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15歲。

    古代男子十六歲成年,有十六成丁之說;二十歲稱為"弱冠",表示成年,但是男子十六歲可結婚娶妻,也可以十六之後,不限時間!

    古代女子在12歲有個儀式叫“結裳”,通常是在女子滿12歲時由家族中的長者主持的,它代表著一個女孩子的成長,代表著她正式告別了幼年的時光,從此後她將不再被視為一個孩子,將擔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女子十五歲成年,十五歲稱為"及笈"。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由於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笄禮的儀節及用服,文獻缺乏記載。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出嫁的意思。16歲就是很成熟的待嫁年齡了,“小女年方二八,待字閨中”,二八即十六表示可結婚的年齡。

    《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適人也就是就是“出嫁”的意思;《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漢書·惠帝紀》中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女方繳納五倍的賦稅;《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宋代曾有“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並聽婚嫁”的規定。

    綜上來看,女人到了15歲就成年了可嫁人,16歲是大好的家人年齡;到了16以上到30歲不嫁人在有些朝代就要受到處罰了;至於30歲以上,就是數量極少的個案,沒有什麼研究價值了;有些朝代也把女孩降低到13-14歲嫁人;但是從整個歷史階段來看,大多數人認為女人15歲就成年了。

  • 2 # 問君為何這麼愁

    十四歲!那時候男孩上山砍柴,女孩割草餵豬!然後成家立業……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在大約周朝那時候應該是二十歲成年,後來越來越早,變成十五歲成年。

  • 3 # 彭庶

    十八歲成年唄,不分男女。蘊氣者男女戀,培胎十月,長生(嬰幼生之初,童蒙為生之長),沐浴(少男少女),冠帶(弱冠及荓男女不同,但冠帶正襟卻是報負十八歲),臨官則臨近官人,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的年齡,帝旺三十而立,衰則至六十言花甲之老,病故有附,死亡故有言百歲之命歸墓。

  • 4 # 新南郭先生

    十五歲成年。越王勾踐那會,推行女子十五歲不嫁,其父母有罪。冷兵器戰爭年代,為了增加人口數量,十五六歲成親的很普遍。明末年的夏完淳,16歲抗清就義時,妻子已懷有身孕……總之,古時,人生60古來稀~科技醫學不發達,讓人們提前成熟!不像我們現在,可能很大歲數了,有可能還是未斷奶,老頑童~

  • 5 # 無妥協

    一般是十五歲,這個年齡就表明了她可以嫁人了 。在十五時候,家人還為她舉行隆重的成年禮儀式,每個時代有所差異。在宋代還有專門為公主舉行成年禮的儀式制度,很繁縟。不過,十五歲的女子,就會給取一個與名符合的字,是有些寓意的。頭髮要高高束起來,插上精美的簪子。有些時候,因為某種原因,婚期往後推遲,這也是當時禮法所允許的

  • 6 # 創史人

    一般是十五歲,這個年齡就表明了她可以嫁人了 。在十五時候,家人還為她舉行隆重的成年禮儀式,每個時代有所差異。在宋代還有專門為公主舉行成年禮的儀式制度,很繁縟。不過,十五歲的女子,就會給取一個與名符合的字,是有些寓意的。頭髮要高高束起來,插上精美的簪子。有些時候,因為某種原因,婚期往後推遲,這也是當時禮法所允許的(15到23歲)

    《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適人也就是就是“出嫁”的意義;《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卻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漢書·惠帝紀》中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女方交納五倍的賦稅;《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宋代曾有“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並聽婚嫁”的規則。

  • 7 # 作家桑妮

    古代女子,在十五歲算作成年。

    《孔子家語·本命》中如是說過:“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意思是說這時的女子可以“出嫁”了;《漢書·惠帝紀》中則是如此記載的:“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所謂“五算”,就是說女子若是到了十五歲及以上不嫁的話,就會被懲罰交納五倍的賦稅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是表的是女子可以出嫁的意思。

    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是被稱為及笈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了。笈,原本指古代束髮的簪子。當時女子普遍到了十五歲的時候會把頭髮盤起來,並且用簪子綰住,由此才有了十五歲及笈的說法。

    由此,古時女子是十五歲成年,可嫁人;十六歲,則是最好的嫁人年齡;此以上到三十歲還不嫁人的話就會遭到處分了。

    其實,在古代女子在十二歲的時候是有個“結裳”的典禮的。這時的女子一般由家族中的長者掌管,此時也代表了一個女孩正式告別了幼年時光,而後不再會被視作一個孩子,而是將擔負起自己的義務。

