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每天跟孩子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孩子就是不愛閱讀。

    告訴孩子輸贏不重要,重在參與,玩得開心就好,但是孩子在輸了的時候,卻總是很生氣地大喊大叫,甚至出現更為激烈的反應。告訴孩子不要貪圖小便宜,孩子卻拿了同學的一塊橡皮回來。

    許多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上面提到的這些不良行為,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孩子的這些行為正是父母的言行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孩子不愛閱讀,很可能是因為父母下班回家後,就沒有閱讀的習慣,或者把時間都花在了看電視、看手機上。

    孩子輸了會有過激反應,很可能是因為父母在面對輸贏的時候做不到淡定,同樣有抓狂的行為。

    孩子貪圖小便宜,很可能父母常常買回一堆打折卻沒什麼用處的東西,或者存在順手牽羊的行為。

    所以說,言傳不如身教。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我們怎麼說,他就會怎麼做,而是我們怎麼做,孩子就會學著怎麼做。

    如果父母說的一套、做的一套,言行不一致,還會讓孩子吸收到混亂的資訊,感覺到無所適從。

    如果想讓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樹立榜樣,並且常常對自己的行為做到覺察,檢視一下自己的行為與說的話有沒有不一致的地方。

    無論如何,如果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了你無法理解的不良行為,不要只會單純地說教,要求孩子做出改變,而是應該先認真地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當你做到言行一致的時候,孩子的行為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 2 # 御貓老師

    父母暴躁,孩子必然暴躁;父母怯懦,孩子也必然怯懦。

    所有的壞習慣、壞性格絕對會帶帶家傳變成“祖傳手藝”。

    這位年輕的寶爸自己從小就捱打,因為小事兒就常常被大發雷霆。

    比如有一次他的父親因為家裡人沒有按照他的意思,在指定的醫院掛上指定的醫生的號,而把全家人暴風驟雨般罵了個遍。

    現在這位年輕的寶爸現在就深感自己有時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氣。

    自己的女兒有一次纏著他講故事,而寶爸因為正在接上司的電話非常不耐煩,女兒在旁邊想搶走他的電話,於是寶爸怒火中燒,一巴掌狠狠扇了女兒一下,女兒好長時間都不敢再跟寶爸說話。

    在這位年輕的寶爸身上,就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儘管他自己也深受老父親的暴脾氣之害,但是他又把這種暴躁的行為傳染給了自己的下一代。

    這非他所願,但卻很難控制很難改變。

    這就是身教的影響,它遠遠超過言傳,孩子受到大人的影響,吸收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乃至表情、情緒、對待小動物的方式、對待家人的方式。孩子們無法區別好壞,只能全盤接受!

    如果我們想孩子是一個遵守秩序的好寶寶,那麼我們要先問問自己是否遵守秩序。如果想讓孩子好好寫作業,那麼問問自己是不是成天在桌邊搓麻將。如果想讓孩子少玩手機,那問問自己是否一直在看電視、看電腦不願意搭理孩子。

    光耍嘴皮子的家長是最沒有資格對孩子談教育的家長。

    因為家長身教遠勝於言傳,要教育孩子,要先做好自己!
  • 3 # 亂世小乞丐

    父母的作用言教也就是語言教育,相反身教就是身體上的教育。

    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成人的眾多行為對孩子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就是不聽話就打,這種行為會遺傳到孩子的下一代

  • 4 # 傳人旋風

    近讀《世說新語》,看到一則“謝安教子”的故事:“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哪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謝安的夫人教育兒子,同時問謝安:“怎麼從來沒見到你來教育兒子?”謝安回答說:“我一直以‘身教’來教育兒子。”謝安身為一國之相,日理萬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管教兒子,夫人當然不免責怪。謝安沒有找客觀理由為自己辯解,而是說自己的行為就可以讓兒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書讀至此,筆者不禁莞爾:當時謝安之子年齡尚幼,再聰明恐怕也難以領悟父親胸中的雄才大略和身上的“魏晉風骨”。可見謝安只是在為自己的錯失卸責而已。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表現了謝安對自己道德品行的充分自信,也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身教”重於“言傳”。

