人的味道。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 9 # 奮勇前進的蝸牛

    作為一個90後,我也很“佛系”。

    說實話,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不喜歡所謂得“心靈雞湯”,什麼心理學,禪學,玄玄乎乎得,總覺得是在無病呻吟。有事就做,沒事就找事情做,哪有那麼脆弱!可慢慢年長之後,尤其開始感受到工作,生活的壓力之後,發現改變世界這個願望,雖然篤定,但遠沒有想象中簡單,當苦思而不得時,轉而開始試著:改變內心。

    於是,我不斷的告訴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不願意分割自己的時間去忙碌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也不願意讓自己的時間被工作生活中各種瑣事所佔據。我想,許多人也如我一般,成了“佛系”

    很明顯,我們這些“佛性”青年並不是沒有理想,放棄抗爭,放棄精進,只是,不想去承擔自己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也不想去販賣焦慮罷了。

  • 10 # 山大王

    其實我認為佛系和沒有理想不是等同的概念。

    佛系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態度,有句話說知足常樂,但是喊的人未必做得到,因為人有慾望,慾望是不能靠壓制就能消失的。佛系標準的語言表現是:都行,可以,沒關係。現在這個和平富裕的生活,什麼都不缺,少了什麼過不下去,又有什麼是不能替代的?今天不做明天可以做,今天不吃明天可以去吃,其實這只是說這些東西無傷大雅,多了不多,少了不少,所以是 都行,可以,沒關係。

    舉個例子吃飯,

    中午吃什麼?

    不知道,給個建議吧,你想吃什麼?

    我也不知道,你說你想吃什麼,你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 11 # K金投資

    不是,所謂的佛系只是在現有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方式。前期出現在日本青年生活狀態中,稱之為無慾望社會,其實不然,主要是因為上層佔有過多社會資源,而底層幾乎沒有,根本無法改變現有生活,導致逆來順受!同理可參照動植物對於周邊環境的的改變生活習性。中國也正在經歷這一過程,上升通道越來越窄,才會出現所謂的佛系!

  • 12 # 落筆成蝶

    世界變了,佛系青年就多了,他們不是沒有理想,只是理想變了!

    我記得在圓桌派的節目中,其中提到日本一本書所說的《低欲城市》,說的就是日本現在的部分青年,滿足於自我,不追求名牌,不追求大的房子,不追求升職,我想,這種青年就是我們說提到的佛系青年。

    從日本的這種社會現象,他們就提到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像這種沒有追求的社會,會不會對日本的經濟產生影響。

    他們討論中提到,這種現象其實也許就是社會進步的一部分,例如,在我們的祖輩,因為要面臨食物的約束,而到了這一代,食物不在是這個時代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所以就產生了低欲的青年。同時他們也提到,這個社會,不是每個人都是那樣子,畢竟還有些高慾望的人群在。

    如果我們將日本低欲人群類似於我們的佛系青年,道理都是一樣。

    在人生中,什麼才是理想,你的理想有什麼,有人所謂的理想就是房子,車子,權力,而有些人,他們的理想就是興趣愛好,或許,在這裡他們能找到他們更適合生活的方式。

    不是他們沒有理想,只是佛系青年的理想跟你不一樣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重感情是不是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