    另外,附上古代年齡的一個稱謂集: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 8 # 每天讀宋詞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看一首詩,杜牧的《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宋詞君在此不是為了故作高深,展示自己的詩詞儲備,而是這個問題與這首詩是有一定關聯,且每天讀一首詩詞,也是不錯的選擇,你們覺得呢? 這首詩是杜牧在離開揚州所作,描寫的揚州歌女嬌美姿態,以花喻人,而後人也用其中的豆蔻延伸意思,把十三四歲的女子稱為豆蔻年華,這就是我們現代常用成語的來歷。好咯,回到正題。

    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開始把頭髮盤起來,插上簪子,意思是這個年齡該結婚了,於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開始實施。而且在古代的稱呼裡,還有一個很好聽的稱呼叫,及笄(jī),取自《禮記》。那麼在這裡順便補充下,男子成年叫弱冠,二十歲即是成年,也是取自《禮記》。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讀古文古詩詞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古代在表達年齡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他今年多少歲,而是用一個特定的稱呼,並且這些形容都特別的雅緻,讀來很舒服,比如垂髻和上面的豆蔻,當然也有一些通俗,比如黃口,有一句罵人的話,不就是黃口小兒,用來譏諷年紀小且無知。

    還有《論語》裡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被廣泛用於形容某一個年齡。

    下面具體列出古代關於年齡的雅稱。

  • 9 # 口袋裡的喵

    古代女子在十五歲便算是成年了,女子在十五歲時還有一個稱呼,便是及笄之年。那麼什麼是及笄呢?

    及笄是指在女子十五歲時行笄禮(女孩子的成人禮),將女子的頭髮用笄貫之,笄是古代用來束髮的簪子的一種。及笄過後便代表這位女子已經成年,已經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紀了。

    及笄這一詞出自《禮記》的第十二篇《禮記·內則》: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它簡單來說是女孩子到了十歲的時候就不能隨便外出,要在家裡由老師教導儀態、穿衣打扮以及女紅等一系列的功課,等到了15歲行了笄禮便算是成年了,20歲便可出嫁了,若是有特殊原因可以再推遲到23歲。

    當然因為朝代的不同,慢慢地演變成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便可談婚論嫁了,不一定非要到20歲。

    由此可見,在周朝時期大家便對笄禮很重視了,它同古代男子的冠禮一樣,是古代女子一生中比較重要的日子。

  • 10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應該是15歲吧!女孩子15歲又叫“及笄之年”。笄是指一種簪子,意思是說15歲了,到了該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的時候了。

    其實我更想知道的是:女孩子成年了,頭髮為什麼要用簪子盤起來呢?我的理解,其一,為人父母的是想借此告訴自己的女兒,15歲了,你應該開始要約束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了,而古時對頭髮是很看重的,將頭髮盤起來就是意味著,約束要從頭開始,頭髮再也不能亂糟糟的了,個人形象要保持端莊。其二,古時婚姻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見媒婆的重要性。而古時女子又多半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露臉的機會很少。頭髮盤起來,形象特徵就明顯了,也就是要告訴那些媒婆:我家女孩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了。

    古時候的規矩可真多,不過說心裡話,我倒是希望人還是要多講究點規矩,畢竟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啊!

  • 11 # 魏青衣

    古代女子各個年齡的稱謂是這樣的:

    剛出生稱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3歲稱孩提,7歲稱髫年;

    10歲以下統稱黃口小兒;

    12歲稱金釵之年,13歲稱豆蔻年華;

    15歲稱及笄之年,又稱結髮之年,就是可以結婚了,也就是這個年齡為成年。

    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30歲稱半老徐娘。

    所以一般認定古代女子15歲的時候,為成年。

    古代男子要晚一些,到了20歲才是弱冠之年,也就是成年。

    不知道為什麼女人要比男人早五年成年,可能是女人一般比男人成熟的早一些吧。

  • 12 # 水墨丹青85060987

    十五歲成年,十五歲稱為"及笈"。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出嫁的意思。16歲就是很成熟的待嫁年齡了,“小女年方二八,待字閨中”,二八即十六表示可結婚的年齡。

  • 13 # 緣分

    十五歲成年,十五歲稱為"及笈"。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出嫁的意思。16歲就是很成熟的待嫁年齡了,“小女年方二八,待字閨中”,二八即十六表示可結婚的年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一個比自己小7歲,沒房沒車沒存款的男人,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