    古代兵家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說的也是“身教”重於“言傳”的道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重“言傳”、輕“身教”的現象卻不鮮見。畢竟“言傳”的嘴上功夫來得容易,而“身教”的作風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更有的人會上說得好,會下做得差;白天說得好,晚上做得差;明裡說得好,暗裡做得差;人前說得好,人後做得差。自身不正,何以正人?貪官張二江在位時就經常在大會小會上大講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而其所作所為卻為其贏來了“五毒書記”的惡名。用自己的不端“身教”否定自己的正確“言傳”的人,就如同一個小丑板起面孔反串“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會把一出威武的正劇弄成無聊的醜劇,從而使觀眾發出噓聲轟其下臺。

    人們往往把“聽其言”放在“觀其行”之前,這是因為“聽其言”一般只能形成初步的印象,“觀其行”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瞭解。同樣,人們往往把“言傳”放在“身教”之前,也是因為“言傳”只能收到初步的成效,更深遠、更長久的效果則需要“身教”才能獲得。在戰場上,身先士卒的指揮員不用多作動員,手槍一揮,衝在最前面,有時連“大喊一聲‘衝啊’”都免了,戰士們照樣跟著他奮勇上前殺敵;在工作中,“敏於行而訥於言”的領導也往往比那些重“言傳”、輕“身教”甚至言行相悖的領導更有威信、更得群眾擁護。正所謂“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當然,“身教”重於“言傳”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後者也並非無足輕重。很多“身教”的內涵必須透過“言傳”來表達。對領導者來說,只講“身教”、不提“言傳”有獨

  • 5 # 追夢樂享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任何孩子剛開始就是一張白紙,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教育方式不同會起不同的效果,身教大於言傳,還是一句爛大街的真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若想影印件完美,先調整原件!。“三寸不爛之舌”對於孩子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一年到頭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孩子你要如何說話,孩子你要如何做事……不如,父母親自去說話,親自去做事,給孩子做出一個示範來,這樣的效果才會清晰和牢固。這就是,現在常說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就是幹。這就是身教大於言傳的原因。

  • 6 # 痛點歷史

    身教為主,言教為輔。

    身教更直觀,更容易被代入式學習。

    為父母,以身作則的表態,更容易被孩子學習。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孩子的長輩如果不以身作則,訓導孩子的話會讓孩子狐疑,你告訴我要好好學習,要奮發圖強,以後工作要一絲不苟,那作為家長為什麼工作以後就再也沒有在專業知識上學習鑽研過?為什麼長輩總是不付出努力卻對升職只有羨慕,嫉妒卻沒有努力要改變什麼?在孩子看見你對待工作的時候使用了應付大法會怎麼想?

    為師長的,教給徒弟技能是真正的匠心和學習技巧方式,俗語“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最好的解釋,作為師長和領導做事方法和態度能深刻影響。中國自古以來的師傅帶徒弟就是幾千年來總結出來的經驗。作為師長言教時說要有工匠精神,自己卻得過且過。作為領導告訴下邊人要認真工作,不要貪腐,自己卻上擠下壓,中飽私囊,下屬也會覺得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現在該輪到我當面一套背後一了。

    言傳為“好好學習,好好工作,你應該這麼做”即當面一套。

    身教可分為兩種1.你也是好好工作的,好好學習的,對所學都是認真鑽研的。即背後一套與當面一套一致,那你的受教人沒受過其他汙濁之氣薰陶大部分人都會向師長學習。2.你沒有好好遵循自己所說的做,而是做了一些違背自己言論的事,讓受知者以為對外說冠冕堂皇,正能量的話,而做些損人利己或損集體而利自己的事,有身教和貪心作祟所以說,學好難,學壞易。只有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一直堅持自己身教為主,言傳不斷督促的人才能影響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身教屬於系統教學,讓受教者易記。言傳有一些抽象,除非自己學習能力強的人,否則對言傳偶爾會有一些誤解。

    例如鬼谷子的徒弟和看過鬼谷子書的人哪個學的更紮實呢?

    再例如在大學裡上課的學生和函授函授的學生同等學習能力的人哪個會學的更紮實呢?個人感覺同等學習能力情況下,函授的同學專業知識要想超過在大學裡跟老師朝夕相處的同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7 # 林子溪苑

    身教和言傳都是教育手段,但從教育效果上來看,身教好於言傳。所以常言道言傳不及身教,即身教大於言傳。

    首先,言傳可能具有虛假性。正如我們常說的“心口不一”,語言本身具有很大靈活性,可以空說或實說,可以正說或反說,亦可真說或假說。言語的感染能力是有限的,較之真實可信的身教,虛飾的言傳很難轉化為真真切切的行動力,即教育效果多停留在思想層面,而不是實踐層面。

    其次,身教側重於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則是最具說服力的,換言之,千萬句空話,不如一次實幹。光說不做,等亍沒說。身教的力量顯然大於言傳。比如小孩子不知珍惜糧食,作為家長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到杜絕浪費,實現“光碟”,潛移默化中孩子會模仿家長,學得愛惜糧食。

    再者,身教和言傳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只有將身教和言傳結合起來,統一於教化中,才能實現更佳效果、更高質量的教育。從某種程度意義上說,身教大於言傳的說法,默認了言傳與身教的關係,凸顯了身教的優越性。實則也在感召著我們不僅要言傳,更要會身教。

  • 8 # 小馬的vlog生活

    我是小馬,我來回答!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行為很多就是通過後天的觀察學習形成的,一方面依靠家長的言語來建立,即言傳另一方面則透過模仿家長的行為來建立,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很深的烙印。若言傳和身教非要比出個孰輕孰重,到底哪個影響更大呢?

    倫敦大學的教授們就做了這麼一個關於言傳身教的實驗。參加實驗的是幾十對父子,研究者將他們隨機分成了兩個小組。第一組中父親手拿蘋果,鄭重其事地對孩子說:“這個蘋果一點也不甜,還有點酸澀,你不要吃。”說完,父親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房間。統計結果顯示,有63%的孩子在父親離開後,沒有吃蘋果,37%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蘋果。另一組中,父親手拿蘋果,鄭重其事地對孩子說:¨這個蘋果一點也不甜,還有點酸澀,你不要吃。”說完,父親吃了口,搖搖頭,離開了房間。結果顯示,這個小組中,在平均不到5秒鐘的時間內,95%的孩子都忍不住咬了蘋果,只有5%的孩子沒有吃蘋果。這就是著名的“紅蘋果效應”。

    紅蘋果效應是指兒童的行為可以依靠長輩的語言來建立,但更大程度上是模仿他人的行為並不斷地操作形成的,也就是說,言傳有定的作用,但相對於言傳來說,身教的感染力更大。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應該注意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僅憑口頭指導,更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如果希望孩子是孝順的,那麼家長本身就應該孝順自己的長輩,這樣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如果希望孩子是有責任感的,那麼家長就應該主動承擔責任,這樣孩子就知道需要為自己的言負責。而如果大人們說一套,做一套,那麼孩子就會很迷茫,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還可能無意間強化了孩子的錯誤行為。>

  • 9 # 三尺一線

    我們成人評價一個人,也是按照“不能看他咋說要看他咋做”的標準,我以為,語言固然重要,但行動更重要。有句名言咋說的?“我們要做行動的巨人,語言的矮子”大概就是此理吧。

  • 10 # 心理客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通常所說的“有樣學樣”也是這個道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孩子在最初的成長階段,模仿撫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父母說話,學習父母的行為習慣,這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優秀的孩子通常都有一雙優秀的父母。反過來,優秀的父母透過言傳身教,構建了優秀的家庭環境,也為孩子提供了更優秀有效的學習和成長方式。

    比如說,教師家的孩子大多習慣看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機率事件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當大人看書時,會給孩子傳遞一種訊號:書是個好東西。這種訊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孩子潛意識裡就有對書本有友好的態度。

    再比如,為什麼鋼琴家多出生在藝術世家?道理其實是一樣的。父親或者母親彈鋼琴的姿勢或者態度,會激發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熱愛時間長了就成了興趣,興趣繼續被打磨,就會形成“天賦”,以後就會得到獎勵,可能慢慢的走向天才的成功之路。天才朗朗的成長過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過來,父母不好的行為習慣更容易會影響孩子。具體的講,孩子罵人的話語或者其他髒話、粗話基本都是和大人學的,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愛玩手機的孩子,基本都有個愛玩手機的媽媽或者爸爸。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佳模仿物件。想教育好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甚至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某些行為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講,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以身作則,其實也是教育自己、使得自己不斷進化的過程。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導師,孩子也是父母的導師。

  • 11 # 華秀雅

    我的看法是:身教確實比言教重要。因為我小時候就是,爸爸媽媽說什麼一眨眼睛就忘掉了。但是他們做什麼我就忘不掉,並且還要去跟他們去學著做。比如說吧,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我小時候特別不愛早睡,因為我看見爸爸媽媽也沒有睡覺,心裡就特別不服氣。直到有一天我和我爺爺奶奶睡覺的時候他們睡的特別早。自從那一天開始,我夜裡就早早入睡了,我爸媽還非常的吃驚。

  • 12 # 莫小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怎麼做,孩子也會照著樣子做。

    首先,身教比言傳更能教育好孩子,是一個有關成長環境的問題。

    教育家華生說“可以將一打嬰兒教育成不同的人”,說的就是孩子生活的環境和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密切相關。

    孩子生活在書香門第的家庭,肯定也會耳濡目染,從小就會得到精神上的富足,從而成長為何父輩一般的人。

    有人說,我身邊也有父母都很厲害的人,他們的孩子卻不盡如人意。我覺得這要看孩子的為人處世,人品性格,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父母謙恭有禮,孩子必定溫和善良。

    網上有一則影片,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子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小姐姐拿著零食,就一直要吃,他媽媽就說,那你給姐姐要,小男孩去要了,小姐姐給了他一些。

    他吃完了還要,小姐姐不願意給他了。這時候他媽媽就一直罵小姐姐,說小姐姐這麼小氣,就吃一點零食,我們又不是買不起。

    這樣的家長教出來的孩子,必定不會知道感恩,不會付出,總以為全世界的人都要為他服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必定影響著孩子最初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幼小的孩子對這個世界所有的認知,都來自父母或者養育的環境。父母整體泡在麻將場,孩子肯定早早學會牌桌上的點點滴滴。

    父母勤儉持家,友善和藹,孩子肯定也會樂於助人。

    孩子會看在眼裡,潛移默化的進行著心靈的改變。

    其次,身教比言傳更能教育好孩子,家長也需要進行學習和反思。

    我和孩子一起度過了四年半的時光,基本上天天在一起,當然也有很煩躁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就會說一些狠話,或者露出可怕的怒目。

    孩子也會接受這一切,看在眼裡,也會記在心裡。有一次,他和我吵架,也用生氣的目光瞪著我,說話的語氣和用詞,和我當時罵他的時候一模一樣。

    我頓時呆住了,我默默地抱著孩子,跟孩子道歉,跟他說以後要好好地在一起生活。

    後來我就特別注意,生氣了也控制情緒,慢慢地孩子也不經常發脾氣了。也不會再說那些狠話了。

    家長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發現孩子不好的習慣,不要著急著給孩子講道理,要先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被孩子學到了,或者是被周圍的環境(學校或者小區裡其他孩子)影響了,然後給孩子做出榜樣,遇到類似的情況怎麼處理,怎麼做是正確的怎麼做是不正確的。

    用行動去感化孩子,而不是僅僅是用道理去講給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你所說的道理是什麼。

  • 13 # 布丁童學

    為人父母,身教遠比言傳重要。你的健身器材扔在牆角蜘蛛網都結了好幾層,你覺得很正常。但是兒子不練琴、女兒不練舞,你就不能忍,覺得孩子好過分,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孩子更傾向於模仿家長的行為,而非聽信他們口中的道理。在要求孩子之前,要學會先做好自己。

    有些家長心裡是想教好孩子的,但自己的行為卻又反差太大。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個蠅頭小利的便宜,自己先露了馬腳。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永遠不會聽你說什麼,而是看你做什麼。作為家長,我們都應該像剝大蒜一樣先剖析自己,找出自己的問題,而不要總是怪孩子不聽話。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正在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所以,當你對孩子不滿意時,先要學會反省自己,因為你的樣子,也許就是孩子的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家貓咪死了你還會養第二隻貓嗎?